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殖民地社会结构中各组成部分的状况
随着非洲经济殖民地化进程的完成,非洲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建筑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结构也遭到破坏。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非洲形成了殖民地特有的社会结构。
欧洲殖民者是非洲社会结构中独特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异族征服者和统治者强加于非洲社会。在最高统治机构中,西方殖民官员的地位至高无上, 他们建立起专制主义的统治,对殖民地人民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手段对非洲人民进行严酷的统治和剥削,主宰着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白人垄断资本家和白人移民在殖民当局保护下,享有各种优厚的待遇和特权。诚然,移居非洲的白人无产阶级在白人社会中地位最低下, 他们受到欧洲殖民官吏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然而与广大非洲人劳工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白人移民是殖民当局所鼓吹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理论的受益者。无论欧洲人的能力如何差,他们却享有远远超出非洲人的优厚的待遇和权利。非洲人被强行同欧洲人隔离开来。欧洲人在城市里有专门划出的居住区, 非洲人不得接近或移居;还有专为欧洲人设立的设备良好的医院、俱乐部等设施,并且与专为非洲人使用的简陋建筑物截然分开。事实上,非洲社会结
构中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白人社会和非洲人社会。
在非洲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非洲人酋长和其他上层分子队伍的分化在过去的基础上也大大加快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宗主国在非洲广泛建立殖民主义的间接统治制度,扶殖和任用非洲部落酋长和头人,使之参与管理部分行政事务,以有效地进行殖民统治。在这种方式下,大部分土著统治者的上层人物同殖民当局合作,成为殖民者在非洲的帮凶和走卒。他们中不少人死心塌地地听命和效忠于殖民当局,配合殖民当局的政策,执行殖民当局的指令,欺压百姓,刮取民脂,并依靠殖民当局的庇护而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成为殖民统治的一个重要支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当局普遍地对非洲人酋长和其他上层分子加重了压力,以迫使他们更加驯顺地为殖民统治服务。许多殖民地的法律规定, 对那些不称职的酋长轻则给予罚款和棒打等处罚,重则褫夺酋长官职,贬谪为民,甚至罚以终生劳役。法国和葡萄牙的管制最为严厉。法属西非殖民当局公开宣布,非洲人酋长如能完成规定任务,除得到现金奖励外,还允许他们将酋长职务传给自己的儿子;反之,将免除职务,连同亲属被发配强制劳动。在这种制度下,很多非洲人酋长被更换。法国人还专门设立酋长学校, 训练非洲人酋长。法国人在殖民地还采取酋长调任制度,即在某一地区担任几年酋长后,再调往别的地方担任酋长,旨在加强对酋长的控制,削弱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防止发生叛逆行为。葡萄牙在 1930 年代曾以“谋反活动”
为名,在莫桑比克先后撤换了 20 多名酋长;在安哥拉也采取过类似的措施。英国殖民当局除了对非洲人酋长和上层人物采取笼络政策外,还进行严密的控制。比利时在殖民地的政策也大致如此。
尽管帝国主义宗主国强化监督和控制,非洲酋长中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良知未泯,拒绝帮助殖民当局欺压本国人民。在群众斗争的鼓舞下,许多非洲人酋长和上层人士积极投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洲民族资产阶级在殖民当局和外国垄断资本的压抑和控制下,发展十
分艰难。北非和英属西非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人数略多,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他们所得到的一些发展都是在同帝国主义的严密控制进行苦斗中得来的,因此,非洲资产阶级从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和行动。
非洲民族知识分子是非洲社会结构中新产生的阶层。他们是非洲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同欧洲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相接触的产物。非洲民族知识分子在非洲现代史上起着显著的、杰出的作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第一代领导人绝大多数是民族知识分子。在赢得民族独立后,他们又担任了国家首脑或政府领导人。从整个非洲大陆来看,两次大战之间的 20 年间,民族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已经形成,而且在非洲社会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非洲民族知识分子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为在非洲巩固其统治地位、积极培养和训练非洲人作为社会支柱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殖民当局在它们所控制的殖民地里纷纷兴办学校及其他文化事业,吸收非洲人入学。一些非洲人被送往当地大学,甚至派到欧洲接受高等教育。如在南罗得西亚,英国 1935
年发放的教育经费近 5.3 万英镑,资助 10.5 万名学生入学①。英国在尼日利亚、黄金海岸、肯尼亚、埃及、苏丹等国都很注重培植非洲人知识分子。法
① W.M.Hailey,op.cit.,p.1226.
