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新老殖民主义和苏联对蓬勃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对策

英国是在非洲拥有最多殖民地的国家。面对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惊涛骇浪,英国统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1959 年 1 月下旬,英国殖民大臣伦诺克斯—波伊德匆忙召集英属东非的四个总督到伦敦开会,商讨对策。与此同时, 英国皇家非洲协会举行集会讨论非洲形势,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数百家在非洲进行投资的英国大公司的代表和许多殖民地官员,规模之大为该会成立以来

所仅见。会上,主要发言人之一哈利·格林费尔回顾了非洲各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形势以后,无可奈何地承认:“自殖民地撤退是一种现实的决定, 因为英国的财力、物力都不足以应付这么多地区的越来越强烈的要求。”但是,在另一方面,英国统治集团又明白表示,英国绝不退出非洲。会议的另一主要发言人奥立弗·伍兹公开叫嚣:“我们必须继续留在非洲。除非我们留在非洲,否则我们将得不到工业所必须的原料和非洲的市场。”在非洲进行了几十年殖民活动的资本家布朗·麦克唐纳也说:“要注意,英联邦将来能否继续作为世界事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取决于我们在非洲能否得到最后的成功”。

为了继续保持对英属非洲殖民地的统治,加强武力镇压是英国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法。在英属东非总督会议期间,经常反映官方意见的刊物《东非洲和罗得西亚》的评论就透露了殖民者的凶险计划。它写道:“不可否认, 近几年来,乌干达、肯尼亚和坦噶尼喀的政府是过于迁就非洲民族主义过激分子了”,英国殖民当局应当“显示一下驯服他们的意志”。在英属东非总督会议前后,英国更加疯狂地对东非和中非的民族独立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尼亚萨兰和罗得西亚的人民成批地遭到枪杀和逮捕。非洲人国民大会被宣布为非法,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和成百的工作人员被投入监狱。在肯尼亚,三人以上的集会都是非法的。在坦噶尼喀,殖民当局利用殖民警察巡逻车遭到袭击的事件,进行疯狂的报复,逮捕了 1500 多名非洲居民。

然而,仅仅依靠武力镇压已经无济于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承认: “用武力拖住非洲的民族主义将是没有任何结果的。”于是,英国又通过推行虚假的宪法改革,在殖民地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扩大非洲人的某些选举权、建立联邦等手段来软化非洲人民的斗争,对幅员广阔的尼日利亚则采取挑动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手法。

1960 年初,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打破历史惯例,第一次访问非洲。他大谈其所谓非洲的正确道路,要英属非洲人民终止对宗主国的敌对运动,而走合作与和平发展的道路。他还大谈其在非洲建立由英国提供资金和技术、由非洲提供资源和劳力的所谓“种族合伙”关系。麦克米伦在中非威胁尼亚萨兰人民必须同他所指派的蒙克顿委员会进行合作。英国在肯尼亚同样提出了一个《麦克劳德计划》,要进行宪法改革,但规定选举将按“坦噶尼喀方式” 进行。《东非旗帜报》指出:“坦噶尼喀方式意味着:选民必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阅读和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年龄在 40 岁以上,拥有某个职位,或者每

年收入为 75 英镑”。这种选举的价值可想而知。至于建立联邦的计划,则遭到非洲人民的激烈反对:英国计划在肯尼亚、乌干达、坦噶尼咯地区组织东非联邦,但各地纷纷要求独立。英国制造了中非联邦,但是不论在罗得西亚或者尼亚萨兰,人民都强烈地反对这个联邦,各自要求独立。英国企图把巴苏陀兰、斯威士兰和贝专纳兰三个地区并入南非联邦,也遭到当地人民越来越强烈的抗议。

正是在镇压和欺骗这两种政策均告失败的情况下,英国被迫让英属非洲殖民地先后取得了独立。

法国也是在非洲拥有许多殖民地的国家。万隆会议之后,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一个接一个地宣告独立,法国统治阶级惶惶不安。他们一方面对殖民地实行暴力镇压,一方面进行宪政改革。法国调集了几十万军队残酷镇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还派遣大军野蛮屠杀喀麦隆反法起义的人

民,甚至卑鄙地谋杀了喀麦隆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穆米埃。法国加强了对索马里的军事镇压,解除了反对新宪法的索马里总理穆罕默德·哈迪的职务。在尼日尔,法国在加强军事镇压的同时,还逼迫反对宪法的尼日尔总理巴卡里及其政府人员辞职。在法属苏丹,法国依仗军事压力,把投反对票的前法属苏丹劳工部长迪阿洛·阿卜杜拉赶出了国境。但是,法属非洲各领地要求民族独立、反对宪政改革的斗争却并未因此而有所动摇,相反,斗争越来越广泛而激烈。

