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后美国对非洲的扩张和渗透
美国对非洲的渗透扩张很早以前就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它凭借自身急剧膨胀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在对欧洲和亚洲加紧扩张的同时,也积极向非洲大陆进行渗透。
从战后到 1960 年代初,美国对非洲的政策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
一个时期,从 1945 年到 1950 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美国对非洲的政策附属
于它的欧洲政策,是对欧洲政策的补充。第二个时期,从 195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初。在此期间,美国形成了独立的对非政策,开始插手非洲事务,力图将非洲纳入它的势力范围,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
1959 年,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在总结过去 10 年的对非政策时指出, 美国“把非洲看成我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控制的大陆,只要对它加以次要的考虑就够了”①。对非洲“加以次要的考虑”,这就是战后美国对非洲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所采取的方针。但这并不表明 1950 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在非洲无所作为。
美国对非洲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而且在行动上持进取的态度。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首先通过其盟国或直接与非洲一些国家、地区签订军事条约或其他防御协定,在非洲广泛建立军事基地,同时还对缔约国进行军事和政治控制,迫使其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
在北非地区,美国利用在二次大战期间同法国签订的协定,取得了在摩洛哥扼直布罗陀海峡的里奥迪港建立海空基地和派驻军队的权利。战后双方协议继续延长驻军期限。1950 年 12 月,它同法国再次签订协定,允许其在
① 《美国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第 37 页。
摩洛哥建立努阿塞等 3 个战略空军基地、1 个补给维修基地、12 个较小的军事设施和雷达站。美国在这些基地上部署了 B—47 远程喷气轰炸机,派驻约1 万名美军。
在利比亚,美国接管了意大利在麦拉哈修建的一个军事基地,并于 1948 年将它扩建为庞大的惠勒斯空军基地,可供巨型轰炸机起降。该基地是当时美国在海外的最大军事基地之一,成为侵略北非和中东国家的桥头堡。1954 年 6 月 9 日,美国同已获得自治权的利比亚政府签订《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利比亚联合王国政府间关于军事基地的协定》。这个协定使美国得以继续占领和使用惠勒斯空军基地,而且为它进一步扩建和新建军事基地开了绿灯。该协定还规定,美国的公有船舶、飞机和车辆包括装甲车辆不仅可以从陆上、空中和海上自由出入基地,而且可以通过两国政府的协议在利比亚其他地区连同领水在内自由行动。这显然严重侵犯利比亚的主权。
对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美国早在 1940 年代初期就在阿斯马拉(厄立特里亚首府)附近建立了卡格纽通讯基地。战后,美国极力拉拢埃塞俄比亚,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等方式,把埃塞俄比亚置于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1953 年 5 月 22 日,美国排挤英国,单独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使用军事设施的条约》(即卡格纽通讯基地协定), 从而使美国使用这个基地合法化、长期化。据美国自称,这个基地的设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频率无线电中继站和情报收集中心,它能与全球舰队保持联系。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后来的航天飞行活动中,都把该基地用作空中和太空飞行的中枢。美国还通过双方签订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与埃塞俄比亚帝国政府之间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军事援助,而后者则承担义务发展并维护西方的防御力量。据统计,自战后到 1964 年 9
月的 19 年中,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 3.5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 2.7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是非洲得到美元最多的一个国家。
在西非的利比里亚,美国的军事、经济势力自 1930 年代以来就不断进行
