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

1935 年 10 月,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当时叫阿比西尼亚)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其明显的现实原因。

意大利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远远落在英国和法国的后面。非洲那些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都被英、法抢去, 意大利仅夺得了利比亚、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三块地方,许多还是不毛的沙漠,人口只有 136 万。这显然使意大利殖民主义者愤愤不平。

埃塞俄比亚不仅地域辽阔,而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铜、石油、黄金、白金、硫磺等)和农业原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一向为西方列强所垂涎。早在 19 世纪末,意大利就与英国、法国在埃塞俄比亚展开了激烈争夺。1895 年,意大利曾出兵侵略埃塞俄比亚, 但在阿杜瓦战役中遭到惨败,使其独占野心受挫。1906 年 7 月,意大利与英、法勾结,秘密签订了瓜分埃塞俄比亚的三国条约,得以逐步控制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部门——采矿业。

1922 年 10 月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之后,对内疯狂地镇压工农群众运动,对外大肆侵略扩张,妄图把分散的三块非洲殖民地连接成一个非洲殖民大帝国,据此与英、法相抗衡。埃塞俄比亚恰好在意属三块殖民地的中间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能否把埃塞俄比亚夺到手,是能否实现意大利非洲殖民帝国的关键。这是墨索里尼决定要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墨索里尼企图用对外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样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大批工厂企业关门破产,银行倒闭。1932 年工业总产量比危机前下降 1/3,失业工人达 70 万,占工人总数的 50%左右。农村中成千上万的农民或负债,或失地破产,大批人忍饥挨饿,到处流浪。由于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不少贫苦居民,衣食艰难。这一切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随时都有爆发大规模革命运动的危险。

于是,墨索里尼政府企图把国内人民大众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战争中去。当时在法西斯分子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既不能给人民以面包,就应给人民以光荣。”法西斯政府正是依此行事,把饥饿的意大利失业者驱赶到埃塞俄比亚战场上“光荣”地充当炮灰。这一来可以消除人民的不满,实现建立非洲殖民帝国的美梦;二来可以洗刷 1895 年战争的耻辱,求

得“光荣”。从 1934 年下半年起,意军就不断向埃塞俄比亚进行挑衅。12

月 5 日,意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规模屠杀非洲人士兵的瓦尔瓦尔事件。12

月 30 日,墨索里尼提出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行动计划。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就瓦尔瓦尔事件提出强烈抗议,并要求国联伸张正义,严厉制裁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但是,英、法所控制的国联对

意大利的暴行采取迁就、纵容的政策,大大助长了意大利的嚣张气焰。尤其是法国,与意大利秘密勾结,允诺给予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放手行动自由” 的权力,使之更加有恃无恐。意大利政府向意军总参部保证:“只要迅速地发动进攻,国际联盟是不会果断地采取有效行动的”①。十分清楚,国联的错误政策也是促使意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埃塞俄比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尤其在军事上,意大利拥有数十万配有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的正规军,而埃塞俄比亚真正能作战的正规军只有 1 万多名(皇帝的近卫军),其余军队既

未经过正规训练,武器装备又十分陈旧。全国只有 500 挺机枪,能使用的只占 1/10。空军只有 7 架旧式客机。埃塞俄比亚如此落后积弱,也是意大利敢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又一个原因。

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准备是秘密进行的。战争爆发前,意大利用商船将40 万军队、10 万匹骡马、2 万辆汽车和大批粮食秘密运到东非作战地区。1935 年 10 月 3 日清晨,意大利不宣而战,30 万大军突然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分北、东、南三路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战争分为两大阶段:1935 年 10 月——1936 年 5 月为第一阶段;1936年 5 月——1941 年底为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墨索里尼妄图以闪电战术迅速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然后占领全国。但是,入侵意军遭到埃国人民的顽强抵抗,闪电战破产,直到 1936 年 5 月才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在战争爆发五个小时之后,海尔·塞拉西一世向全国发布了总动员令, 要求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拿起武器,赶快去保卫祖国”,“打倒侵略者!” 10 月 5 日,他又向国联发出照会,重申埃塞俄比亚人民决不屈服,发誓“流尽最后一滴血,以保卫国家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同时要求国联伸张正义,给予保护与援助。

在国家面临存亡的紧急关头,埃塞俄比亚人民立即响应皇帝的号召,奋起抵抗。青壮年纷纷拥向各地入伍报名站,要求参军,报效祖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军队扩充到 60 万人。政府把所有的武器都发给了新战士。

