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疑置阱法

指在引入新课时故意布设疑障或陷阱,或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若能恰当地运用此种方法引入新课,学生的思维一般能较快地得到启动,并能活跃起来。例如,在讲授“去括号”一节内容时,作如下引导。

师: − 5 + 1 2 − 2 = 1 = ?

7 3 7 3

(初一学生运用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很快就能得出结果。) 师:大家试猜想,(要求口算):

− (2 1 − 5 1 ) − (4 16 − 7 28 ) = ?

17 19 17 29

甲生答 13,乙生答 19,丙生答-6,⋯⋯ 两分钟后,仍有 60%的学生默然。

师:这道题影响我们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生:括号。

此时,去括号的课题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去括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同时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去掉括号。

又如,在引入第一册平面几何的第 2.9 节“证明”时,出示下面两张图片,让学生辨认。

问:图 1 中的线段 AB 与 CD 谁长谁短? 图 2 中的 ABCD 是正方形吗?

顿时,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纷纷猜测议论, 直到站起来大声争辩。正在这难解难分之时,教师再下结论,图 1 中线段 AB 长于 CD,图 2 中的 ABCD 是正方形。学生听后十分吃惊。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地指出视觉容易产生错误,光凭图形下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证明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讲道:“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因此,

引入新课的艺术手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之点是教育者在引入新课时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 且能较快的启迪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