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二四至一九四五年的南非

  1. 南非的新形势

1924 年,赫尔佐格依靠国民党和工党的联合,在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击败前任政府而执政。赫尔佐格当上总理以后,大大强化了对非洲人的种族歧视统治。在他执政的 15 年内,先后颁布了 30 多项反对非洲人的法律和条例,这在南非历史上是破记录的。这些法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的种族主义立法主要有:《土著住区法》、《工业调解法》、

《土著代表法》等。法令明文规定,在城市里谋生的非洲人,只能作为流动劳工和临时居民。他们没有居住的权利,只准住在专门划定的城市郊区的特定居住区内,并由政府派遣行政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非洲人必须随身携带通行证。通行证制度早在 19 世纪中叶就已推行,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不同的省份、甚至在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通行证。违反通行证制度的非洲人即遭逮捕,政府以“劳动教养”的名义把他们出租给白人农场主充当劳动力。《工业调解法》则宣布政府不承认非洲人有成立工会和罢工的权利, 只承认白人工人成立的工会,规定白人工会有权同雇主联合成立工业委员会,作为解决白人劳资间纠纷的仲裁机构。1936 年的《土著代表法》完全针对开普省非洲人享有的选举权利。自 1853 年以来,由英人控制的开普省的非洲人同其他省份的非洲人在待遇上还有些不同,即拥有一定财产资格的非洲人还能享有选举权。但新法令公布以后,非洲人连这点有限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他们的名字不能列入选举人名单,只能选出三名白人众议员和两名开普省议员来“代表”非洲人的权益。

在经济方面的立法有《文明劳工通令》、《矿工和劳动法》、《工资法》和《土著劳役契约法》等等,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规定将雇佣劳动分为“文明劳动”和“不文明劳动”两类。前者指技术性工作,后者是指非技术性工作。非洲人只能干“不文明劳动”。即使在矿业、运输等行业中,也禁止向非洲人发放熟练工种的执照。在一切经济部门,非洲人都被从熟练工作岗位上调走,由白人工人代替。非洲人只能在农业、林业、渔业中干粗活、重活,或者在矿井里劳动。法令还竭力阻止黑人青少年参加学徒训练,以保证白人垄断熟练技能的工种。为了推行“文明劳动”政策,政府将大批白人工人集中安排在公共工程、公用事业和政府行政部门。铁路系统的情况表现得最为突出。1921 年在那里任职的白人工人只有 4700 多人,1928 年增加到 15800 人①。在劳动就业方面对非洲人实行种族歧视是历来存在的现象,但用法律形式作出规定还是第一次。

二是规定工资额严格按照“文明劳动”和“不文明劳动”两类分别支付。干“文明劳动”的领取“文明工资”,它实际上高于白人的技能,是对白人

① C.W.De Kiewiet,A History of Sonth Africa:Social and Economic(《南非的历史:社会和经济》),Oxford 1950,p.224.

工人的一种隐蔽的经济补贴。干“不文明劳动”的非洲工人只能领取低微的工资,但对最低工资额不作任何限定。这些法律的实施,大大扩大了白人工人同黑人工人的工资差距。一些行业规定对白人工人的住宿实行免费制,为其子女提供免费学校,为失业的白人老弱病残建立慈善机关。

三是在农场受雇的非洲人全家(包括 10 岁的男女孩子)都必须替农场主劳动。凡是充当佃农的非洲人,每年必须替主人作六个月的无偿劳动,其余半年时间里还要根据主人的需要从事收入低微的工作。

在文化教育方面,法律明文规定,未经政府同意不得开办任何学校。在1920—1930 年代,政府拨给非洲人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的十几分之一,人为地阻碍了非洲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诚然,非洲人作为劳动力的后备军,也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有关生产知识的教育。但教育目的,正如政府公开声称的那样,是把非洲人培养成为适应他们生活条件的专门劳动力,实际上就是成为现代化生产的奴隶。

