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师: 1.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有会聚作用)

  1. 还有什么作用?(演示用凸透镜对准发光的白炽灯,在光屏上能得到灯丝的像。)

  2. 通过凸透镜对成像规律的应用引入照相机。

(二)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

师:1.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节我们一起做实验研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条件。

2.介绍实验器材。复习焦距,并用粉笔在光具座的尺上标出光心、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的位置;从左到右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介绍物距、像距。

学生实验: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间。

第一步:将蜡烛放在远大于 2 倍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像。

回答问题:(1)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答:倒立的)是放大的, 还是缩小的?(答:缩小的)

(2)请观察物距和像距的范围(答:u> 2f,f<v<2f。)

第二步:缩小物距,但仍保持大于 2 倍焦距。移动光屏,注意观察像和像距的变化。

回答问题:(1)物距、像距怎样变化?(答:物距减小,像距增大,但仍满足 f<v<2f。)

(2)像的大小怎样变化?(答:比第一步中的大,但仍然是倒立、缩小的。)

第三步:再减小物距,让它等于 2 倍焦距。移动光屏,观察像距和物距。

回答问题:(1)像距多大?(答:等于 2 倍焦距。)

(2)所成像有什么特点?(答:倒立、与物体大小相等。) 吹灭蜡烛。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实验结果: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投影仪把上述实验中的成像情况演示一遍,巩固认识。

用投影仪打出平面镜成虚像和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图。通过对比讲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三)物理知识是有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作的。

  1. 说明了解和使用照相机是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2. 用投影仪打出照相机的原理图和主要组成部分。说明镜头和胶片的作用。

讲述照相过程:拍摄、冲片、洗片。

  1. 出示导弹基地的照片。简介基地情况。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学习责任感。

出示两张拍摄效果不同的导弹基地照片,让学生对比。

提问:(1)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答:一张清晰,一张模糊。)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学生思考) 师:介绍调焦环及其作用。

用录像播放电脑模拟的调焦过程,巩固物距、像距变化的关系。

  1. 出示三张明暗程度不同的照片:一张曝光过度,发白;一张曝光不足, 太黑;一张曝光适度。让学生对比三张照片、找原因。

师:照相时要控制好曝光量,才能拍出好的照片。曝光量用光圈和快门控制。

观察照相机的光圈环,介绍它的作用。用电脑模拟用光圈的大、小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

介绍快门及其作用,说明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的。

(四)总结归纳本节学习内容。以提问方式总结归纳:

  1.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什么?

  2. 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镜头和胶片起什么作用?调焦环起什么作用?光圈环和快门起什么作用?

  1. 学生回答课本 68 页练习。

  2. 以竞赛抢答方式解答下面 3 道题:

  1. 做实验,得到蜡烛清晰的像后,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一半,观察有什么变化,并回答为什么。

  2. 观察两张物距不同的等大相片。说明照相时,哪张相片物距大,哪张相片像距大?

  3. 用投影仪打出最后一题: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3 米,在光屏上得到这个物体缩小的实像,那么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 ( )

A.大于 6 米 B.大于 3 米

C.大于 1.5 米 D.小于 1.5 米

  1. 奖励获胜组,让组长实际操作照相机给本组同学照张相片。

(五)布置家庭作业:练习使用照相机。附:主要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