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非、北非军事行动的展开

非洲的战事最先始于东非。1935 年 10 月,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埃塞俄比亚,揭开了东非的战幕。1936 年 5 月,墨索里尼宣布占领埃塞俄比亚。从此时起至 1940 年 6 月西欧战局结束前,非洲除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战争外, 并无大的军事行动。

当时,非洲的基本情况是:在东非,意大利占有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英国占有英属索马里、肯尼亚、坦噶尼喀、乌干达;法国占有法属索马里;比利时占有卢旺达、布隆迪。在北非,英国占有苏丹,埃及虽为独立国,仍受英国控制;意大利占有利比亚①;法国占有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非洲的其他绝大部分地区,也分别被英、法、比、葡等国占领。

1940 年 6 月,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之后,墨索里尼认为,他抢夺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的时机成熟了,便积极备战,力图在非洲扩大侵略,以实现他的“新罗马帝国”的美梦。当时意大利在非洲的驻军已有两个集团:一个在东

① 利比亚习惯上分成三大区:的黎波里塔尼亚位于西北部;昔兰尼加位于东部;费赞位于的黎波里塔尼亚以南。

非的埃塞俄比亚,由奥斯塔公爵指挥;一个在北非的利比亚,由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总兵力约 40 万人②。在海军方面,意大利也作了准备,加强了地中海舰队。该舰队拥有 4 艘战列舰、21 艘巡洋舰、123 艘驱逐舰和 115 艘潜水艇,分布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意属北非的港口。在空军方面,意大利在地中海区域拥有 1684 架战斗机。意大利的战略意图是:以东非的军队进攻英属索马里,控制红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军队进攻埃及, 夺取苏伊士运河。一旦达到上述战略目标,地中海便可能成为“新罗马帝国” 的内海。

当时英军的主力在欧洲,对地中海、北非、东非主要是采取守势。它驻非洲和中东的陆军共计 9.3 万多人,由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上将指挥,分别驻守在直布罗陀、马尔他岛、亚历山大港、塞得港、塞浦路斯、苏伊士运河和东非英属索马里等地。空军拥有近 800 架飞机,海军拥有 6 艘战列舰、9 艘巡洋舰、31 艘驱逐舰、2 艘航空母舰和 18 艘潜水艇。

1940 年 6 月 10 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意军一方面从阿尔卑斯山向法国背后猛插一刀,另一方面驻在东非、北非的意军则向英国的属地发动进攻,从而揭开了意大利和英国在东非和北非之战的序幕。

在东非,开战之初,意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据统计,意军在东非的部队包括白人军 9.1 万人,殖民军近 20 万人;而英国在苏丹的兵力只有英军

和殖民军 9000 人左右,在肯尼亚只有英属东非军 8500 人①。但是,意军的战斗力、士气以及指挥人员的战役、战术素养都很低,而且其技术装备和武器绝大部分都已陈旧。而英军无论在技术装备上还是在战斗训练水平上,都远远超过意大利军队。

1940 年 7 月初,意军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从埃塞俄比亚出发,向英国

驻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发起进攻。意军动员了 2 个旅、4 个骑兵团和 24 辆坦

克,约 6500 人,迅速占领了苏丹境内的卡萨拉镇。当时担任驻苏丹英军司令

官威廉·普拉特少将能够指挥的兵力总共只有 3 个英国步兵营,还分散驻扎在喀土穆、阿特巴拉和苏丹港;坚守在前哨阵地卡萨拉镇的只有苏丹国防军的 1 个连,约 300 人①。由于英军的兵力薄弱,且无准备,因而开战之初,意

