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
1 南方经济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总趋势仍是继续发展,主要特点:一是经济重
① 《旧唐书·崔融传》。
② 《通典·食货志·历代盛衰户口》。
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北方,二是区域经济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主),区域经济的优势及特点逐渐发挥和呈现出来。
唐末五代,北方战乱频仍,南方战事相对较少,环境相对安定。各国统治者保境息民、劝农垦田,奖励农桑,招徕商旅,招抚流移,再加上为避兵锋,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提供了众多劳动力,南方的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所以南方经济得以继续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南方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吴越自钱镠始,多次募民垦荒,其后代继位者曾多次颁令减免租赋,“由是境内无弃田”
①。吴杨行密,轻徭薄赋,劝励耕织,南唐李昪,又改革税法,弃小利而利民
利国,使“野无闲田,桑无隙地”②。闽、楚在南方九国中,贪暴最甚,但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王潮既得泉州,便“招怀流散,均赋缮兵”①,容纳和招抚大批南下的劳动力。马殷据湖南,提倡民间事蚕桑,发展丝织业,令民输税皆以帛代钱,使“民间机杼大盛”②,又奖励百姓种茶,以茶为楚对外贸易的大宗。前蜀王建,招抚流亡,劝课农桑,颇有成效,还注重安抚彝僚少数民族及偏僻地区的开发。后蜀孟氏革除旧弊,整顿吏治,并且继续开展屯田务,招民赴边远地区耕垦。此外,蜀地还盛产桑蚕、茶等经济作物。
南方各国都很重视水利事业。吴越在浙东钱塘江入海处修筑海石塘,为使塘基牢固,“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有效地抵御了海潮的侵袭,同时,浚治西湖,使杭州及附近地区的农业得以稳步发展。又在武义县筑长安堰,在郭县东钱湖叠石建塘,在越州筑大鉴湖堤,使江浙地区数万顷土地成为良田。吴、南唐、闽、楚、蜀等国也大兴水利,如闽的长乐县建有海堤,设 10 个斗门,以御海潮,旱则潴水,涝则泄水,堤旁皆成良田。连江
县利用东湖,溉田 4 万余顷。楚在潭州东筑堤蓄诸山泉水,号曰“龟塘”, 溉田万顷,后蜀曾于褒中开凿大洫,导泉水溉田数千顷。水利灌溉的发达,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如江、淮地区历吴、南唐两朝,从“荒榛”之地,变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③的富强之国。闽在王审知时,“公私富实”。楚“仓禀充实”,后蜀则“百姓富庶”,“斗米三钱”。大江南岸水渠较多之处, 劳动人民还修建了圩田。
五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农田的垦辟,粮食增产方面,农业中经济作物的增加,也很明显。种植最普遍的是茶树。闽、吴越、吴和南唐、楚、前后蜀,茶树栽培很广,茶叶产量很大,福建建州一带,“厥植惟茶”①。其次是饲蚕业发达使桑树的栽培也很普遍。此外,棉花的种植也逐渐发展。岭南棉织业唐朝已有传统。五代楚境内亦种棉,可能是从岭南、南诏等传入。南方地区,以种植木棉为多。经济作物的发达,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反映, 也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 《十国春秋·吴越忠懿王世家》上。
② 《吴唐拾遗录·劝农桑》。1
① 《资治通鉴》卷 256。
② 《资治通鉴》卷 274。
③ 《资治通鉴》卷 270。
①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
在农业生产恢复和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南方的手工业、商业也不断发展。手工业以制茶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唐代茶叶不仅畅销南北,还大量远销
周边地区及海外诸国。五代时期,南方茶树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在茶叶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茶叶的制造技术也达到较高水平。蜀中茶园甚多,贵州官僚的自营茶园,规模甚大。楚每年向中原王朝贡茶达 25 万斤。南平首都江陵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市,除制茶业外,丝织业、矿冶、制盐、造纸、制瓷、造船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带有地区特色。
南方各地的商业比起唐朝更力活跃。扬州、金陵、江陵、杭州、潭州、成都等都是著名的商业都市,繁荣盛况,实逾前朝。贸易活动主要是南方各国以茶、丝织品、药品等向中原或契丹换取羊马等。官私商业获利甚厚。沿海城港,如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海上贸易也很繁盛。
南方经济显著呈上升趋势,而北方地区自唐末以来,军阀战乱不息,每次争夺或改朝换代都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并迫使北方人民南迁,在很长一段时间,经济调敝,城市残破,形成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