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崛起和南下

契丹族系秦汉时东胡族发展而来,原在辽河上游的演水(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初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契丹分八部, 酋长称“大人”,他们中推一人为部落联盟首领,以统八部,任期三年。另

① 《资治通鉴》卷 290。

设一军事首长,为“夷离堇”,仅次于部落联盟首领。唐太宗时,归附唐朝。唐在其地设松漠都督府,赐其酋长姓李,以为都督。从武则天时开始,契丹渐强,但一直为突厥和回纥所压。唐后期,回纥衰落,中原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契丹乘机兴起,成为漠北的强大势力。

契丹长期同汉族发生经济、文化联系,唐后期,大批汉人避乱北上,契丹又掳掠大批汉人北去,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契丹。契丹的冶铁、纺织,特别是农业都已出现,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契丹社会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转化。

在契丹社会大转化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是耶律阿保机(872 年~ 926 年)。他出身于迭刺部极有权势的耶律氏家族。天复元年(901 年),阿保机为“夷离堇”,六年后,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贞明二年(916 年), 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各部之后,废除了推选和轮换制度,仿汉唐,自立为帝, 国号大契丹,建元神册,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阿保机便是辽太祖。

建国后,阿保机先后征服奚、室韦、突厥、吐谷浑、党项、女真各族, 又南下进攻中原地区,并于天成元年(926 年)灭渤海,成为中国北方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在后唐末年,石敬塘借兵契丹,灭后唐建后晋,契丹与后晋为父子之国,契丹取得了幽云十六州之地。此后,契丹于开运元年(944 年)向南进攻,开运三年(946 年)攻陷后晋都城开封,灭后晋。明年春,耶律德光在开封又举行一次即位仪式,改国号为辽。契丹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暴行,遭到中原人民顽强的反抗,耶律德光只好退出开封,在北撤途中病死。

契丹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白沟河),幅员万里”①。契丹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境内,有以农业为主的汉族与渤海人,而统治民族契丹,以及奚、室韦等以游牧为主。为适应不同的民族和生产方式,辽太宗取得幽云十六州后,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在中央统治机构中,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个系统。北面官掌治宫帐、契丹部族及属国政令,由于官署(牙帐)在皇帝宫帐之北,称北面官。北面朝官有契丹北、南枢密院,是辽的最高行政机关。南面官掌治汉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办事官署在皇帝宫帐之南,故称南面官。南面朝官有汉人枢密院。北面官由契丹人充任,南面官杂用汉人和契丹人,权力主要在北面官。

契丹在地方上也实行胡汉分治。契丹和各少数民族实行部族制,汉人居地仿唐实行州具制。此外还有特殊的“头下军州”。辽统治者将俘获的汉人和渤海人,分给宗室、外戚、功臣、部族首领,他们建立塞堡,强迫分得的人口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这种塞堡称为“头下”或“投下”。头下建制, 根据人口多少,分州、军、县、城、堡五种、总称头下军州。头下军州的贵族首领称头下主,州城官吏由头下主任免。被统治的汉人,渤海人称头下户, 处于奴隶地位。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10 世纪末辽圣宗时,对头下军州税制进行改革,头下户地位才发生变化。

契丹本无文字,阿保机称帝后,仿汉字笔画,创作契丹大字。以后又学

① 《辽史·地理志》。

① 《辽史·百官志》。

回鹘文字创制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创制后,与汉字并行,但仍以汉字流行较广。在阿保机建国后,开始制定了成文法。从阿保机到耶律德光,直至 10 世纪末,不断进行改革,终于使落后的契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封建制统治在契丹全面确立了。崛起的契丹不断参与中原的政治军事活动,影响着中原的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