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详见陆庭恩:《南非黑人争取民主和平等权利的斗争》,载《外国历史大事集》现 代部分第四分册,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第 325—328 页。

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文化教育事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非洲现代文学是在反抗殖民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在争取独立斗争时期,很多非洲作家的作品主要是描写民族和人民大众的苦难历史,歌颂人民斗争的不屈精神。非洲国家独立后,现代文学进入了崭新的时期。在创作内容上,强调“黑人性”文化特征,抨击新殖民主义、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行径,也开始涉及国内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在创作形式上,向多样化发展,除了长篇小说和诗歌外,还有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等。

1960 年代以来,非洲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据不完全

统计,有 60 多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其中有三位先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尼日利亚的沃尔·索因卡(1986 年)、埃及的纳吉布·马赫福兹(1988 年)、南非的纳丁·戈迪默(1991 年)。此外,还有东非著名的斯瓦希里语桂冠诗人夏班·罗伯特、诗作家姆瓦罗卡、剧作家侯赛因;西非的杰出诗人及文学家桑戈尔、小说家阿契贝、文学家迪奥普;北非的小说家伊赫桑、迈赫迪、泽夫扎等人都是世界名家。

非洲也出现了大批享誉世界的名作。其中小说有《乞丐》、《道路》、

《新开罗》、《尼罗河上的絮语》、《海市蜃楼》、《解释者》、《不正常的季节》、《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等等;诗歌有《黑非洲诗集》、《坦桑尼亚共和国史诗》、《夜歌集》、《热带雨季的信扎》等;剧本有《孔其的收获》、《路》、《疯子和专家》、《时代的变迁》、《交易》等。

非洲的电影艺术在 196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独立后才比较广泛地发展起来,初步取得了成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非洲的造型艺术独领风骚,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如尼日利亚的拉赛钦,思翁武,加纳的安土班, 埃塞俄比亚的泰克尔,乌干达的马罗巴,利比里亚的理查兹等。他们用非洲传统艺术形式对殖民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讴歌非洲独立国家间的团结,人们勤奋劳作、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著名作品有至今陈列在非洲统一组织大厦里的玻璃雕塑《非洲统一》、陈列在尼日利亚国家电力局办公大楼前的桑戈铜像、乌干达坎帕拉国家公园里安置的《独立纪念碑》等等,它们代表着非洲现代造型艺术的佳作。此外,非洲国家的民间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

非洲国家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①。它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发展教育注重实际需要,加快发展同经济建设有关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许多国家办起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人员的工业、农业学校,还有培养服务人员的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学校,为在职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进行职业教育。国家向各类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提供师资和大量的教学和实验所需的费用。政府支持和帮助私人企业和个人办学,提供许多优惠条件。埃及、突尼斯、苏丹、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多哥、博茨瓦纳、毛里求斯等国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很发达。坦桑尼亚在独立后不久办起了 5 所工程技

术学校和 1 所师范学院,开设了农业技术、植物保护、电工、机械工程、动力机械、文物保管、秘书等专业。突尼斯为发展本国的农业和畜牧业,设置了农业机械学校和兽医学校。苏丹在 1971 年时有各类技校 11 所,1983 年增

① 参阅陆庭恩、艾周昌:《非洲史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 年,第 471—474 页。

至 55 所,学生人数也相应从 1900 多人增至 1.77 万人。

第二,重视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非洲国家普遍实施小学免费教育,有些国家做到初中免费教育。政府规定了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工作人员的最低学历。许多非洲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比较发达。据统计,1980 年代时,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比独立前增加了好多倍。如塞内加尔 1980 年在校小学生 40 万

名,比独立前增加近 4 倍;中学生 8.5 万名,比独立前增加了几乎 9 倍。博

茨瓦纳 1983 年有小学 400 多所、中学 40 所,比独立前分别增加了 4 倍、11 倍。许多国家在农村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如坦桑尼亚、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乌干达、赞比亚、贝宁、科特迪瓦诸国都很突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的国家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嘉奖。

第三,高等学校发展迅速,出国留学人数增多。尼日利亚独立时只有一所伊巴丹大学,到 1988 年已有 30 所大学(分国立、州立两种),大学生人

数增至 13.5 万人。突尼斯过去只有 1 所大学,现在国立大学就有 3 所,每所

大学里均设立若干学院。埃及的开罗大学下设 6 个学院,院下设系,如国际

政治和经济学院,下属政治学、经济学、企业经营等 4 个系和 3 个中心。开

罗大学现有学生 3.5 万人。贝宁在 1972 年制定了国民教育法,奖励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学生每年享受助学金。贝宁国立大学各方面条件优异,是西非著名的大学。各国都很重视派遣学生出国学习,培养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据1983 年统计,当年非洲国家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超过 23 万人。1989 年出国留

