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合作的类型、成就和前景
自 1960 年代兴起以来,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是 1960 年代,这是初创阶段,在北非、西非、东非和中部非洲都出现了合作组织,其中包括对原宗主国所控制的组织进行改组。第二阶段是 1970 年代,这是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在 1973 年非统组织提出的“集体自力更生”口号的鼓舞下,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增多,现有非洲国家间各类合作组织大多建立于这个时期。第三阶段从 1980 年代初开始,这是
各类合作组织巩固、充实和提高阶段。进入 1990 年代后,非洲国家在《拉各
① 见苏联《今日亚非》杂志,1984 年第 4 期,第 57 页。
斯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把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作为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实行“集体自力更生”的根本手段,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巩固、充实和提高的阶段。目前非洲国家之间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共有 44 个,参加者包括非洲统一组织的所有成员国。
非洲经济合作组织按其任务和作用,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经济共同体。这是当前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高级形式。它旨在通过贸易、关税、货币、金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电讯、能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达到经济一体化。这类组织包括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区国家经济共同体、马诺河联盟、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东部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会议、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非洲—毛里求斯共同组织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埃及—苏丹—体化组织等。
二是原料生产国与出口国组织。这类组织不受地理限制,是非洲国家为协调原料生产计划、共同制定原料生产政策和争取提高原料出口价格的合作机构。这类机构包括非洲国家咖啡组织、非洲油料生产国组织、非洲林业经济与木材贸易组织、非洲花生理事会、非洲牲畜和肉类经济共同体、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丁香市场组织等。此外,有些非洲国家还参加了跨洲的世界性的原料生产或出口国组织,如铜出口国联合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铝土协会、国际咖啡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等。
三是专项合作组织。这类组织都是为某些特定的经济发展项目而成立的,其中多数为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如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冈比亚河开发组织、尼日尔河开发组织、非洲水利研究会、西非水稻协会和乍得湖盆地委员会等。有的是为了专门对付或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非洲抗蝗国际委员会、萨赫勒地区抗旱委员会等。
四是金融合作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银行和发展基金两种机构,有全非性的,也有地区性的。全非性的机构如非洲开发银行,主要是为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贷款,帮助非洲各国制定发展总体战略,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以便实现非洲经济的一体化。地区性的机构如西非货币联盟①,其宗旨是统一成员国的货币,在银行和信贷方面采取共同的基本政策。联盟设有两个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西非发展银行。前者发行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取代原来在这些国家流通的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行址设在达喀尔;后者主要帮助实施经济一体化的计划,协助自然条件最不利的国家实施发展计划, 行址设在洛美。基金会的组织较多,据联合国发展会议统计,到 1989 年,非
洲各类基金组织有 20 个,主要是非洲开发银行所属非洲开发基金会、西非共同体所属共同开发基金和借贷互助保证基金等。基金会主要是向有关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优惠的贷款,有时还补偿有关国家之间贸易出口收入的损失,支持某些国家疲软的货币等。
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组织不仅已普遍建立起来,而且在不同方面推动非洲各个地区以至整个非洲经济的发展。这些合作组织在减轻关税、扩大贸易、改善交通运输、交流科技、协调工农业发展以至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① 西非货币联盟成立于 1962 年 5 月,先后参加的有毛里塔尼亚、贝宁、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多哥。该联盟的总部开始时就设在巴黎。
在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中,经济共同体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为例。该共同体成立于 1975 年 7 月,先后参加的有贝宁、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几内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冈比亚、加纳、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等 16 个国家。其领土面积为 610 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 1/5;人口 1.9 亿(1988年),约占目前非洲总人口的 1/3,是当前非洲最大的共同体组织。根据共同体成立时签署的《拉各斯条约》中有关 1989 年前成员国间逐步降低和取消关税的规定,目前各成员国之间基本上取消了关税和贸易壁垒,实行产品贸易自由化。由于这一进展,共同体内部贸易额明显增加。在共同体成立后的头 5 年,即 1976—1980 年,共同体内的贸易额就由 4.78 亿美元增加到 10.56 亿美元,扩大了一倍多。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在其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 也由 3.1%增加为 3.9%。在联合开发矿藏资源方面,1980 年代已搞了两个重要项目。一个是由多哥、加纳、科特迪瓦三国联合投资 3 亿美元,共同开发多哥石灰石矿,为这三国生产水泥提供原料。另一个由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三个西非国家与印度等有关国家共同投资 3 亿美元,开采塞内加尔的磷酸盐矿。1984 年投产后,所产化肥优先供应西非国家。在人员往来方面,根据共同体《成员国人员自由往来、居住和从事职业权利议定书》的规定,自 1980 年 7 月起,各成员国的公民在无需签证的情况下,可以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居住三个月。共同体所属基金会也发挥作用。基金会创始资本为5000 万美元,法定资本为 5 亿美元,为建设本地区电讯系统,已投资近 5000 万美元。近些年,基金会还拨款建设和改善共同体范围内的交通运输网络。共同体还为有关国家建设新学校,以培养所需人才。
