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

自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以来,非洲一直是个边界争端频繁、民族纠纷迭起的大陆。在以往殖民者主宰非洲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边界争端,解决的办法不是政治讹诈就是兵戎相见,结果不仅旧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而且又产生新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在非洲的崩溃,民族独立国家一个个在非洲大陆出现,解决边界争端的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 1963 年非洲统一组织建立后,非洲国家在解决相互间边界争端时越来越重视和平谈判和协商的办法,其中非统组织起了重要的作用。非统组织成立于非洲民族国家边界冲突频繁激烈之时,这就要求它为解决边界冲突提出原则和策略。根据非洲民族国家边界形成的历史和现状,非统组织从一开始就不主张改变非洲国家边界,把边界不可改变的原则作为自己外交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这一思想在 1963 年 5 月非统组织成立大会上通过的《非洲统一组织宪章》中就得到了反映。1964 年 7 月召开第二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时,正式通过了关于非洲边界不得改变、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决议。决议中说:“考虑到边界问题是一贯造成不和的重要因素,意识到存在着来自非洲之外旨在分裂非洲国家的行径,还考虑到非洲国家的边界独立时已经形成”,因此, “会议郑重声明,所有成员国保证尊重非洲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 如果有关国家一旦因边界发生纠纷,就应通过“和平方式并完全是在非洲范围内解决”①。正是依据非统组织确定的“尊重边界现状,和平解决争端”的

① Ian Brownlie,African Boundaries(《非洲边界》),London 1979,pp.10-11.

原则和策略,自 1960 年代以来,非洲民族国家在解决殖民时代遗留下的边界争端问题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为了说明非洲国家在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上的不断进展,这里有必要对非洲国家边界的形成和边界形成后为何引起争端作一论述。

古今国家边界之形成,其种类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形成的以山川、湖泊、沙漠、荒原为界,称天然的边界;另一类是通过订立条约而确定标志,称人为的边界,或政治边界。不过,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增长,所谓天然边界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可以划定的边界。天然边界已成为人们强加于大自然的界线。非洲国家边界的形成是人类历史这一情景的具体表现。

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之前,非洲国家基本上都是由某些轮廓线模棱两可的山川、湖泊、沙漠、荒原分开的,不存在划定属于哪个国家权限的地区界线。这种情况是由这样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非洲地广人稀,即使一些组织结构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埃及、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等,其中央政权也只能在一个较为有限的区域内行使职能,不可能有为边境土地而与邻国争吵的问题;其二,非洲各民族多数以游牧打猎为业,为寻求水源、牧场和猎区, 要经常迁徙,这就使得边界概念反而显得多余。例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在撒哈拉地区早先就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界限,那时它们各自的“司法权力和行政权力在沙漠地区是对人员和部落行使的,而不是对构想出来的领土行使”①。正因为这样,长期以来,在非洲,人们对于“边界”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根本没有②。

但是,到了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西方列强按照自己的实力和利益把非洲大陆人为地划成条条块块,竖碑立界,就使非洲大陆原先模棱两可的自然疆界变成明确固定的人为边界。

西方列强在非洲占领的起初是零碎、局部的地区,相互间一般不发生矛盾。但从 1870 年代起,随着占领范围的日益扩大,相互间的矛盾也产生了。为了减轻并缓和矛盾,1884 年 11 月,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召开了柏林会议。经过激烈争吵,1885 年 2 月,与会者签订了一项总决议书。它规定, 以后任何国家在沿海占据领土,必须通知全体列强;占据沿海便可以得到内地的一份权利;一切领地的兼并必须伴随以实际占领,否则无效。

继柏林会议之后,西方列强又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例如,1890 年的英德协定,1891 年的英葡协定,1894 年的法比协定,1898 年和 1904 年的英法协定等等。这些协定都以分赃的方式解决相互间的领土争执,确定彼此殖民地的边界线。

在当时对非洲地形测量不足和对非洲内地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者除了以某些河川、湖泊和山脉等作为边界以外,还采用了如下几种方式:第一,以表示地球表面方向的经线、纬线为殖民势力范围的边界线。例

如,埃及和利比亚之间的边界线,基本上是以东经 25 度线为界,而埃及与苏

丹之间的边界线基本上是以北纬 22 度线为界。又如,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南非(阿扎尼亚)之间的一部分国界线,是以东经 20 度为界,而南纬 22 度

① Ian Brownlie,op.cit.,p.55.

