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的南非

  1. 强化种族主义统治

代表荷裔白人上层利益的国民党,自掌权以来,就积极策划完全脱离英国的活动。早在 1931 年,自英国颁布《威斯敏斯特》法令之后,南非实际上已经具有独立的地位,但在形式上仍然是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尊英国国王为元首。1960 年代,随着荷裔白人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他们要求全面控制国家和更加放手地推行种族主义路线,迫切要把南非联邦从形式上完全变成独立的南非共和国。1961 年 5 月,南非白人当局悍然宣布成立南非共和国。南非广大群众和国际舆论强烈抗议这一行径。在英联邦总理会议上,南非遭

① South Africa: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pp.504,357.

② South Africa: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p.572.

③ op.cit,1977,p.357.

到严厉谴责而愤然退出了英联邦。同年,南非共和国宪法通过,该宪法不过是 1909 年南非法的翻版。它规定议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法院降为主要是解释议会法律的地位。显然,这就更便于南非当局通过操纵议会而为所欲为。

在此后几十年里,南非当局继续制定了大量的种族主义法律和其它反动法令。例如,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1962 年和 1967 年分别制定了《反破坏法》和《反恐怖法》,为推行种族隔离的“黑人家园”计划,1963 年制定了《特兰斯凯自治政府法》。1970 年和 1971 年,又分别制定了《班图家园公民资格法》和《班图家园宪法》。此外,南非还对 1950 年代重要的法律不断加以修改和充实。例如,1950 年的《镇压共产主义条例》在实施中不断扩大适用范围,1976 年改称为《国内治安法》。1950 年的《集团住区法》, 在 1957 年、1966 年两次进行修订。整个 1960 年代,南非的种族主义制度变得更加系统和严密。

1960 年代以来,南非当局为了巩固种族隔离,卖力地推行“班图斯坦”

(“黑人家园”)政策。它是南非当局种族隔离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南非政府通过立法在境内原有的土著保留地的基础上,先后导演了部落自治和部族自治。部族自治的单位,即称“班图斯坦”(1974 年改称“黑人家园”)。

早在 1951 年,政府就制定了《班图权利法》,废除了保留地原有的民选土著人委员会,代之以南非当局任命的部落酋长掌权的三级权力机构——部落、区域和地方当局。从 1959 年起,他们又按照所谓《班图自治法》,将原来的土著保留地按部族合并为 10 个自治区。1962 年初拟定了《班图自治计划》,规定从 1963 年起的 10 年内,实行班图自治。1970 年通过《班图公民法》,规定目前住在城市、工矿和白人农场的黑人,也须按照自己所属的部族固定为某个班图斯坦的公民。到 1974 年,除夸祖鲁家园外,其他家园都成立了自治政府。自治政府由黑人酋长组成,受白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与此同时,南非当局高唱“白人同黑人和解”的论调,宣称要加快步骤,使南非境内的黑人通过黑人家园“分别走向独立”;宣扬已经找到了“立即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途径”,“给人带来了美好的希望”。南非种族主义当局利用黑人家园领导人谋取权力的欲望,同他们举行会晤,商谈所谓共同关心的问题,采取加快独立进程的具体措施。

1976 年起,南非当局导演了家园假独立的把戏。10 月 26 日,黑人家园中面积最大的一个特兰斯凯正式宣布独立。就此,南非政府宣称已经替南非黑人确立了由家园从自治到实现独立的模式。到 1981 年已有特兰斯凯、博普塔茨瓦纳、文达和西斯凯等四个家园实行了独立。黑人家园独立后,南非当局利用当地的酋长和头人以及新兴的亲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的势力,继续实行间接统治,让即将独立的家园选举本国领导人。但是,它们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它们的立法要经过南非政府批准,预算大部分由南非提供,其国防、外交、司法、邮电、铁路、税收等等都受南非白人当局控制。

南非当局导演家园独立的用心,是将南非分为 11 个独立国家。除 10 个黑人国家外,再建立一个南非白人组成的白人国家。白人种族主义者打算通过拨出一小部分土地给黑人的方法,把包括白人区在内的南非全部黑人分属于 10 个黑人国家,成为它们的公民。由此,可以剥夺白人区内所有黑人的一切合法权益,使他们变成南非的外国人。这种做法,除了在政治上企图使少数白人老爷在南非的统治永久化外,还使黑人国家为白人南非在经济上起到不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作用。这一罪恶行径,遭到南非国内非洲人的强烈反

对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已宣布独立的黑人家园迄今未得到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认。