学人数已经超过 34 万人。

总的来说,非洲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各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非洲国家的文盲比例在世界各大洲中是最高的。据联合国统计,1988 年非洲大陆的文盲还占总人口数的 54%。一些国家由于国内长期政治动乱、经济危机,教育事业很难发展,甚至保持原有的水平也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过快,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适合的工作。不少国家经济很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出国留学生毕业后回国的很少,很多人长期滞留国外,逾期不归。

非洲社会经过独立后数十年来的催化,虽然尚未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现象(详见本卷第十一章)。

非洲的酋长本来是非洲传统社会的产物。在殖民地时期,非洲酋长失去了昔日的威严,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非洲国家独立后,酋长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群集团和本领地的天然领导者,而从属于现代国家机构。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在殖民地时期已经得到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酋长和酋长制度所依附的传统社会基础大大削弱了。其次,现代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渗透到酋长队伍中去,使酋长的素质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是普遍存在的。再次,除少数国家取消了传统的酋长外,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政府采用立法手段,限制和改造了酋长的权限,纳入统治机制,主要让其在社会基层发挥作用。在那里,出现了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二元政治结构,有利于政治稳定和中央政府的权威作用。

非洲资产阶级最早产生于北部非洲,是殖民统治时期传统社会瓦解和在外来资本主义因素刺激下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撒哈拉以南非洲资产阶级的诞生要远远晚于北非,是那里的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后才出现的。

经过数十年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变化,从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确实已经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主要依靠国家政权的直接扶植和在所在国实行的经济政策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国家实行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策主要是经济上的国有化和本地化、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对本国人实施经济优惠政策等等。扎伊尔、科特迪瓦、喀麦隆、几内亚、肯尼亚、塞拉利昂等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最为典型。

由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资产阶级是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带有下列三个特点:一是这个阶级的成员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起家的,当政的政府官员和高级军官利用职权聚敛财富,成为不折不扣的官僚资本家。扎伊尔、肯尼亚,还有尼日利亚等国的情况是突出的例证。二是这个阶级的发展受到本国殖民地经济结构的严重制约,不能自主地经营经济,只能主要经营供出口需要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矿业,还有服务性的商业和建筑业等部门。三是这个阶级依赖于外国垄断资本取得发展。相当多的资本家是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代理人,经销外国商品或者输出本国的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前者是买办资本家,后者是掮客。不少资本家依靠外国的资本、机器设备、甚至外国的技术人才经营企业。

非洲工人的状况从 1960 年代起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工人数量迅速增加, 据原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的材料,1970 年代中期,非洲的雇佣劳动者已经达到 2700 万人,占非洲总人口的 7%①。工人阶级的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熟练工人人数增加。非洲工人来自农村的或来自周围国家的移民往往受到所在部族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部族主义思想,组织自己的部落协会、部落联盟等血缘组织。非洲工人的组织程度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提高,按行业的工会组织纷纷建立,参加工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各国的工会组织趋向于全洲性的统一。非洲产生了三大工会组织:由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喀麦隆、加纳、几内亚、利比亚、马里等国工会成立的全非工会联合会;由突尼斯、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等国工会成立的非洲工会联合会;还有些国家成立的泛非工人大会。1970 年代中期,三大工会组织联合成立了非洲工会统一组织,成为全非性的唯一工会组织,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的工会组织都成为其分支机构。

非洲人口的迅速增加是非洲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非洲人口从 1960 年的

2.75 亿猛增到 1988 年的 5.74 亿①,1990 年代初已达到 6.5 亿,其增长速度是世界各大洲之最。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作祟, 还有宗教的影响所致。人口盲目增长,必然造成粮食更加短缺,年龄结构比例失调。非洲目前 15 岁以下的年青人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消费大于生产,平均国民收入不断下降,人民生活难以维系,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人口素质无法提高。

非洲城市发展的速度自 1960 年代以来是世界上最快的。以 1965 年和

1988 年作为两个标准年计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从 14%上升到 28%,整整翻了一番;北非的摩洛哥也从 32%增加到 47%;突

① 阿·葛罗米柯:《非洲:进步、问题与前景(1960—1970 年代之分析)》,北京大 学亚非研究所:《亚非译丛》(3),第 77 页。

① 世界银行:《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尼斯从 40%增至 54%②。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本国农业破产、农民为温饱而被迫流入城市、或者是周围国家的难民涌进的结果。城市的过度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粮食供应不敷需要、大量失业人口、住房和交通问题,还有就学困难等等,总之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非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未由于非洲国家的独立而得以改善。她们仍然不能享有民主和平等权利,无财产继承权,受到一夫多妻制的歧视等等,而且被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非洲妇女的处境是非常悲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