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许多国家至今还尚未摆脱困境(详见本卷第九章)。

非洲国家独立时,经济方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国家经济命脉依然掌握在外国帝国主义手里。外国垄断资本家通过投资,控制了非洲矿产资源的开采、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有金融、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经济严重畸形发展。非洲传统的经济是多样化的,随着殖民掠夺出现的单一经济完全是“殖民主义者的发明”①。一些国家的经济只能依靠某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出口,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只能依靠一两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输出。非洲经济从属于原宗主国需要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非洲国家生产自己无法加工的东西,而本国需要的东西还得依靠从国外输入。经济畸型发展还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上,即一方面外国垄断资本经营着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商品性生产部门,包括矿山、农场、工厂和交通运输业等;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广大地区还保持着十分落后的原始农业或畜牧业,有的是农牧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民生活极其贫困。

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很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同时也受到当时亚洲民族独立国家中流行的各种经济思潮的影响。这在非洲主要有两种:

一是建立人人平等、独立自主经济制度的思想。不少领导人明确提出发展“自主的经济”、“健全的平衡的经济”才能保证政治上的独立,后来发展成为非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有的主张立即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把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大力发展国营企业。1970 年代提出的非洲“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理论是这种要求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一些非洲国家风行一时的“殖民依附”理论也是一种表现。它认为,在已经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是中心部分,取得政治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属于这个体系的外围,后者是依附于前者的,因而坚持批判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有的则主张以非洲传统社会固有的平均主义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协调各种经济成份的均衡,提倡互利双方共同发展。二是模仿西方国家早期发展经济的经验,唯工业化至上的思想广为流

传。它认为,只要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飞速发展, 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消灭贫富的差别。

非洲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的实践,从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独立初期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家掌握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以及石油加工业

① Walter Rodney, How Europe Underdeveloped Africa(《欧洲是如何阻碍非洲发展的》), London 1986, p.168.

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工矿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大上升。1970 年代,非洲国家经济不断处在滑坡过程之中。1980 年代初,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阿德巴约·阿德德吉教授在谈到非洲国家经济问题时说:“非洲大多数国家获得政治独立 20 年来,过去预想的那种紧随着政治独立也将得到经济解放,并通过非洲大陆的经济改造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得到提高和不断改善,至今仍然只是一种希望而已。”①进入 1980 年代,非洲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态。非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980—1987 年平均只有 0.5%, 其中 1983 年和 1984 年情况更为严重,前者仅为 0.03%,后者竟是-0.1%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情况更差,据统计,上述 7 年里人均收入下降了 1/4。

非洲国家经济之所以不断衰退,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如前所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大多数非洲国家只能依靠一两种经济作物或矿产品出口创汇。它们往往占出口总收入的 90%以上、国民生产总值的 70% 左右。非洲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市场原料和制成品价格的起落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在 1960 年代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原料价格稳中有涨,非洲进口的工业品价格下降达到 3.8%。1970 年代,国际经济环境开始恶化,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 3%②。1980 年代,由于西方列强转嫁经济危机,国际市场上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下跌、制成品价格上涨,加之接连不断的旱灾造成严重危害,非洲国家经济一厥不振。

非洲国家经济不断衰退,还因为本国政策失误的缘故。一些国家不顾国情,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味强调工业化,忽视发展农业和经济多样化;不顾国力,片面实施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兴办大批国营企业,忽视私营经济的发展。不少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许多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也是造成经济不断衰退,人均收入越来越少,人民生活越来越困难的重要原因。

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强迫非洲国家接受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作为提供援助的先决条件。按照计划的要求,非洲各国加强农矿业产品的出口,实行贸易自由化;放开物价,提高农产品价格;对亏损的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 银行对私营企业扩大信贷;增加税收,取消政府对基本食品的补贴,减少政府的开支;实行收费医疗和教育等等。这个计划的实施,使非洲国家经济逐步出现回升的转机,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1988 年上升为 2.4%,1989 年达到 2.9%,几乎同人口增长率同步。一些国家经济有很显著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非洲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近期的发展仍然是不稳定的。外债激增,1980 年代每年以 15%的速度递增,1989 年底已达 2500 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95%左右。财政紧缩政策引起物价上涨、补贴削减、失业增加、社会福利和救济减少,从而导致社会骚乱。

为了避免错误的调整和改革,非洲国家于 1989 年提出了《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改革计划非洲替代方案框架》,后来又进行了充实。其核心思路是:非洲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注重各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独立自主地选

① See T.M.Shao,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Africa(《非洲对未来的选择》),1982,p.280.

① UN E.C.A.and A.D.B.,Report on African Economy in 1985(《1985 年非洲经济报告》),p.12.

② World Ban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持续发展》),1983, p.58.

择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具体要求:实现粮食自给,为此重视农业粮食作物的发展;经济多样化,扭转过分注重农矿业产品的出口;增加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的开支。

纳米比亚独立后,非洲统一组织进一步把发展非洲国家的经济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再次强调实行“集体自力更生的方针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 首先解决粮食自给问题。1991 年 6 月,在尼日利亚召开的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上讨论了非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坚持要增加农业投入;维护农矿业产品的出口价格;加强区域合作。会上签署了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规定在今后三四年中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先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然后推广到整个非洲大陆。目前,非洲大陆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包括:马格里布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经济共同体、马诺河联盟、中非关税和经济联盟、东非和南部非洲特惠贸易区、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等。

1980 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西方国家煽动的“多党民主”风潮也席卷了非洲大陆,不少国家政局动荡,甚至发生无休止的内战。这造成生产停滞,物价飞涨,诱发更大规模的饥荒,难民激增,因而又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非洲有众多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发展由于自然资源、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尤其是政策适当与否而极不平衡。有些国家独立以来,执行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基本上持续增长,如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毛里求斯、科特迪瓦、喀麦隆、肯尼亚、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等国。

有些国家经济上照搬外国的模式,其中有的急于求成,采取了激进的经济政策;有的执行了片面的经济发展政策,结果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障碍, 每况愈下。这些国家都是大国或有着较大影响的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加纳、几内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苏丹、尼日利亚等国。它们之中后来有不少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执行了符合本国实际的政策,经济有起色,但毕竟时间太短,基础脆弱,经受不住各种冲击,经济尚在困境之中。

还有相当多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经济长期处在凋蔽状态,人口迅猛增加,经济收入不断下降。国际舆论有的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正在滑向“第四世界”。扎伊尔、赞比亚、利比里亚、中非、乍得和索马里等国属于这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