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洲工人阶级状况

非洲工人阶级出现得比本地资产阶级早。

殖民主义入侵以后,特别是殖民统治建立以后,殖民政府及白人资本家主要在四个领域需要非洲劳动力:第一,在南非、罗得西亚和肯尼亚白人居留地的种植园需要农业劳动者;第二,采掘工业(开采铁、黄金、钻石等等) 的发展需要劳动力;第三,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公共设施及维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第四,殖民政府需要可靠的人力维护其殖民统治,因此

① Adebayo Adedeji,op.cit.,p.41,note5.

① 《1977 至 1978 年非洲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第一部分,第 109 页。

② Adebayo Adedeji,op.cit.,p.26.

需要士兵、警察、低级职员、速记员、邮递员乃至欧洲人花园中的园丁等等。尽管殖民统治者大量使用强迫劳工来解决劳动力问题,但非洲雇佣劳动者还是在殖民政府所属部门和外资企业中出现了,并且逐步发展壮大,在殖民统治时期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非洲工人数量有较大增长,觉悟提高,在各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种族主义的斗争中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196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以来,非洲工人阶级状况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第一,工人数量迅速增长,队伍壮大。

非洲国家独立后都奉行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因此,工人数量增长迅速。但非洲工人的具体数量没有确切可靠的统计。据苏联学者提供的材料,1970 年代中期非洲雇佣劳动者人数已达 2700 万,约占非洲人口的 7%,占经济就业人口的 20%。估计非洲将近 70%的雇佣劳动者属于工人。因此,非洲工人阶级的人数有 1900 万人①。当然,工人的地区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一般来说, 北非(尤其是埃及)、南部非洲(南非、博茨瓦纳、扎伊尔的沙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和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工人比较集中。据同一来源的材料称,在北非国家,工人占经济就业人口的 33%,在南部非洲占 38%,而在热带非洲只占 8%②。另据埃及社会事务和福利部长称,1970 年代末埃及工资收入者大约有 1000 万人③。据国际劳工组织 1980 年代估计,城市工资劳动者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劳动力的 9%,其中毛里求斯、津巴布韦、斯威士兰和博茨瓦纳等国占1/4 以上。毛里求斯甚至高达 61%,少者如尼日尔仅占 1%④。据中国工会代表团 1982 年的报告称,津巴布韦共有 150 万职工(全国人口近 700 万),尼日

利亚职工约 500 多万⑤。

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各国经济自立人口不同程度地从农业逐步向其他部门转移,工业和服务行业就业人数相应增加。苏联学者提供的资料表明,在 2700 万非洲雇佣劳动者中,有 35.3%在工业、运输业、公用事业和邮电企业,30.7%在农业,34% 在服务行业。因此,到 1970 年代中期,工业无产阶级就占雇佣劳动力的 1/3 多了。43 个非洲国家的统计表明,在 1970 年代初,这些国家 800 万工业工人当中有 58.3%(466.8 万人)在加工工业和采掘工业,这是一支最有组织性的非洲无产阶级队伍①。

1980 年代,非洲工人阶级成分和结构的变化未找到直接可靠的材料,但

从 1965——1985 年间经济自立人口在农业、工业、服务行业中分布比例的变化可看出其发展趋势(参见下表)②。

① 阿纳托利·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非洲国家工人阶级发展的趋势》,载苏联《工人阶级和当代世界》双月刊,1978 年第 5 期。

② 参见阿·安·葛罗米柯:前引文。

③ 《各国工会概况(非洲及西亚地区)》,全国总工会资料,1980 年 2 月。

④ ILO(国际劳工组织),World Employment Review(《世界就业杂志》),Geneva1988,p.14.

⑤ 《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尼日利亚三国工运近况》,载《国际工运动态》第 35 期,1982 年 9 月 21 日。

① 参见阿·安·葛罗米柯:前引文。

② ILO,op.cit.,p.53.

农 业

工 业

服务行业

1965

1975

1985

1965

1975

1985

1965

1975

1985

非 洲

76%

72%

66%

9%

11%

13%

15%

18%

21%

北 非

56%

46%

37%

16%

21%

27%

28%

33%

36%

撒哈拉以南非洲

82%

78%

73%

6%

8%

9%

11%

14%

17%

注:表中人口比例取整数,总数可能不到 100%。1965 年和 1975 年的数字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撒哈拉以南非洲不包括南非。

由上表可看出:

  1. 1985 年同 1965 年比较,20 年间整个非洲(包括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总的发展趋势是农业上经济自立人口持续减少,而工业和服务行业的经济自立人口不断增加。这说明,这期间非洲各国由于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劳动力由农业部门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

  2. 按地区比较,则北非在 20 年间农业上经济自立人口减少的速度比撒

哈拉以南非洲快得多。北非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从 1965 年的 56%下降至 1985 年的 3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只下降 9 个百分点(同期从 82%下降至 73%)。1985 年北非在农业领域的经济自立人口已降至 37%,同服务行业的比例

(36%)相当。这一年北非在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自立人口之和大大超过农业部门,说明北非在 1965——1985 年间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量经济自立人口从农