② 直到今天,非洲有些地方的民族对边界概念仍十分淡薄。例如生活在肯尼亚、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萨伊族, 他们常年游牧于边界两侧,也不分国籍。马萨伊人常说,我们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线则构成了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700 公里的边界线。

第二,以两地之间的几何直线或曲线为边界线。马格里布诸国在大陆上的国界线和撒哈拉以南各国的大部分国界线,基本上都是使用这种直线或曲线形成的。以尼日尔的边界为例,在划定南部边界即尼日尔—尼日利亚边界问题上,1890 年 8 月 5 日的英法协定就曾把从萨巴到巴罗阿①之间的直线作为边界线。只是由于这条线在横穿时涉及到某些交通线和经济区划,后来又经英、法多次协定②,才形成了今日以许多不同点之间的直线或曲线连接的尼日尔—尼日利亚的边界。尼日尔和达荷美(今贝宁)之间的边界被规定为从加亚东南 20 公里的一个点为起点,沿着尼日尔河约 125 公里直到梅克鲁河河

口,继而沿梅克鲁河直到约 100 公里的地为止。尼日尔与上沃尔特之间的边界被规定为北起古纳山,经卡比亚浅滩,到通格通格天文座标,然后折向东南,穿过特腊—多里小道,到塔奥天文座标,直到博索邦古以北 10 公里的西尔巴河③。尼日尔与马里之间的边界,在尼日尔的特腊行政区和马里的安松戈之间基本上是由古纳山到拉贝藏佳的直线构成。继之由拉贝藏佳到安德兰布坎,再由安德兰布坎经过费林格北面的最后一个村庄蒂格塞芬以北,溯阿兹哈尔河谷而上,直达埃坦博沼泽地,再由此正北方向到北纬 19 度以北 40 公里的地方,即同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的交叉点为止的边界,基本上也是由直线构成。至于尼日尔与阿尔及利亚之间的边界,则被规定为从这个交叉点开始,一直到位于格赞以南 15 公里的一个点,再以这个点折向因阿

扎瓦以北 15 公里的一点,一直伸到同利比亚边界相交的一个点。这点是东经

12 度与北回归线的交叉点,确切的名称是 1010 号点(即加雷特·德鲁埃特·杰

梅尔)。尼日尔与利比亚的边界是由 1898 年 6 月 14 和 1919 年 9 月 12 日的

法意协定规定的,即西部自 1010 号为起点,沿东南方向作一倾斜线,直至图木。然后又自图木起,按照习惯上的一条直线,直到乍得与利比亚相交的那个点,即北纬 23 度和东经 15 度的相交处为止。至于尼日尔的东部边界,从尼日尔—利比亚—乍得的共同边界点起,直到科马杜古约贝河河口,基本上是由不同经纬度的交叉点之间的直线构成①。

第三,以互换领土的办法形成边界线。例如,英属塞拉利昂西北部边界就是英国殖民者将科纳克里附近的洛斯群岛让给法国,换得法属几内亚部分领土后形成的。又如,马拉维的北部边界是 1890 年 7 月英国以赫尔戈兰岛换来德国的让步形成的②,南部边界则是英国为了取得马尼卡兰③而把一片土地让给葡萄牙殖民者的结果。

帝国主义殖民者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边界虽有这些不同的方式,但在实际运用时都以各自的利益为依据,以各自的实力作后盾。这就决定他们在划分势力范围边界的过程中必定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

① 巴罗阿在乍得湖西岸,科马杜古约贝河以北 25 公里处。

② 这些协定包括 1898 年 6 月 14 日的巴黎协定、1904 年 4 月 8 日的伦敦协定、1906 年 5 月 29 日的伦敦协

定和 1910 年 1 月 31 日的伦敦协定。

③ Ian Brownlie,op.cit.,p.474.

① Ian Brownlie, op.cit., pp.127,129 130,609 610.

② 在此之前,德国控制了从松奎河到南纬 11 度的尼亚萨湖西北方向的地区。1890 年 7 月由于英国把赫尔戈兰岛让给德国,德国就把包括这一地区在内的非洲几个重要领地让给英国。

③ 现在是津巴布韦的一个组成部分。

胁。一般说来,帝国主义殖民者是以自己侵略势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作为自己殖民势力范围的边界。

经过帝国主义间的激烈争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非洲大陆 50 来个

国家地区的边界已基本上形成。这些国家地区的边界总长达 4.64 万公里。其中按经线或纬线划的边界占 44%,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的占 30%,由河川、湖泊和山脉构成的占 26%。结果,原先非洲国家的传统边界被破坏了, 各民族的聚居区域被破坏了。昔日属于同一的民族,现在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昔日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现在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相互变成外国人。