意军由于搞突然袭击,开始进展较快,北路(主力)意军在第三天便攻占了北部重镇阿杜瓦。但是,墨索里尼的闪电战术很快就破产了。因为北部地区多崇山峻岭、深沟险壑,道路崎岖狭窄,气候又十分闷热,意军行动相当困难。尤其是埃塞俄比亚军民利用有利地形四出狙击,使意军连连受挫, 进军速度缓慢。墨索里尼为此暴跳如雷,撤了意军总司令德·博诺的职务, 任命巴多里奥元帅为意军总司令;同时从本土调来大批军队,至 1936 年初侵

埃意军总数增至 50 万人。然而意军因处处受阻,难于快速前进,费了半年时间,加上借助于塞拉西皇帝指挥作战的错误,才得以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塞拉西一世最初计较一城一地的暂时得失,试图以破旧武器装备起来的、缺乏训练的弱小军队与敌人强大的精锐部队打阵地战和攻坚战。在这个错误方针的指导下,自 1936 年 2 月中旬起,埃塞俄比亚连续在安太洛、德西埃、阿拉奇平顶山、梅丘地区集结大量兵力与意军死打硬拼。特别是梅匠之战,更是一次以劣势兵力盲目地打攻坚战的典型。

梅丘是阿散季湖附近通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重要通道。塞拉西皇帝担

① 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391 页。

心梅丘一旦失守,首都难保,于是在梅丘集结了主力部队(主要是皇帝的近卫军)。3 月 31 日,这支部队主动向装备精良、设防较好的意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正中力图寻找埃军主力决战的意军指挥部的下怀。意军以数百门大炮连续轰击,空军出动数百架次轰炸机轮番轰炸扫射,把梅丘地区变成了一片火海。随后在意军机枪、步枪的密集扫射下,埃军战士成批成批地倒下。经过三天血战,埃军死亡 9000 多人,皇帝的近卫军几乎全军覆没。

塞拉西一世的错误造成埃军连连败北,军民伤亡惨重。5 月 5 日,首都沦陷,皇帝及其家庭成员从吉布提乘英舰“冒险”号离开非洲,流亡英国。5 月 9 日,墨索里尼得意忘形地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不久,意大利把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的暂时失败与国际联盟的纵容政策也有直接关系。在国联的大国中,只有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遵照盟约①主持正义,同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等小国一起要求对意大利实行全面制裁,禁止国联成员国向意出口包括石油制品在内的商品,以便给予依赖石油进口的意大利以致命打击。直到 1935 年 11 月 18 日,英、法控制的国联在国际进步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才被迫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对意实行财政和经济制裁。但是,由于英、法等国的阻挠,关键的军需品——石油没有纳入制裁范围。实际上,英、法两国从未认真执行过制裁政策。意大利船只仍然自由地通过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源源不断地向东非战场运送军队和物资。到 1936 年 4 月 25 日为

止的十个月中,意大利经苏伊士运河开往东非的船只就达 686 艘,其中运去

的军械、炸弹和流质材料约有 29 万吨。1937 年 7 月,在英、法操纵下,国联竟通过决议,结束对意大利的制裁。十分清楚,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意大利的包庇、纵容和支持,也是造成埃塞俄比亚暂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抗意战争的第二阶段,埃塞俄比亚人民接受教训,迅速走上了广泛开展游击战的正确道路。

当 1936 年的雨季到来后,残留下来的埃塞俄比亚部队和全国各地封建主领导的武装力量立即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他们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地形和人民的支持,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打得意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例如, 活跃在阿达马地区的游击队,一度切断了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活跃在首都近郊的游击队,曾一度攻入首都城内,激战五天,几乎占领市中心的大皇宫,当意大利占领当局调来大批增援部队时,游击队便悄然离去。活跃在北方的一支游击队奇袭了阿杜瓦镇,歼敌数百人,还一度控制了该城。这次袭击使意大利政府十分震惊,格拉齐安尼总督也因其无能而被革职。值得一提的是,绍阿省的游击队在短暂时间内发展到 9 万多人,到处打击敌人, 被殖民当局视作心腹大患。

游击战争使意大利侵略者处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已定居的意大利移民如坐针毡,纷纷返回意大利,遂使当局移民 50 万户的计划成了泡影。这无疑也使侵略者无法实施其掠夺埃塞俄比亚农矿资源的计划。游击战争还使意大利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包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游击队的坚壁清野政策,又使意军掠夺不到粮食和其他食物,不得不从遥远的本土取得所需的供应,大批的武器弹药也需从本土运来。

