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一 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1. 理学的兴起

中国的哲学到了宋元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以讨论

理气、心性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这就是所谓的“理学”,又称为“道学”。

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原先的繁琐注经形式的儒学,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它要求一种新的思想武器。中国的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家对儒学作了发展,对佛学、道学既批判又吸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儒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北宋仁宗时期社会的矛盾激化,政治改革出现了高潮,理学应运而起。北宋理学先驱是胡瑗、孙复、石介。人称宋初三先生。他们提出了或涉及到一些理学的基本范畴。宋初三先生又是大教育家,“学徒数干”。通过他们的传授,他们的思想得到发展传播。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 年~1048 年)是理学勃起的阶段,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在齐鲁、河南、关中、浙东、浙西、四川各地都有一批学者在提倡理学。

理学家的看法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观念形态的“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根本。有“理”而后有“气”。只有很少数的理学家认为气在理先。历史的盛衰变化也是受理的支配,封建社会的纲常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永恒的等级秩序,是天理的体现,是不能被破坏的。他们宣传这一套,维护封建统治,适合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流派。北宋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五位。一是周敦颐,他创立的学派称之为“濂学”。二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他以为“气”化流行,形成万事万物。三是邵雍,他的学派是象数学派,其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按照一定的阶段作循环的运动。其他的两位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二程认为万物一理, 一物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维护封建的纲常等级,也就是维护天理。程颐以为“气”有清、浊之分,说明人有贤、愚的不同。程颢的观点和程颐有一些差别,认为人心具有良知良能。濂、洛、关学的学术体系形成,标志理学走向成熟。

濂学自周敦颐后无传人,关学再传而中绝。二程的洛学由谢良佐、杨时等门人的传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理学南传,杨时尤为有功。杨时四传至朱熹。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

程朱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不一致, 但都是“同植纲常,同宗孔孟”。(黄宗羲语)朱熹同陈亮的观点相对立。陈亮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不是如朱熹说的那样:后代的社会都不如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朱熹说三代天理流行,汉唐人欲横流。陈亮反对这种看

法。他们之间展开过斗争、辩论。程朱理学也曾受到宋朝统治阶层中一些人的迫害,几次受到查禁。一直到 13 世纪 20 年代以后,理学的地位才逐渐上升。

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南宋灭亡,理学北传, 元代出现一大批理学大儒。理学又成为元人的统治思想。

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这本书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简称为《四书集注》,它宣扬从孔、孟到二程的道统。朱熹通过注释和序阐释理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强调天理纲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元朝统治者为强化统治,以程朱理学力官学;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准。《四书章句集句》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