在撒哈拉以北非洲,阿拉伯人的居住区被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四国分占。

在西非广大地区,许多民族聚居区域被弄得四分五裂。例如,原先由于历史上的和地理上的因素,西非尤其是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民族的分布与自然地理、经济区划一样是东西方向延伸的。但帝国主义者划定这个地区势力范围边界时,却主要是南北向,即从海岸至内陆的垂线来划分的,几乎都是相当生硬的几何线,或者是顺沿一些绝少符合当地民族分布的河流分水岭等。其结果就使这一带民族聚居区域比非洲其他地区更加支离破碎。如富尔贝人有 80 万被分在法属几内亚,28 万分在塞内加尔,11 万分在葡属几内亚, 还有一部分人分在英属冈比亚和塞拉利昂。埃维族有 50 多万人被分在英属黄金海岸,30 万人分在德属多哥,20 万人分在法属达荷美。卡努里族地区分别划入法属尼日尔、英属尼日利亚和法属乍得。还有曼丁哥族、豪萨族、莫西族、约鲁巴族等,都活生生地遭到了割裂。

在非洲南部地区,许多民族聚居区域和国家也被弄得支离破碎。例如, 马拉维族被分割在英属尼亚萨兰、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葡属莫桑比克和英属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隆达王国①被分割到葡属安哥拉、比属刚果和英属北罗得西亚;刚果王国②被分割到法属刚果、比属刚果和葡属安哥拉。其他如恩戈尼族、尧族、马塔贝莱族、马肖纳族等,也都被分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在非洲东北部,索马里族聚居区域被分割成意属索马里、英属索马里、法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和英属肯尼亚的东北地区。千年古国埃塞俄比亚,由于意大利侵占厄立特里亚,成了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

上述事例说明,在帝国主义者划分势力范围边界的过程中,由于非洲许多民族的聚居区域被分割,一些国家的传统边界遭破坏,导致许多国家的边境地区出现了外来民族问题,出现了少数民族问题,产生了维护民族统一与巩固国家边界安全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用经、纬线划分边界的方法, 在地图上标出容易,但用地形测量图线表示却很困难。这就使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陷入无休止的边界争端和民族纠纷。帝国主义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时的人为边界,是当代非洲国家边界争端和民族纠纷的总根源。

从历史上看,由帝国主义的人为边界所造成的非洲国家的边界争端,大体上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帝国主义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开始到大多

① 隆达王国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在非洲大陆划分殖民边界前夕南部非洲最大的一个国家。它的版图从宽果河上游起直到赞比西河和卢拉巴河的各支流。

② 刚果王国的领土东到宽果河以东,南到罗安达,西濒大西洋,北越过刚果河下游以北地区。

数民族国家独立之前;第二阶段,从非洲大多数民族国家取得独立直到今天。边界争端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帝国主义殖民地、保护国与非洲民族国

家、土著居民之间进行。争端都由帝国主义者挑起,并以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而结束。由于非洲北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撒哈拉以南地区,所以这一阶段能在边界问题上同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主要是非洲北部地区的国家。

在马格里布地区,法国殖民者征服阿尔及利亚以后,为了变摩洛哥为自己的殖民地,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边境地区经常制造磨擦事件。在摩洛哥的要求下,1901 年,法国与摩洛哥在拉拉—马尔尼亚缔结了一项条约,详细规定了从海岸至特尼埃萨西之间的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的边界线。关于特尼埃萨西以南地区,即撒哈拉,条约仅指出两个主权国家对各自的臣民行使权力,依什和菲吉格两个村民点为摩洛哥属地,其他村民点由阿尔及利亚管辖。位于这些村民点以南的领土,条约规定:“由于无人居住,没有必要划定边界。”①但过后不久,法国殖民者利用其经济优势和军事实力,单方面把行政管理权扩展到这些村民点以南地区,从北纬 32 度向南扩展到北纬 27 度以远, 占领了图瓦特绿洲,继之又占领了廷杜夫。法国殖民者为了使摩洛哥承认这一事实,1912 年划了一条从特尼埃萨西到科隆布—贝沙尔地区之间的边界线,即所谓“瓦尼埃线”。直到 1928 年,摩洛哥才被迫承认“瓦尼埃线”为行政和税收的边界线。

