3 农民起义与隋的灭亡
王薄首义 大业七年(611 年)底,在隋炀帝准备征高丽前夕,王薄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先领导农民起义。他自称“知世郎”,意为知道世事。他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反对兵役、徭役,不为隋炀帝征伐高丽卖命,动员广大人民参加起义。山东、河北农民纷纷投奔王薄起义军。随后,刘霸道起义于豆子坑(今山东惠民)、孙安祖起义于高鸡泊(今山东平原),鄃县(今山东夏县)人张金称,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也相继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山东、河北是有原因的。第一,这里是王、卢、崔、李、郑这些“山东郡姓”盘很错节的地方,土地高度集中,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第二,这里是隋炀帝征高丽的前沿,战争准备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最繁重、最直接的人力、物力负担,徭役、兵役最苛重。第三,大业七年黄河大水,山东、河北遭灾,“漂没三十余郡”①。政府不予救济,无法生存的人民,只有从反抗中去求生路。
隋炀帝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却没有阻挡任起义势力的发展。大业九年,隋炀帝二征高丽,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有了较大发
① ②《资治通鉴》卷 181。
③ 《隋书·食货志》。
④ 《隋书·杨玄感传》。
⑤ 《旧唐书·李密传》。
⑥ 《隋书·炀帝纪下》。
① 《资治通鉴》卷 181。
展,多者 10 余万,少者万余人,他们攻城夺粮,处死隋朝官员和士族地主。这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虽然两个月就失败了,但它进一步削弱了隋朝的力量,又促使农民起义有了更大的发展。起义队伍越来越多,起义地区越来越广,从山东、河北逐渐扩大到黄河南北、关中,淮南、江南、岭南等地,形成有 130 多支起义队伍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局势。
大业十二年(616 年)以后,隋末农民起义达到了高潮,其标志是在斗争中锻炼和形成了三支强大的主力起义军,这就是:瓦岗军、河北军、江淮军。
瓦岗军 大业八年(612 年)翟让领导农民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附近) 起义,活动在通济渠附近,是当地一支较强的起义军,但发展不大,多次被隋将张须陀击败。至大业十二年时,才 1 万余人。这一年,参加过杨玄感起兵的贵族子弟李密投奔瓦岗军。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①。他到瓦岗军后,施展政治军事才能,促进了瓦岗军的发展。他劝说瓦岗寨附近的各支起义军团聚到瓦岗军,壮大了瓦岗军的力量。又建议翟让攻破了要塞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诸县。荥阳为军事要地,系兵家所必争, 其得失影响整个中原战局。隋炀帝派张须陀率兵前来镇压。这年十月,李密计诱张须陀到荥阳大海寺北之森林里,以伏兵大败隋军,杀死张须陀,使隋“河南郡县为之丧气”②。瓦岗军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威震中原。随后, 李密又谋划攻占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济民,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瓦岗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瓦岗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李密的威望,翟让便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大业十三年(617 年)二月,李密称魏公,建元水平,设魏公府于洛口城。接着瓦岗军又攻下回洛仓,包围了洛阳,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瓦岗军成为中原起义军的主力,各地义军纷纷与李密联系,李密成了北方义军的盟主。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密与翟让关系受到部将挑唆,李密杀死翟让,造成瓦岗军军心不稳,削弱了战斗力。
河北军 领导人为窦建德。大业七年,窦建德因帮助孙安祖起义,家属被隋朝所杀,便投奔高士达起义军。大业十二年高士达战死,窦建德在困难的条件下,团结余众,并利用隋军杨义臣部调出河北之时,发展起义军。至大业十三年正月,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达 10 余万人,在乐寿(今河北献县) 建立了农民政权,窦建德称长乐王,改元丁丑,设百官。七月,瓦岗军进逼洛阳,隋炀帝命涿郡留守薛世雄率 3 万精兵甫下增援洛阳。薛世雄军到河间, 驻于七里井,离乐寿百余里。窦建德亲率敢死队 1000 人,袭击隋军,天拂晓, 大雾,义军突入,薛世雄军大败,1 万余被杀,薛世雄负伤逃回。河间大捷, 声援了瓦岗军,沉重地打击了隋朝在河北的势力。河北军日益壮大,攻占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大业十四年(618 年),窦建德建国号“夏”,称夏王, 迁都洺州(今河北永年)。
江淮军 领导人杜伏威。他 16 岁时便与辅公祏一起参加农民起义,他总是“出则居前,入则殿后”①,所以被推为首领。大业九年(613 年),率
① 《隋书·李密传》。
② 《旧唐书·李密传》。
① 《旧唐书·杜伏威传》。
