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隋炀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起义

1 隋炀帝的改革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封晋王,本无权继承帝位,他采用阴谋手段,获得隋文帝的信任,废去其兄杨勇而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 年) 七月,隋文帝病死,杨广继位。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虐亡国之君。不过,在他青年时代和登上帝位之初,也做过一些顺应历史发展的事。

隋炀帝 20 岁时作为平陈元帅,实际领导了统一全国的军事活动,在江南反叛后,他又长期镇守扬州,对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他有深切的体会。为了巩固统一国家,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继续进行了改革。

隋炀帝认为,长安地理位置偏西,对南方和山东来说,关河悬远,而洛阳“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①。他即位四个月便到洛阳,井发动 10 万民工挖长堑,加固洛阳,随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 大业二年(606 年)初完成。规模宏伟的东都,周围 55 里,在其附近及城内、城外,建筑了许多大粮仓。东都的营建,将隋朝政治中心移东,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有利于巩固统一国家。由于洛阳地理位置适中,转运物资方便, 它就成了全国政治军事和漕运的中心。

隋炀帝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分四段,这就是:大业元年(605 年)开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再引黄河水入淮河,到达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疏通邗沟,由山阳引淮水经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又称山阳渎。大业四年(608 年)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至涿郡

(今北京西南)。大业六年(610 年)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 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于钱塘江。这样,长 5000 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和加强控制南方的问题,对巩固和发展统一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00 多年来,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是隋朝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

隋炀帝还进行了北巡、西巡和南巡,向这些地方的各族人民显示国威, 也起到了巩固统一的作用。隋炀帝通西域,促进了中西交往。

在内政方面,隋炀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官制。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他增置谒者台、司隶台,与御史台成为三台。三台有分工,御史“掌侍从纠察”,谒者台“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

④ 《隋书·刑法志》。

① 《隋书·炀帝纪上》。

司隶台以六条“掌诸巡察”①。又将尚书省六部请司的侍郎改为郎,各部设侍郎一人,为尚书之副,使职责分明。隋炀帝将州改为郡,进一步并省了郡县, 罢去了原来在一些州上所设的总管一职,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不再需要在中央与各郡之间有一个以军事为主的总管了。隋炀帝此举,巩固和发展了隋文帝开始的用文官取代武将治理地方的做法。

隋炀帝创设了进士科,使科举制的雏型渐成。他重修律令,废除了“十恶”之条,不过,唐代又恢复了,从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再无人敢跨出这一步。隋炀帝改变了其父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做法,于大业元年(605 年) 下诏恢复了被隋文帝废除的各级学校。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书籍收集、整理、抄写工作,并在洛阳营建房屋贮藏书画古迹。

隋炀帝在经济上对均田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给奴婢、牛授田,也就取消豪贵的经济特权,从经济上打击士族。隋炀帝还改变了给妇女授田的做法, 妇女不授田,也就不负担课役,使农民不因成家而增加税额,有利于人口的增殖。这些做法,都为唐朝所沿袭。

由此可见,隋炀帝初年,继承了隋文帝的改革,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比隋文帝差,而且还改正和补充了隋文帝改革的不足。正是隋文帝父子两代的改革,使一个富庶强大的隋朝迅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