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自乾隆中叶起,各地各族人民即不断爆发起义,反抗清王朝的残暴统治。规模较大的有乾隆三十年(1765 年)乌什维、汉人民起义,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循化(今属青海)苏四十二领导的撒拉族人民起义及两年后田五领导的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领导的汉族、高山族农民起义,乾隆六十年湖南、贵州、四川三省坚持十二年之久的苗民起义,嘉庆元年(1796 年)川、楚、陕大规模白莲教起义,乾嘉之际蔡牵领导的浙闽渔民反清斗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清中期起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族人民广泛参加起义斗争,除汉族、苗民、维民、回民、撒拉族、高山族外,还有道光十三年(1833 年)湘西瑶族起义, 嘉庆时云南威远、缅宁一带拉祏族联合汉、傣、佤等族人民的起义及傈僳族起义。这一方面和清王朝实行民族压迫,边远地区矛盾尖锐而又统治薄弱有关,同时也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各个区域进一步融合,各地普遍存在同样性质的社会危机,各族人民针对共同的打击目标并肩战斗。例如湖南苗族地区田地多被满汉官员、富商兼并,苗民起义提出“逐客户、复故地”的口号, 既反对民族压迫,又和广大汉族地区劳动人民一样反对土地兼并。起义地区遍布直隶、山东、河南、陕西、湖南、湖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

① 《清仁宗实录》卷 75。

②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1 册第 4810 页。

③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 2。

④ ⑤刘蓉:《养晦堂文集》卷 3。

南、贵州、新疆、台湾等广大地区,甚至波及统治中心北京。连绵起伏,持续不断。清中期起义的另一特点是大多利用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起义。出现神秘主义色彩倾向明显加重的原因,显然和清王朝强化专制集权统治实施高压政策有关。在这种形势下,利用宗教和秘密结社便于宣传鼓动,秘密组织活动。清中期起义中以嘉庆年间川楚陕人民起义影响最大。参加人数达 40 万~50 万人之多,基本群众为流民,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斗争区域遍及川、楚、陕、豫、甘 5 省,历时 9 年之久。起义军先后歼灭“专阃提镇及羽林宿

卫阶列一二品者,旦二十余人”①,击毙提督副将、参将以下 400 多人,其中击毙陕西提督王文雄一仗,奏报呈上时,嘉庆帝批曰“垂泪览之”。为镇压这次起义,清皇朝调集 16 省兵力,耗费 2 亿多两饷银,元气大伤。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竟有近百名起义士兵于嘉庆十八年(1813 年)九月十五日一举冲入皇宫,在隆宗门匾额上留下箭痕,引起巨大反响,嘉庆帝惊呼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扰及宫禁,传之道路,骇人听闻”!②但从总体上看,清中期的农民起义未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缺乏鲜明的纲领、口号,各路义军互不统属,尽管全国各地先后爆发很多次起义,无论范围和参加人数都很可观,却始终不能统一指挥、形成更大的打击力量。其原因和利用宗教迷信组织起义的消极影响有关,与离清前期盛世不远、社会危机尚不十分成熟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