在社会生活方面,赫尔佐格公开声称,必须明确区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差别,以保证白人的优势。《防止不道德法》的制订,目的是禁止非洲人与欧洲人通婚,对于违法者或者发生非偶同居关系的非洲人处以五年徒刑。《暴乱集会法》则取消了非洲人集会和出版的自由,司法部长可以任意处置违法者,各省警察当局还有权任意监禁无辜的非洲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车、汽车方面,也严格执行种族歧视的制度,非洲人只能坐劣等车厢,不准进入白人专用车厢。甚至在大街上行走,非洲人也只许靠两侧走,否则便被视为犯罪。

赫尔佐格在加紧推行种族歧视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脱离英国、实现布尔化的攻势。他特意释放了 1914 年的叛乱者,其中有当时投降德国人的指挥官马里茨。1924 年,取消了南非邮票上英国国王的头像(但在硬币上还有)。1925 年,赫尔佐格向英国国王建议,不再对南非国籍的人加封为贵族。同年, 议会决定以阿非里卡语(南非荷兰语)代替荷兰语,作为与英语具有同等效力的官方语言,成为南非的第二正式语言。1927 年,议会经过长期辩论后, 制定了新的南非国旗,即在荷兰古老的王子旗中嵌上两个前布尔人共和国的国旗和一面联合王国的小国旗。在同英帝国的关系问题上,南非在 1926 年的伦敦会议上使英国承认它的独立地位。1931 年,根据《威斯敏斯特》①的法令,南非在英联邦内获得了完全的独立。英国下议院失去了对南非立法的否决权。南非政府从此可以行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与英国的联系仅仅在于英国国王名义上还是南非联邦的国家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采矿业的繁荣和制造业的兴起,非洲无产阶级的人数增加很快。1920 年,非洲人矿工增加到 27 万人之多。1922 年,南非制造业中的非洲工人达到 11 万,比白人工人几乎多出一倍②。白人经营的农

场日益增多,非洲农业工人也增加到将近 20 万人。

除了人数众多的非洲劳工外,在南非还有一支人数可观的白人工人队伍。他们主要来源于南非的穷白人。这是 19 世纪南非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

① 1931 年,英国国会在威斯敏斯特开会,制定英联邦宪章,又称威斯敏斯特法令,规定英帝国所有自治领土独立,与联合王国组成英联邦。

② 1925,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Union of the South Africa(《1925 年南非联邦政府年鉴》),Pretoria 1927, p.544.

物。它的出现首先是和农村中土地再分割现象分不开的。19 世纪初,英国占领开普殖民地后,布尔人的土地扩张受到了种种限制。英国人颁布的土地法令,明确限制对土地的任意占用,并将土地税提高了九倍。随着布尔人大地主家庭人口的繁衍,因继承关系而占有的土地份额越来越小,有的人只拥有近 40—50 英亩的土地,还不到他们祖辈占有土地面积的 1%,生活难以维持。布尔人小地主甚至自耕农成批地涌现出来。穷白人的出现还因为农业中商品经济发展的缘故。19 世纪以前,布尔人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经营农牧业、闭关自守的奴隶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随着钻石矿和金矿的发现,布尔人居住地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欧美国家移民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土地价格猛涨。一部分布尔人转向土地投机活动,从中发了财。一部分农场主由于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扩大了农业商品经济的生产。布尔人地主间的竞争和分化日益激烈。少数人发横财,有的成了农业资本家,但多数人破了产。农村破产的穷白人骤然增加,他们自 19 世纪

末纷纷流入城市、矿山寻找生计,到 20 世纪 20—30 年代达到了高潮。据统计,1932 年穷白人达到 30 万,相当于当时白人总人口的 1/5①。许多人在矿山、铁路和制造业工作,成为南非白人工人队伍的主要部分。但是他们文化水平偏低,只能像非洲工人那样干非技术性工作,属于白人劳工中最低下的阶层。