军的进攻非常顺利。至 8 月初,意军先后占领了苏丹、肯尼亚境内的一些重要的据点,处于有利的地位。

意军在苏丹、肯尼亚境内稍加休整后,于 8 月 3 日开始进攻亚丁湾非洲

岸上的英属索马里。英属索马里的英国驻军由蔡特准将指挥,只有 4 个非洲

营和印度营,此外,有 1 个英国营和第二警卫队尚在征途中。入侵的意军计

有 26 个营,且配备有大炮和坦克。首战中,意军遭到了索马里骆驼军的顽强

抵抗,进展并不顺利。至 15 日,意军始进抵图格阿甘山口,逼近海港首都柏培拉。在柏培拉郊外,意军同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四天的战斗中几乎毫无进展。后来,英军因缺乏后援,且防御地位不利,便由海上撤出柏培拉, 大都运往肯尼亚去增强在那里集结的英军。19 日,意军占领了柏培拉。这一仗,意军伤亡 2000 人以上,英军只损失 250 人。因此,意军认为,这一仗对他们未来的战斗起了深远的、不利的战略影响。

② 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 年,第 96 页。

① 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第 168 页。

① 利德尔·哈特:前引书,上册,第 171 页。

在肯尼亚,从 1940 年 11 月起,英军由陆军中将坎宁汉接替戈德温·奥

斯汀统率,兵力增至 7.5 万人;其中南非军 2.7 万人,东非军 3.3 万人,西

非军 9000 人,英军约 6000 人。这些部队组成了 3 个师:第一南非师,第十

一非洲师和第十二非洲师。同时,英国在苏丹境内的兵力也增至 2.8 万人。至此,英国认为,采取积极行动的条件成熟了,便分南北两路向意军发起进攻。

北路英军由普拉特将军指挥,于 1941 年 1 月向厄立特里亚发起进攻。意

军为抵抗英军进攻,在前线部署了 1.7 万名装备齐全的部队,后面还有 3 个师以上的增援兵力。开战后,英军第四和第五印度师即在克伦山地遇到意军的顽强抵抗。克伦山地是东非防御最坚固的阵地,也是通往首都阿斯马拉和意大利海军基地马萨瓦的唯一途径,是英军必争之地。英军受阻后,于 3 月中旬再次发起进攻。3 月 27 日,英国皇家坦克联队的一个重装甲坦克中队终于冲破封锁,插入了意军防线,攻占了克伦。历时 53 天的克伦之战结束了。

4 月 1 日,英军占领了首都阿斯马拉后,调兵向东,直指马萨瓦。4 月 8 日, 英军攻占马萨瓦,从而结束了厄立特里亚战役。

南路英军由坎宁汉指挥,于 1941 年 2 月从肯尼亚进攻意属索马里,在迅速占领了基斯马尤港后,渡过朱巴河,向首都摩加迪沙挺进。2 月 25 日,英军就占领了摩加迪沙,并缴获了意军的大量汽车和飞机燃料。这次进军之所以神速,英国良好的空军配合是一个重要原因。

英军占领摩加迪沙后,即转入内陆,进军埃塞俄比亚南部。3 月 17 日, 英军占领省会哈拉尔附近的季季加,向英属索马里的南部挺进。英国驻在亚丁湾的一支海军,也于 3 月 16 日在英属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登陆。3 月 29 日,英军经过比较激烈的战斗,击退了意军的抵抗,占领了哈拉尔。

3 月 29 日后,英军挥戈西进,向埃塞俄比亚西部中心——亚的斯亚贝巴推进。与此同时,由奥斯塔公爵率领的意军残部从厄立特里亚撤退至埃塞俄比亚,并准备在阿斯马拉以南的安巴阿拉吉山地建立最后的据点,但他只剩下 7000 名士兵、40 门大炮和仅够 3 个月的给养了。加之,听到埃塞俄比亚优待俘虏的报道,意军士气更加低落。4 月 6 日,英军一举解放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流亡国外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也随同回国。陷于绝境的奥斯塔公爵率领的意军残部,于 5 月 19 日被迫向英军投降,总计有 23 万人成了俘虏。至此,东非战役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墨索里尼建立“新罗马帝国”的美梦也就此告终。英国便将部分兵力调往北非。

