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1939—1945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非洲是这场大战的重要战场之一,战火燃及东非、北非、法属西非、赤道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岛等广大非洲地区,特别是英属索马里、意属东非和利比亚、埃及、法属突尼斯等地战斗激烈。对于交战的同盟国和轴心国来说,争夺非洲对大战的胜负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海上通途,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被连结起来。苏伊士运河的最大经济意义之一,就是从西欧到印度洋、波斯湾的航程大大缩短了。西方国家通过苏伊士运河猎取中东的石油、印度和东南亚的矿产品、橡胶等战略物资更为便利,同时这些地区又是西方工业品的重要销售市场。就军事战略而言,封锁了苏伊士运河,便切断了从地中海到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上的水道,对西方国家尤为不利。因此,自运河通航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一直把苏伊士运河当成自己的“生命线”。1935 年法西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在战略上就有切断英、法这条“生命线”的意图。

与海路运输相联系,非洲大陆周围还有几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海路交通的咽喉地带。其一是曼德海峡。它位于非洲东北角红海的南口,是红海进入阿拉伯海—印度洋的门户。它与红海北端的苏伊士运河可视为一个整体, 封锁曼德海峡或苏伊士运河都会获得切断东西方海上通道的同样效果。其二是直布罗陀海峡。它位于非洲西北角,是非洲与欧洲相距的最近处,只有 14 公里。它是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其三是好望角。它位于非洲的南端, 是西欧国家经大西洋、沿西非海岸进入印度洋的中间站。这条航路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前,一直是东西方海上的主要航道。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其经济意义下降了。但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出现危机的时候,它的经济和军事意义便将显著上升。

非洲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是欧洲的南翼。从战略上说,占领了非洲, 就可以从南面包抄欧洲,取得战略上的优势。因此,争夺非洲的状况如何, 将是决定欧洲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

非洲丰富的农牧和矿藏资源长期以来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觊觎和掠夺的目标之一。在二次大战中,由于德国占领了西欧,日本占领了东南亚,这不仅在战略上、也在作战物资供应上给反法西斯联盟的资本主义各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局面。因此,非洲原料的供应对支持英美等国继续作战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英国生产穿甲弹必需钒和钴,它在 1943 年从南非联邦进口

的钒矿石比 1938 年多 50%,而从北罗得西亚进口的钴几乎为 1938 年的 15 倍。

英国军事工业所用钻石的进口量也急剧上升,从 1938 年的 177.8 万克拉增加

到 1945 年的 1129 万克拉,增长了 5 倍①。英国失去东南亚的橡胶产地后,便转而从非洲属地以及比属刚果和利比里亚进口橡胶。美国从非洲进口的主要是钻石、各种金属矿石、可可、棕榈仁等。在金属矿石中,冶金业、机器制造业和原子武器生产所需的矿物原料占首位。为美国军事工业提供铀矿石的比属刚果,1940 年就向美国出口 1071 吨②,以后美国又从比属刚果获得了更多的铀矿石。这些资源对英美等国战时经济的重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不仅有利于维持它们国内的经济,而且使它们有能力继续和德、意、日作战,从而增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力量。

非洲是一个人口比较稀少的大陆,但在大战中仍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兵源。事实上,在二次大战前,就有许多非洲人在英、法等国的军队中服务。大战开始后,非洲人民为了反对法西斯的奴役和威胁,也为了自己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积极地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法属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参加反法西斯作战的人数较非洲其他地区为多。法国在战争爆发前夕曾调遣大批北非殖民地军队驻扎在法国。当德国闪击西欧时,有数万法属北非士兵参加法国的战役,他们表现英勇,作出了重大牺牲。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非洲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对意大利作战的既有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一支人数不多、主要由非洲人组成的军队,也有苏丹人、索马里人、黄金海岸人、尼日利亚人编成的英属殖民地军队,以及南非联邦、南罗得西亚的军队。尼日利亚士兵在攻克埃塞俄比亚第二大城市哈拉尔的战役中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当意军向埃塞俄比亚西部溃逃时,遭到几千名比属刚果士兵的痛击。同埃塞俄比亚人民并肩战斗的苏丹游击队在厄立特里亚作战时,解放了意大利在东非的海军基地马萨瓦港。除了由非洲人编成的正规军以外,还有更多埃塞俄比亚游击队战士同意大利军队作战。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的游击战争,长达 5 年多的时间,牺牲了约 70 万人,最终用鲜血赢得了胜利。美国学者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在研究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时指出:“只有记住爱国部队长期坚持的游击战争,才能说明意大利崩溃的原因。”①

