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九七○年代末以来非洲国家的对外关系

从 1970 年代末期开始,非洲国家普遍对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进行了调整,多元化趋势逐渐加强。许多国家强调奉行积极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提出“全向外交”、“合作伙伴多样化”等口号。激进的非洲国家普遍改善和发展了同原宗主国、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温和的非洲国家除了继续加强同西方国家关系外,还注意发展同苏联的关系。

由于世界政治格局已由两极对立向多极化发展,美苏争夺非洲的态势发生变化,许多国家调整了对非政策,为非洲国家多元化外交创造了条件。1977 年,美国卡特总统执政后承认,大批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使国际舞台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再也不能期望 100 多个新国家还会听从强国的摆布。” 而美国对第三世界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使它不得不谋求同非洲国家改善关系,侧重于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即“以水对火”的办法)吸引非洲国家以制胜苏联。

1982 年里根总统上任后,更加重视对非洲的争夺。随着美国摆脱 1970 年代中期出现的滞胀局面,经济开始复苏,里根政府越来越重视利用经济手段对非洲进行渗透,并以军事实力作后盾,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排挤苏联在非洲的势力。

苏联自从 1977 和 1978 年两次策划入侵扎伊尔受挫以后,在非洲的进攻势头逐渐减弱。由于它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不济,在全球争夺中战线又太长, 力不从心,对非洲的重视程度和投放力量越来越受到影响,对非洲经济援助的数额难于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苏联一直把提供军事援助作为它保持和扩大自己在非洲势力的主要手段,但军事援助中一半以上是现汇交易,使受援

国负担沉重,不满情绪日增。原来同苏联关系密切的国家离心倾向日益增长, 削弱了苏联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发展,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实力上升, 为非洲展现了同更多的国家进行合作的前景。法国与非洲存在着特殊关系。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基林格说过:“法国与非洲的关系是千丝万缕、密切相关的。我们不可能不关心它的未来。”这表明法国认为法语非洲是世界舞台上唯一可以被视为法国影响范围之内的一块阵地。因此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后,法国一直十分重视发展它同法语非洲国家的关系。1973 年,首次法非首脑会议召开。会议原定每两年一次,后改为每年在法国或某个非洲国家首都轮流举行。最初会议的参加国只限于法国和法语非洲国家,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的非法语国家,由 1.973 年的 11 国增加到 1980 年的 26 国。法国强调其“对非政策应该扩及到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英语及葡语非洲”,对自封为进步的或自称为温和的国家都一视同仁。这说明法国不仅重视发展它同非法语国家的关系,而且重视发展同激进的走非资本主义道路国家的关系。法国还提出非洲应成为“非洲人的非洲”。法国对非洲国家提供的援助已接近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7%。

1981 年,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他标榜第三世界主义,继续强调法国同非洲在政治、文化和感情上的特殊性,指出法国希望非洲统一组织能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以使非洲国家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法国将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包括军事方面的义务;主张由南北双方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危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非洲有日本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丰富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又是日本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潜在的巨大市场,对于日本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日本曾经宣布 1979 年为“非洲年”,要对非洲开展全面外交。日本政府外务大臣园田直在访问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等国时一再强调:“没有非洲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密切同非洲主要国家的关系是日本外交所不可少的”,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要成为“争取和平与稳定的伙伴”关系。1985 年,日本《经济新闻》在《对饥饿的非洲加强战略外交》一文中指出: “日本在非洲的战略目的是,适应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逐渐削弱的情况,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要加强同非洲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日本同非洲加强了全面的贸易往来,并以优惠条件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

非洲国家独立以后,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它们在同残余的殖民主义势力的反复较量中越来越认识到,经济独立是巩固政治独立的根本保证。非洲国家采取措施,在维护经济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1970 年代后期以来,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出现粮食和债务两大危机,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

非洲国家独立后,长期的殖民统治所形成的依附于宗主国的单一的畸形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使它们在经济上仍然依附于外国,仍然是西方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而且,由于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着资金缺乏的严重困难,大多数非洲国家不得不依靠外国援助来维持本国经济,因而外债负担十分沉重, 国家收入中相当大的部分要用于还本付息。为了支付到期的债务,不少国家只能借新债还旧债。赞比亚、扎伊尔等国由于不能到期清偿债务而被迫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这个组织对它们财政的监督。巨额债务成了无法

摆脱的经济发展的障碍。这种状况当然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

如何筹集建设资金,一直是非洲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有些国家如几内亚、坦桑尼亚、埃及、赞比亚、刚果等采取了没收外国资本、对外国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政策。这对于打击外国势力、使本国经济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有一些效果。但实践表明,过于激烈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往往会使准备来投资的外国资本家裹足不前。