作为共同体组织的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的成就也十分显著。该组织成立于 1980 年 4 月,成员国有安哥拉、博茨瓦纳、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斯威士兰、莱索托、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主要目标是建立平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的和地区的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协同行动,争取国际合作,减少在经济上对南非的依赖。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先后已提出 100 多个建设项目,重点是扩建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海港,恢复和改善铁路系统, 建立各国间的微波联系,以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货物进出口。成员国还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以尽快摆脱对南非的经济依赖。有些成员国如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赞比亚之间,还建立了以货易货的贸易制度。在当前非洲国家资金、外汇短缺,而西方国家又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下,以货易货的贸易制度对拓展非洲国家间贸易多样化,增加贸易额是有益的。
在专项合作方面,进展较大的是塞内加尔河的开发协作。塞内加尔河开发组织成立于 1972 年 5 月 1 日,由塞内加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三国组成, 总部设在达喀尔(1982 年该组织第七届首脑会议决定将总部迁往圣·路易市)。其开发的原则是:灌溉、能源和航运综合利用。主要开发计划包括: 修建迪亚马水坝(塞内加尔境内)和马南塔利水坝(马里境内);在塞内加尔河两岸开垦农田,修建灌溉渠;疏通河道,修建港口和沿河停泊站,在马南塔利水坝修建发电站等。塞内加尔河开发工程所需巨额资金,主要依靠外援。目前,建造两座水坝的 5 亿美元资金已筹集到手,工程正在顺利进行。
整个计划完成后,可灌溉 37.5 万公顷土地,每年发电量为 8 亿度,从塞内加尔河口到马里的卡伊将全年通航,原来塞内加尔河流域不发达的状况将大为
改观。
在金融合作方面,非洲开发银行成绩显著,在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提供优惠贷款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非洲开发银行成立于 1964 年,起初有资本 3 亿美元,1979 年增加到 63 亿美元。1964—1980 年,该银行向非洲国家的 460 个项目提供了 25 亿美元的贷款,并且把其中 45%的贷款用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公路、铁路、能源和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82—1986 年又向非洲国家提供 73 亿美元的贷款,其中 33%用于发展农业,着重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为了扩大资金来源,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1982 年 5 月,该行第十八届年会修改了不吸收非洲以外国家为成员国的决定。该行股本由原来非统组织成员国扩大到非洲大陆以外的国家。到 1985 年 5 月,该行成员国已
达 75 个,其中非洲以外国家为 25 个。
在货币合作方面,根据西非货币联盟成立时的宗旨,其成员国科特迪瓦、尼日尔、塞内加尔、布基纳法索、贝宁和多哥已实行货币统一,共同使用由联盟所属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取代了原来在这些国家流通的法属非洲殖民地法郎。此外,参加中非经济和关税联盟的喀麦隆、中非、刚果、加蓬、乍得和赤道几内亚也实行了货币统一,共同使用联盟所属中非国家银行发行的中部非洲金融合作法郎。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对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还有一个成就,那就是推动了地区防务合作。从1970 年代开始,超级大国在非洲的激烈争夺,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对邻国的袭扰,加剧了非洲大陆的不稳定性。它使非洲国家深切感到,没有安定就没有发展,没有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合作就难以实行持久的经济合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77 年,西非经济共同体(1974 年 1 月建立,由法语非洲国家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贝宁、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组成。) 成员国与多哥签署了互不侵犯和相互援助协定;1978 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也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到 1981 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又通过了防务互助议定书,规定共同体根据紧急需要可建立一支干预部队,以帮助成员国反对外部侵略,也可以应某个成员国要求而协助其处理内部问题。至于像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埃及—苏丹一体化组织和非洲—毛里求斯共同组织等, 从其成立的那天起,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从上述成就可以看出,非洲国家间地区经济合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正在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力。不过,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非洲国家间地区经济合作毕竟起步不久,尚处于低级阶段,还存在一些妨碍进一步发展的弱点和障碍。
单一经济结构的存在和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是妨碍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障碍。非洲国家的单一经济结构是帝国主义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独立后变化不大,至今绝大多数国家仍靠一两种农矿初级产品作为出口的主要收入。例如,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 16 个成
员国中,有 5 个国家的出口收入主要靠花生,有 4 个国家的出口收入主要靠可可,而其他成员国一般也都生产花生和可可。这样,要推销这两种产品, 只能依赖共同体以外的市场,其中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在工业上, 非洲国家一般只能从事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如罐头、啤酒、卷烟、纺织和手工艺品等,相互间的贸易量也不大。所需其他工业品和设备,基本上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非洲国家间要增加横向贸易,显得十分困难。