  1. 南非人民斗争的新发展

1960 年以来,南非当局运用紧急法令逮捕非白人政治领袖,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泛非主义者大会被迫转入地下。当时,群众性的斗争一度处于低潮。1970 年代初,南部非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相继取得独立,鼓舞了南非黑人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南非出现了日益高涨的反种族主义统治斗争的浪潮。近 20 年来,南非人民的斗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城市成了黑人群众斗争的主要战场。这是由南非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发达程度所决定的。南非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德兰士瓦的矿业, 然后向奥兰治邦北部延伸。此外,商业经济最早发展的开普省和纳塔尔地区的几个港口城市,二次大战后变成了新兴的制造业中心。上述地区的人口占南非城市人口的 65%以上,净工业产值占据全国的 75%以上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布局的集中,城镇黑人也相应集中在这些城市地区。他们人数众多,增长迅速,是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廉价劳动力来源,在南非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城镇黑人无产阶级与现代化大生产日益紧密联系,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富有斗争的传统,大多数又是青壮年,更充满斗争朝气。以工人为主体的城镇黑人成了南非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斗争直接冲击着南非资本主义经济的心脏。

相比之下,南非保留地中的黑人人口虽然比城镇多得多,但是被分割在几十块狭小的土地上,并且较多是老弱病残,不宜组织。南非城乡交通相当发达,南非当局又建立了高度机动化的军警队伍,这就给黑人群众在农村开展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带来较多的困难。黑人群众斗争的主要战场已经转移到城市。1960 年代震惊世界的沙佩维尔事件和 1970 年代以及 1980 年代先后爆发的索韦托抗暴运动和开普敦有色人种学生的罢课斗争,都是城镇黑人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突出事例。

其次,城镇黑人斗争集中体现在黑人工人运动的高涨上。据不完全统计, 在 1970 年代前半期,南非新建立的黑人工会组织就有 300 多个。1970 年代末,工人运动更加势不可挡,在工会的积极领导下,很快联合成为全国性的罢工浪潮。1979 年罢工次数约 101 起,参加罢工的黑人工人为 15496 人,占罢工工人总数的 68%。1980 年罢工次数增加到 207 起,黑人工人参加者约为56286 人,占罢工工人总数的 91.l%。1981 年罢工共有 342 起,参加罢工的

黑人 84706 人,占罢工总人数的 91.23%。非洲人工会会员在 1987 年底猛增

到 140 万人。黑人工会在斗争中加强了联合,于 1985 年 11 月 30 日成立了南非工人大会。这是南非历史上最大的黑人工人组织。它把南非重要经济部门的有组织的工人联合在一起。进入 1980 年代以来,黑人工人的政治觉醒在加强。自成立工会以后,他们很快学会利用合法权利,通过官方的劳工机构, 如工业法庭和工业委员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随着斗争的发展,黑人工人运动的政治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他们从原先局限于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要求,很快发展为反对种族歧视制度,要

① Africa: South of the Sahara(《撒哈拉以南非洲年鉴》),London,p.865.

求实现黑人同白人的平等权利、建立多数人统治的运动。城镇黑人罢工又同青年学生的斗争相互声援。1976 年 6 月,南非约翰内斯堡市郊黑人居住区索韦托的学生罢课,抗议南非种族主义政府强行规定黑人学校必须用南非荷兰语讲课,排斥当地非洲人语言。南非种族主义政权面对非洲人学生的反对, 悍然出动大批军警,对示威游行学生进行血腥镇压,打死 170 人,打伤 1000

多人,逮捕了 1000 多人。索韦托惨案激起了广大非洲工人的极大愤怒,为了

声援学生,他们连续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仅索韦托一地,从 8 月初到

11 月初就连续发生了四次全区性的总罢工,每次参加者多达 10 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城市约有 50 万非洲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学生运动,成为全国性的抗暴大示威。约翰内斯堡成千上万人打着“不是语言,而是制度” 的醒目标语牌,举行反对种族主义制度的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这时,黑人工会公开申明他们的政治主张,立即与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泛非主义者大会等民族解放组织建立了联系。

1960 年代末 1970 年代初黑人觉醒运动的崛起,是南非黑人斗争的新现象。其中活动最积极的组织是黑人学生运动。1968 年,南非学生组织成立, 传播黑人觉醒主义。黑人觉醒运动的要旨是:黑人觉醒是一种信念或一条生活道路,是指黑人团结起来,作为一个集团,为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而斗争, 最终建立自己的社会制度。1970 年 7 月,在该组织的年会上修改了章程,把黑色人种的定义扩大为包括所有受种族歧视压迫的非白人——非洲人、印度人、混血种人等。他们解释说,“黑色”这个词不应仅限于作为非洲人肤色的概念,而应用来代表整个非白人。1970 年代,黑人觉醒运动蓬勃发展。1972 年成立了黑人大会。1978 年又成立了阿扎尼亚人民组织,提出“一个民族, 一个阿扎尼亚”的口号,其成员主要是索韦托以及约翰内斯堡地区的黑人工人和学生,估计拥有成员 1 万人。

1980 年,非洲人和有色人实行相互团结和支援。该年 4 月 15 日,开普敦的有色人学生(包括混血种人和印度人),首先掀起反对不平等教育制度的罢课斗争。1978 年,南非用于白人学校的教育经费平均每人为 641 兰特, 而用于有色人学生的每人只有 226 兰特。学校的教育经费普遍不足,教学设

