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明皇朝的灭亡

1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① 《清太祖实录》卷 4。

① 《清太宗实录》卷 62。

① 《清太宗实录》卷 65。

明末万历、天启之际,陕西连年灾荒,官府“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已经开始抗暴图存的武装斗争。天启七年(1627 年),澄城县知县张斗耀坐堂比粮,愤怒的饥民拥进公堂杀知县抗粮暴动, 正式揭开明末农民战争序幕。陕北地瘠民贫,赋役苛重,起义爆发后,“饥益甚,连年赤地,斗米千钱不能得,人相食,从乱如归”②。加上陕西边兵索饷哗变及大批被裁撤驿卒失去生计,也纷纷铤而走险,“饥军饥民强半从贼, 遂难收拾”。③起义爆发的初期,势头迅猛,往往各地饥民同时揭竿而起,但因组织松散,互相缺乏联系,易为官府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崇祯三年(1630 年),明廷派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调集大军追剿陕西农民军,各路义军纷纷转移至山西,得到当地贫民支持和响应,并逐渐趋向于联合,推紫金梁王自用为盟主,相继转战于山西、河南、河北、湖广、陕西、四川等地。崇祯六年冬,在明政府军重兵围剿下,起义军接连遭受挫折,于是以伪降为掩护,乘敌不备,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主力部队进入中原作战。农民军在河南得到重大发展。崇祯八年(1635 年)正月,闯王高迎样等率农民军主力东入安徽,攻占颖州,并乘胜一举攻克中都凤阳,打出“古元真龙皇帝”大旗,焚毁皇陵享殿、龙兴寺,挖掘皇帝祖坟,给明皇朝以沉重打击。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牺牲,农民军形成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主的两大势力。李自成等部活跃于陕西、宁夏、甘肃;张献忠、罗汝才等部转战于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崇祯十年,明廷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增兵加饷, 十面张网,加紧围剿镇压起义军。崇祯十一年(1638 年)李自成等部于陕甘连遭挫折,陷入困境。崇祯九年之后,张献忠部拥兵 20 余万,攻占襄阳,顺江东下,势达淮、扬,一度取得重大胜利。崇祯十年八月,张献忠在河南南阳被官军左良玉击败负伤,次年于湖北谷城接受明廷招抚。罗汝才等活动于河南、湖广地区的多数义军也相继接受招安。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五月, 张、罗等部于谷城、房县再次起义,转战四川,十四年(1641 年)二月奇袭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斩杀。与此同时,李自成乘张、罗等部拖住官军主力的机会,于崇祯十三年率部挺进河南。河南地处明王朝腹心地区,一省分封七个藩王,上地兼并极其严重,加上连遭天灾,官府仍旧变本加厉追逼钱粮,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反抗情绪普遍高涨,起义形势最为成熟。李自成人豫之初,兵力不足 1000 人,当地饥民争相归附,迅即燃成燎原之势, 发展成几十万人的大军。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也投身到农民起义队伍中来。经多年磨炼,领导集团素质提高,更加成熟、坚强。农民军军纪严明,并提出“均田免粮”、“迎闯王,不纳粮”、“平买平卖” 等口号,严厉镇压王公、贪吏、地主豪绅,开仓济贫,保护农民群众和手工业者、小商人利益,切中时弊,深受欢迎。而此刻,因张献忠、罗汝才等部积极活动,牵制了政府军兵力;为对付清兵侵扰,明主力又撤出河南,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进而围攻开封,又于次年多次击败明军主力,军势大盛。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连克洛阳、襄阳,标志明末农民战争发展到高潮,起义军与明官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明皇朝覆灭的颓势已经无法挽回。

② 《怀陵流寇始终录》卷 1。

③ 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