1970 年代末,非洲国家认真总结了经验,着手调整经济政策和改革经济结构,把经济振兴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1980 年,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它标志着非洲大陆开始了以争取经济独立来巩固政治独立的新时期。会后,更多的非洲国家加入了调整和改革的行列。特别是一些长期以来政策较激进的国家,在调整和改革方面迈的步子更大。不少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对过去执行的政策进行调整,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往来,接受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使外国资本为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改变方针之后,往往也不同程度地在政治上摆脱苏联的影响,向西方国家靠拢。至于原来长期在经济上依赖西方的国家,也开始逐渐摆脱某一个国家的影响,同各国广泛交往,争取多种援助,寻求资金技术来源多元化,甚至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也建立或扩大关系。发展经济的考虑是非洲国家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非洲国家领导人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由于地区的战乱使某些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尽快走出困境, 集中精力进行经济重建和复兴,非洲国家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为了求得和平与发展,必须推行为本身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务实的外交政策,因此,非洲国家外交多元化和中立、不结盟倾向日益增强。

非洲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有两个特点。

一是摆脱超级大国控制,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倾向加强。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尽管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差异很大,同超级大国的关系也有亲疏,但它们都是民族主义政权,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是它们共同的要求。通过 20 多年的实践,非洲国家对两个超级大国在非洲的扩张已逐渐提高了认识。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公开表示,他们的国家既不属于西方集团,也不属于东方集团。这反映了非洲国家要求摆脱大国控制的强烈愿望,也表明非洲国家的外交政策日趋灵活,注意在大国间搞平衡,增加回旋的余地。

二是外交政策为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服务。在许多非洲国家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力图使自己的政策更适合本国国情的现实主义考虑逐渐占了上风。为了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有的国家提出“外交为发展服务”、“全向外交”的方针,以便从多方面得到经济援助和支持。原来在一些国家中长期存在的外交一边倒的倾向也有明显改变。

非洲国家调整外交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激进国家离苏倾向增强,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坦桑尼亚、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国由于采用苏联发展模式,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失败。苏联鼓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些国家中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马达加斯加于 1972 年同苏联建交,执政的马达加斯加革命先锋党与苏联

共产党也建立了关系。苏联称马达加斯加总统迪迪埃·拉齐拉卡为“非洲伟人”,称他领导的是“进步国家”。马达加斯加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则附和苏联。后来,由于财政困难急需资金,马达加斯加曾对苏联寄予厚望,但苏联除了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外,经济援助微不足道。拉齐拉卡总统对此十分不满,便着手改善与原宗主国法国的关系。1981 年拉齐拉卡访法后,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法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增多。此外,马达加斯加原来与美国严重对立的关系也有所松动。拉齐拉卡还宣布绝不允许苏联使用该国的军事基地,永远不同苏联签订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协定。

几内亚独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同苏联关系密切,是非洲最老牌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几内亚采用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后,粮食不能自给, 国营企业开工率很低。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使几内亚领导人提出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等口号,逐步修正了经济方针,政治上也同西方国家日益接近。1965 年 11 月,几内亚因法国与科特迪瓦合谋颠覆杜尔政权而同法国断绝外交关系,1971 年又与德意志邦联共和国断交。在几内亚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之后,几内亚于 1975 年先后同法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过去几内亚一直把非洲国家分成进步的和反动的两类,多次建议召开所谓进步的非洲国家会议。1978 年,几内亚又与一向被它视为反动的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实现关系正常化。1978 年下半年以后,几内亚同苏联的关系明显恶化,矛盾上升。几内亚公开批评苏联,禁止苏联战略侦察机在科纳克里降落,不许苏联使用它的空军基地,不许苏联和古巴的军队利用几内亚做中转站,辞退苏联军事顾问,减少苏联在几内亚的专家人数。杜尔总统还拒绝了对他的访苏邀请。

1984 年 4 月孔戴在几内亚执政后,经过多年努力,濒于崩溃的几内亚经济逐步恢复,同西方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几内亚军政权坚持不结盟原则,支持非洲、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还注重发展与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几内亚政府接受约 100 名法国军事专家来帮助组织和培训总统卫队,聘请法国人担任科纳克里警察局局长,还向法国出租军事基地。同美国的关系也进一步增强,双方高级官员互访增多,美国向几内亚提供了沿海炮艇、港内交通艇等船只。几内亚在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同时仍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曾派国防部长访问苏联谋求军事援助。