在东北非,索马里族居住区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被分割成五个部分。欧加登地区划归埃塞俄比亚主要是英国的主意。1897 年,英国为了不让埃塞俄比亚支持当时蓬勃高涨的苏丹人民抗英斗争,双方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 英国答应把欧加登地区交给埃塞俄比亚。但在这个地区的边界划定后,英、法、意三国又总想以牺牲埃塞俄比亚领土的办法来维护和扩大自己在这个地区的地盘。特别是意大利,为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领土,接二连三鼓动边境地区牧民在需要牧场和水源的时候,任意进入埃塞俄比亚的地界,并且由意属殖民地的边防部队提供武装保护。英国为了把意大利的扩张矛头引向埃塞俄比亚,以保护自己在肯尼亚的利益,1925 年同意大利签订了一项协定,英国承认并答应支持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取得经济势力的要求,意大利则答应支持英国获得一块租借地,以便在塔纳湖建立拦河坝。三年以后,英意两国又签订了一项永久和平与同盟条约,这就更助长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边界的进犯和领土的蚕食。到 1930 年,双方在具体划分意属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的边界线上出现了严重对立,终于导致 1934 年在瓦尔瓦尔地方的严重军事冲突。由于意大利使用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埃塞俄比亚军队被迫从边界后撤。接着,意大利就作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准备。1935 年,意大利公然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占领了包括欧加登地区在内的整个埃塞俄比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当局与土著居民在边界问题上的纠纷也经常发

生。只是由于当时土著居民处于无权地位,这样的纠纷一般不为外界所知。例如,根据 1904 年条约划定的英属黄金海岸和德属多哥殖民地的界线,达戈姆巴族居住区被分成两半,达戈姆巴族为此提出了抗议。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带重新划界时,达戈姆巴族居住区才得到统一。然而就在这重新划界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原德属多哥的埃维族居住区又被分割

① Ian Brownlie ,op.cit.,pp.70-71.

开,分属于英、法两个委任统治地。埃维族对这种分割也提出了抗议。但只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托管地,他们才被允许正式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非洲民族的日益觉醒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非洲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宝座一个个相继倒塌,民族独立国家一个个陆续出现。但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埋下的边界争端的祸根仍没有消除,边界冲突事件仍不断发生。所不同的是,过去边界争端主要发生在殖民地当局与非洲民族国家、土著居民之间,而现在主要发生在非洲民族国家之间;过去边界争端的解决是靠强权政治,使用武力, 而现在强权政治、武力因素虽不时也起作用,但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

非洲民族国家间的边界争端首先表现为,有些民族国家主张改变殖民时期划分不当的人为边界,有些则主张维持殖民时期的边界。这种矛盾情况存在于独立后的许多国家之间,其中尤以马格里布地区最为突出。

马格里布地区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主要存在于撒哈拉地区。摩洛哥于1956 年独立后,就多次提出要求调整与阿尔及利亚在撒哈拉地区的边界问

题。1958 年 9 月 19 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摩洛哥马上承认

它是唯一能够讨论边界问题的权力机构。1961 年 7 月 6 日,双方缔结了一项关于边界问题的秘密协定。协定规定:“摩洛哥国王陛下政府重申无条件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斗争”;“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承认,因法国武断强行划界而造成的两国间的领土问题,将通过摩洛哥王国政府和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政府之间的谈判加以解决”。“为此目的, 两国政府决定成立一个阿—摩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本着马格里布友好和团结的精神,尽快举行会议,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此外,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重申,通过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之间谈判可能缔结的任何协定,在涉及阿—摩领土划界上,不应当使摩洛哥受到损害。

但是,自 1962 年 7 月 2 日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之日起,在两国存有争议的科隆布—贝沙尔地区的哨所附近多次发生冲突。两国还因此互相攻讦。只是由于非洲有关国家元首的多次调解①,双方才于 1963 年 10 月 30 日签订了

停火协定。1964 年 2 月 20 日,在非洲统一组织的调解下,双方签署了一项新协定,划定了非军事区。1967 年 11 月,双方通过多次会议,在伊夫拉恩签署了一项团结、合作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在发生争端时保证不诉诸武力, 并同意将悬而未决的问题交给双方代表人数相等的委员会。1970 年 5 月成立了一个双方人数相等的边界委员会,以调整不合理地段的边界线。

在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之间发生边界争端的同时,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之间的边界争端也发生了。与摩洛哥一样,1956 年突尼斯独立之后,也多次提出调整与阿尔及利亚在撒哈地区的边界。突尼斯提出调整的主要理由是, 两国在撒哈拉地区的边界从未划定过,现在有必要加以调整。但法国当局却答复说,突尼斯在独立前已同意接受现有的边界。到 1962 年阿尔及利亚独立之前,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边界摩擦事件不断发生。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由于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边界争端加剧,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边界问题退居次

① 从 1963 年 10 月 30 日起,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边界冲突进行调解的非洲国家元首先后有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埃及总统纳赛尔、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和马里总统凯塔等。

要地位。在 1967 年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签订伊夫拉恩条约后,阿尔及利亚与

突尼斯正式举行了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并于 1968 年 4 月 16 日签订了边界

协定。根据协定,确立了从比尔罗马恩到圣堡之间 250 公里的分界线。与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在撒哈拉地区的边界线一样,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的这条边界线基本上继承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划法。

