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各阶层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大顺军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和被迫放弃北京,对全国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崇祯末年明皇朝已呈覆巢之势,许多汉族地主无力回天,只得把保护自身利益的希望寄托于大顺政权,纷纷归降,使李自成进军北京一路通畅,几乎未遇反抗。但因大顺政权坚持维护农民阶级利益,继续对官绅执行追赃助饷政策,使这些降顺的官僚地主大失所望,只是慑于大顺军兵威不敢轻举妄动。当大顺军遭受重大挫折之后,他们见时机己到,便又纷纷反攻倒算,拘捕杀害大顺政权的地方官员和驻兵,“凡逆闯政令一切革去”①。而大顺军进军北京时,因形势发展很快,来不及改造地方政权,往往留用原明朝降官降将,此刻根本无力阻止倒戈逆潮。在清廷的笼络招诱下,这批反水的官绅地主又几乎全部投入了清兵的怀抱。汉族地主阶级的大规模叛卖,导致形势急转直下,大顺军运粮线被切断,腹背受敌,十分被动,无法组织有效抗御,一路败退到山西平阳。而清廷则在很短的时间里,依仗汉族官绅地主的支持在黄河流域站稳脚跟并进而向全国各地推进。清兵入关初,大顺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几乎独立承担了抗清斗争的

全部重任。李自成撤回西安后,重整旗鼓,武力平定山西、河南官绅的叛乱, 多次抗击清兵。但因原明降将姜瓖、唐通等人的叛卖,大同、太原等地相继失陷,使大顺军固守山西抗清的计划遭到破坏。顺治元年十月,正当清廷调兵遣将企图兵分两路一举摧毁大顺政权和南京的弘光政权时,大顺军两万多人主动出击,东下河南怀庆,连克济源、孟县,击毙清军提督金玉和,迫使多尔衮改变计划,全力夹攻大顺军。怀庆之役把清军主力全部吸引到西线, 为南方的抗清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弘光政权却坐视清兵代为讨伐“流寇”, 失掉乘虚进取山东、河北的良机,反而为清廷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顺治二年正月,大顺军在潼关被清军主力多铎部击败,李自成放弃西安向河南转

① 李长祥:《天问阁集》卷中,《殷渊传》。

移,西北地区的明降官降将又纷纷向清廷拜表称臣,大顺军昔心经营的后方顷刻崩溃。四月大顺军入襄阳、占据武昌后,又遭清水陆两军袭击,并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挫折,遂转而向西南方向进军。五月初,李自成带近30 名随从行进在大队人马之前,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突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

李自成农民起义在攻占北京的大好形势下,未能巩固胜利成果,很快盛极而衰,归于失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一旦大战失利便难以立足,兵败如山倒。其次,攻克北京后,在坚持革命性的同时, 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不利于分化瓦解敌对势力。主要依靠追赃助饷的做法,使大顺政权缺乏稳定充足的财源,在经济上难以长期支撑。此外, 李自成等农民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轻敌的错误,对满族贵族武装干涉的危险估计不足。渡河东征的途中与攻占北京后派驻各地的军队过多,导致兵力分散,未能在北京地区集结重兵。招降吴三桂后,又仅派新降不久的明将唐通部 8000 人镇守山海关。处置吴三桂策略失当更直接诱发其降而复叛、勾引清兵入关,遂使形势迅速逆转。这一偶然事件触发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满族贵族得以和汉族地主阶级结成联盟,农民军在力量对比上转化为劣势。在强敌追逼之下,大顺军诸种失误的负面影响暴露得更加充分,终于一蹶不振, 未能东山再起。但尽管大顺军山海关战役后节节败退,他们毕竟始终在英勇抗击清军主力,并推动北方各地人民奋起抗清,牵制清兵南下,对抗清斗争做出重大贡献。李自成牺牲之后,大顺军余部仍在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随着大顺军的失败和南明弘光政权的覆亡,张献忠领导的大西政权逐渐成为清军统治全国的主要障碍。面对四川各地官绅地主日益猖獗的武装袭扰和清廷打抚并举软硬兼施两手政策的威胁利诱,张献忠丝毫不为所动。他断然采取措施派兵平定叛变投清活动。顺治三年八月,张献忠率数十万大西军北上陕西抗清,不料部将骁骑营都督刘进忠叛变降清,派人至汉中向豪格告密,接引清兵南下入川,向屯驻西充凤凰山下张献忠大营发动突然袭击。张献忠毫无戒备,在未穿盔甲带少数随从出营观察时被清兵冷箭射中左胸,坠马牺牲。清军乘势冲杀,大西军遭受重创,大西政权终被摧毁。此后,大西军余部撤入云贵,又坚持了近 20 年的抗清斗争。