莫桑比克在萨莫拉执政期间(1975—1986),对外政策以依靠苏联为重点,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面临十分严重的危机局面。萨莫拉在执政后期推行现实主义的多元外交。萨莫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莫桑比克经济发展方面不是主要或唯一的参加者,莫桑比克愿意同外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来发展经济,欢迎西方国家投资。由于在经济上对南非依赖很深,莫桑比克也同南非改善了关系。莫桑比克每年都从转运南非进出品物资、向南非出售电力和从在南非矿山劳动的劳工的侨汇中得到大笔外汇收入,还依靠南非专家帮助它管理铁路和港口。所以萨莫拉说:“南非是一个现实。”莫桑比克外交部长表示:“我们主张别的国家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可是我们不能这样做。”

1986 年 11 月希萨诺就任莫桑比克总统后,继续执行并进一步发展了萨莫拉后期实行的多元外交,使之更加灵活和务实。莫桑比克虽然继续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但突出地加强了同前线国家的团结合作。希萨诺执政后,首先遍访前线各国。莫桑比克还重视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和争取

西方的援助,为此希萨诺相继访问了英国、意大利、瑞典、法国和美国,分别同法国、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了合作、投资、粮食援助等协定,并得到英、法等国在军事方面的支持。

在莫桑比克的多元外交中,维持和巩固与苏联的传统友好关系是重要一环。1977 年,莫桑比克与苏联签署了为期 20 年的友好条约作为两国关系的基石。苏联、古巴及东欧各国向莫桑比克派出了大量专家和顾问,苏联又是莫桑比克重要的经济援助提供国和最大的武器供应国。但是,莫桑比克在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对苏联和古巴势力的进一步渗透进行抵制。希萨诺执政之初,就拒绝了苏联在沿海地区建立雷达网和古巴出兵帮助莫桑比克政府同抵抗运动作战的要求,也不允许苏联和古巴军事人员参加作战指挥, 只准许他们负责后勤工作。

1978 年年中以后,安哥拉总统内图明确表示要减少对苏联依赖的意向, 安哥拉政府还恢复了与葡萄牙的关系。1978 年 6 月,内图总统与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在几内亚比绍首都举行会谈,签订了西国间的合作总协定,双方表示将加强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合作。1979 年 9 月,多斯桑托斯继任安哥拉总统。他有意改变安哥拉完全依靠苏联和古巴的被动局面,力图通过经济合作寻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救济,逐步开展多方位联系。他表示,安哥拉不能没有西方国家的合作。安哥拉对政治解决南部非洲问题的态度也更加明确,无条件恢复了同美国的谈判。1988 年 5 月,安哥拉、古巴、美国和南非在伦敦首次举行四方会谈。安哥拉还同南非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互换战俘,并同南非进行直接谈判。在古巴撤军问题上,安哥拉也作了让步。同年 6—9 月,四方又先后在开罗、纽约、日内瓦和布拉柴维尔等地继续会谈, 并就有关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

阿尔及利亚独立后,在经济方面实行国有化、工人自管、土地改革等措施,对外执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政策。在对苏联和美国的关系中,阿尔及利亚侧重反美,在不少问题上站在苏联一边。它同法国关系比较紧张。但是,阿尔及利亚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向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出口石油、天然气等产品,致使它逐渐在外交上倾向于西方。1979 年 2 月沙德利总统执政后,阿尔及利亚疏远苏联的倾向日益明显,还提出了要“坚持为防止屈服于霸权而努力,”“决不允许别人对我们的原则施加任何压力”。1979 年 1 月,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它的政策决议中把“防止谋求霸权”和“反对任何形式的依附”作为对外政策基本原则。沙德利说:“我们不属于任何集团,既不属于西方集团,也不属于东方集团。” 1982 年 8 月,阿尔及利亚外长卜拉希米在《军队》杂志上发表文章说,阿尔及利亚政策的基本任务是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团结阿拉伯、非洲人民和第三世界人民,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利比亚由卡扎菲执政以来,根据偏激的“世界第三理论”,奉行支持世界革命的政策,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石油价格下跌后,利比亚收入减少,支持世界革命,大搞革命输出,使它同邻国的关系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利比亚不得不调整经济,放宽政策。从 1988 年开始,利比亚先后同肯尼亚、加纳、扎伊尔、科特迪瓦、利比里亚、毛里求斯、塞内加尔等非洲国家恢复了外交关系,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关系也明显改善。利比亚在 15 年后首次出席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以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摆脱孤立于

阿拉伯世界的局面。此外,利比亚还寻求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与意大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等国家发展贸易。1988 年 1 月,马耳他新任总理爱德华·费内克·阿达米应邀访问利比亚,两国签订了两项协议:一是规定利比亚将以比欧佩克制定的价格低 5%的优惠价格向马耳他供应石油一年;二是为两国银行往来提供方便以加强两国贸易合作。利比亚同美国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第二,温和国家改变了过去只同宗主国或美国保持密切关系的政策,扩大了同其他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交往的范围。