非洲民族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还表现在有些国家主张被分裂的民族重新统一,按民族统一的国家重新划定边界;而被当作改变边界目标的国家则竭力反对这一主张,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民族主义,是对邻国的领土扩张,要求尊重现实,维持边界现状。这种争端在非洲东北部和撒哈拉以南地区都发生过,而以东北非地区最为突出。

非洲东北部地区的索马里族是非洲各民族中遭受帝国主义瓜分之害最深的民族之一。经过索马里族人民的各种斗争,1960 年 7 月,前英属索马里和前意大利托管地终于取得了独立,组成了索马里共和国。它对边界对面的索马里族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境内和肯尼亚境内的索马里族居民,要求从自己的所在国分离出来,与索马里共和国合并。正如肯尼亚“北部边境地区”①的索马里族政党——人民进步党在 1962 年 3 月发表的一个声明中所说,我们“决不允许任何人,不管是欧洲人还是非洲人,作弄我们的命运。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同自己的兄弟分离。我们拒绝‘巴尔干化’。我们属于一个单一的索马里民族。索马里语是我们的语言,⋯⋯伊斯兰教是我们的文化,游牧生活是我们生存的方式。我们不仅要摆脱肯尼亚北部边境地区实施的陈旧的殖民管辖,而且还要同自己的兄弟合并,同他们一起,我们将会建立一种适合于我们生活习惯的行政管理方式”。对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境内索马里族居民的这一要求,索马里政府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态度。1962 年 8 月,索马里新闻部长希拉维在谈到索马里政府对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境内索马里族居民的政策时说:“我们有帮助我们的人民重新统一的宪法义务,我们不应逃避这种义务。”②而埃塞俄比亚和当时尚未正式独立的肯尼亚当局③则采取反对的立场。这样,索马里共和国成立不过半年,就卷入了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之间的严重边界争端。

1960 年 12 月至 1961 年 1 月,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丹奴特发生冲突,

边境上的索马里族居民死伤 100 多人,索马里国内举行了反对埃塞俄比亚的游行示威。双方互相指责和攻讦。

与此同时,索马里与肯尼亚的边界关系也很紧张。1962 年 2 月,肯尼亚境内的索马里族居民拒绝参加立法委员会的选举。同年 9 月,在肯尼亚新宪法会议上,索马里族脱离肯尼亚的要求遭到否决,索马里族的代表退出了会议。

到 1963 年 5 月,非洲统一组织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成立大会时,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之间在边界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更加对立。索马里总

① “北部边境地区”(Northern Frontier District),原属肯尼亚的北方省,在 1963 年肯尼亚重新划省区后, 这一地区单划为北方省。

② 1960 年 7 月 1 日通过的索马里宪法第四项规定:“索马里共和国将通过合法的和和平的手段努力实现索马里的领土统一,并促进非洲和穆斯林人民的团结”。希拉维的这段话引自维·德莱斯达尔:《索马里的纠纷》,伦敦 1964 年,第 120 页。

③ 肯尼亚正式宣布独立的时间是 1963 年 12 月 12 日。

统欧斯曼在提请出席会议的元首们关注他的国家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之间的边界争端时指出:“历史表明,非洲统一的最大障碍,来自殖民主义强国在非洲大陆重要地区强加的人为边界。我们曾目睹一些部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整体,后来是怎样被四分五裂的。”在谈到索马里国家边界问题本身时, 欧斯曼指出:“我们问题的起因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的目前整个边界线穿过我们游牧民族传统使用的牧场。”“我们不能期望共和国的人民对他们兄弟的呼吁无动于衷。⋯⋯索马里政府迫切要求与索马里共和国毗邻的索马里族居住区实行自决。”欧斯曼的这番讲话引起了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代表的强烈反感。埃塞俄比亚首相沃尔德指责索马里政府的政策损害了埃塞俄比亚的利益。他否认埃塞俄比亚占领索马里的领土,并要求所有非洲国家应当尊重非洲领土的现状。他说:“我们应当尊重地图和已划定的边界,不管老殖民主义者划的边界是好是坏。”肯尼亚代表团用备忘录的形式,对索马里总统的发言作了回敬。备忘录指出,“北部边境地区”是肯尼亚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住在那儿的索马里人不愿同我们一起生活,“他们完全可以自由地离开我们的国土,越过边界到索马里共和国去。这是他们能够合法地行使自决权的唯一形式。”三国两方意见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致会议最后无法就这一问题通过一致的决议①。

自这次大会以后,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关系恶化了。1963 年7 月,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缔结了合作和共同防御协定。为了回答埃塞俄比