关于南非白人工人的来源问题,还应看到,自南非发现钻石矿和金矿以后,从非洲以外涌入当地定居的白人工人主要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等地。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是远涉重洋、梦想发黄金财的冒险分子,后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了,沦为无产者。从 19 世纪下半期陆续来到南非的白人工人,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从事技术性劳动。他们中的一些人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和组织形式。在南非最早传布马克思主义的正是这些人。南非白人无产阶级的队伍发展很快,人数迅速增加。1918 年,仅在矿业、私人制造业和铁路三个行业中的白人无产阶级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分别占工人总人数的 10.9%、36.2%和 45.8%①。

南非白人工人是劳动者,也是被剥削者。他们深受白人垄断资本家的奴役和压榨,有着较大的反抗性,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许多人作为荷兰殖民者的后裔,深受种族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的毒害,具有种族优越感。在劳动市场上,他们又面临非洲人的竞争,因而往往把黑人工人看作是不可两立的对手。南非白人无产阶级所具有的这种双重性格,对于南非无产阶级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南非的工人运动最早从白人工人中开始,而黑人工人的运动则是在他们斗争的影响下逐步开展起来的。南非共产党曾在 1924 年 12 月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出重要决议: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要积极吸收非洲人优秀分子。此后,非洲人加入共产党的人数逐渐增加。1927 年,南非缝纫业中的一些白人工人和非洲工人发动了第一次联合大罢工,开创了良好的先例。他们要求提高工资,实行劳动保护制度等。

在此期间,非洲人国民大会也从只关心土地问题转而开始领导非洲人反对种族主义制度的斗争。南非共产党人积极参加了这个组织,以影响运动的

①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vol.17,1973,p.293.

① M.Wilson L.Thompson,Oxford History of South Africa(《牛津南非史》),vol.2,London 1971,p.21.

发展。非洲人国民大会逐渐成为南非非洲人民反对种族迫害的统一战线组织。它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基层支部,其成员除了进步的部落首领和知识分子外,还吸收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自 1926 年以来,它联合其他非白人的

政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反对种族歧视法令的活动。1929 年 5 月 1 日,面对严重失业的威胁,数以千计的白人工人同非洲工人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示威游行。他们打着“要面包”、“争人权”、“打倒政府”的标语牌浩浩荡荡地前进。9 月,在南非共产党的倡导下,由非洲人国民大会联合其他所有进步社团,组成了联合斗争组织——非洲各民族权利同盟。该同盟决定,每年 12

月 16 日作为全体非洲人民的民族节日——丁干日①。

在城市工人斗争浪潮的影响下,南非农村的自发宗教运动也发展成为反抗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他们把基督教的“仁爱”、“凡人皆兄弟” 等信条同反对现实存在的种族歧视和压迫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洲人自己的教会或教派。截止 1919 年,南非全境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教会或教派近

80 个。它们培养非洲人自立、自尊的意识,积极从事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这些教会和教派中,禁欲派教会和犹太人教派的影响较大。犹太人教派把非洲人比喻为古代犹太人,宣称上帝将把苦难中的非洲人拯救出来,就像以往对待犹太人那样。该教派公开号召农民拒绝服从白人政府的命令,不缴纳捐税。这类斗争遍及南非北部广大农村地区。当局出动大批警察进行弹压, 还捣毁教堂,残杀反抗的教徒。但是,农村里以宗教为旗帜的抗捐抗税斗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持久、深入地发展下去。有的地区的斗争一直延续到 1930 年代中期。

2.1924—1945 年的南非经济

长期以来,农业在南非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黄金开采为主的矿业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带动了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开始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南非工业革命的时期。1944—1945 年,南非工业

(矿业和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高达 35.2%①。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 1920 年的 5.62 亿兰特上升到 1940 年的 9.89 亿兰特,几乎翻了一番。

一次大战后,南非具有战略意义的采矿业发展迅速。传统的贵金属黄金和金刚石等开采量大幅度上升。1920 年,黄金产值高达 3450 万英镑,在世界黄金产量中的比重由 1910 年的 1/3 上升到 1/2。1928 年,钻石年产量高达366 万克拉。1920 年代,虽然农业和矿业曾先后轮流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地位,但在 1930 年代到 1940 年代初,矿业又再次在国民经济中遥遥领先。它的产值相当于国民总收入的 20%左右。1932 年,黄金产量比 1922 年增长了50%。特别是南非继英国等大国之后也宣布放弃金本位制,这样黄金价格在

