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口爆炸

60 年代以来,非洲人口漫无节制地膨胀,1950 年人口是 2.2 亿,1960

—1970 年间由 2.75 亿增加到 3.55 亿,增长 29.l%;到 1980 年猛增至 4.7 亿,10 年间增长 32.4%。据美国人口情报资料,1982 年非洲人口达 4.98 亿①。1990 年代初已达 6.5 亿②。

非洲人口增长的第一个特点是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高增长率。非洲的特别高的生育率闻名于世,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生 6.5 胎,西非更高达 6.8 胎。

① 申维丞:《非洲经济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载《世界经济》1984 年第 7 期。

② D·塔比坦:《非洲人口的增长:总结和前景》,法国《第三世界评论》,1991 年第 125 期,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91 年第 8 期。

据美国人口情报社估计,1982 年非洲人口出生率为 46‰,其中 14 个国家高达 49—51‰,肯尼亚则达 53‰。而拉丁美洲出生率为 32‰,亚洲为 30‰, 欧洲仅为 14‰③。1980 年代初,非洲的死亡率为 17‰,纯增长率为 29‰,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育率 29‰、死亡率 11‰、增长率 17‰)④。

第二个特点是自然增长率既高于本地区历史上任何时期,也高于世界其他各洲。全非洲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1850—1900 年仅为 0.4%,1930— 1950 年间不过 1.5%,1960—1970 年为 2.4%,到 1975—1980 年跃居 2.9%,

居世界各洲首位。这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趋于下降的形势呈鲜明对比。特别是北非、西非、东非许多国家的自然增长率已超过 3%,其中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坦桑尼亚、乌干达在 3.2—3.5%,肯尼亚高达 3.9%,成为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①。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前苏联之外的欧洲人口要经 176 年才翻一番,非洲只要 23 年,肯尼亚只要 17 年。而且非洲人口有近 1/2 在 15 岁以下,将迅速进入生育期,从而带来新的一轮人口膨胀②。由于非洲人口膨胀,它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1960 年左右占 9%, 2000 年前后将占 12%③。如果说人口问题已成为威胁当前世界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那末,非洲便是世界人口问题的爆炸点。

非洲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独立以来非洲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文教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各种恶性传染病开始停止蔓延,因此,非洲人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从 1960—1965 年间的 37.5 岁延长到 1980—1985 年间的

49.7 岁,同期婴儿死亡率也从 157‰下降到 114‰④。从整体来看,非洲人的平均寿命仍然是世界上最低的,婴儿死亡率是高的。但这个变化所导致的人口死亡率从 1955—1960 年的 24.9‰降到 1975—1980 年的 18‰,其中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北非国家更由 21.2‰降至 13.4‰⑤。在这种新形势下,大部分国家没有相应地制订和实行有关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仍然保持着高生育率。有些政府认为,国家独立了,要开发本地资源、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增加人口,因此,在人口问题上主要是降低死亡率,而不是降低出生率。有些政府虽然初步认识到人口高增长率的严重性,但大多对计划生育不感兴趣,仅限于一般号召,而未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更未普及节育知识和提供必要的节育工具、药物。非洲实行人口节制生育最早的肯尼亚, 迄今也只有 13%的育龄妇女采取节育措施①。

在生育问题上,非洲的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还起着主导作用,如大家庭体制、多妻制、妇女早嫁及未婚生育等。按照非洲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越大,获得使用的土地也越多。田产众多的农业主有四五个妻子、数十名子女是司空见惯的。有些大家庭成员尽管已卷入市场经济,但发迹之后要供养