自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后,战火就烧到了北非。从总体上看,北非是非洲军事行动的主要战场,这是由于它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北非有广大的沙漠,战斗行动都发生在宽不到 80 公里的沿地中海地带及交通干线附近,即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领土的沿海地带。从埃及亚历山大港至托卜鲁克之间有一条单轨铁路,另外还有一条贯穿北非沿岸的柏油公路。这一地带适宜于多兵种作战,不过气候和自然条件却是不利因素。埃及和利比亚的其他地区大部分是沙漠地带。突尼斯的地形都是丘陵起伏的高地,气候炎热而干燥,昼夜温差很大,还经常刮大风,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常下暴雨,道路难以通行,土质机场也不适于飞机起落。这一切都对军队的行动和战斗技术装备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困难。加之,非洲的军事行动受欧洲战场的制约, 作战双方往往为了加强欧洲主要战场的力量而被迫削弱对非洲的增援。因此,在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后的最初两个月内,双方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

突。在此期间,据意大利公布的双方伤亡的数字,意军为 3500 人,英军为

150 人。

意大利和英国在北非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是在 1940 年 9 月才开始的。1940

年 9 月 13 日,即在德国大肆轰炸英伦三岛的时候,意军从昔兰尼加东部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侵入埃及,夺取英国的主要海军基地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意军以其第五集团军的 6 个师以及 8 个坦克营的兵力发起攻击。而

与之对抗的英军只有 2 个师又 2 个旅,部署在埃及西部边境的兵力只有 1 个装甲师。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英军迅速从埃及边境东撤。意大利第五集团军尾随其后,于 9 月 16 日占领了埃及西部重镇西迪巴拉尼。但因离开后方太远, 补给困难,加之气候突然变化,意军统帅部便下令停止追击,只是向西迪巴拉尼以东和以南派出了小股军队。英军则继续向麦特鲁港一带预先已有准备的阵地后退。结果双方军队之间便形成了一条 80 公里纵深的中间地带。

英军利用 9 月下半月暂时平静的时机,加强了它在埃及的军队,并积极

做好转入反攻的准备。12 月初,英国在埃及的兵力已增加了 2 个步兵师和 1

个坦克团,飞机从 600 架增至 1000 架,同时还加强了地中海的海军力量。

12 月 7 日,英军利用意大利在希腊失败以及意军统帅部的消极被动,同时也利用意军兵力在整个利比亚海岸拉开的弱点,以其装甲第七师和印度步兵第四师在北非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英军从麦特鲁阵地出发,在航空兵和海军舰艇的配合下,向西迪巴拉尼等战略要地挺进。9 日晨,英军装甲部队插入西迪巴拉尼的后方,从背后猛攻意军的尼贝瓦营地。意军措手不及,被俘 4000 人,英军坦克兵只伤亡 7 人。英军占领了尼贝瓦营地,便切断了意军与塞卢姆之间的联系。这时意军左翼完全在英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 而其右翼又陷入英军坦克的重围之中。意军在没有得到预备队支援的情况下,于 10 日黄昏被迫向英军投降。11 日,英军收复西迪巴拉尼,俘虏意军 2 万人。英军乘胜前进,17 日占领塞卢姆,又俘虏意军 3.8 万人,并推进到利比亚边境。尔后,英军继续发起进攻。1941 年 1 月 5 日,攻克巴尔迪亚,俘

虏意军 3 万余人,缴获大炮 462 门、坦克 129 辆。

占领巴尔迪亚后不久,英军第七装甲师即向西挺进,把昔兰尼加的重要港口托卜鲁克团团包围,以待澳大利亚军赶来增援。1 月 21 日,英军对托卜鲁克发动总攻;次日,攻克托卜鲁克,俘虏意军 2.5 万人,缴获大炮 236 门、

坦克 87 辆。2 月 6 日,英军再克昔兰尼加的另一个重要港口城市班加西。随后,英军沿昔兰尼加西部沿岸前进,并在阿格拉地城建立了前哨阵地。这时巴尔干战局日趋紧张,英军须从北非抽调兵力驰援,再加上向西已挺进了 700 多公里,后勤补给也遇到了困难,因此,便停止了向意军的进攻。