南明政权的相继败亡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后,残明一部分官僚地主先后在南方建立起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政权,史称南明。

1644 年 5 月 15 日,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建立起第一个南明政权,以明年为弘光元年。从当时局势看,入关的清军满、蒙、汉八旗兵加上吴三桂所部不过 20 多万人;大顺军尚有 20 万~30 万人, 大西军有 10 万~20 万人;而弘光朝廷则据有最为富庶的江南,拥兵近百万人。但福王政权一开始便把矛头对准农民军,始终奉行“借虏平寇”的方针。而且该政权是以江南最腐朽的官僚地主为基础,勾结北方南逃的军阀集团建立起来的,实为明末腐败政治的翻版和继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由崧在清军大兵压境之际,还热衷于命中使四出搜寻民间美女,皇宫内廷悬挂的楹联竟是“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①。马士英等把持朝政,以“助饷”为名,公开卖官鬻爵,时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都督多似狗,职方满

① 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 8。

街走。相公止爱钱,皇帝但吃酒。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②而且福王政权内部一开始就陷入争权夺利的派系之争,就在清军大举进逼江南的危急时刻,守备江北重镇的四总兵还在互相厮杀,争夺地盘。屯兵武汉的左良玉甚至率兵几十万东下“清君侧”,马士英则表示“宁可君臣皆死于清,不可死于良玉之手”①,不顾扬州被清军包围,撤江防兵力去对付左良玉,并扬言“有议守淮者斩”②。被排挤到江北督师扬州的史可法孤立无援,终于城破被俘。史可法对大顺军充满仇恨,长期抱有与清“合师共讨”农民军的幻想,但当清兵南下之后,尚能奋起抗清。面对多铎劝降,他表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③。史可法领导的扬州保卫战是清攻打南明以来第一次遇到坚强的抵抗,史可法本人是南明抗清战死的第一位高级官员, 对激励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起到积极作用。扬州城破之后,遭到清兵大规模血腥屠杀。清军乘势渡过长江,南明诸将或降或逃,守卫南京的 20 多万官军不战而降。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多锋率兵开进南京,大批南明官僚手捧明疆域图本、户粮簿籍,冒雨跪降,“文武各官争趋朝贺,职名红揭堆至五尺者十数堆”④,弘光政权遂告灭亡。同年闰六月,浙江、福建两地又先后建立起鲁王、唐王政权。鲁王朱以海由张国维、钱肃乐等迎立,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由黄道周、郑芝龙等拥立,监国于福州,后即帝位,建元隆武。鲁王、唐王之间非但不能合力抗清,反而互争正统,互杀使臣,加上内部矛盾分裂,难有作为。结果清廷先后诱降握有重兵的鲁王政府的方国安、唐王政府的郑芝龙,这两个政权第二年便相继败亡。顺治三年十一月五日,苏观生拥立隆武之弟朱聿■于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十一月十八日,丁魁楚、瞿式耜等于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先监国,后称帝,年号永历。绍武政权建立仅 40 来天便被清军袭击消灭,其间唯一打过一仗,还是和水历政权互动干戈、自相残杀。南明政权中只有永历政权依靠农民军联明抗清斗争的支持, 才得以维持 15 年~16 年之久。

南明政权的相继败亡表明,无论是明皇朝还是南明都已腐败透顶,如同弘光帝被降将刘良佐押至南京献给清兵时所遭遇的那样,“百姓夹道唾骂, 甚有投瓦砾者”①,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那些原先内证争斗不已的原阉党、东林人士、甚至农民军一些将领,降清后居然奔走效劳,各得其所。事实上, 从清兵入关到西进南下,无不依赖汉族降官降将为虎作怅,这些人反过来充当先锋走卒,向自己的同胞挥舞屠刀。明皇朝与南明诸政权迭遭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自身内在的矛盾、危机与无可挽回的腐朽没落。

