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修氏族志
唐太宗为了压抑士族势力、抬高李氏皇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进行了修撰氏族志的工作。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 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638 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 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①。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②,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传统,实际并不如此。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唐太字修《氏族志》,并不用它来作选官的根据,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 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土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通过修《氏族志》,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