1932—1933 年间猛涨了 50%。1930 年代,黄金的出口价值占南非出口商品总值的 70%以上,从而改变了南非长期依赖羊毛、皮革、象牙出口的贸易结构。1930 年代初到 1940 年代初,金矿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黄金产值由 1932 年

的 4700 万英镑跃增到 1941 年的 1.21 亿英镑②。

在一次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对海上运输的破坏,采矿业所需的材料设备以及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受到了影响,这就促使南非当局采取加速发展制造业

① 它是纪念 91 年前南非民族英雄丁干领导的祖鲁人同布尔移民进行血战的日子。

① Katzen leo,Gold and 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黄金和南非经济》),CapeTown 1964,p.49.

② D.Hobart Houghton,The South African Economy(《南非经济》),Oxford1964,p.233.

的措施,如通过津贴给予贷款以及减少铁路运费等进行财政资助。自 1920 年代起,南非就开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进口的政策,并陆续建立一系列国家垄断组织,保护和促进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安排就业,解决由于穷白人问题而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1920 年代末,南非的建筑、动力、化学和机器制造业日益兴旺,钢铁工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1928 年,国家投资建立了南非钢铁公司,这是南非制造业的起步。1934 年第一次生产出钢铁,1939 年钢的年产量已经达到 34 万吨。这在非洲是独一无二的。钢铁联合企业和汽车装配厂的兴建,一系列大型电站的投产,既标志着制造业的迅速扩大,也标志着制造业已不再从属于采矿业而逐步形成为独立的部门。

在 1930 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危机的袭击,工厂纷纷倒闭;而南非却不同,各种各样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这同南非黄金生产直接有关。在经济危机期间,其他商品纷纷跌价,金矿成本费用随之下降, 但是黄金价格却不断上涨,金矿业更加兴旺。它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 扩大了国内市场。南非的制造业就是在这个时期走向多样化的。1938—1939 年,工厂的数目已增加到 8640 个,比 1932—1933 年时增长了 32%,雇佣工人人数增加了 77%,产值净增 110%①,为南非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采矿业的兴旺,使南非的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一次大战期间,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阻塞,南非海岸成为欧亚海上交通的必经之路和粮食、肉类、蔬菜的中途站,从南非运往欧洲的农产品日益增多。战后,市场的需求使农业发展尤为迅速。白人经营的农牧业出现了以栽培谷物、蔬菜、水果以及提供肉类、乳类为主的专业化农场。据 1917—1918 年度

的统计,南非农产品产值超过了 19 世纪末以来一直占优势的采矿业,产值高

达 5049 万英镑。战后农产品的出口也比战前增加一倍。在南非统治集团中, 有许多人是代表布尔人农场主利益的,他们对白人农业生产颇为关注。1924 年赫尔佐格上台以后,运用政府权力,通过了一系列保护白人农业的立法,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帮助他们渡过了国际市场萧条和严重干旱的困境。农业产值从 1933 年的 75 亿兰特上升到 1945 年的 246 亿兰特①,增加了两倍。1930 年代,南非已成为玉米重要出口国之一,小麦自给率也由过去的50%上升到 70%。羊毛产量已居世界第四位。1930 年代后期,白人农业推广使用机械动力,这标志着粗放的农牧业正迅速向资本主义大农业转化。

在南非殖民地经济的开发中,外国资本起了决定性作用。英国资本在南非的历史最早,数量最大,居于首位。其次就是美国资本,它是在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采矿业在南非兴起的时候,正值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进入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期。南非正是他们资本输出的重要场所之一。英布战争后,整个南非实际上已被英国所控制。当时,南非个体经济的瓦解,也给外国垄断组织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力和商品市场。因此,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输出已成为英国对南非经济扩张和掠夺的重要手段。他们在南非直接投资,在当地开办企业和工厂。1930 年代,外国在南非的投资热更加高涨。仅以 1936 年为例,这一年外国在南非的投资额高达 5.23 亿英镑,占

① D.Hobart Houghton,op.cit.,p.118.