义军转战淮南,自称将军。他合并了江淮地区的一些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多次打败隋军。大业十三年,隋炀帝派遣大将陈稜率军镇压。陈稜驻军六合(今属江苏),惧怕义军,不敢出战。杜伏威赠妇女服以激怒陈稜, 引其出战。杜伏威率义军奋击,陈稜大败,仅以身免。江淮军乘胜进占高邮
(今属江苏)、历阳(今安徽和县)、丹阳(今江苏南京)。杜伏威称大总管,建国称吴。江淮一带义军纷纷归附,杜伏威起义军成为江淮地区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支,尽占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达于海。占领高邮, 切断了在江都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隋朝灭亡 在以三大主力为首的农民军打击下,隋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分裂,各地方军将、官僚先后起兵叛隋、割据一方。大业十三年鹰扬郎将梁师都起兵于朔方(今陕西横山西北),鹰扬校尉刘武周起兵于马邑(今山西朔县),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起兵称西秦霸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占河西诸郡,称凉王,罗川令萧铣起兵巴陵
(今湖南岳阳)称梁王,占两湖之地。他们准备逐鹿中原,夺取胜利果实。大业十二年,隋炀帝第三次游江都,不久,瓦岗军包围洛阳,隋炀帝更
不敢北回了。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渊攻占长安,这时,隋朝统治更加支离破碎,只能孤守洛阳、江都几座孤城。隋炀帝眼看自己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惊恐万状。但是,隋炀帝依然过着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生活,不过这种偷生的幻觉很快破灭了,他预感到末日将要来临,常身带毒药,准备危险时自杀。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孤城江都供应很困难,这时又传来长安被李渊占领的消息,跟随隋炀帝到江都的骁果卫士,大多是关中人,他们思乡情切, 大量逃亡。右屯卫将军字文化及利用士兵的怨恨情绪,于大业十四年(618 年)三月,发动兵变,缢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
农民超义失败 隋炀帝被杀,李渊便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他就是唐高祖。而农民起义军这时也失去了斗争的目标,三大主力农民军的领导人也迷失了方向。唐武德元年(618 年),瓦岗军李密接受了洛阳隋朝残余势力皇泰帝杨侗的招降,被封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邀击北回的宇文化及势力,随后被洛阳王世充所击败,李密投降了唐朝,不久被杀。
窦建德在武德二年(619 年)击败宇文化及之后,却素服哭隋炀帝尽哀, 还遣使奉表于皇泰帝,被封为夏王。武德四年(621 年),窦建德兵救取代皇泰帝的王世充,在洛阳城附近的虎牢为李世民所率唐军击败,被俘遭杀。
杜伏威在隋炀帝死后也向皇泰帝杨侗称臣,被封为东道大总管、楚王。武德二年,又投降了唐朝。武德六年(623 年),杜伏威部下在辅公祏率领下反唐,明年被镇压。隋末农民起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
隋末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历史意义和作用十分巨大。第一,它推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将腐朽反动残暴的隋炀帝统治集团推翻了,为历史发展扫除了障碍,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历史发展的伟大推动作用。
第二,隋末农民起义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历时长久,达 14 年,不仅有推翻隋皇朝的历史功绩,而且也直接打击和教训了新建立的唐皇朝,使唐朝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隋末农民起义的某些要求。例如减轻徭役,就在唐初政策有所反映,进一步体现了农民起义对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隋末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地主。农民起
义军“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①。消灭了大批士族、官僚。在斗争中,一批部曲、奴婢摆脱了士族的束缚,唐初,奴婢、部曲人数大减,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明显松弛,而且,一部分农民也获得了土地。隋末农民起义削弱地主阶级和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作用,由此可见。
总之,以反对人身依附和繁重徭役为主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历时 14 年, 其斗争遍及全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完成了自己打击地主阶级、改造封建生产关系的历史任务,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① 《旧唐书·窦建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