业中游离出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直到 1985 年,经济自立人口在农业领域仍居绝对优势(73%),这是受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所限。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国家,出口经济作物仍然是其国民收入和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其中小农占优势。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材料估计, 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农业上从事工资劳动的固定工人(长期工)不超过农业劳动力的 5%,当然还有大量从事农业以外的季节性劳工①。

  1. 在农业之外,整个非洲(包括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服务行业的经济自立人口超过工业部门,这是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表现。这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截然不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农业的现代化,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工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大大减少,而从事金融、旅馆、商店、旅游等服务行业(所谓第三产业)的人数激增,成为职工人数最多的部门。这是经济及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结果。而非洲工业人口少,说明非洲的工业还没有很好发展,工业化程度低。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1985 年工业部门经济自立人口仅占 9%;而据另一个材料称,实际上黑非洲产业工人(采掘业和制造业)的职工人数在整个就业人口中始终未超过 2%(不包括南非)①。

但是,1960 年代以来非洲工人数量已有较大增长,工人队伍在壮大,这

① ILO,Committee on Work on Plantations Ninth Session(“世界劳工组织有关种植园劳动委员会第九次会议”),Report Ⅲ,The Role of the Plantation Sectorin Rural Development,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Questions of Employement(《乡村发展中种植园部门的作用,特别涉及就业问题》),Geneva 1989,p.9.

① Le Monde Diplomatique,December l982.

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第二,工人阶级的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熟练工人队伍增长,工人的文化水准提高。

在殖民统治时期,种族歧视政策在工人队伍内部也有明显表现。例如, 技术工人大都是白人,而非洲工人中非熟练工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只能从事最缺乏技术和需要繁重体力劳动乃至危险的工种。码头搬运工、建筑业的壮工、矿工等等一切粗活、重活和危险的活都是由非洲人干的。即使有时非洲人被雇佣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但他们的工资比同工种的欧洲人低得多, 只及欧洲人收入的 1/10 甚至 1/30。因此,工人阶级的文化技术素质很低。196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独立以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首先,在这些国家独立时,许多白人技术工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宗主国,他们的技术岗位不得不由非洲人顶替。其次,非洲国家独立后一直奉行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 注意培养本国的干部,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 1970 年代,许多非洲国家实行本地化政策,其内容之一是以非洲本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 取代外籍人员。再次,非洲国家独立后注意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和中、初级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1960 年代以来,非洲工人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过去非洲工人的基本群众是由没有文化的或者文化低的非熟练工人组成的话,那末现在熟练工人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许多工人不仅具有初等教育水平,而且具有中等或不完全的中等教育水平。这对非洲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增强和政治觉悟的提高有重大影响。

第三,非洲工人中部族主义的影响。

在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工人的绝大多数可说是由同农村保持密切联系的流动的打零工者组成的。他们身上带有深刻的部族主义的烙印。部族主义是非洲工人阶级加强内部团结、增强阶级意识、提高政治觉悟的最大障碍。这是非洲工人阶级的一大特点。

196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独立以来,这种状况已有较大改观,工人中部族主义的影响在逐步削弱。这主要是由于工业,特别是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成分和素质在发生变化。采掘工人相对集中。由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城市中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城市中劳动大军比一般估计要稳定得多。非洲许多地方,土地的转让和人口过密,使许多工人失去了落脚农村的权力,往往一个家庭几代人都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斩断了跟农村部族社会的天然联系。原来主要由临时工、季节工组成的种植园工人, 现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长期的固定工人的比例在逐渐增加,特别在肯尼亚, 据官方统计,在种植园工人中长期靠工薪的雇佣者从 1982 年的 83.3%增加到1986 年的 87%①。工会组织广泛建立并在工人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即使比较分散的、临时工和季节工比例较高的农业工人中间,1960 年代以来也建立了许多农业工人工会,这有助于增强工人的阶级意识。最后,非洲国家独立以来,政府一切政治、经济政策及思想教育的宗旨,都在于逐步消除部族主义的影响,增强民族意识和统一国家的观念,这在工人队伍中不能不发挥作用。凡此种种,使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工人中的部族主义影响在逐步削弱。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千百年来形成的部族主义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能

① Committee on Work on Plantations Ninth session Report Ⅲ,p.6.

够清除的。由于农作物季节性强,在经济作物种植园和中小农场中工作的农业工人中,日工、临时工、季节工及流动劳工仍占相当比重。在科特迪瓦, 外国移民劳工占农业雇佣劳动者的很大比重,估计从布基纳法索来的移民劳工有 75——100 万,另外,从加纳、几内亚和马里来的移民劳工总共大约 50 万。坦桑尼亚种植园生产也主要依靠邻国的移民劳工,大多来自布隆迪、莫桑比克和卢旺达①。这部分人是不稳定的队伍。他们之中有些并未完全脱离自己的土地,只能算是半无产阶级。城市是工业化的基本社会空间,工人在工业区集中劳动,但黑非洲有些工人居住相对分散在非工人区,有的还住在农村。许多人一方面在城里做工,另一方面在农村还保留一小块土地。有些人虽然没有了土地,但同农村的家族、部族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准备退休以后回归故里。这种社会空间结构使这部分工人接受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家庭的、部族的小商品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影响。他们受部族主义的影响较深,这部分工人往往不参加工会,而参加部落协会(Tribal Associations 或 Ethnic Associotions)。这使得黑非洲工人阶级在提高阶级觉悟、增强阶级意识的过程中有其特殊性。