非洲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彼此存在着经济利益的矛盾,这是妨碍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障碍。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着沿海的和内陆的巨大差别,气候、降雨量和资源储藏量等条件也各不相同,还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别,其中包括独立以后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在合作过程中,有的国家对本国眼前利益较重视,而对别国利益不够重视,致使相互间发生利益纠纷。在这方面,东非共同体是一个例子。东非共同体成立于 1967 年 12 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组成。其中肯尼亚的工业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所以, 在三国贸易中,肯尼亚总是处于顺差地位,每 年顺差额高达 5000 万到 1 亿美元。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多次要求在共同体内权力与利益平等,特别是要求贸易平衡,而肯尼亚则认为这是坦、乌两国有意在贸易上设置障碍,会损害本国的利益,内部矛盾因此日益加剧。从 1970 年起,三国首脑会议不再举行, 重大问题无法作出决定。1974 年,肯尼亚首先接管共同体所属的铁路公司。接着,坦桑尼亚、乌干达也接管共同体在本国的公司企业。1977 年,三国相继建立本国关税机构。东非共同体已不复存在。再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为例。在该共同体中,尼日利亚不仅地广人多,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工业较发达,被认为是非洲经济大国。尽管尼日利亚一再声明在共同体内奉行平等互利政策,但其他成员国还是存有戒心。实际上,在共同体经济发展先后次序上,尼日利亚与多数成员国之间就存在着分歧。尼日利亚多方强调要首先消除共同体内的关税壁垒,加强贸易往来,以便为它的工业品在共同体内打开销路。而其他成员国担心这样会加强尼日利亚的地位并危及自己的利益,因而主张优先在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方面进行合作。而以科特迪瓦、塞内加尔为代表的六个法语国家,则把主要力量用来加强没有尼日利亚参加的西非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上。
资金和技术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妨碍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另一障碍。非洲多数国家财政困难,发展经济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这不仅使非洲国家债台高筑,也使得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易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以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为例,该组织为了摆脱在经济上对南非的依赖,把改善和发展交通运输系统放在首位,拟订了 100 多
个项目的庞大计划,所需资金约 24 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虽答应提供援助,
但各有各的打算和条件。美国早在 1981 年 8 月就声称,援助是可以的,但希望该组织不要成为政治性的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虽也愿意向该组织提供资金,但以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加入该集团作为前提,以便把协调会议的所有成员国都纳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于技术力量的缺乏,非洲国家在许多经济发展项目中,对技术的选择和利用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决定,有些技术并不适合非洲国家的情况和需要,非洲人也很难从中得到训练。在技术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这种依赖,影响了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的进程和发展的速度。
多种货币的存在,也是妨碍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目前,非洲国家间各经济合作组织除了西非货币联盟、中非关税与经济联盟内部各自有统一的货币之外,其余的大都货币种类繁多,在本地区贸易中不能起支付作用,并且多数不能自由兑换硬通货。例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有 16 个成员国,但使用的货币就有 11 种,其中只有非洲法郎、利比里
亚元等 4 种货币可以兑换硬通货,加上多数国家外汇比较短缺,因此即使共
同体内完全取消关税,要发展自由贸易仍会因支付问题而受到限制。为了减少贸易中的货币障碍,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还专门成立了西非结算局,用记帐的办法代替现款支付。这对促进共同体内部贸易有一定的作用,但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此外,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不一、边界纠纷和难民问题等,也影响到非洲国家间地区经济合作的巩固和发展。东非共同体的自行解散,除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利害这一矛盾之外,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不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964 年 10 月,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国共同签署合作协定,成立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至今仍未被有关国家批准。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把九个法语国家、五个英语国家和两个葡语国组合在一起, 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由于成员国之间政治见解的不同,致使共同体在有些事情上达不成一致意见。如该共同体在 1981 年签订防务议定书时,
就有三个国家持反对立场。从 1960 年代以来存在的非洲难民问题(一些难民从事反对所在国政府的活动,另一些难民以所在国为基地从事反对原住国政府的活动),往往造成非洲国家之间甚至某一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关系的紧张甚至发生冲突。至于边界争端,更是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相互间发生纠纷以至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洲国家间的地区经济合作从 1964 年第一个组织成立起,已走过了 20 多年不平坦的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实践证明,非洲国家只要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集体自力更生”的方针,团结协作、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经济合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