国则将其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作为培训非洲人知识分子队伍的重点地区。1935 年,法国在赤道非洲的刚果、乍得、乌班吉·沙里和加蓬等四个殖民地
共培养各种类型的学生近 1.6 万人;三年后,学生人数增至 2.2 万人②。法属
西非殖民地 1935 年初级学校在校人数为 6.2 万人,三年后各类学校总人数为
7.7 万人③。比利时在非洲殖民地主要依靠教会创办学校,以初级学校居多, 着重培养下级职员、略懂技术的工人等。官办学校数量很少,主要培养律师、官吏、高级职员、记者等。另外还设有学生人数众多的土著教会学校,旨在培养更多的殖民统治的驯服工具。比属刚果的官办学校在 1935 年有 11 所, 学生人数为 5600 人;同年,教会学校在校人数据说有 46.7 万余人④。葡萄牙在其殖民地办教育直接与同化非洲人的政策相联系。殖民当局规定,凡是同化人的子女可进入官办学校就读,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其他人一般只能进教会学校。1931 年,安哥拉有土著学校 124 所,其中近半数是官办学校。在莫桑比克还专门设立了技术学校,主要用于培训非洲人裁缝、鞋匠、木匠、铁匠、锁匠和打字员等。
作为殖民当局兴办教育的结果,非洲民族知识分子队伍得以发展壮大。他们之中确有少数人在殖民政府里充当重要官吏,更多的人则担任殖民机构中的雇员或教员。与宗主国企图培养驯服工具的初衷相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反对殖民当局、投身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像从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非洲资产阶级一样,他们的发展前途多因种族歧视和压迫而受到限制,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少知识分子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比较系统地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教育,还有的人读过马列主义的著作,在宗主国参加过政治斗争。他们对殖民主义统治表示强烈不满,积极开展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西非和北非地区的民族知识分子队伍较为强大,并具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传统。在两次大战之间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高潮中,他们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非洲农民是非洲社会最基本的群众,占人口总数的 90%左右。他们长期以来生活于瓦解之中的部落和村社里,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他们不但在政治上遭受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在经济上也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
在两次大战之间,非洲农民饱受殖民国家掠夺土地之苦。剥夺非洲人的土地,是殖民当局和外国垄断资本掠夺非洲地下矿产资源和农业原料的前提。一次大战后,殖民主义者加速进行剥夺非洲人土地的活动。比如,英国取得对坦噶尼喀的委任统治权后,于 1923 年颁布《土地条例》,宣布土地“一律归公”,“由(英国)总督控制与处置”。意大利侵占利比亚全境后,大规模没收当地非洲人的土地,仅在昔兰尼加即取得土地约 50 万公顷。至二次
大战爆发前夕,意大利在利比亚占领的土地达 80 万公顷,其中可耕地有 23 万公顷。
在原来盛行剥夺非洲人土地的殖民地,战后掠夺非洲人土地的情况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肯尼亚为例,英国在 1926 年颁布了《皇家土地条例修正案》, 除了允许白人移民任意掠夺土地外,进一步规定非洲人在居留地外不得取得
② W.M.Hailey, op.cit.,p.1268;W.Rodney, op.cit.,p.242.
③ W.M.Hailey,op.cit.,p.1261;W.Rodney,op.cit.,p.242.
④ W.M.Hailey,op.cit.,p.1273,1270.