于是,法国被迫作进一步的改革。1956 年 6 月,它颁布了《海外领地根本法》,允许各领地设领地议会和领地政府,建立所谓半自治共和国。领地政府的总督仍由法国政府任命,部长可由总督提名非洲人担任。但是各领地的人民斗争仍然蓬勃发展,迫使 1958 年 6 月上台的戴高乐不得不对法国的殖民政策再作调整。根据《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废除了法兰西联邦,代之以法兰西共同体;海外领地从半自治共和国改为自治共和国,成为法兰西共同体的成员国;各自治共和国可以制定自己的宪法,设立一院制的议会和以总理为首的代议制政府,总理兼任国家元首,但外交、国防和财经大权仍由法国控制。戴高乐还决定 1958 年 9 月在各个领地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参加法兰西共同体。尽管戴高乐政府施加各种压力,投赞成票的也只占登记投票人数的 52% ,反对和弃权的占 48% 。结果除几内亚(于当年 10 月宣布

独立)外,其他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的 11 个国家以微弱多数赞成加入共同体,成为自治共和国。但是,非洲人民并未因此而停止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喀麦隆、多哥相继宣布独立。于是法国国民议会被迫于 1960 年 5 月再度修改宪法,规定共同体成员国可以通过协商途径成为独立国家,独立后仍可留在共同体内。此后的共同体改称革新共同体。于是,参加共同体的所有非洲国家都相继宣布独立,迫使共同体的参议院宣布解散,共同体瓦解。然而, 法国并不甘心轻易丢失自己在这些前殖民地国家享有的特权和利益。它利用这些刚独立的年轻国家存在的困难,迫使他们同法国签订了各种合作协定法国通过这些合作协定,从外交、军事、经济和文教等方面把这些国家严格地控制起来。

比利时对比属刚果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也首先进行残酷的镇压;镇压无效,才被迫表示愿意重新考虑刚果问题。1959 年 1 月 8 日,比利时议会召开临时会议,专门讨论刚果问题,并派遣议会代表团赴刚果调查。该团由四名天主教社会党人、两名自由党人、三名社会党人组成。1 月 13 日,比利时政府向议会提出了关于刚果前途的声明,表示打算使比属刚果成为一个能够行使主权和决定自己独立的民主国家,但既未提出独立的日期,也未提及独立的步骤,只提到让刚果所有的人都有投票权,各省的新议会在 1960 年 3 月以前组成。

比利时政府的声明实质上并未对刚果人民作出任何让步。由于刚果人民坚持正义的斗争,国际公正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比利时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使用欺骗和分化的手法。它一方面培养和利用一批刚果的民族叛徒,如卡萨武布、冲伯等,建立一些御用的党派,如阿巴科①等来控制议会,并在刚果内部制造混乱,挑起部族冲突;另一方面采用分而治之的惯用手法,以打击和分裂刚果人民。比利时国王 1959 年 1 月 13 日在广播中说,他打算在刚果

① 即刚果人协会(Association des Ba Kongo),一般按其缩写,简称为“阿巴科”。

“把行政权大大分散,⋯⋯并按照他们的地理、文化和种族特点以及他们的经济发展使其多样化”,即包含了分而治之的意思。此外,比利时还积极推行非殖民化政策。1959 年 10 月 16 日,比利时政府提出了一个让刚果分阶段独立的计划。据此,先举行地方选举,成立省议会;然后成立参议院和众议院。按该计划进行需五年的时间,即到 1964 年才能让刚果取得名义上的独立。该计划遭到刚果人民的拒绝后,1960 年 1—2 月,比利时又策划在布鲁塞尔召开比利时—刚果圆桌会议,企图延宕刚果的独立时间。经过会上的激烈斗争,终于决定以 1960 年 6 月 30 日为刚果独立的日子。比利时统治集团

并不甘心于此,想方设法要在政治、经济上对刚果继续加以控制。同年 4 月, 它又策划了一个经济圆桌会议,企图诱迫刚果接受经济协定和技术援助协定,把奴役性的条款强加给独立后的刚果,使刚果的独立有名无实。这一计划被刚果领导人坚决拒绝。以后,比利时又策划让比利时国王继续担任独立后刚果的国家元首,也未得逞。刚果终于在 6 月 30 日宣告独立。

美国面对非洲争取独立的形势,采取积极干预的立场。美国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潘菲尔德 1959 年在美国国务院公报上说:“无论从战略的观点或商业的观点来看,非洲对美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可袖手旁观,坐视这一幅员辽阔的大陆误入混乱、纠纷或共产主义的歧途”。而美国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萨特斯威特则更露骨地对美国各主要大报的记者发表讲话说:“美国很快就能挽回我们的政策在亚洲和中东遭到的相当大的失败。非洲可以使我们捞回一切。”美国就是这样把阻挠非洲人民走向独立和自由、在非洲建立美国霸权作为自已在非洲的任务。

