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学
中国古代自宋以来即有学者专门致力于考订古书,至清代考据学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考据学派尊崇汉代学风,提倡汉儒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 故称“汉学”。这一学派实实在在地考据典章制度,研究小学训诂,朴实无华,不事虚玄,亦称“朴学”。因其兴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清代考据学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治学严谨,重证据, “用汉儒博物考古之功”②,但却并不泥古、独尊汉学,而是强调通经致用, 从古代寻找变革的根据。稍后胡渭、阎若璩远离现实,但敢于怀疑古代经典, 长于考证辨伪,做出显著成绩,正式为考据学派奠基。乾嘉时期,清政权更为巩固,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情绪己趋淡漠,在文字狱高压之下,一头钻入故纸堆中,热衷于为考据而考据。一些较为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敢公开反抗, 又不愿附和理学浊流,也埋头学术考证,算是一种消极的抗议。清统治者在理学日渐衰微的情况下,乐得更多地提倡考据、整理古籍,以笼络文人,巩固统治,粉饰太平。从学术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积累到一定阶段也需要加以系统的总结清理。考据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经书,而要解经治史又须借助文字音韵、名物训诂,以至地理金石、天算乐历、校勘辑佚,各种学问都汇集到考据学,成为学术主流。考据学因此而大为兴盛。
当时的考据学者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吴派的著名学者尚有惠栋的学生余肖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等,俱为苏南人, 该派特点是尊崇汉儒,“凡古必真,凡汉必好”①,“株守汉学而不求是”。皖派与吴派的区别在于“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②。作为乾嘉学派的主流,皖派的成就更为突出。戴震之后,门生又分为两派。一派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专重音训考据;另一派以汪中、阮元为代表,音训考据与义理之学并重。乾嘉学派在古文字学和古韵的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对古籍的整理、考订、校勘、辨伪和辑佚做出很大贡献。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后来学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尤其皖派戴震,坚持唯物主义,反理学,企图从经学中寻找出路以求变革,成就更大。乾嘉学派的缺陷也很明显,特别是吴派,脱离实际,厚古薄今,思想闭塞,支离破碎,至嘉庆后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