江南等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军在江南地区的推进和掳掠,激起当地人民强烈反抗。太湖一带贫苦农民、渔民多次主动出击,使清兵行动受阻,“湖路梗塞,莫可如何”②。面对“构结招集,一线串合,举动甚大”的群起抗清

② 夏完淳,《续幸存录》。

① 邹流绮:《明季遗闻》卷 3。

② 计六奇,《明季南略》卷 8。

③ 徐鼒《小腆纪传》卷 1。

④ 佚名:《江南见闻录》,《明季稗史初编》卷 19。

① 娄东梅村野史:《鹿樵纪闻》卷上。

②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中。

活动,清军不由惊呼“皖庐地方千里,皆起乱萌,可骇可虞”③,清兵占据南京深入江南地区后,更加趾高气扬,蛮横下令十日之内剃发梳辫,改换衣冠,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④,并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相威胁,民族矛盾迅速激化,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激起各地人民更加激烈的大规模抗清斗争。其中江阴、嘉定两地人民的斗争尤为壮烈。顺治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清兵限江阴三天薙发,愤怒的江阴人民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薙!”①杀死降清的知县方亨,推举典史陈明遇为领袖,由前任典史阎应元指挥守城。城乡人民纷纷响应,蜂拥而起,有的距城五六十里自带干粮进城参战,包括一些绅商地主也“破家抒难”,如徽商程壁先后献银 17.5

万两充作军饷。清廷调集 24 万大军围城,屡攻不克,先后 6.8 万余人暴尸城下。面对南明降清将领刘良佐劝降,阎应元慷慨回答:“有降将军,无降典史!”最后坚守 81 天,被清军重炮轰破城门。城破之日,清军下令“满城杀尽,然后封刀”,全城“咸以先死为幸,无一顺从者”②。继江阴之后,嘉定人民在黄淳耀、侯峒曾领导下也爆发大规模反剃发起义,他们以微薄兵力坚守孤城,抗击清兵,连续遭到清军三次屠城。其余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清兵所到之处,都遭到当地人民有力反抗,只是分散各地的抗清斗争未能联合成一支统一强大的力量,终被各个击破。以江阴保卫战为代表的江南等地人民抗清斗争,是典型的民族自卫战争,气壮山河,激奋人心,打击了清兵嚣张气焰,牵制住清军大量兵力,从而为农民军联合永历政权掀起抗清斗争高潮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顺、大西军余部的联明抗清斗争 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余部数十万人分散活动于鄂西、湘北一带。面对清兵围追堵截,农民军主动改变策略, 顺治二年秋冬之际,郝摇旗、刘体纯率数万人撤至湖南湘阴,主动向镇守长沙的永历政权湖广总督何■蛟提出合作抗清的建议。不久,李过、高一功等率部进入湘西,也与永历湖北巡抚堵胤锡达成和议,初步形成大顺军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战线。次年春,双方联合与清兵在岳州城下激战,取得重大胜利, 摆脱了受清追击的被动局面。顺治五年(1648 年)春,又在湖广境内发起全面反攻,相继收复靖州、沉州、全州、武冈、宝庆、常德、永州、衡州、益阳、湘潭、湘乡、衡山等地。在这种形势下,已经降清的明将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又先后反正。与此同时,北方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农民军也发动广泛攻势。全国南北呼应,掀起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高潮。但在这大好形势面前,桂王政府内部却陷入“反正功臣”李成栋为首的楚党与朱天麟等“扈驾元勋”结成的吴党之间的派系之争,坐失良机,破坏了会攻长沙的计划,使清兵得以喘息,组织大规模反扑,重新占领湖广和广西。此后金声桓、李成栋先后败没,何腾蛟、翟式耜相继被俘不屈而死,李过病亡,李来亨和郝摇旗、高必正、刘体纯等被迫率农民军回到巴东荆襄等地, 组成夔东十二家,继续抗清。桂王政府在抗情形势恶化,陷入无地容身困境时,接受了孙可望、李定国大西军余部“联合恢剿”、“合师北拒”的建议。顺治九年(1652 年)大西军李定国、刘文秀两路出师,半年多的时间,打败