第四,非洲工人的组织程度普遍提高,工会运动由分散、分裂的状态逐渐走向统一。

19 世纪末,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就出现了工人罢工和工会运动。在黑非洲,早在 1847 年就有塞拉利昂弗里敦工人罢工的记载。20 世纪初,埃及烟草行业等工人相继建立工会组织。1907 年,阿尔及利业就有 100 多个工会, 其中 2/3 的成员是法国人。领导权操在法国人手中。塞拉利昂在 1915 年成立了铁路工人工会,这些是非洲工会组织出现较早的记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突尼斯、塞内加尔、布隆迪、扎伊尔、加纳、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肯尼亚、乌干达、苏丹等国陆续出现了工会组织。但这期间,非洲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主要限于白人中间,为白人工人谋利益。殖民统治者奉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禁止非洲工人罢工和建立工会。在非洲人中间,最早组织起工会的是那些受欧洲文化影响较深、部分脱离了传统文化的人,如小职员、小学教员、护士等。他们构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基本成员。接着,受过专业培训的职工如公司职员、矿工、海员、码头工人和铁路工人也组织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即 1940 年代

中期以后到 195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出现了工会组织。这些工会组织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有些同民族主义政党关系比较密切,在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不同程度上发挥过作用。但是在 1960 年代以前,工会组织比较分散,大多是一些行业性工会,极少数地区出现工会联合会、总工会之类的统一组织。会员人数也较少。当时占工人绝大多数的临时工、季节工、非熟练工人中更多的是参加部族协会而不是参加工会,这部分工人并未组织到工会中来。

1960 年代以来,非洲工会运动有了迅速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特别是工人成分和素质的变化、政治

觉悟的提高,各国都成立了工会组织,会员人数激增。据不完全统计,到 1970

年代,参加工会的总人数已大大超过 1000 万人。

① Jean Paul Sajhau and Jiirgen von Muralt,Plantations and Plantation Workers(《种植园和种植园劳工》), ILO,Geneva 1987,pp.110 111.

其次,工会组织由分散、分裂的状态逐渐趋于统一。就整个非洲来说, 由于国际工会组织的插手,1960 年代工会运动尚处于分裂状态。当时非洲先后成立三个工会中心。一个是与世界工联联系较多的全非工会联合会。1959 年 11 月,加纳、几内亚、马里、摩洛哥等国工会先在拉各斯召开非洲工会统一的预备会议。1961 年 5 月,在卡萨布兰卡正式建立全非工会联合会,参加的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喀麦隆的一派、加纳、几内亚、利比亚、马里、尼日利亚的一派、上沃尔特等国的工会,即当时所谓进步的非洲工会组织。信教工人的工会都拒绝参加。另一个是与自由工联关系密切的非洲工会联合会,成立于 1962 年 1 月。参加者有突尼斯、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的一派、喀麦隆、肯尼亚、乌干达、坦噶尼喀、桑给巴尔、赞比亚、刚果(利)、刚果

(布)等国的工会,总计 23 个自由工联的会员工会、12 个国际天主教工联的会员工会和 16 个独立工会。再一个是世界劳联的会员组织泛非工人大会。经过非洲统一组织和一些国家工会领导人的努力,终于排除了世界工联和自由工联的干扰和破坏,克服了非洲各派工会内部的分歧,于 1973 年 4 月在埃塞俄比亚成立了非洲工会统一组织,成为非统组织承认的代表非洲劳工运动的唯一全非性的工会组织。非工统在泛非主义思想指导下,明确反对外来的分裂活动和意识形态,坚持“一个国家、一个总工会”和“非洲工会不参加国际工会组织”的原则,注意调节各不同派系工会的关系,促进了一些国家工会的统一。它还帮助少数国家建立工会,并在成立后的 10 年内建立了 7 个全非性的产业工会联合会和一个南部非洲工会协调委员会。10 年间,它本身已发展到 67 个会员组织,基本上包括了所有非洲国家的工会。非工统成为唯一的全非性工会组织。这在全世界各大洲也是绝无仅有的。

再次,劳资矛盾的态势和性质发生了变化。1960 年代以前,大多数非洲国家尚未独立,当时非洲工人阶级的主要对立面是殖民统治和外国资本家。而 1960 年代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由于干部非洲化,国营企业比重的增长以及非洲民族私人资本的发展,工人和居统治地位的本国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了。国家的职能既管理资本又管理劳动。工人罢工和斗争表面上往往首先伤害国家的利益,实则是本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有些国家往往压制工人的意见,阻止工人罢工。许多国家的工会领导逐渐官僚化,在工会机构中工作的是些不折不扣的行政官员乃至高级官员,如塞内加尔全国总工会的总书记按惯例是当然的社会事务部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既是雇主、管理者,又是工会领导者。但这一切决不能避免或消除劳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