渗透。1942 年 3 月 31 日签订的美国—利比里亚协定规定:美国可以在利比里亚领土上任意修建和使用一切军事设施。美国先后在那里修筑了罗伯茨空军基地和蒙罗维亚港,这使美国在西非地区有了重要的军事基地。蒙罗维亚港必要时可随意改建为潜艇基地,变成西非凸出地带的海空基地,并可同位于弗里敦的英国军港遥相呼应,形成控制南大西洋主要航线的战略据点。1951 年和 1959 年,美国同利比里亚又先后订立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和新的防务协定,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援助,以及派遣陆军训练团和军事顾问等。根据上述防御协定,利比里亚一旦受到外部侵略或威胁时,美利双方可立即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磋商。显然,这是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
此外,美国通过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伙伴加强军事合作的办法,得以利用后者在非洲控制的军事基地和战略据点。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都是北约的成员国,它们在非洲苦心经营数十年,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据有关资料统计,北约在非洲可以使用的空军基地有 17 个(摩洛哥 6 个、利比亚 4 个,肯尼亚和坦噶尼喀各 2 个,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利比里亚各 1 个),
海军基地有 8 个(摩洛哥 2 个,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肯尼亚、坦噶尼喀、
刚果和南非各 1 个)。美国可以根据北约组织的规定或者同有关国家协商、订立协定,利用北约盟国的上述任何基地。例如,美国曾通过同法国订立君子协定,得以利用北非的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突尼斯和比塞大基地。此
外,在北约组织的会议上,美国同英、法等盟国经常讨论非洲重要的防务问题,以及成员国之间在非洲加强军事合作等问题。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还同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发展军事上的合作,取得对开普敦港和德班港的使用权,还得以在南非境内建立一个外层空间追踪站。
战后美国重视非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洲拥有丰富的农矿资源,特别是美国所缺少的战略资源,诸如铀、锂、钴、铬、锰、钡、工业钻石和橡胶等。获取这些原料资源被看作是美国“最重要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 战后美国在非洲的投资,除了继续把南非和利比里亚作为重点之外,积极扩大到刚果(今扎伊尔)等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
刚果是多种稀有金属矿物储藏密集而又丰富的地区,不少矿物资源的产量令世人瞩目。如铀矿石的产量,1953 年在资本主义世界铀矿石产量中占57.8%;到 1957 年,刚果仍然是铀矿石的主要出产地①。美国在战前已向这里投资。战后,美国乘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经济实力削弱、资金严重不足之机, 通过扩大对刚果的直接投资、贷款及收买股票等方式,加紧渗入刚果的采矿业。例如,美国摩根财团取得比利时总公司所属银行的大量股票控制额,从而得以操纵上加丹加联合矿业公司等矿业生产公司。它还完全控制了属于该公司的森科洛伯维铀矿和镭矿生产地。到刚果独立前夕,美国在刚果的投资由战前的 2 亿多美元增加到 6 亿美元,其投资额在外资总数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比利时。
美国垄断资本肆无忌惮地掠夺刚果的矿产资源。以 1953—1954 年度为例,美国从刚果进口了它所需要的全部铀矿和锂矿、96%的钴、88%的锡、87% 的工业钻石、79%的钡和 64%的锰。以出口贸易价值计算,美国从刚果掠走的矿产资源总值,1937 年仅为 300 万美元,1957 年激增至 1 亿美元,占该年度美国从非洲其他国家进口值的第一位。对美国的决策者来说,既要保证自由地获取这些战略资源,又要防止这些资源落入苏联集团之手,这关系到美国直接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在南非,战后美国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1943 年的直接投资为 5000
万美元(同年对非洲投资总额为 1.04 亿美元),1950 年增至 1.401 亿美元,
1957 年达到 3.05 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投向采矿业,尤其是铀矿和金刚石
的开采。美国资本在南非取得了 100 家以上采金公司的股份,另外,它设在
南非的工业机械和设备业公司有 15 家,药物和化装品公司有 13 家。
在利比里亚,美国的投资额 1943 年为 1750 万美元,1950 年增至 8200 万美元,1957 年达 3.8 亿美元。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和私人投资,操纵了该国的经济命脉。利比里亚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橡胶业和采矿业,分别被美国垄断资本所属的费尔斯通公司和利比里亚采矿公司控制。前一个公司拥有巨大的橡胶种植园,每年收割的橡胶产量占利比里亚橡胶总产量的 90%,其出口的绝大部分是输往美国。1955 年,利比里亚国家总收入的 39%以上得自费尔斯通公司缴纳的税款和土地租金。后一个公司则垄断利比里亚的铁矿开采和输出业。根据 1946 年利比里亚采矿公司与政府签订的合同规定,该公司每运
出 1 吨铁矿砂,需付给利比里亚政府特许权使用费 5 美分。后因生铁市价上
涨,运送到港口的铁矿砂每吨定价 15 美元,扣除运输费,每吨铁矿砂可获利
7—10 美元。后来虽然重订合同时提高了特许权使用费标准,该公司每年赚
① William A. Hance, African Economic Development(《非洲经济发展》),New York 1958,p.3.