③ 张同铸、丁登山:《试论非洲人口发展战略》,载《非洲地理》1984 年第 27 期。

④ 申维丞:前引文。

① 申维丞:前引文。

② 叶志雄:《非洲是世界人口问题的爆炸点》,载《瞭望》周刊 1987 年第 27 期。

③ 塔比坦:前引文。

④ 叶志雄:前引文。

⑤ 申维丞:前引文。

① 叶志雄:前引文。

整个大家庭。为了摆脱亲友的纠缠,他不得不生养许多孩子。非洲妇女早熟早婚,一般在 13—18 岁结婚②。尼日利亚卡诺州 68%的妇女在 14 岁前出嫁, 因此育龄期长。肯尼亚 20 岁以下少女中 40%未婚生育③。

宗教势力也是影响计划生育的一个因素。计划生育与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教义格格不入。不少国家的人民把人口自然繁衍看作是不能受人为约束的, 因此,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人口增长过快使非洲国家摆脱经济困难的难度增大,并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一,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粮食短缺。

非洲大陆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22%,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 11.4%,原本地广人稀,发展条件和生存环境在某些方面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激增,人均耕地面积锐减。1964—1984 年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从 0.44 公顷减少到 0.31 公顷,而同期非洲人均耕地面积从 0.74 公顷锐减为 0.35 公顷

④,虽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但优势已不明显。由于粗放经营,粮食亩产量居

世界最低之列,并因人口激增而使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非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历史上粮食生产曾自给有余,直至 1950—1960 年代,不少国家粮食产量尚能基本自给或略有剩余。1952—1962 年非洲粮食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均为2.2%,1962—1972 年两者增长率分别为 2.7%与 2.5%,粮食生产与人口大致同步增长。但此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误,过多地发展出口作物和进口替代工业,对粮食生产投放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有限,加上萨赫勒地区和南部非洲干旱、虫灾,因此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减缓以至停滞后退,而人口激增。1970—1980 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2.7%,农业生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1.7%,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 1%。因此,人均农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1%(1971—1981 年),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 9%(1971—1981 年)①,缺粮严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非洲的缺粮问题与城市化密切相关。农村居民一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特别在热带非洲,木薯、芒果、野香蕉等都可充饥。除遇特大自然灾害外,农村吃饭一般不成问题。非洲粮食短缺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工矿区。1960 年代以来,城市人口极度膨胀,农村人口大量盲目流入城市,这部分人不但不能生产粮食和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反而要依赖城市养活,这就大大加剧了缺粮问题的严重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81 年统计,非

洲 50 个国家有 28 国严重缺粮,不得不逐年增加粮食进口。在 1960 年代,非

洲平均每年进口粮食 434 万吨,1975 年为 928 万吨,1978 年 1100 万吨,1980

—1981 年 1850 万吨,1981—1982 年 2140 万吨。估计到 2000 年,非洲所需粮食的 39%要靠进口②。购粮耗用外汇数额激增,这对经济困难的非洲国家是个沉重的负担。

第二,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国民收入下降。

独立后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曾取得显著成就。据世界银行资料,1960—1970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4.7%,1970—1980

② 张同铸、丁登山:前引文。

③ 叶志雄:前引文。

④ 叶志雄:前引文。

① 叶维丞:前引文。

② 张同铸、丁登山:前引文。

年下降为 3.7%。但仍超过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3.3%)。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某些国家政策失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实际上 1979 年、1980 年和 1981 年三年的年增长率已分别下降为 1.5%、2.8%和2.2%①。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提供的材料,1980 年代全非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情况如下②:

年 度

人口年

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

年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年增长率

人均总消费

年增长率

1980 — 1985

年平均值

3.1%

0.6%

- 2.6%

- 2.6%

1986 年

3.1%

1.9%

- 0.5%

- 3.9%

1987 年

3.2%

- 0.4%

- 3.7%

- 7.1%

其中肯尼亚、津巴布韦、科特迪瓦和利比亚等 20 个国家人口年增长率超过3.2%,甚至在 4%以上③。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1980 年代末人均收入低于 1970 年代末的水平。国民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原有消费水平,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和投资。获得的外援也只能首先投放于缓解正危及人口基本生存的某些纯消费开支,如食品、药物和服装等。这必然挤掉优先用于发展生产、改善发展条件的资金和技术。整个非洲的总投资率连年下降,仅为 18%④,与独立前的投资水平不相上下。