土地,这样就把 251 万非洲人限制在面积只有 3.2 万平方英里的 24 个居留地
里。每个非洲人平均只有 8 英亩土地,而白人移民每人平均多达 500 英亩。
南非的情形更坏,非洲人保留地面积一共只有 4.3 万平方英里,非洲人人均
拥有土地不足 6 英亩。1920 年,南罗得西亚有 104 个非洲人保留地,仅占全国面积的 23%,却容纳了全部非洲人口的 63%。殖民当局留给非洲人的土地却大都是缺乏水源、低洼和贫瘠的土地,有的甚至是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比属刚果农民所在的保留地有一半是无法耕种的。肯尼亚殖民当局承认,非洲人居留地里 1/4 的土地根本不适宜耕种和放牧。北罗得西亚 63%的非洲人保留地由于疫病流行,人畜不能居留。在殖民当局的逼迫下,广大农民不得不远离家园到保留地安家,颠沛流离,难以安居乐业;耕种贫瘠的土地,收成很差,不能养家糊口。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农民,只好离开保留地,到欧洲人经营的矿山、种植园或农场做工。
在殖民当局的强制性措施下,广大非洲农民被迫为提供出口经济作物而进行生产,或者被迫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替殖民当局或白人农场主的劳动上, 放弃了自己生活所需的粮食作物的生产。由于殖民当局和外国垄断公司采取垄断农产品价格、低价收购的政策,许多改种经济作物的农民出售农产品所得收入很少,陷于贫困。农民的大部分收入被用来交付捐税和偿还债务。广大非洲农民的岁入很微薄,生活十分艰难,大多受到饥馑的严重威胁。
非洲无产阶级是非洲大陆上人数增加最快的一个阶级。北非地区的工人数量一直比较多。埃及在 1937 年拥有产业工人 27.5 万人。1936 年,阿尔及
利亚的雇佣劳动者也达到 24.3 万人①。撒哈拉以南非洲无产阶级人数也增加得很迅速。1915 年比属刚果只有 3.7 万工资劳动者,其中非洲工人所占比例不大;到 1939 年工资劳动者人数高达 53.6 万人,获得成倍的增长。两次大战之间,北罗得西亚的黑人矿工数量激增,据三家白人矿业公司的统计,1932 年共有 1 万余人,1938 年达到 4 万多人①。南非的劳工人数在撒哈拉以南非
洲独占鳌头,仅金矿工人在 1938 年就达到 35 万人。在过去非洲人劳工比较少的东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殖民地,情况也有了很大变化。在东非的乌干达、肯尼亚和坦噶尼喀,1939 年工资劳动者达到 60 万人。西非的黄金海岸和尼日利亚拥有的非洲劳工数量,1931 年就达 23 万人,其中矿工和运输工人 6 万多人,至二次大战前夕劳工人数又翻了一番。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法
属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二次大战前夕的劳工人数也达到 20 万以上。非洲无产阶级同其他地区的无产阶级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绝大多数为流动劳工,主要来自农村。据统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许多殖民地农村中有 60%以上的人在外谋生。他们一般受雇半年,称为季节工,最多 1—2 年。还有的去西欧国家出卖劳动力,其中以北非居多。在外工作的非洲人,往往在矿山和农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农村。许多人农闲时外出做工,农忙时回家务农,经常流动于矿山、农场和农村之间。不少人一生作为流动劳工谋生,直到最后丧失劳动能力。据调查,有一位非洲人从 16 岁起外出做工,在 37 年间先后 16 次更换工作地点和工种,还回家
13 次,曾在开普敦、贝诺尼、韦特瓦特斯兰德、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和西南非洲当过铁路工人、矿工、家庭佣工、建筑工人、运输工人、冶金工人
① P.G.兰达:《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莫斯科 1962 年,第 19 页。
① C.Perrings,Black Mineworkers in Central Africa,London 1979,p.252.