取的利润仍然高达 50—75%①。
1956 年,美国有 6 家公司在利比亚全境获得石油勘探权。在突尼斯北非石油公司中,美国控制了其资本的 65%,新泽西美孚油公司因此获得了石油开采权。美国还通过对北罗得西亚的英美有限公司和罗得西亚选矿托拉斯的大量投资,控制了四大产铜区(罗安特洛普、穆富里拉、昌加和洛卡纳)的开采和冶炼业。据这四大铜矿区 1954—1955 年度的报告,股东获得的红利为80—212%不等②。
1950 年代中期,万隆会议的召开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非洲民族独立运
动的蓬勃发展,突尼斯、摩洛哥、苏丹的先后独立,特别是 1957 年加纳的独立及由此兴起的变革之风,使美国意识到“非洲是今天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地区”,意识到各殖民国家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将逐渐缩小,美国在这一地区“将肩负越来越重大的责任”③。此后,美国对非洲事务更为关切。
1956 年之前,即在美国对非政策的第一个时期,美国政府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采取模棱两可、甚至两面派的政策:一会儿说“必须尽快地以民族自决代替外国对附属民族的统治”,一会儿又说“过早独立是危险的”,“过早的独立既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这些附属民族本身的利益”④。此外,官方对非洲独立国家采取不结盟的中立主义政策大肆攻击,把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看成“不道德”的倾向。
1958 年之后,美国政府一反初衷,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开始采取支持的态度,官方言论中要求保证“尊重非洲人民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行决定他们所要遵循的路线的权利”① 。美国鼓吹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谋士切斯特·鲍尔斯在 1957 年赴非洲考察后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很少能指望不久前摆脱了欧洲统治的国家会同意接受美国的统治,不管我们的意图多么善良。” 因此他建议,非洲殖民地获得政治独立后,美国必须“以新的方法保证它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和利益”②。
为适应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美国政府的智囊团向决策当局建议:“一定要把非洲当作一个主要的政策地区,和其他政策(特别是欧洲)有平等地位的地区看待”,采取灵活而又积极的政策③。
与这种政策相适应,美国政府扩大和加强处理非洲事务的国家机构。1956 年之前,在美国务院只设一个人数很少的非洲事务处,附属在近东司。1957 年,该处官员增加到 34 人,并由一个助理国务卿帮办领导。1958 年 7 月后, 成立了由助理国务卿直接领导的单独的非洲司,扩大了编制。到 1961 年,该司拥有 70 多位官员,比 1957 年增加一倍多。同时,它驻非洲各机构任职的
外事人员和其他人员也由 1956 年的 664 人增加到 1961 年的 1359 人。
1957 年 3 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摩洛哥、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八个非洲国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继尼克松之后,国务院负责非洲事务的
① William A.Hance,op.cit.,pp.223,226 227.
② 格列切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殖民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 年,第 178 页。
③ 《美国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第 112 页。
④ Vernon Mckay,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 Harper& Row 1963,pp.347 348.
① Vernon Mckay,op.cit,p.348.
② 转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殖民政策》,第 143 页。
③ 《美国对非洲的外交政策》,第 37 页。
助理国务卿威廉斯及其他官员接踵出访非洲。尼克松访非期间,一方面向非洲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允诺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则向他们进行“共产主义威胁”之类蛊惑人心的宣传,说什么非洲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目标。连资产阶级评论家也指出,尼克松“报告的语气有时接近于政治干涉”,他的报告使人感到“我们要全力以赴地打赢这场争取人心的斗争”。这表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出发,极力要把非洲牢牢地保持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里。
美国对非政策的第二个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名义在非洲活动;一是在加紧对非洲进行政治、经济渗透的同时, 千方百计阻止苏联向非洲地区的扩张。最能说明这些特点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假手联合国出兵刚果,扼杀以卢蒙巴为首的刚果民族独立政府,扶植亲美傀儡政府,试图对刚果进行全面控制。此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激进的卢蒙巴政府引进苏联集团的经济、军事援助,从而损害美国在刚果的利益,进而危及它在全球的战略利益。
在经济方面,美国对非洲进行渗透的重要手段,是以援助为名输出国家资本。在 1945—1956 年的 11 年里,美国向非洲提供的援助款项和开发资金
共 2.08 亿美元,每年平均约 1900 万美元。而 1960 年一年的援助款额就达
2.07 亿美元,1961 年增至 4.37 亿美元,1962 年再增至 5.09 亿美元①。上述援助款项和开发资金,大部分由美国控制的国际复兴银行和国际开发署提供。关于美援的作用,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福勒·汉密尔顿有一句画龙点睛之言,他说,对外援助是“我们在冷战中有效的兵工厂”。
除国家资本以外,美国向非洲输出的私人资本也有明显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 年美国在非洲的私人投资为 2.87 亿美元,1957 年增长到 6.64
亿美元,1958 年 7.46 亿美元,1959 年 8.33 亿美元②。与 1959 年美国海外私人投资的总额相比,8.33 亿美元仅占很小的一个比率,但引人注目的是,其增长速度相当快。美国在非洲的私人资本,有 2/3 左右直接投入采矿、冶炼和石油业部门。
美国在非洲的私人企业和投资,战前主要分布在利比里亚和南非,战后逐步扩大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据美国务院的统计,截至 1961 年 8 月,美国在
非洲活动的私人企业、商业公司有 223 家。这些公司多为美国商号在非洲设立的子公司。
① Vernon Mckay,op.cit.,p.385.
② Vernon Mckay,op.cit.,p.281.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