亚和肯尼亚之间的军事协定,索马里从 1963 年底开始接受外界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1964 年 1 月,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爆发的边界冲突演变成规模较大的战斗,双方都出动了空军。然而,同埃塞俄比亚军队发生冲突的并不单纯是索马里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索马里族居民掀起了反对压迫和争取解放的斗争。与此同时,肯尼亚境内的索马里族居民与当局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肯尼亚当局把索马里族居民要求脱离肯尼亚的行动归罪于索马里政府,指责索马里政府偷袭肯尼亚的领土。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之间的冲突加剧后,非统组织、联合国等有关方面都出面调停或呼吁各方停止敌对行动。经过非统组织的调解和有关非洲国家元首的努力,1964 年 3 月 30 日,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一项

联合公报。双方同意在共同边界上实行停火,并把各自的军队后撤 10—15 公里,建立一个非军事区;成立由两国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负责确保双方军事力量全部撤出;停止一切敌对宣传等。索马里和肯尼亚于 1967 年 9

月 14 日签署了一项议定书。双方表示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在边界两侧维持和平和安全;停止一切敌对宣传。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缓和下来。

但是,造成这一地区边界争端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其中特别是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围绕欧加登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总是时隐时现,此起彼伏。1964 年 3 月 30 日联合公报的墨迹未干,双方的报纸、电台就不停地攻击对方没有遵守公报内容。1967 年和 1977 年,两国又先后两次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特别是 1977 年的冲突,由于苏联的插足,双方投入兵力共达 10 多万,成为非洲民族国家之间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的战争。苏联还唆使古巴向欧加登地区派

① 这次会议虽未能就非洲国家边界问题通过一致协议,但在制定该组织宪章时已否定了主张改变边界的论点。

遣军队。正是在苏联及古巴军事人员的直接指挥和参与下,埃塞俄比亚军队于 1978 年 2 月分两路发动大反攻,把索马里军队打得惨败。同年 3 月,索马里政府宣布全部军队撤出有争议的欧加登地区。

为调解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围绕欧加登地区的再次冲突,1978 年,非统组织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并于 1980 年通过了一项决议。该决议指出,在听取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所作的各种申辩后,非统组织所有成员国都应遵守非统组织通过的关于边界问题的决议,有责任尊重取得独立时确定的边界,并根据这一含义,承认有争议的欧加登地区是埃塞俄比亚不可分割的部分。调解委员会还建议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通过谈判、调解或仲裁的办法,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此后,双方在欧加登地区的问题上虽有时仍有摩擦,但非统组织的有关决议基本上得到遵守。

非洲民族国家间的边界争端还表现在有的民族国家根据本民族历史,提出恢复古代王国的边界。要恢复古代王国的边界,就要涉及当今邻国的土地, 这势必引起邻国的不安。例如,马拉维于 1964 年独立后,班达总统就提出对

整个尼亚萨湖的要求,称尼亚萨湖属马拉维古代王国的范围①。到 1968 年 9 月,执政的马拉维国民大会党召开会议时,他又进一步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他认为,马拉维的真正边界应是东到印度洋,南抵赞比西河,西达卢安瓜河, 北至松圭河以南 150 公里处。班达总统提出的这个边界,据说正是古代马拉维王国的边界,其范围包括今天属于坦桑尼亚、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相当一部分领土。这自然要引起这三个国家、特别是当时已经独立了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强烈反对。1968 年 9 月 26 日,坦桑尼亚副总统卡瓦瓦向在达累斯萨拉姆聚会的群众宣布,班达总统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是由于得到南非、南罗得西亚和葡萄牙政府的支持。9 月 27 日,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总统马上决定共同对付马拉维的扩张主义。边界纠纷还引起了其他政治纠纷, 边界纠纷和政治纠纷交织一起,使马拉维同邻国之间的关系在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达到了相当紧张的地步。不过,从 1978 年起,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马拉维和坦桑尼亚两国官员和专家就边界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和实地勘测。1981 年 10 月,双方在坦桑尼亚边境城市基埃拉举行部长级会议,达成了确定两国新的边界走向的初步协议,从而为最后解决两国争论多年的边界问题铺平了道路。随后,赞比亚、莫桑比克也分别与马拉维举行了类似磋商,以解决彼此的边界争端。

非洲民族国家间的边界争端还表现在对草原、森林、矿山、河流等的开发和利用上。草原、森林、矿山、河流等自然资源原本是当地居民共有的财富。但当人为边界从某一草原或森林、矿山、河流等通过后,边界双方的主人就会为其开发和利用问题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前存在,独立后也存在。例如,在加纳和今布基纳法索接壤处上沃尔特的牧民习惯于越过边界线到加纳一侧有水井的地方放牧。但自 1963 年起,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加纳政府宣布关闭边境,不准上沃尔特牧民进来放牧。这就引起一场争吵。1964 年 7 月,当这一问题提交非统组织时,事态已经恶化,加纳已有一部分人搬到上沃尔特的村民点里居住。只是在非统组织通过了尊重各个非洲国家独立时现存边界的决议后,加纳和上沃尔特两国总统才同意立即明