和电工。这种流动状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劳工中是很普遍的。
第二,以农业工人、服务性行业工人以及产业工人中的非熟练工人占绝大多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非洲劳工只能干粗活、重活和危险工作。如在比属刚果,1934 年时从事最艰苦劳动的矿工占劳工总数的 1/3,农业劳工占 1/3,其余 1/3 主要是家庭仆役和勤杂人员。在法属西非殖民地的非洲人劳工中,当粗工、壮工的占 75%左右,再加上殖民机构中的勤杂工, 非熟练工人占总数的 4/5 以上。北非地区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非洲工人被迫从事码头搬运、车站装卸、建筑等最缺乏技术和需要付出最繁重体力消耗的工种。在突尼斯,从事上述工种的工人约占非洲人劳工总数的 2/3,其余的则多是在欧洲人农场里劳作的工人。在埃及,所有企业里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工人几乎全部为埃及当地人。
第三,备受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之苦。殖民当局宣扬白人至上的观点, 对非洲工人推行种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还有意识地发展白人无产阶级队伍,这些人多为来自欧洲的破产农民或失业工人。殖民统治者故意制造白人工人和非洲人工人在工资、待遇方面的差别,用以煽动种族对立情绪。在工资方面的歧视制度尤具代表性。例如,在二次大战爆发前夕,黄金海岸的欧洲人公务员每月的平均工资为 40 英镑,还享有免费的住宅等其他特权。但
是,做同样工作的非洲人平均月薪只有 4 英镑。将全部收入相加作比较,一
个欧洲人总收入的数量相当于 25 个非洲人的总收入。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的工资水平,只及那里的欧洲人工资的 10—25%。在东非,非洲人的工资被压得更低。南罗得西亚非洲农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一般不超过 15 先令;有点
技术的非洲人矿工每月工资略高于 15 先令,但是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北罗
得西亚的矿区,有的欧洲人劳工月薪为 30 英镑,而干同样工作的非洲劳工月薪只有 3 英镑,仅及欧洲工人数量的 1/10①。可是,即使有时非洲工人被雇佣从事某些技术性工作,工资也比同工种的欧洲工人低得多,有的甚至只有后者的 1/30。1930 年代曾在非洲进行劳工调查的一位西方学者说道:“实行这种罕见的歧视政策,其用意是企图实现少数统治者长期谋求的在非洲工人和欧洲工人之间维持永久分裂的目标。”这一判断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白人统治当局把非洲劳工当作工具和畜力,将他们的性命视若草芥。以矿业为例,许多矿井的安全设备非常差。1934 年在黄金海岸的一个金矿里发生事故,造成 41 名矿工死亡,白人资方只向每个死者的家属提供 3 英镑作为补助了事。在北罗得西亚的一个铜矿,因设施年久失修发生塌方,非洲劳工73 人身亡,英国资本家只为此付给每个死者家属 4 英镑作为补贴①。在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统治下的殖民地,像这样草菅人命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殖民当局制造欧洲工人和非洲工人的对立,产生了严重的恶果。在非洲一些国家,如北非的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南部非洲的北罗得西亚、南罗得西亚、南非,以及中非的比属刚果,都已形成了包括非洲工人和欧洲工人在内的、规模较大的无产阶级队伍,但非洲工人与欧洲工人之间隔阂较深,彼此对立,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力量。
此外,由于非洲劳工绝大多数是流动劳工,流动性大,也妨碍了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产生。再则,非洲无产阶级文化素质低,传统社会的部落意识
① W.Rodney,op,cit,p.151.
① W.Rodney,op.,cit,p.151.
强,也阻碍着他们政治觉悟的提高。尽管如此,他们由于受压迫深重,有着强烈的斗争精神,又多来自农村,同农民有着广泛的联系,便于与农民结成天然的联盟,从而成为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之,非洲社会的传统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大大促进了非洲民
族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走上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帝国主义宗主国在统治和掠夺非洲的同时,不自觉地造就了反对和推翻自己的力量。
第三章
非洲开始觉醒
现代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