备缺乏,教师待遇又极低。4 月 26 日,罢课学生多达 10 万人。5 月 28 日,

白人军警在开普敦附近又枪杀了 2 名混血种人,打伤 6 名少年儿童。这一暴行激起了混血种人学生的强烈愤慨,他们立即发动大规模的罢课斗争,得到了黑人大学生和印度人大学生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索韦托三所黑人居住区的中学学生也发起罢课,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四周的印度人居住区也都发生了暴力示威。斗争先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波及南非三个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从 1976 年索韦托惨案以来未曾有过的。这场运动中,混血种人和印度人走在斗争的前列,广大黑人群众的斗争积极予以配合,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又相互呼应。

南非非白人在斗争中日益加强联合,1982 年先后诞生了联合民主阵线和全国论坛两个统一战线组织。

1983 年 5 月 21 日,南非德兰士瓦省一些群众组织为反对政府制宪改革, 首先发起成立联合民主阵线,呼吁全国人民不分种族、宗教和肤色,为建立一个多种族的统一的民主的国家而斗争。随后其他省也相继成立联合民主阵线。参加联合民主阵线的组织有德兰士瓦印度人大会、黑人工会联合会、南非学生全国联盟(白人)等。1983 年 8 月 20 日,400 个工会、妇女、学生、

宗教等组织的代表,在开普敦举行全国联合民主阵线成立大会,参加者达 1.2 万人。这是南非历史上的一次盛大集会。大会庄严宣告:决心致力于所有人民的团结,通过统一行动,反对罪恶的种族隔离,反对经济和其他方式的剥削,渴望根据人民的意志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南非。1984 年 1 月,它发起了一场反对新宪法的百万人签名运动,包括反对征集黑人、有色人和印度人参加南非军队。1984 年,它已拥有 578 个附属组织、200 万以上的会员, 是 1950 年代以来反对白人政权的组织最广泛的联合。

全国论坛建立于 1983 年 6 月,是以阿扎尼亚人民组织为核心建立的反对种族主义的黑人统一战线。它强烈地体现了黑人觉醒的思想,但并不完全排斥白人。6 月 11 日—12 日,该组织在德兰士瓦举行成立大会,约有 200 个黑人工会、妇女、学生、宗教等组织的 80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联合民主阵线等领导人应邀参加大会,双方组织的领导人都表示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敌。自 1960 年代起,非洲人国民大会和泛非主义者大会领导的武装斗争,一

直给予南非白人当局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这两个组织在 1960 年相继被取缔后,其领导人和大批成员逃往国外。他们在国外建立武装力量基地,训练战士,派回国内开展武装斗争。1961 年 11 月,非洲人国民大会建立了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经过紧张的准备,他们于 12 月 16 日丁干日在国内发动了第一次爆炸和破坏活动,袭击的目标有政府办公机构和变电站。12 月 16 日成为非洲人国民大会武装斗争的纪念日,宣告了单纯非暴力抵抗的结束。武装斗争逐渐成为黑人解放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泛非主义者大会也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波戈,开展武装斗争,袭击警察所,杀死警察和密探。南非黑人解放组织在 1961 年底到 1964 年底连续进行了 200 多起武装袭击和破坏活动①。1970 年代后期,黑人解放战士在破坏活动的次数、游击战的规模和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1980 年代以来,游击活动的目标集中到经济、战略要地和军事机构。1980 年 6 月袭击萨索尔煤油厂。1981 年 7 月破坏东德兰士瓦的电站,特别是 1981 年 8 月用火箭炮袭击比勒陀利亚

附近的军事基地,以及 1982 年 12 月对严密防卫的库伯格核电站的袭击,在南非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从 1983 年起南非力图阻止莫桑比克政府支持流亡在该国境内的南非黑人解放组织武装力量,打算切断游击战士进入国内的通道,扼杀黑人武装斗争。黑人解放组织根据这一形势很快调整了斗争策略,把斗争的主要战场放在国内,更有效地打击白人政权。

3.1970 年代中叶后白人统治当局对种族政策的调整

早在 1960 年代,南非统治集团内部就如何维护种族主义统治、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和策略,出现了矛盾和分歧,进而在执政的国民党内部形成了所谓开明派和顽固派的对立。在保证白人少数统治的共同前提下,前者主张对种族主义政策实行某些调整;后者则坚持老一套做法。1970 年代中期以后,开明派占了上风。南非当局对种族政策开始进行调整,采取了若干变革的措施。

南非当局首先在城镇黑人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它表示要给城镇黑人以永久居留权,对黑人居住区逐步实行地方自治。1978 年的《城镇黑人五年计划》规定,城镇黑人在获得永久居留权后,通过选举成立居民委员会, 逐步实现自治。但又说要把黑人居住区划归黑人所隶属的班图斯坦,并一起

①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vol.8,p.311.