③ 《明清史料》丙编第 6 本。

④ 王先谦:《东华录》卷 5。

① 韩■:《江阴城守纪》上。

② 许重熙:《江阴城守后纪》。

数十万清兵,收复 16 郡、32 州县,辟地 3000 里,声威大振。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阵前被斩,“两蹶名王,天下震动”①,清廷君臣, 一时“闻定国名,股粟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永历媾和之议②。刘文秀在四川也大败吴三桂军,张煌言等人领导的抗清队伍则在东南沿海遥相呼应,形成南明时期抗清斗争的第二次高潮。后因孙可望忌恨李定国,为争夺权势发起内战,而且兵败后降清,葬送了大好形势。清兵通过孙可望掌握义军虚实,于顺治十五年(1658 年)大举进攻云贵,李定国战败,永历帝逃往缅甸,后为吴三桂追俘。康熙元年(1662 年),李定国在中缅边境忧愤而死。康熙三年(1664 年),清军集中力量进攻夔东十三家, 李来亨英勇牺牲。至此,全国范围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清初抗清斗争具有反抗野蛮落后阶级压迫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这场斗争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农民军必然是主力,斗争最坚决。而其反民族压迫的性质,又决定了抗清斗争的广泛性。以农民军为主的“联明抗清”策略,正确反映了这场斗争的特点,掀起了两次反清斗争的高潮,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加阶层、人数之多,为历史上所罕见。大顺农民军推翻明王朝之后, 因吴三桂叛降和清兵进关联合剿杀而失败。清兵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连年的战祸,使得清初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野蛮落后的满族贵族勾结腐朽的汉族大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清皇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从而导致社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陷于倒退、停滞和发展缓慢的境地。而清初农民军的抗清斗争则是明末农民战争的继续,它坚持了 20 年之久,给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清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对制止清初进一步倒退逆转,解放生产力,从而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推动历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郑成功本名森,福建南安人,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与东林党复社人士钱谦益等结交为师友。其父郑芝龙与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朱聿键建唐王政权,郑森得到隆武帝赏识,赐姓朱,名成功,号称“国姓爷”。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表示“父教子忠,不闻以贰”, 毅然打起“背父救国”旗帜,奉永历年号,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活跃于东南沿海一带,多次与张煌言、大西军李定国以及李来亨夔东十三家军配合作战,互相声援。永历十三年(1659 年),郑成功亲任招讨大元帅,以张煌言为监军,率 17 万水陆大军大举北伐,攻克瓜洲、镇江、芜湖,

收复长江南北 4 府 3 州 24 县,直抵南京城下。后因麻痹轻敌,中清军总督郎廷佐假装谈判投降的缓兵之计,久围不攻,放松警惕,致使征讨西南的清军得以回师教授,最终遭清兵偷袭损失惨重,败归厦门。经半年休整之后,郑成功于漳州海门港大败清军,稳定住金、厦局势。此时全国抗清斗争已转入低潮,清廷又于福建、浙江、广东、江南四省实施禁海迁界封锁政策,郑成功偏于东南金、厦门一隅孤军难守,遂决策战略转移,“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积蓄力量,“然后东征西讨”,坚持抗清大业①,台湾自明天启四年(1624 年)起,已被荷兰殖民者窃据。永历十五年(1661 年)三月,郑成功亲率水军 25000 人,战船数百艘东渡,四月攻克赤嵌城,并向台湾城发动

进攻。在围困 8 个多月,多次击败荷兰水陆援兵之后,至十二月,发起最后

① 黄宗羲:《永历纪年》。

② 刘彬:《晋王李定国列传》。

① 杨英:《先王实录》。

进攻。荷兰长官揆一被迫宣告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置府县,编户籍, 制定法律,兴办学校,奖励垦荒,并实行开放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郑成功坚持抗清反荷,收复台湾,不但促进当地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建立起巩固的抗清据点;而且维护领土主权,对殖民主义的侵略活动给予了沉重打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