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清前期反对沙俄馒略的斗争
17 世纪 40 年代,俄罗斯帝国在越过乌拉尔山脉、征服西伯利亚地区之后,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黑龙江流域。其时正值明清鼎革之际,清军主力入关,无暇北顾,沙俄侵略军得以乘虚而入。其中一路,1643 年从雅库次克越外兴安岭向南推进,强占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等地;另一路,1644 年以叶尼塞斯克为基地越贝加尔湖向东南进犯,强占尼布楚等地。侵略者大肆劫掠,甚至杀人食肉。顺治时期当地军民曾组织几次武力反击,其中顺治十五年(1658 年)在松花江口一带的战斗,击毙侵略军头子斯捷潘诺夫,打死、活捉 270 多名侵略者。顺治十七年,基本上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沙俄侵略势力。但其残部仍盘踞在尼布楚,并于康熙四年(1665 年)重占雅克萨,在两地构筑寨堡,奴役当地人民,不断向黑龙江中下游骚扰、扩张。清政府通过理藩院多次交涉,提出警告、抗议,均无结果。康熙帝亲政后对此局势十分关注,指出:“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①。平定三藩之后,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二十五年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在沙俄军队遭受重创、守城士兵只残存几十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的情况下,沙俄被迫同意和谈。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康熙帝指示谈判代表做出重大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界互市贸易, 往来不禁。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交往,贸易得到较大发展。
沙俄在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同时,也派兵向喀尔喀蒙古地区扩张,一方面勾结支持准噶尔部叛乱首领噶尔丹,夹击打败喀尔喀蒙古,迫使喀尔喀举族
① 《朔方备乘·平定罗刹方略》。
南迁,同时趁火打劫,占据中国北疆大片土地。康熙年间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喀尔喀蒙古重返家园,遏制了沙俄大规模南侵扩张活动,但蚕食侵扰事件仍不断发生。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并两度宣布停止中俄贸易。雍正三年,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才派使团到北京谈判贸易和边界问题。雍正五年、六年, 双方相继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条约还规定了中俄在政治、经济、贸易、宗教等方面应遵循的相互关系。俄国通过这两个条约确认了前此侵占的中国北部蒙古地区的大片领土权,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一并划入俄国版图。此后中俄中段边界大体保持稳定,目前这段边界大部分已成为蒙俄边界。
清前期在国内政权更迭未久、西北准噶尔部大规模叛乱的形势下,面对沙俄南侵威胁,通过军事抗击、外交谈判,签订了双边条约。尽管清政府做出了重大让步,但同时也迫使俄罗斯帝国有所收敛和妥协、抵御住了沙俄的侵略扩张,使以后一个半世纪东北边境基本安定;并因此换取沙俄在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时大体保持中立,从而腾出力量集中解决准噶尔部叛乱问题,实现西北和北部边疆稳定。因而清前期签订的中俄条约属于平等条约,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