独立出去。当时,南非的城镇黑人居住区已经建立了 170 个左右的居民委员会。

1975 年初,南非总理沃斯特表示放宽在城镇黑人居住区黑人租借房地产

的限制,他们可以在居住区购买房屋,还可以租借空地建造房屋,租期为 30

年,期满后可续租 30 年。1978 年 6 月,又把城镇黑人租地建房的期限定为

99 年。博塔上台后,表示允许黑人劳动力有较大的流动性,废除了通行证法以及黑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南非城市的禁令。在经营商业方面,放宽了对城镇黑人的种种限制。1979 年 11 月,甚至宣布准许黑人和白人在黑人居住区合伙经营商业。

南非当局还答应逐步解决黑人和白人在就业和工资待遇方面的不平等问题。近几年来,黑人熟练工人增多了,担任技术性工种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黑人工人的工资在某些部门同白人的差距在缩小。1979 年,南非当局对劳工法提出了修改方案,同意逐步废除职业保留的规定。修改后的劳工法准许黑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其次是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种族歧视也有所松动。大部分体育场所、体育活动宣布取消种族隔离。例如,比勒陀利亚一个可容纳 8 万多名观众的体育场已经向黑人开放。在派往国外的体育代表队中适当吸收一些黑人参加。一些剧院、餐馆、旅店、公共汽车等可供各种族共同使用。禁止异族通婚和不同种族人之间性行为的法令也被取消。

南非当局放松种族隔离的作法,一方面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诚然,南非经济由于拥有廉价劳动力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职业的歧视,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技术人员大量缺乏。据估计,南非工业目前至少短缺 10 万名以上的技术工人,这种短缺与日俱增。与

此同时,南非社会又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1920 年南非失业人数为 19.8 万人,失业率为 4.1%;1972 年达到 72.6 万人,失业率为 13%;1987 年失业人数达到 240.6 万人,失业率为 21.9%。黑人的低工资和贫困大大压缩了国内消费市场,从而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致使南非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的状态,物价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率已达 16%。外国的制裁和撤回投资正在损害南非的经济。1 兰特 10 年前价值 1.4 美元,现在只值 36 美分。经济不

振的核心问题是南非已拖欠 205 亿美元的外债①,其中 85 亿美元于 1985 年冻结,一些国际银行还纷纷催逼偿还短期贷款。许多白人资本家和金融家也认识到,种族隔离政策使南非的经济陷入了危机,因而迫切地要求进行变革。南非当局对种族隔离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面临

广大非白人反抗斗争日益增长的威胁,南非当局加快了调整步伐,反映到宪法问题上,就是制定新宪法。1977 年 9 月,南非当局抛出了所谓新宪法计划。经过多次酝酿和细节上的修改,1983 年 9 月 10 日,南非议会通过了《南非共和国宪法》(简称新宪法),11 月 2 日经白人公民投票后生效。

新宪法规定,成立除黑人以外各种族代表参加的混合内阁、混合总统委员会和由白人、混血种人、印度人三个议院组成的议会。三院议会中白人有178 个席位,混血种人 85 个席位,印度人 45 个席位。他们在议院的席位分别为 4∶2∶l。这三个议院的议员各由三个种族分别投票选出,取代清一色的白人议会。三个独立的议院分别处理本族自己的事务,如社会福利、教育、

①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Aug.20,1989.

住房、卫生、农业、艺术、文化等。至于国防、外交、全国预算等重大问题, 则需经过三个议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不允许三个议院进行联合投票。若各议院有争议时,总统将争论交总统委员会裁决。总统由选举团选出。选举团由议会多数派政党的 50 名白人议员、25 名混血种人议员和 13 名印度人议员组成。具有参议院性质的总统委员会则由当选的 20 名白人议员、10 名混血种人议员、5 名印度人议员和另外 25 名代表组成(其中 10 名代表由议会反对党任命,15 名由总统任命),向总统提出有关问题的处理建议。

新宪法表面上让印度人、混血种人分享权力,实际上白人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了压倒多数,居于控制地位,印度人和混血种人只不过是二等公民而已。新宪法规定总统只能由白人担任,并改变了过去议会至上的原则,赋予总统以极大的权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又是武装部队司令。白人当局通过新宪法的颁布和实施,主要目的是对南非的印度人和混血种人进行某些拉拢,分化他们同黑人的团结,以便通过分而治之,继续维护种族主义统治。黑人问题历来是南非政治的核心问题,但是新宪法继续将他们排斥于政权之外,剥夺了广大黑人的公民权利。

新宪法出笼后,遭到来自白人统治集团内部两个方面的反对。极右势力认为新宪法背离了“分别发展”的原则;代表白人工商业和金融资本家利益的反对党——进步联邦党则指责新宪法的制定没有同各阶层人民协商,把黑人排除在外,实际上是国民党专政。黑人群众和印度人、混血种人的反对尤为激烈。