英军在 1940 年 12 月—1941 年 2 月的两个多月作战中,共伤亡 1700 人

(其中亡 475 人,伤 1225 人,失踪 43 人);而意军损失惨重,9 个师被歼灭,13 万余人被俘。

德军最高统帅部鉴于北非意军处境危急,决定派兵增援。1941 年 2 月 6 日,即英军攻克重镇班加西的那一天,希特勒召见曾在法国战役中指挥德军第七装甲师立了殊功的年轻将领隆美尔,命令他先率领一小支德国机械化部队前往利比亚援助意大利军队。这支部队包括 2 个小规模的师,即第五轻装甲师和第十五装甲师。2 月 12 日,隆美尔飞抵的黎波里。两天后,1 个侦察营和 1 个反坦克营运抵,而第五轻装甲师 3 月 11 日才抵达的黎波里。

隆美尔到达的黎波里后,发现英军已不再前进,便准备发动一次试探性

的进攻。他把自己的这支小机械化部队匆匆开上前线,并用迅速造就的假坦克支援这支部队,希望造成浩大的声势。假坦克全部装在德国大量生产的、成本低廉的大众牌汽车上,在尘土飞扬中很容易蒙蔽英军。当时英军第七装甲师已回埃及休整,第六澳大利亚师也已调往希腊,接防的第九澳大利亚师素质较差。隆美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于 3 月 31 日率领德、意 4 个师的兵力, 便轻易地占领了阿格拉咽喉地带。英军统帅部根本没有料到德、意军会转入反攻,加之又受德国假坦克的蒙蔽,在德、意军的进攻下,未及有力抵抗便仓促东撤。4 月 2 日,隆美尔继续向东推进,3 日占领班加西,而英军却继续向东溃退。在溃退中,英军司令官尼姆和奥康纳乘坐的一辆没有警卫的汽车, 于 6 日晚闯入了一支德国先头部队的背后,结果两人都成了德军的俘虏。与此同时,一个英国装甲旅在长途仓促撤退时,几乎把全部坦克都丢掉了。7 日,英军第二装甲师和一个摩托旅被围困在梅基利,被迫投降。10 日,德、意军包围了托卜鲁克,后继续向东疾进,直奔埃及边境,伺机进入埃及。

至 4 月 11 日,英军除一小支部队被围困在托卜鲁克外,其他部队都被逐出了昔兰尼加,退至埃及境内。15 日,德、意军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从塞卢姆至贾拉布卜绿洲一线,此后未再向前推进。

1941 年的 3 月末至 4 月中旬,是隆美尔进入非洲后取得最辉煌战绩的时

候。他在两周的闪击战中,使英军从 1940 年 12 月至 1941 年 2 月对意军的两个月反击成果丧失殆尽。英军只在托卜鲁克还留下了立脚点。从战略上说, 英军坚守这个阵地是有重大意义的:它不仅可以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而且对以后 12 个月的非洲战局也起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丘吉尔在伦敦就对此作了充

分估计。他在 4 月 7 日致韦维尔的电报中说,考虑到敌人的有限力量和战略弱点,“您定能守住建有意军永久性防御工事的托卜鲁克,至少能守到敌人开来强大的炮兵部队为止”,并强调“托卜鲁克是我们应死守而决不能考虑撤退的地方”。但韦维尔对能否守住托卜鲁克则信心不足。针对这一情况, 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后,又起草了一份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说:“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①按照丘吉尔的指示,1941 年 6 月 25 日,英军对德、意军进行了一次反击,企图夺回塞卢姆,并解除托卜鲁克之围。经 3 天激战,双方均有损失。英军损失尤重,被迫返回原地。韦维尔最后的努力遂告失败,不久便被解除了中东总司令的职务。而被围困的托卜鲁克是在近 8 个月后才解围的。

英军的反击没有取得成功,而德、意军也没有获得应有的补充。因为这时希特勒正忙于进攻苏联,于是隆美尔也不得不停止进攻。至此,北非沙漠之战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