法国《国防》月刊评述埃及穆巴拉克的对外政策是,在坚持与完善向西方开放的同时,注意谨慎地恢复“向东方的开放”。埃及在穆巴拉克执政后积极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争取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继续执行同以色列媾和及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同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关系也不断发展。1982 年 1 月 30 日至 2 月 8 日,穆巴拉克总统访问意大利、法国、英国、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埃及同苏联的关系也逐渐恢复。穆巴拉克表示,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不是可以忽视的小国。1982 年, 埃及政府允许 60 名苏联经济专家返回埃及;11 月,派出总统助理萨利姆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1983 年 3 月,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巴依巴科夫两次路经开罗,同埃及官员讨论两国关系,并递交了安德罗波夫的信件。1984 年, 埃及同苏联互派了大使。1985 年,两国组成贸易和经济合作委员会。1986 年 3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副主席吉拉什维利访问埃及。穆巴拉克表示,埃及希望同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和发展双边关系。

多哥总统埃亚德马一贯声称多哥忠于不结盟运动,但为了争取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多哥优先发展与法国的合作关系。法国是多哥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者。法国的投资居多哥外国资本的首位,约占 45%。1976 年,多哥与法国签订军事技术合作协定。近几年来,在继续保持与法国的传统贸易关系的同时,多哥注意发展与联邦德国等国的贸易关系。1985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免除了多哥所欠的 470 亿非洲法郎的债务。同时,多哥又与南斯拉夫、苏联、波兰等国进行交往。

肯尼亚同英国有密切的传统关系。肯尼亚独立后,英国一直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援助国,曾向肯尼亚派遣专家、顾问,提供奖学金并继续在肯尼亚大量投资。1979 年莫伊总统执政后,于同年 6 月和 1980 年 2 月两次访问英国。在保持同英国传统关系的基础上,肯尼亚进一步发展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肯尼亚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企图争取美国在经济和武器方面的支持,以摆脱对英国的依赖。肯尼亚同美国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美国对肯尼亚的私人投资仅次于英国,同时还提供了大量贷款、赠款。从 1980 年代起,肯尼亚同美国关系迅速发展。1980 年 2 月,莫伊总统访美,同意美军扩大使用肯尼亚的港口和机场设施。美国政府向肯尼亚提供 10 亿美元援助,其中 1/3 为军援。莫伊总统还先后出访法国、英国、荷兰、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寻求经济、财政和政治支持。

肯尼亚同苏联建交后,两国间只有一般文化和贸易往来,关系比较冷淡。肯尼亚曾公开谴责苏联的侵略扩张行径,在军备竞赛、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上多次严厉谴责苏联。1980 年代后,肯尼亚逐渐注意同苏联加强联系,减少对苏联的谴责。1982 年 11 月,肯尼亚外长奥科赴苏联参加勃列日涅夫葬礼。1983 年,肯尼亚与苏联签订航空协议,与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也发展了关系。

津巴布韦独立后,同西方国家关系较密切。1980 年 5 月和 7 月,穆加贝总理两次顺道访问英国,分别同撒切尔夫人和卡林顿勋爵商谈英国向津巴布韦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等问题。1980 年 7 月,英国总参谋长埃德温·勃拉玛尔访问津巴布韦,讨论了英国向津巴布韦提供军事援助、帮助津巴布韦整训军队等问题。英国应津巴布韦政府要求,派出 150 人组成的军训团为它整训军队,并承担了有关费用。1980 年 8 月,穆加贝在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会晤了美国卡特总统。穆加贝表示,访美是为了加强同美国的友谊与团结,呼吁美国支持津巴布韦的经济发展计划。1982 年 5 月和 6 月,穆加贝又访问了美国、意大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比利时、法国、希腊和荷兰,同这些国家签订了技术合作、贸易和贷款协议。

津巴布韦于 1981 年 2 月 18 日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建交协议规定:两国外交关系建立在政府对政府的基础上,未经双方政府同意不得同对方国家的任何组织达成任何协议、安排或举行谈判。由于苏联长期支持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两国关系冷淡。1985 年 12 月穆加贝总理访问苏联后,双方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以及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和苏联共产党的两党合作议定书。双方在联合公报中表示:“决心扩大和加深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津巴布韦和苏联的关系出现了转机。

苏丹和索马里于 1970 年代先后与苏联关系恶化,后来均主动同苏联改善关系,恢复了政治与经济往来。扎伊尔与苏联长期关系冷淡。1978 年 1 月, 双方表示拟在扎伊尔合作修建耗资 10 亿美元的铁路。科特迪瓦也在中断了

17 年之后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并同南斯拉夫建交。喀麦隆和卢旺达等国同苏联在政治领域中的交往明显增加,经济合作也有新的进展。

第十四章

现代中国和非洲友好关系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