1980 年代后半期,白人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倾向日增,分歧进一步公开化。许多白人对博塔是否有能力解决南非问题表示怀疑。国民党内一些著名人物相继离党。他们要求废除种族主义法律,给予黑人政治自由,以缓和种族冲突。在博塔任校长的荷裔知识分子云集的斯泰伦博希大学里,300 多名学者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废除所有的种族歧视法律,结束白人对南非的单独统治。白人反对党也对南非当局不断施加压力,如反对党领袖斯拉伯特采取了同非洲人国民大会对话的积极行动。他表示要组织反对派的力量,实现摧毁种族隔离的目标。

1987 年 7 月,斯拉伯特率领一个由 50 多位知名人士组成的庞大的白人

代表团,同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代表团在塞内加尔首都举行了会谈。7 月 12 日,双方共同发表了《达喀尔声明》。双方同意要在南非建立消灭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同白人共享民主的国家,并一致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非问题。声明还指出,南非白人代表团承认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在解决种族冲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南非现政权的顽固态度是谈判解决南非问题的主要障碍。声明还要求南非当局无条件地释放被它关押的政治领导人,并取消对各组织的禁令。1989 年 6 月,由 114 人组成的南非白人代表团(其中大约 20%是荷裔白人)前往赞比亚同非洲人国民大会会谈。越来越多的白人参加到反对种族隔离的行列里来,无疑会对南非政治局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白人代表团不仅人数多而且代表面广,包括政治家、学者、农场主、商人、律师、教士、艺术家和体育界人士等。另外,非洲人国民大会在解决南非问题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得到南非白人及西方国家的承认。

德克勒克就任南非总统后,表示将在改革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1989 年10 月以来,他陆续释放了一些政治犯,并同反种族隔离运动的黑人领导人举行会谈,希望尽快结束种族隔离制度。

  1. 南非经济的现状

南非是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拥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水平在非洲大陆上也是首屈一指的。1986 年,制造业、建筑业、电力和天然气等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 46%①。南非的经济发展,除个别年头有过生产停滞外,一般都能持续上升。1962—1972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 5.5%。增长率最高年份为 1980 年,当时在黄金价格猛涨的刺激下,年增长率曾高达 7.8%。1982 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停滞,原料价格下跌,南非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生产下降。1980 年代中期,实际增长率约在 4.5%左右。1985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1350 亿兰特,比 1980 年 577.65 亿兰特增长了一倍②。1986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1850 美元③,是非洲较高的国家之一。

当前,南非是世界上五大采矿业国之一。1982 年,矿产收入占南非总出口收入的 63%左右④。南非的矿产不但资源集中、储量雄厚,而且随着开发的扩大,品种也相当齐全,拥有众多的战略矿产资源。南非目前生产的矿产品, 除了传统的黄金和钻石外,已多达 50 多种。从现代工业和军事需求的角度来

看,就有 20 多种列入战略矿产品,如黄金、煤、铂、钻石、铜、锰、石棉、镍、铀、铁、铬、钒、锑、锌、银、氟石、蛭石、钛和铝等。其中铂族金属、铬矿石、黄金、锰矿石、氟石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在世界蕴藏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有的将近 50%,有的远超过 50%。南非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战略矿产资源,而且开采规模大,科技和设备先进,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特别是黄金、铂和钒的产量高达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当前南非的矿业劳动者约有 80

万人,其中 57 万多人在金矿劳动。

在南非,制造业已发展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1983 年总产值已达 186.83 亿兰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8%。雇佣劳工约有 139 万人,占全国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 16%左右。1980 年各种类型企业已多达 1.5 万家左右。工业集中在南部德兰士瓦、西开普、德班—派因敦、伊丽莎白港—埃滕哈奇等四个工业地区,尤以德兰士瓦更为集中。制造业的产品 70%供应本国市场,只有少数品种供出口。1975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工业,其次是钢铁等基础工业。在化学工业中,煤化石油供应着南非大约 40%的燃料需求。近些年来, 从煤提炼石油的先进技术已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冶金和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钢铁工业,1980 年粗钢产量比 1978 年增加 13%以上,为 900 万吨①。出口的钢铁已经打入了欧洲、北美、南美和中东等 50 多个国家。南非交通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是汽车制造业。1970 年代中期,汽车年产能力为 74 万辆。在燃料动力工业中,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之高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所罕见的。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制成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过去许多工业技术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现在大都能够自己制造,并已开始向外出口工业制成品,其中包括工程、采矿、石油化工和电子工业方面的技术设备。

① 世界银行:《1988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 227 页。

② 世界经济科技,1986 年 4 月 1 日,第 24 页。

③ 世界银行:《1988 年世界发展报告》,第 223 页。

④ Africa:South of the Sahara,p.866.

① Africa:South of the Sahara,pp.864—865.