① D.Hobart Houghton,op. cit.,p.16.

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总投资数的 42.8%②。投资主要用于修建铁路、公路、港口和邮电设备等需要长期拨款的项目。帝国主义国家的私人资本在南非的投资活动更为活跃,它在南非外国资本投资总数中占据 57%,更多集中在矿业部门。金矿是他们主要的投资场所。南非的黄金开采对英国还具有更加特殊的价值。当时伦敦作为国际货币市场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世界黄金交易的 80%是在这里进行的。南非作为黄金的主要产地,成了伦敦黄金市场最大的卖主。英国国内的黄金储备也是靠南非金矿来补充的。南非黄金的诱惑力,必然加剧英国等国对金矿的疯狂掠夺。外国垄断资本家通过几个大公司联合组成的集团来操纵南非金矿的生产。参加这个集团的先后有七大公司,它们分别隶属于英美,主要是英国的垄断资本集团。以黄金形式取得的财富大部分被运往国外。以 1930 年为例,金矿股息的 3/4 约 625 万英镑都为外国股东所据有①。又如金刚石自开采到 1934 年的 60 多年时间里,产值

高达 3.16 亿英镑,统统都被帝国主义的开采公司掠夺走了。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南非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是,除了外国资本,当地白人资本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有白人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

19 世纪后期,在荷裔白人掌权的地区发现了钻石、黄金,但荷裔白人既无资金,又缺乏技术力量,这些矿产的开采落入了英裔白人之手。钻石、黄金的开采进一步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这些人不一定都是英国人,但一般都说英语,加入了英裔资本家的行列。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开采矿业而发财致富, 开始在南非入籍定居,继续扩大其投资活动。原来早在南非定居的白人移民, 有的也从经济发展中积累了资金,在各种行业中进行投资。20 世纪初,南非当地的白人资本已以迅猛之势发展起来。荷裔白人经营的农场一部分破产, 一部分则在竞争中转变为资本主义型农场。商品性农场主要由荷裔阿非里卡人经营和控制。但是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其它行业中,阿非里卡人无力竞争,基本上由英裔白人控制。

此外,南非的国家资本发展也比较早。为开发这块富饶的土地,需要兴建一些基础设施。最初这种基础设施由私人资本联合经营,后来由政府逐渐接管。一些重要的公用事业如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都由南非政府出资兴办,由有关部门或专门机构进行管理。1920—1930 年代,国家资本发展比较迅速。除了公用事业外,政府还投资建立一些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投资多而利润小或短期内无利可图的工业企业,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例如,1928 年,国家投资建立南非钢铁工业公司,利用南非丰富的铁、煤资源, 就地冶炼钢铁,它后来对南非其他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40 年,政府建立工业发展公司,有计划地利用国家资本,大力扶植南非制造业的发展。南非许多重要国营企业都是通过工业发展公司进行投资的。它对一些私人资本无力顾及的部门进行投资,包括帮助一些老企业更新设备、扩大生产。

在农业方面,1937 年颁布了《销售法》,加强了国家对农产品的销售和控制,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和促进白人农业的发展。1944 年,政府又建立了渔业发展公司,帮助渔民销售和加工渔产品,提供资金建立码头和冷藏库等设施。

南非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和掠夺当地非洲各族人民的基础之上

② Lord Hailey,An African Survey(《非洲概览》),London 1938,p.1317.

① Katzen leo,op.cit.,p.81.