① 马拉维独立前,它与坦桑尼亚的边界线是从北部尼亚萨湖中心穿过,直至莫桑比克边界。该湖一半属于马拉维,另一半分属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

确划定两国存有争论的边界。1965 年 6 月,双方达成了一项关于边界问题的协议。

目前正在协商和平解决的西撒哈拉争端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西撒哈拉争端与殖民统治时期不合理的人为边界有密切的关系,可谓特殊的边界争端。

西撒哈拉位于非洲西北部,面积约 27 万平方公里,西濒大西洋,东部与

南部与毛里塔尼亚接壤,北部与摩洛哥相连,东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有 40 公里长的共同边界。公元 7 世纪,阿拉伯人进入该地区。8 世纪,阿拉伯人在摩洛哥建立第一个王朝。据摩洛哥史料记载,在摩洛哥穆拉比德王朝鼎盛时期, 即 11 世纪,其疆域北起西班牙,南至黑非洲。19 世纪 80 年代,摩洛哥素丹穆莱·哈桑两次远征塞内加尔河畔,在途中曾接受过西撒哈拉地区某些部落的效忠。在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非洲后,最早来到西撒哈拉的是葡萄牙人, 随后是西班牙人和法国人。1884—1885 年柏林会议后,西班牙殖民者从西撒哈拉沿海向内地扩张,1886 年将该地区划为保护地。1900 年,法、西两国签订条约,非法确定了撒哈拉的边界。1904 年,法、西又签订协定,把西撒哈拉地区加以扩大。1956 年摩洛哥独立后,提出了解放西撒哈拉的主张,要求西班牙归还这个地方,遭到拒绝。1958 年,西班牙政府非法宣布将西撒哈拉改为它在非洲的一个省。西撒哈拉人民为了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从 1958 年起开展武装反抗斗争,得到了摩洛哥和独立后的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的积极支持。在 1960 年代,摩洛哥又先后三次向联合国提出对西撒哈拉行使主权的要求。西班牙政府知道自己撤离西撒哈拉势在必行,但又不甘心失败, 就竭力怂恿另一个非洲国家介入西撒哈拉。1966 年 3 月初,西班牙外交部长正式访问毛里塔尼亚。访问结束后,西班牙宣布将同毛里塔尼亚就“西属毛里塔尼亚”问题举行谈判。“西属毛里塔尼亚”是过去未曾有过的新的称呼。毛里塔尼亚从此认为西撒哈拉是自己领土的一部分。在毛里塔尼亚介入西撒哈拉问题以后,阿尔及利亚很快予以支持,并作为第三个非洲国家主动介入争端。其理由是它与西撒哈拉有共同边界,西撒哈拉是廷杜夫铁矿的天然通道。1970 年 9 月,为讨论西撒哈拉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问题,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在努瓦迪布港举行了最高级会议,成立了三方协调委员会,重申在这一问题上加强三国之间的密切合作,按照联合国决议,加速这一地区的非殖民化。1973 年 5 月 10 日,西撒哈拉人民建立了萨基亚哈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或“波利萨里奥阵线”), 开展了有组织的武装反抗斗争。1974 年 7 月,西班牙宣布在西撒哈拉实行自治,并计划于 1975 年进行公民投票以确定西撒哈拉的前途。摩洛哥首先反对

西班牙这一行动,并于同年 9 月再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对西撒哈拉的主权问

题。1975 年 11 月 6 日,摩洛哥组织了有 35 万人参加的和平进军活动,以迫使西班牙从西撒哈拉撤退。11 月 14 日,西班牙政府为应付国内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应付国际上支持西撒地区实现非殖民化的强大压力,急忙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的代表请到马德里进行会谈,并签订了关于西撒哈拉问题的马德里协定。协定规定,西班牙在 1976 年 2 月底以前撤军,其后西撒哈拉由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分治。

西班牙从西撒哈拉撤离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立即按马德里协定进行分治:西撒哈拉的北部和中部(17 万多平方公里)归摩洛哥管辖;南部(9 万多平方公里)归毛里塔尼亚管辖。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的这一行动受到阿

尔及利亚的谴责,后者还提出了西撒哈拉自决的主张。1976 年 2 月 27 日, 在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的支持下,西撒人阵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简称“西撒国”),并于 3 月 5 日组成政府。阿尔及利亚立即予以承认。