1960 年代以来,南非又发展了军火工业。1963 年联合国宣布对南非实行武器禁运以后,军火工业开始得到发展。1964 年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是国家军备局,负责监督国内军工生产的质量和价格;另一个是南非国家军火公司,主管军火生产。1970 年代末,这两个机构合并为南非国家军火公司,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垄断组织,控制着南非的军事科研和军火买卖。它在全国设有 9 家子公司,职工总人数约有 2 万人。南非的私人企业在军火工业

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有 400 多家私人公司生产军火,几乎完全依赖于军工合同的签订。私人的和国营的军工企业结合成一个庞大的军火生产网。

南非军火工业的急剧发展,使南非在 1960 年代末基本实现常规武器的自给自足。1965 年,南非向西方购买了制造重武器的专利权。现在南非自己也有部分军火出口。据西方报刊透露,南非已经具有核武器生产能力,拥有核武器运载工具,并且在进行着某种秘密试验。20 多年的备战,使南非的军事力量不仅远远强大于任何一个邻国,而且在关键项目上还超过了南部非洲其他 9 国军事力量的总和①。

南非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白人现代化农业和黑人家园落后的小农经济。白人农业产值已占南非农业总产值的 95%左右。

随着工矿业以及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南非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1960 年的 12%下降到 1982 年的 6.2%。但是农业纯产值由于机械化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进,仍然持续上升,1970 年为 9.73 亿兰特,1980 年为

40.78 亿兰特,1982 年为 45.06 亿兰特②。南非的农业结构,随着园艺业的发展,种植业的产值超过了畜牧业。1981—1982 年度的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 57%,其中园艺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又超过了粮食作物。南非一直是非洲最大的养羊国和粮食出口国之一,玉米、蔗糖、水果、羊毛在全非以至世界贸易市场都占有相当地位。南非每年出口的农产品约占当年除黄金外出口总额的 30%左右①。南非工业化的飞跃,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白人农场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耕牛已全部为拖拉机所取代。1980 年代,南非拥有的拖拉机数约占全非洲拖拉机总数的 2/3。南非90%的奶牛场已实现机械化挤奶,全部都有冷藏设备。

白人农业还实现了生物技术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推广优良品种,实现作物、畜禽良种化。1970 年代末,南非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流的特级玉米,比原来产量提高一倍多,还培育出多品种的肉用牛。为了抵御干旱,保证牲畜饲料供应,南非制作成以尿素为基础的混以蜜糖块状的食物,受到世界普遍的重视。兽医部门还研制出了多种接种疫苗,并大批向非洲国家出口。

代表荷裔白人利益的国民党执政党,特别重视发展国营企业,其原因之一是为了同掌握经济实权的英裔白人争夺经济阵地。

南非的土地、森林、铁路、航空、邮政、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和其他公用设施均为国家所有或受国家控制。此外,电力、冶金、重型机械制造、化工、军工等各种经济部门的许多工业公司也都属国有。国营企业国有化程度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属于政府预算范围的完全官办企业;另一种是国家参

① 国际战略研究所:《军事平衡,1982—1983》,第 66 页。

② 《1984 年世界知识年鉴》,第 165 页。

① Africa:South of the Sahara,p.866.

与投资的合营企业;还有一种是自治国营公司,受国家机构监督,按私营原则经营。

南非共和国所建立的企业,规模一般都很大。南非的铁路、港口、航空、远洋航运、公路甚至输油管道全部由政府投资,由交通事务部管理。近几十年,用于发展铁路建设和动力的拨款占去国家一半左右的投资。南非铁路和港务局正在加紧推行铁路运输电气化。电气化铁路占据南非铁路全长的 40% 左右。港口设备比较先进,装卸均已高度机械化。由国家控制的动力部门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南非发电量 1983 年为 1209.52 亿度,所产电力占非洲总

发电量的一半以上。建于 1922 年的南非供电委员会是全国最大的国家垄断联合公司之一,提供南非总发电量的 93%①。

在制造工业部门中,国家控制着冶金和化学工业。在黑色冶金工业方面, 除了国营南非钢铁公司外,还有联合钢铁公司,专门生产矿山设备、生铁和各种铁合金。这两家公司的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85%以上。在化学工业方面,除了 1950 年国家用巨额资金建立的南非煤、石油及天然气公司外,国有企业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政府利用产量较大的磷灰石,建立了磷酸盐发展公司,生产化肥以扶植农业。国家在拨款发展纺织工业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发展纺织工业提供资金的方式是与私人资本进行业务合作。国家对许多其他经济部门,尤其是造纸和鱼品等加工业,也很重视。南非造纸工业公司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纸张生产量的 2/3。在发展鱼类加工工业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国营渔业开发公司。1965 年,南非政府成立了阿特拉斯飞机公司,专门生产军用飞机。1967 年,国家投资建立原子能局,全面负责原子能原料的勘探、生产和进出口工作。1971 年,又投资建立浓缩铀公司,专门提炼浓缩铀。国家资本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例大大提高。1950 年只占 35%,1961 年为 48%, 到 1980 年已经占到 58%。国家垄断资本掌握了南非的重大经济命脉。

