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育
宋元时期的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整个教育系统是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政府机构办的教育。另一个是私人办的学校。
国子监是政府掌管的高等学府,一度改名为国子学。宋仁宗时设立太学。国子学和太学招收的学员不是一般人的子弟,只有一定官品的应荫子孙享受这种教育。七品官员以上的子弟能够进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可以进入太学。但有时并不是那么严格。这两者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讲儒家的经典作品。讲书人很多是有名的学人,宋初大儒胡瑗主持讲筵,他的教学方法很
有名气,受到朝廷的表彰,得到推广。就整个情况来说,国子学和大学的学习并不很严格。北宋末年,太学生的人数一度接近 4000 人。太学中实行三舍法,通过一定的考试进行升转。官学还有律学、算学、医学、书学、画学、武学等。
宋代另有一种“宗学”,它是专门培养宗室的子弟。最初是在各个王宫中请教授执教,称之为“宫学”。后来人数增多,才发展为宗学。
地方政府办州县学,在仁宗时期,形成高潮。
1038 年仁宗下令州县普设学校。王安石变法时期,各州有学官管理地方的学校。到了北宋的末年,州县学发展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私人办学中的初等教育,是家学,或称之为私塾、蒙馆。宋朝兴办的高级学校是书院,有的称为“精舍”。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书院。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和石鼓(今湖南衡阳石鼓山)书院或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除这些以外,还有一些颇有名气的书院,如广东的禺山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等。宋朝的理学家在这样的书院中授徒讲学,辩论学理。南宋的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是大理学家,也是大教育家,他们在这些书院、精舍中,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中规章制度等资料, 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辽、西夏、金的教育很注意吸收汉族儒学文化,他们创立文字,在其统治地区内开展教育。
元世祖至元初,一些大臣在请开科取士的同时,又请立国子学。国子监以祭酒领之。
1287 年,初置国子监。1289 年设回回国子学。江南各路设儒学提举司,
1291 年,今江南各路学及各县学内设小学,在以前一些大儒办过教育的地方,设立学院。由朝廷任命的师儒称作为教授,其它的由礼部、各行省及宣慰司任命者,称作为学正、山长等。马端临在宋亡以后,先后作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的山长,教授台州路。程朱的理学是这些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他们的教学法及立的学规,也被采用。
宋元时期的教育为封建统治培养了人才,各级学校、书院又是理学传播和理学内部开展辩论的场所。政治上改革的斗争也在教育领域内反映出来。王安石变法期间,于 1075 年,废止前代学者对儒家经籍的传注,规定士子要学习他编定的《三经新义》,宣传他的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