在二次大战中,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紧紧相连。1942 年 11 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展开了北非战役,经过激战,1943 年 5 月把德、意法西斯在非洲的 25 万人驱逐出非洲。在北非战役中,非洲殖民地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法国”②部队中的加蓬士兵,在利比亚的比尔哈凯姆同德国隆美尔的军队作战时,驻扎在最危险的战斗地区,坚守阵地,重创敌人,牺牲了 40%的人员,最后成功地冲破了敌人的包围,重新与后方的盟军会合。南非联邦参加埃塞俄比亚抗意作战的两个师也调到北非,在争夺重要港口托卜鲁克的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牺牲。乌班吉·沙立的武装力量曾袭击利比亚南部地区,策应盟军的进攻。当英军占领的黎波里、并把法西斯军队赶出利比亚时,利比亚人民积极参加了驱逐敌军的战斗。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之后,“战斗法国” 的部队接收了从法国维希傀儡政权下解放出来的非洲殖民地军队,并逐步扩大,在 1943 年已达到 8 万人之多。他们参加了攻占纳粹控制下的重要海军基

① 罗洪彰:《非洲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载《非洲史论文集》,三联书店 1982 年,第 245 页。

② 罗洪彰:前引文,《非洲史论文集》,第 245 页。

① 理查德·格林菲尔德:《埃塞俄比亚政治史》,中册,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第 514 页。

② 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在 1942 年改称“战斗法国”。

地比塞大的战斗。他们在北非战役中俘虏了 3.7 万名敌人,缴获了许多武器装备。此外,贝专纳兰、巴苏陀兰、斯威士兰等较小的英国保护国也派出上万名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北非的战役。

北非战役结束后,非洲士兵开赴欧、亚战场继续追击法西斯侵略军。1943 年,肯尼亚、乌干达、坦蔼尼喀和桑给巴尔、南罗得西亚、尼亚萨兰、黄金海岸、冈比亚、尼日利亚等英属东非和西非的非洲士兵的 12 万人,远渡重洋, 到马来亚和缅甸参加对日作战。1943 年 7—8 月间,英美盟军在夺取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登陆的战役中,南非联邦的士兵和法属殖民地部队参加了对德、意军队的作战。非洲人还参加了解放法国并进而对希特勒德国进攻的多次战役。在解放法国时,阿尔及利亚人、摩洛哥人、突尼斯人、塞内加尔人和法属非洲其他殖民地人民都参加了战斗。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他们参加部队的人数有很大增加,仅阿尔及利亚就约有 30 万人参加法国军队。突尼斯人

民为了西欧的解放,牺牲了 7 万人的生命。非洲人民在二次大战中约有 100 万人参加作战,不过由于种族歧视,他们大多从事军事服务和后勤工作。在军队里的非洲士兵也不能参加技术性较强的兵种,往往被派去参加艰苦危险的战役。但他们却是盟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法西斯军队中也有非洲人,不过人数较少,主要是在意属东非和利比亚军团中。据估计,1940 年 6 月,在意属东非的 25 万军队

中,有 15 万非洲人。由于法西斯战争的非正义性,被法西斯强迫拉去作战的非洲士兵士气低落,反战情绪很高,经常发生开小差的事件,甚至掉转枪口和非洲兄弟并肩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

非洲人积极参加二次大战,既有反法西斯的一面,也有为自己的民族自由和解放而战的一面,在反对法西斯奴役和威胁的同时,英属、法属的非洲殖民地人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口号。至于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游击战争,则完全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