3 月 7 日,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宣布与阿尔及利亚断交。此后,西撒人阵与摩、毛之间的战事不断。1977 年 5 月,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还签订了共同防务协定。但不久,即 1978 年 7 月,毛里塔尼亚宣布退出战争,放弃对西撒哈

拉的领土要求和行政管理权。1979 年 8 月 5 日,毛里塔尼亚与西撒人阵在阿尔及利亚签订和平协定。但是,摩洛哥与西撒人阵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摩洛哥还派兵接管了毛里塔尼亚撤出的西撒哈拉南部地区,宣布该地区为摩洛哥的一个省。

西撒哈拉争端使有关方面在人力、物力上都遭到重大的损失,也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非统组织、联合国为促使西撒哈拉争端的和平解决作出了多种努力,多次进行斡旋和调解。早在 1979 年 7 月,非统组织第十六届首脑会议就通过了《关于立即停火、通过自由全面的公民投票实现西撒哈拉人民自决的决议》。1981 年 6 月,在非统组织第十八届首脑会议上,摩洛哥宣布接受在西撒哈拉进行有国际监督的公民投票,以决定西撒哈拉的前途。首脑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七国实施委员会①,由这个委员会制定有关停火方案,以及就独立还是同摩洛哥合并问题组织公民投票作出决择的方案。1982 年 2 月 9 日,七国实施委员会通过一项建议:在西撒哈拉实行停火和举行公民投票,摩洛哥与西撒人阵之间直接谈判。但是,摩洛哥与西撒人阵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作出重大让步,难以进行直接谈判。西撒人阵强调:西撒哈拉是一个国家实体,有权与摩洛哥进行直接谈判;摩洛哥从西撒哈拉撤军并撤销行政机构。摩洛哥则坚持:西撒哈拉不是主权国家,摩洛哥决不与之直接谈判;摩洛哥不从西撒哈拉撤军, 也不撤销在那里的行政机构。阿尔及利亚则认为:要解决西撒哈拉冲突,必须实行停火、直接谈判和公民投票,三者不可缺一。正因为上述的根本分歧, 当 1984 年 11 月非统组织第二十届会议通过决议接纳西撒国为该组织第五十一个成员国时,摩洛哥正式宣布退出非统组织。

由于摩洛哥退出了非统组织,此后西撒哈拉争端问题主要由联合国出面调解。1986 年 4 月和 5 月,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摩洛哥与西撒人阵在纽

约举行了两轮间接谈判。同年 10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西撒哈拉停火、举行公民投票和实行西撒自治的决议。1987 年 5 月,在沙特阿拉伯的调解下,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与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在摩阿边境举行了自 1976 年

双方断交以后的首次会晤。同年 7 月,摩洛哥与西撒国第三轮间接谈判在日内瓦举行。1988 年 8 月,联合国秘书长分别向摩洛哥和西撒国提出了关于和平解决西撒哈拉争端的书面建议。摩洛哥表示原则上接受这一建议,西撒国则表示有条件地接受。同年 9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 621 号决议,授权秘书长任命一名特别代表来处理西撒哈拉问题。1989 年 1 月,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在马拉喀什城会见西撒人阵三人代表团,打破了摩洛哥不与西撒人阵直接对话的僵局。1990 年 6 月 18 日,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关于在西撒哈拉组织公

民投票建议的报告,联合国大会还就此通过了 648 号决议。1991 年 4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 690 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西撒哈拉公民投票

① 七国实施委员会的成员是:肯尼亚、几内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苏丹、马里和塞拉利昂。

特派团。6 月 30 日,摩洛哥与西撒人阵的代表在日内瓦宣布接受联合国秘书长关于 9 月 6 日为西撒哈拉“停火日”的建议。在 9 月 6 日“停火日”到来

这一天,西撒哈拉上空的枪声已经停止,历时 15 年的武装冲突结束了,从而使人们看到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新前景。

如何解决非洲国家间的边界争端,这是非洲民族国家取得独立以后必然碰到的课题。非洲民族国家在解决边界争端中逐渐摒弃武力手段,改用和平协商办法,这是一大进步。它表明非洲民族国家政治上日趋成熟。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尽管目前非洲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边界争端的问题,有时在某一边界地区或许会出现刀光剑影,但非洲各民族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毕竟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因为非洲各国在独立后都面临着巩固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迫切需要有安定的环境和各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和团结,这就要求各民族国家在解决边界争端时共同遵守非洲统一组织提出的原则:尊重边界现状,和平解决争端。事实证明, 非洲国家每一次边界争端的解决都有利于非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相互间和解与合作的加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是我们时代的潮流,也是当今非洲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