南非国营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同外资关系密切。国内修铁路、建电站主要依靠英国贷款。电力工业和铁路同美国资本也是分不开的。西德垄断组织同南非国营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西德的垄断组织力图通过在南非国营公司中入股,对南非经济进行渗透。南非供电委员会、南非钢铁公司和南非煤、天然气和石油公司都同西德最大的康采恩及技术专业公司紧密合作。南非许多国营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重要职务是由西德人担任的。

  1. 南非“黑人家园”的经济

南非当局根据种族隔离政策,把南非人为地分割成“白人南非”和“黑人南非”两部分。前者占据着南非 87%的土地,后者则是按照不同部族的分布状况建立起来的 10 个黑人家园,其面积不到南非总面积的 13%。这 10 个黑人家园是特兰斯凯、西斯凯、克瓦祖鲁、斯威济、南·恩塔别列、博普塔茨瓦纳、巴苏陀·夸夸、利博瓦、加赞库卢和文达。它们由百余片互不连接的贫瘠山丘、飞地拼凑而成,呈断续的弧形带沿着南非边界地区分布着,即从开普省的大鱼河向北穿过纳塔尔和德兰士瓦折向西抵达博茨瓦纳边境。其走向绕开了兰德和奥兰治自由邦的金矿区和内陆及西南沿海的重要工矿城市。在各个家园之间以及同一家园的几块地段之间,还穿插着许多划归白人地区的走廊,即由铁路联结的一些工矿业城镇。家园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英里达 120 人以上,比白人地区高出 3 倍。根据南非官方统计,1980 年非洲人

① Africa:South of the Sahara,p.867.

总计为 1980 万,其中 48%作为流动劳工居住在白人地区,52%居住在黑人家园①。

黑人家园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有 65%以上是粗放农牧业劳动者。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严重不足。家园内的人口年增长率已高达 5%,人均占有耕地日益减少。为维持家庭的生计,家园经常要有35%的男子外出去白人地区做工。外流者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家园农业基本上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承担,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玉米作为黑人的主要食粮,产量极其低下,平均产量每公顷约 3 吨左右。家园所消费的玉米一半以上需从白人地区调进。家园的农业同白人现代化农业无法相比较,农业产值只占南非农业总产值的 5.8%左右。直到 1980 年,家园农业生产的 86%仍属非商品性生产①。

南非的矿产资源早被白人攫为己有。在黑人家园中,除了博普塔茨瓦纳和利博瓦有较重要的矿藏外,其他家园没有什么重要矿产。博普塔茨瓦纳恰好位于德兰士瓦矿藏富有地带,拥有铂、石棉、石灰石、锰、钒等。利博瓦也拥有石棉、铬、铂等矿藏。家园的采矿业基本上由南非当局的班图矿业公司或外国公司所控制,家园不能从中获利。家园经济是十分落后的。1975 年, 白人南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 1546 兰特,家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73 兰特。1980 年,家园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南非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到 5%②。

黑人家园经济揭示了南非的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在南非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还存在着贫困落后的自然经济。事实上,这两种经济成分又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落后的家园经济是为了维护发达的白人资本主义经济而存在的。不过这不是自发的互补,而是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强制实现的。近些年来,家园经济伴随着白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变化。

近十多年来,为了有效使用黑人家园土地,白人当局分别对住宅、耕地和牧场作出了适当的规划。有的还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了不同的农业经济单位,如混合农业区和灌溉作物区等。家园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如打井和筑水坝,扩大了水浇地,开始采用轮作制和梯田种植等技术。在畜牧业方面,重点改进了牛的品种,增加了销售量,特别是牛奶的销售。南非当局对黑人家园农业部门的财政援助,由 1975—1976 年度的 3496.6 万兰特增长到

1980—1981 年度的 9830.3 万兰特。

为了扩大农业生产,1970 年代初黑人家园农业的发展重点开始转向经济作物。家园的农业部门和班图公司兴办了大农场和种植园,还建立了喂养牛群的饲料生产基地。在谷物生产方面,班图公司为扩大玉米耕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在博普塔茨瓦纳境内兴办了现代化的大农场。家园的种植园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新西兰麻、咖啡、茶叶、蔬菜和水果等。十多年来,家园农业产值在增长,1960 年农业生产总值中只有 5300 万兰特,1980 年上升到

2.076 亿兰特①。

① South Africa:Time Running Out(《南非:时间正在消逝》),California 1981,p.148.

① South Africa: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p.234.

② South Africa:Time Running Out,p.150.

① South Africa: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p.237.