自加纳、几内亚独立后,美国一改其原来的“非洲国家过早独立是有害” 的观点,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否准备好,非洲人民总是要按自己的时间表取得独立的。从这时起,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副总统尼克松、民主党前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以及其他美国官员、议员,接连不断地前往非洲访问和旅行。为了加强美国在非洲的政治活动,美国国务院在 1958 年增设了主管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和非洲事务司,并在它认为情况了解得最少的非洲地区增设了六个新的使领馆。这些外交机构在整个非洲推行美国的扩张和渗透政策。

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之下,美国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招牌,对非洲各国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表示同情和谅解;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老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人民进行镇压。美国用武器和美元帮助法国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并在联合国中支持法国反对阿尔及利亚。美国让比利时殖民军队利用美国在刚果的军事基地,对刚果人民进行血腥的杀戮。1959 年 8 月艾森豪威尔访问伦敦,公开称赞英国在非洲的做法“表达了一个出色的想法,不但是你们(英)帝国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家的想法”。1959 年 9 月,艾森豪威尔到达巴黎,又对戴高乐的法兰西共同体大加吹捧。

美国在非洲到处设立军事基地,也明白地表露了美国的野心。这些基地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军事基地网的组成部分,是美国可以用来镇压非洲和中东民族独立运动的据点,也是取代老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地位的跳板。在北非,美国在摩洛哥有五个巨大的空军基地、一个海军基地;美国同利比亚订有军事协定,在它境内建有军事基地。在西非,它迫使利比里亚在战时让蒙罗维亚港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在东非,美国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军事协定, 由美国训练埃塞俄比亚军队,让美国在厄立特里亚设立军事基地。在非洲南

部,美国同南非联邦签订了共同防务援助协定。在中部的比属刚果,美国也建立了军事基地。

经济扩张是美国在非洲贪婪追求的目标。从北非撒哈拉的油田到南非的金矿、铀矿,从西非利比里亚的铁矿和橡胶种植园到东非坦噶尼喀的矿区, 以及比属刚果的铀矿、北罗得西亚的铜矿,到处都有美国垄断资本在活动。据透露,约有 200 家美国公司在非洲拥有利益。美国资本有的控制了某些矿区,有的竭力夺取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在非洲的地盘。

美国的经济扩张主要是通过私人直接投资和政府援助来实现的。美国在非洲的私人投资 1945 年仅 1. 5 亿美元,到 1957 年已增加到 20 亿美元以上。这个数字虽比英、法略低,但是它的增长速度和活动范围扩大的速度都是值得注意的。增长特别迅速的是美国对非洲的所谓援助,此类拨款在 1958 年已

比 1952 年增加了 17 倍。美国的援助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它集中于两类国家:一类是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如摩洛哥、利比亚等;一类是出产重要战略原料的国家,如南非联邦、利比里亚等。美国以援助方式输出剩余物资,还借口监督援助执行情况而派出大批专家、顾问和代表团驻在这些国家, 干涉他们的内政。

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大举侵入非洲,对于正在摆脱殖民统治、走向民族独立的非洲人民形成了最大的威胁。

苏联是从 1950 年代中期起开始大力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并在这一旗号之下开始对非洲进行渗透扩张的。美国和英国拒绝援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为苏联打入非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抨击不结盟原则,以及 1956 年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侵略埃及战争的失败,客观上帮助苏联争取到某些非洲国家的友谊。

对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苏联原先的看法是:凡是进行武装斗争并因此而取得独立的国家,就是真革命、真独立;凡是通过和平道路取得独立的国家,就是假革命、假独立。但是,从 1950 年代中期起,特别是在加纳、几内亚独立后,苏联一改过去这种看法,不再把埃及、加纳这样一些国家当作帝国主义的傀儡,而把他们看作是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国家;不再把纳赛尔、恩克鲁玛这样一些民族主义领袖当作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而把他们看作是和平过渡的领头人,积极加以争取和拉拢。苏联宣称自己是埃及、加纳、几内亚、阿尔及利亚和索马里等国的天然盟友,宣布支持这些国家的独立斗争。

苏联对非洲国家的渗透扩张,以政治、思想渗透和经济援助为主,而以军事援助为辅。它曾对几内亚提供经济贷款,对索马里、阿尔及利亚提供无偿的军事援助。苏联认为,只要对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就可以使这些国家的国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苏联还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提供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 力求使这些领导人逐步改变信仰,从而使这些国家沿着非资本主义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对这些国家进行渗透扩张的目的,更主要反映在政治方面,即扩大苏联在西方前殖民地的影响,排挤老殖民主义,遏制美国势力的扩张,并进而突破美国在这一地区对苏联的包围。对于一些不顺从它的非洲国家,苏联则拒绝在外交上予以承认,还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扣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走狗和代理人”的帽子。

苏联在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下对非洲某些国家进行渗透扩张, 由此揭开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非洲争霸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