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东北
明初东北地区主要为女真族聚居地,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洪武初年,明太祖设辽东都指挥使控制女真诸部。永乐二年明成祖于黑龙江人海口特林设奴儿干卫,永乐七年升格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成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最高行政、军事机沟,下设 132 个卫。“于是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①。其中臣属明朝的建州卫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至万历时发展为 384 卫、24 所。统辖范围西起斡难河(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东北越海达库页岛(苦夷)。都司以下各卫所官员一般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明政府“选其酋及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这些部族首领兼地方官员对于中央政府“有所征调,闻命即从,无敢违期”②。明政府直接派军队至奴儿干都司戍守,开辟东西两条驿站线路连接辽东都司
① 《明史·兵志三》。
② 《明史·两域传》。
③ ⑤《明中·哈密卫传》。
④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 12。
① ②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 24。
驿站,直抵京师和内地,确保传递文书、运送官军和贡赋通畅。自永乐七年至宣德七年(1432 年),明政府派大监亦失哈以钦差大臣身份,康旺、王肇舟以封疆大吏身份多次前往奴儿干宣谕镇抚,“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①。亦失哈等还在特林建永宁寺,立《敕修永宁寺记》石碑,宣德七年亦失哈十至奴儿干见永宁寺被毁,委官于次年重修,立《重建永宁寺记》石碑,详载明廷管理经营奴儿干都司始末,碑文用汉、蒙、女真、藏四体文字书写。碑后题名的 100 多人中既有各级官员,也有汉、女真、蒙古等各族工匠。充分体现了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方政权。明代东北边远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明后期女真、满族建立的后金、清地方民族政权即于此肇兴,并取代明朝建立全国统治权。清朝对于满族故乡黑龙江流域的经营十分重视,皇太极时期统一黑龙江流域后即在当地“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②,并将居民编入旗籍,俱令披甲, 成为满族八旗的组成部分,谓之“新满洲”。清统一全国后曾对这片崛起的故地实行封禁,修“柳条边”禁止汉人入内,但却未能阻止大批汉人涌入落户,官府“总以该流民等业已聚族相安,骤难驱逐为词,仍予入册安插”③。清前期加强对东北地区管辖,在当地实行军府制,设奉天将军驻盛京(沈阳), 吉林将军驻吉林乌喇,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又于呼伦贝尔、布特哈等衙门设总管,瑷珲、墨尔根、伯都讷、宁古塔、三姓设副都统。对于边远地区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未入旗籍的少数民族,则沿用当地旧制设乡长(喀喇达)和姓长(噶珊达)。清政府还在黑龙江两岸和额尔古纳河东侧广设“卡伦”,建立常规巡边制度,加强对中俄边界的巡察防范。东北地区的驿路台站系统也十分健全通畅,把边疆与内地紧密地联为一体。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东北边疆稳定、安全,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