的。非洲人劳动者是南非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南非,白人殖民者迫使非洲人在白人经营的农场和牧场干活的现象,早在 19 世纪上半期就出现了。后来,随着采矿业的发展,非洲人矿工成为南非第一代无产阶级。在建筑、铁路运输、机器制造、化学、钢铁及城市服务业中,非洲劳工人数都在迅速增多。1920 年,非洲人矿工增加到 27 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白人经营的农场已有 1700 多个,非洲农业工人也增加到将近 20 万人。1922 年,制造业中非洲劳工人数已比白人劳工几乎多出一倍。1939 年,制造业中劳工人数达到 23.6 万人①,其中多数是非洲人。

受雇于白人矿山、农场和企业里的非洲工人,来源如下:一部分人因为付不起政府规定的繁重赋税而被监禁,然后由监狱出租给白人资本家;一部分人因违反政府颁布的多如牛毛的种族歧视法令而被判刑,罚作苦工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国外招募来的非洲人劳工。据估计,仅金矿雇佣的非洲工人, 大约有 2/3 来自东非和南非周围的一些国家,如莫桑比克、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其中以莫桑比克人居多。1930 年代,在南非金矿中来自莫桑比克的劳工人数一直保持在 8 万名左右①。还有来自南非农村的契约工人。白人统治当局为了迫使大量的非洲农民外出充当劳动力,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土著土地法》,把非洲人赶往贫瘠的仅拥有全国土地 13%的保留地内。非洲农民难以在那里维持生计,只得外出在白人矿山、农场或工厂里充当雇佣工人。保留地内半数以上的人口经常外出谋生。非洲劳工被迫签订的契约期限,一般为一年或半年,期满后立即返回保留地。因此,白人资本家把这些契约劳工当作任其奴役和榨取的对象。

在矿山劳动的非洲工人,居住在集中营式的棚子里。这种棚子一般都用洋铁皮、破木板等搭成,难以抵挡狂风暴雨的袭击。20 多米的一间棚房拥挤着数十人。那里缺粮少医,供水严重不足,卫生条件极差,疾病流行,死亡率极高。矿山里的非洲人在白人监管下,担负最繁重、最危险的劳动。付给他们的工资只抵白人工资的 1/10 到 1/20 左右,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的生活。白人资本家公开声称:只要少量的木薯粉和玉米就能维持非洲人生理机能的需要。契约劳工的劳动条件也极为恶劣。下井的矿工一般要在地下深达数千英尺的坑道里干活,井下没有劳动保护条件,甚至连呼吸都感到非常困难。即使体格强壮的人在井下工作几个月后,也会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政府对非洲劳工也征收名目繁多的赋税。契约劳工一旦病残失去劳动力,便被遣返回家。在白人农场、工厂里干活的非洲契约工人人数也很多,他们的处境同非洲人矿工一样悲惨。

3.二次大战中的南非

1930 年代中期,南非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纳粹德国加紧在南非实行渗透和扩张;另一方面,南非统治阶级中的亲英力量正在动员起来,以对付德国的威胁。

南非是德国在非洲大陆上积极进行渗透活动的重点地区。纳粹主义同南非白人统治阶级推行的种族主义在本质上有共同之处。前者的核心内容是主张激烈的反犹主义和为“最纯种民族”夺取“生存空间”。后者则坚持把人

① D.Hobart Houghton,op.cit.,p.118.

① L.C.A.Knowles &C.M.Knowles,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Empire(《海外帝国的经济发展》),vol.3,London 1936,p.238.

类分为“优等种族”或“劣等种族”。两者有着相互勾结的共同思想基础。早在 19 世纪末,德国资本积极渗入那时尚属布尔人统治的德兰士瓦共和

国,并密谋吞并德兰士瓦,逐步建立包括整个南非和德属西南非洲在内的“南非大德意志”。尽管这个计划没能实现,但经它培植起来的一股亲德势力却根深蒂固。一次大战爆发时,原先的一些布尔人将军曾同当时在西南非洲的德国驻军取得联系,公开发动了反英武装叛乱。两次大战之间,布尔人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长。他们更加迫切地要同德国法西斯勾结起来,制造政变,据以恢复昔日失去的地位。