为摆脱困境,意大利侵略军对游击队进行了疯狂的围剿。臭名远扬的“黑

① 盟约规定:任何盟员国受到侵略时,其他盟员国应立即与侵略者断绝各种商业或财政往来。

衫军”、“讨伐队”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他们所到之处便成为一片废墟。侵略军总司令向墨索里尼报告讨伐队在一处的活动情况时说:“在超过 25 公里的土地上一切东西都被摧毁了;破坏了 40 多个村庄,焚毁了 4000 多套住房。”①然而,意军却无法摧毁埃塞俄比亚人民反侵略的坚强意志,无法阻挡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妇女们组成了妇救会、妇女协会,积极支援前线。爱国知识分子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爱国联合会,在城市和乡村宣讲祖国历史,激发人民的斗争精神。爱国的封建统治上层和各省封建主中也涌现出一些领导人民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1937 年夏,各游击队领导人聚会商议,成立了团结合作委员会,并选出了统一的领导机构。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游击队的迅猛发展和游击战争的扩大。截至 1938 年年未,游击队已解放全国 4/5 以上的土地,迫使意大利侵略军只能龟缩在大城市或驻守在铁路和公路沿线一带。至 1939 年,游击队已发展成 40 万人的大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塞俄比亚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给抗意战争造成了十分有利的国际条件。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在非洲兵分两路进攻英属非洲殖民地:一路从利比亚东击埃及;一路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西击苏丹和南袭肯尼亚。意军一度得势,占领了埃及、苏丹、肯尼亚部分领土。这就分散了它在埃塞俄比亚的兵力,减轻了对游击队的压力,有利于游击队开展活动。

英国在遭受德、意沉重打击之后,不得不与海尔·塞拉西皇帝达成协议, 决定双方在反击意大利的战争中采取联合行动,还规定英国向埃塞俄比亚游击队提供武器装备。这些都为游击队的下一步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0 年 10 月底,意大利军队在希腊遭到惨败,英国乘机在地中海和北非向意军发起反攻。1941 年 1 月,英军收复它在埃及的失地,并在利比亚大败意军,歼敌 13 万多人。与此同时,英国在东北非也发起了反攻,塞拉西一

世率领 2000 名游击队员从苏丹回到祖国的戈贾姆省。另外,由埃国流亡者组成、英国军官指挥的几个营也从肯尼亚攻入了埃塞俄比亚。在英军的配合下, 游击队发起全面反攻,将意军分割包围。意军成了瓮中之鳖。1941 年 4 月 6 日,活跃在首都郊区的游击队歼灭了当地意大利驻军,使英军顺利地攻进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5 月 5 日,塞拉西皇帝回到首都,重新建立政府。5 月 20 日,意大利的东非殖民地总督阿奥斯塔公爵率部投降。历时六年之久的抗意战争,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之后,终于以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完全胜利而告终。埃塞俄比亚人民不仅光复了祖国,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功绩被载入了世界史册。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不但是埃国人民团结战斗和广泛开展游击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支援埃塞俄比亚的成果。战争一爆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就发出了打倒法西斯战争的著名宣言,号召全世界劳动人民联合起来,与法西斯主义者作斗争。意大利共产党人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发表宣言,指出意大利法西斯是意大利人民和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共同敌人,应当使意大利法西斯在侵略战争中失败,号召人民掀起反战运动。意大利共产党还与埃及、南非、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巴勒斯坦、叙

① 转引自陆庭恩:前引书,第 403 页。

利亚、伊拉克等国共产党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反对战争和支持埃塞俄比亚独立的运动。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肯尼亚、坦噶尼喀、南非和英属西非等国都掀起了全力支援埃塞俄比亚的运动。埃及人民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游行和大会。埃及、利比亚、突尼斯还组成了志愿服务队、医疗队,奔赴埃塞俄比亚参加抗意战争。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热情赞扬了埃塞俄比亚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指出帝国主义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应团结起来共同进行反帝斗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掀起了反战活动。美国、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也掀起了反对意大利法西斯的运动。他们召开声讨意大利侵略的大会,发表支持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决议,还组织义勇军奔赴埃塞俄比亚参加抗意战争。

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民和进步力量,为反对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为帮助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救国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战争对非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