黑人家园工业原有的基础极其薄弱。近些年来,制造业已在起步。工业的发展,除了基本由南非当局开办的公司和白人私人资本控制外,在布局和经营方面都陆续有所变化。1970 年代以来,工业布局由家园边境进入境内, 由集中边境一侧到边境内各个工业发展点。经营方式也从白人和非洲人独立操办进而出现了白人和非洲人的合伙经营。

黑人家园是在 1960 年开始建立边境工业的。南非当局鼓励白人资本家在家园边境一侧选择若干点建立新企业,或将他们原来经营的企业从大城市迁往家园边境地带。边界工业的兴起,导致家园劳工的走向发生了变化,除了涌向白人地区的流动劳工外,还出现了往返劳工。往返劳工白天去边境外侧白人工厂劳动,晚上返回家园居住。这批劳工人数从 1970 年的 29 万人增加

到 1981 年的 73.9 万人。为了促进边境工业的发展,南非当局对白人资本家给予许多财力资助。边境工业更多是制造金属产品、机械设备,小部分是矿业开采,每年平均雇工的人数占家园劳工人数的 60%②。

1970 年,南非政府的政策有重大改变。它公布了一个代理制,允许和鼓励白人私人资本包括外国投资者作为公司的代理人进入家园①。他们可以在家园内的工业发展点开办工厂,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培训和雇佣非洲人劳工, 并在一定时期后将工厂出售给非洲人。政府对他们提供大量优惠,如低利贷款、税贴假日和交通津贴费等。1971—1978 年,家园内建立了 8 个工业发展点,大约有 300 个工厂投入了生产。黑人雇工约占家园内雇佣劳工总数的 1/3 左右。实行代理制的工业主要有纺织、服装、皮革,其次是木材、家具,还有金属产品、机械设备等。除了代理制外,还有由班图投资公司和其他公司直接筹措资金建立的工业。

1975 年以后,白人和非洲人由分别独立经营工业发展到建立合股形式的三联公司。一般来说,白人企业家提供资本或技术,或二者兼有;黑人有权购买企业股份;公司则以保护黑人利益的名义,负责监管股东利润。1981 年底,家园已建有 73 个三联公司,提供了 4.5 万人的就业机会。

黑人家园经济的又一个重大变化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它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雇佣劳动,还有商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家园雇佣的非洲人,1973— 1975 年平均每年增长 78.8%。家园的建立,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断扩大, 从而使非洲行政人员数目也随之增长。其中尤以农业和劳动部雇佣的人数最多,因为它们承担了政府制订的所有发展规划项目。此外,教育和卫生部也雇佣了许多有较高文化水准的非洲人。商业和服务业特别是商业,在第三产业部门中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位置。长期来,家园的商业基本上由非洲人经营。南非当局鼓励白人资本家在家园投资开设工厂,而办厂就需要解决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问题,需要利用当地非洲人在本地区建立商站,以便收购农产品和推销商品。那些被迫从白人地区返回家园的非洲人可以在家园内经商,他们积极地参与了当地的商业活动。为了发展家园商业,在 1959—1975

② South Africa:Offici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Africa,p.255.

① 南非当局在黑人家园先后建立了若干公司,主要有三个:班图投资公司是为在家园建立工商业提供企业和住房贷款,提供技术援助和指导,并设立了银行;科学发展公司是在特兰斯凯和西斯凯境内经营同样的业务;班图采矿发展公司,现改名为班图矿业公司,主要承担家园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此外还有这些公司的一些分支机构。

年,政府向各个家园拨款 1307.64 万兰特左右①。有执照的非洲商人 1952 年

只有 1199 名,1978 年增加到 13000 多人②。它标志着当地非洲人经营的商业有了迅速的发展。1980 年代以来,非洲商人特别注意建立较大商店和系列商店,并注意吸收白人资本。三联公司的经营形式,也为商业发展增添了潜力。它们已由批发贸易扩大到零售贸易,并准备在邻近白人工业区建立超级市场。随着家园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往返劳工收入的增多,家园居民的购买力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6 个家园居民的购买力,从 1970 年的 2.38 亿兰特

上升到 1980 年的 20.334 亿兰特③。这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商业和服务业部门的从业人员每年增长人数达 5690 人。1979—1980 年, 在 6 个黑人家园主要经济部门的雇佣人数中,政府部门人员占 44.2%,商业和服务业占 21.2%,工业和建筑业占到 16.6%④。

应该看到,近十多年来南非当局对黑人家园经济政策的某些变动,是其调整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些调整是有限的。例如, 为了防止城市黑人资本主义的兴起,只允许在家园内发展黑人自办企业,而主要又是包括商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白人当局鼓励家园发展边境工业和家园内设置工业发展点的政策,给予白人资本家双倍的实惠:为白人资本家就近利用和剥削非洲人劳动力创造了条件,减轻了黑人劳工进入白人城市所造成的压力,减少了白人资本家对城市黑人劳工住房、交通、卫生、社会福利等经费的开支。至于允许非洲人经营商业,也有利于白人资本家在家园就近解决原料供应和推销制成品。这在政治上也扩大了他们控制家园的社会基础, 即除了原来培植的家园传统酋长和头人外,还扶植了一批支持南非白人当局的非洲商人和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