在南非国民党政府里的极端种族主义分子,如赫尔佐格总理和国防部长奥斯瓦尔德·皮罗,都有着明显的亲德倾向。皮罗本人甚至着手组织了名为“新秩序”的法西斯组织,暗地里同德国的纳粹组织进行勾结。该组织的参加者主要是一些高、中级军官,在南非的军队里有很大影响。当时在南非陆续出现的法西斯组织也有 10 多个,其中尤以牛车防火队、灰衫会和兄弟会等三个组织的活动最为猖獗。牛车防火队是一个公开的法西斯组织。它打着文化教育的旗号,按照德国纳粹军队的编制组织起来,其会员数量很快达到 30 多万人。灰衫会的群众基础是一些乡村的穷苦白人,不少人还是早先的德国移民。该组织直接受德国外交部的领导,是德国在南非积极活动的一支别动队。兄弟会是在一次大战时建立的种族主义组织,1930 年代公开宣传法西斯主义理论,狂妄叫嚣发动战争,实现最彻底的种族主义。这是一个秘密社团, 只有讲南非荷兰语的人才可入会。

法西斯势力在南非的活动,势必危及宗主国在南非的利益。英国为了维护它在南非的地位,竭力保持南非统治集团的稳定性。当赫尔佐格为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避免内阁倒台,曾向亲英的反对派、史末资为首的南非党提议结盟时,英国曾积极活动,努力促进两党联盟,促使南非于 1933 年组成了新政府,由赫尔佐格继任总理,史末资当了副总理。1934 年,两党进一步合并,宣布成立统一党。随后,统一党内部发生激烈的分化。原先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极端种族主义者坚持在统一党内由布尔人拥有领导权,宣布退出统一党,另外组织以马兰为首的纯国民党。统一党执政后,为了缓和非洲人的反抗,对非洲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行了一些让步措施。1936 年颁布的

《土著信托土地法》表示,要在五年内拿出 1000 万英镑购买白人荒废的土地,作为非洲人所有地,用以缓解保留地内的土地严重不足。1937 年颁布的土地代表会议制度,准许非洲人选举代表参加土著代表会议,商谈有关非洲人的各项事宜,但是它通过的决议必须经南非政府批准,实际上毫无实权。与此同时,政府还加紧拉拢和收买非洲部落酋长。

在此期间,广大非洲人在斗争中不仅加强了同白人劳工运动的进一步联合,而且把反法西斯侵略的威胁同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1935 年秋,意大利法西斯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引起了广大非洲人民的强烈愤慨。南非人民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当年 12 月 16 日,即第七届丁干日,南非 150 多个进步组织在布隆方丹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强烈谴责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罪行,声讨法西斯分子在南非的挑衅活动,同时要求南非当局放弃迫害非洲人和种族主义政策。在南非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又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非洲人工会和欧洲人工会成为联盟的领导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联盟成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大城市和港口爆发的罢工、集会游行达 220 多次。大战爆发前夕,1938

年 11 月约翰内斯堡 5000 名非洲人矿工和白人矿工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法西斯示威游行。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南非统治集团同 1914 年一样,又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赫尔佐格总理主张保守中立,副总理史末资主张应站在英国一边参战。最后以史末资为首多数派获胜,于 1939 年 9 月 6 日宣布对德作战。赫尔佐格总理和六名部长因处于少数派地位而被迫退出内阁。接着,南非军队迅速动员,首先进入东非,协同印度、西非和其他部队打败了意大利侵略者,解放了埃塞俄比亚。接着,南非军队进入北非同德国人作战,但在托卜鲁克战役中伤亡惨重。南非的另一些部队则进入意大利和欧洲战场作战,还加入了占领马达加斯加岛的战争。1941 年 12 月 8 日,南非宣布对日本作战。南非参战登记注册人员约 23.1 万人,其中大约 37%是非洲人和有色人①。史末资在战争期间起了重要作用。他奔走于比勒陀利亚和伦敦之间,参加了英国战时内阁,1941 年被授予英军元帅称号。他在大战结束后还参加了创建联合国的工作,起草了联合国宪章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