第三,年龄结构年轻化。

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一个特点是年龄结构年轻化。年龄构成明显呈基座庞大顶尖很小的金字塔状。统计数字表明,非洲 15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占45.1%,15—64 岁的成年人占 51.9%,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 3%①。其中肯尼亚、多哥、卢旺达等国未成年人比重高达 50%以上。根据联合国人口专家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年轻人口型(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小于 4%)。

年龄结构年轻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一是成年人抚养人口负担沉重。现在全非总人口中, 16—64 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只占 52%,15 岁以下和 65 岁以上的被抚养人口占 48%,平均每百个劳动适龄人口所负担的被抚养人口数达 91 人,其中西非和东非为 96 人,利比亚、肯尼亚、加纳、多哥和博茨瓦纳甚至达 100 人以上,远高于发达地区(52 人)和发展中地区的平均水平(75 人)②。如果把失业者和其他未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因素考虑在内, 则实际劳动人口负担比其他地区更沉重。二是未成年人的比重大,势必要求

① 《世界银行 1982 年年度报告》,中文版,第 21 页表 2。

②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The World Bank,African Economicand Financial Data(《非洲经济和财政资料》),New York 1989.

③ Africa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ata.

④ 武士国:《人口膨胀是引致非洲经济长期停滞的关键原因》,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 153 期,1989 年 10 月 6 日。

① 武士国:前引文。

② 申维丞:前引文。

进行大量投资来解决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问题。三是未成年人口代表着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 45%的少年儿童陆续补充入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势必造成就业困难。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非洲有将近一半的劳动力处于长期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的状态,直到本世纪末,失业将成为非洲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迄今非洲许多农村地区仍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柴薪是主要民用能源。由于人口膨胀,农林牧区出现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滥垦烧荒等现象,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包括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萨赫勒地带在不合理的利用下加剧了干旱程度并趋于沙漠化。撒哈拉沙漠以每年大约 6 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东非和西非原是热带森林集中分布的地区, 但因居民大量砍伐林木当柴薪,以及游耕方式和开荒拓植,加速了森林的破坏,造成热带森林地区严重水土流失。在 1960—1980 年代的 20 年间,非洲

7.1 亿公顷牧场已损失 1/4,可耕地面积损失 1.7 亿公顷,每年失去的沃土面积几乎相当于两个比利时。1970—1980 年代之交的 10 年间,沙漠化损失的良田达 50 多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法国本土的面积。2 亿公顷森林每年损失 400 万公顷。1984 年非洲大旱是长期破坏生态环境的必然恶果,大旱和饥馑波及 34 个国家、1.5 亿人口①。上千万灾民流离失所,上百万灾民死于饥饿与疾病。

第五,人口素质难以提高。

贫困历来与人口过度增长相伴而生,这必然导致人口素质难以提高。人口统计分类指标表明,非洲人口素质低,突出表现在文盲率偏高。据联合国能够统计到的人口在百万以上的七个非洲国家的情况看,喀麦隆、埃及、卢旺达、莫桑比克、毛里塔尼亚、贝宁和马里等七国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 59.3%、60.8%、61.6%、72.7%、82.6%、83.2%和 90.4%②。这些国家农村人口文盲率更高。未能统计到的很多非洲国家的人口素质可能更差。据 1990 年一则报导说,世界上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有六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③。人口素质低跟文化教育落后直接有关。据统计,在马拉维 5—24 岁的人口中, 能够受到教育的人口比重仅 25.9%,马里则为 12.8%④。文化教育的改善有赖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而非洲人均收入连年下降,削弱了提高人口素质的物质基础,从而使人口素质在低水平上衍生出新的人口膨胀。

非洲人口爆炸引发的另一个社会现象是城市化,即城市人口过度膨胀, 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