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非洲城市化诸问题

目前,非洲仍然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大陆。但是,从 1960 年代以来,非洲城市化的速度却是最快的。1950 年代非洲的城市人口比例很低,大城市很少,1950 年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开罗 1 个。但 1960 年代以来,城市发展迅速。一般估计,非洲人口每年递增 3%左右。而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

①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July 17,1990.

② 武士国:前引文。

③ Los Angeles Times,July17, 1990.

④ 武士国:前引文。

非洲城市人口却以每年 7—10%的速度递增,到 1985 年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已增加到 26 个。如果按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那末,估计到 2000 年百万人

口城市将增加到 60 个,2010 年增至 83 个。

开罗 1989 年常住人口已达 1300 万,还有 200 万流动人口。他们每天清晨从埃及各地汇集到这座城市,傍晚披着晚霞返回家乡。因此,开罗的实际人口已达 1500 万,目前仍在以每年 35 万的速度增长。地中海沿岸的马格里布原本是非洲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独立初期,突尼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41%,阿尔及利亚占 30%,摩洛哥占 29%。到 1982 年,突尼斯城市人口发展到占全国总人口的 52%,阿尔及利亚 48%,摩洛哥 45%。目前 5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 7 个,其中 4 个最大的城市卡萨布兰卡、阿尔及尔、突尼斯

市和拉巴特—萨累都超过百万大关。1954 年,这 4 个城市人口分别为 82 万、

57 万、54 万和 23 万。到 1980 年,卡萨布兰卡人口已增至 260 万,26 年间

增长 3 倍多;阿尔及尔为 176 万,突尼斯市与拉巴特—萨累均为 110 万①。

据 1982 年刚果官方统计,1960—1980 年,全国人口从 93 万增加到 156

万,增长 68%。同期首都布拉柴维尔的人口却从 11 万增加到 42 万,为原来

的 3.8 倍。第二大城市黑角的人口也从 5.5 万增至 19.5 万,为原来的 3.5 倍。从布拉柴维尔到黑角的大洋铁路线上另外两个城市恩卡伊和卢博莫,1980年也各有 4 万人和 3.5 万人。也就是说,全长仅 500 余公里的大洋铁路上这

4 个城市拥有全国将近一半人口①。如果按目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刚果计划

部预计到 2000 年全国 260 万人口中将有 200 万人,即 4/5 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另据报告,1960—1980 年间,内罗毕、达累斯萨拉姆、卢萨卡、拉各斯及金沙萨的人口增长了许多倍。达喀尔从 1961 年的 37.5 万人增至 1985

年的 120 万人,巴马科从 1965—1966 年的 16.8 万人增至 1983 年的 67.5 万

人,科纳克里从 1960 年的 11.2 万人增至 1982 年的约 70 万人,弗里敦从 1963

年的 16 万人增至 1985 年的 47 万人(1985 年 12 月人口普查),蒙罗维亚

从 1962 年的 8.1 万人增至 1981 年的 36.2 万人,阿比让 1963 年为 24.2 万人,

目前已超过 200 万,阿克拉从 1960 年的 38.8 万人增至 1984 年的 96.5 万人,

拉各斯 1963 年为 109 万人,1982 年估计已达 500 万②。在 20 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些城市人口都增长了好几倍。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除了人口自然增值之外,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加纳 1970 年人口普查表明,当时阿克拉 63.6 万人中只有一半是这个城市出生的,库马西有 43.2%的人,塞康第、塔科拉迪只有 37%的人是本地出生的。也就是说,这几个城市有一半或一多半的人口是从外地移入的。阿克拉的产业工人只有 19%是本地出生的,而 7%来自其他大城市,28%来自小城镇,46%来自农村。在库马西工人中只有 27%是本地长大的,也就是说大部分是外地移入的。科特迪瓦在城镇出生和长大的城市人口比例比加纳还低。在1960 年代的 10 年间移入阿比让的净人数至少 25 万,1970 年代移入速度更加

快,每年移入阿比让的净人数大约 5 万人。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城区人口从

① 王惠:《马格里布的城市化问题》,载《西亚非洲》1984 年第 2 期。

① 杨荣甲:《刚果独立后的经济发展》,载《西亚非洲》1985 年第 4 期。

② 1960 年代数字根据 Josef Guglar& Willian G. Flanagan,Urbanization and So- cial Change in West Africa(《西非的城市化和社会变革》),Cambridge 1978,1980 年代的数字中弗里敦和阿克拉来自《1989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年鉴》,其余城市的数字来自 1987 年《世界知识年鉴》。

1952 年的 27.2 万增长到 1963 年的 66.5 万人,其中至少 20 万人是净移入的, 另外有 20 万人移至郊区。1970 年代以来,随着石油收入增加而刺激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外地移入拉各斯的人数更急剧增长,大约每年 5 万以上①。如上

所述,目前开罗每天有 200 万流动人口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非洲农村人口大量移向城市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非洲国家发展计划偏重工业,忽视农业;注重城市,忽视农村。非洲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度集中。最大的城市通常为第二大城市规模的两倍以上,甚至占该国城市人口的 1/3 多,并且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其原因是建设项目都集中在首都和少数几个城市。大城市有该国最好的公共设施、医疗和教育设备,提供最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生活相当现代化。据 1970 年代初的报道,科特迪瓦 617 个工业企业中有 499 个在阿比让,那里拥有全国现代经济部门 60%的职位。在塞内加尔,将近 80%的工业、66%靠工薪收入的雇员及 50%的文职人员集中在达喀尔地区。达喀尔在 1960 年代中期得到全国卫生预算的 3/5,拥有全国 4/5 的中级医生和 2/3 的助产士。 1964 年,尼日利亚制造业 35%的雇员在拉各斯州工作,1972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 44%。若按产量(56%)和产值(55%)计算,则 1972 年尼日利亚制造业的半数以上在拉各斯①。刚果现代化企业也主要在布拉柴维尔和黑角两个城市。1982 年,肯尼亚全国工人的 37%、批发商的 48%在内罗毕。1970 年, 利比里亚全部制造业集中在首都蒙罗维亚。埃塞俄比亚全国 48%的医生、59% 的护士、31%的医院床位集中在亚的斯亚贝巴。开罗和亚历山大两个城市集中了全埃及工厂企业和产业工人的 70%、资本投资的一半②。而农业投资少,农村和农业仍然落后,面貌依旧。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这样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城市里提供了较多的工作机会,而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而且在生活上城乡差距也很悬殊,于是一些农村青壮年大量盲目流入城市谋生。

其次,自然灾害特别是萨赫勒地区长期旱灾,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努瓦克肖特是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原是一个浓绿复盖的小渔村,人口只有 500

来人。1960 年 11 月毛里塔尼亚独立后,决定在此建都,人口增加到 3 万。

按当时规划,到 1990 年发展成 15 万人口的城市。由于萨赫勒地区持续 18

年的大旱,撒哈拉沙漠每年以 10 公里的速度南侵,吞噬大片绿洲、牧场和耕地,迫使各地居民离乡背井,蜂拥到首都谋生。今天,努瓦克肖特的人口已突破 50 万大关。全国 1/4 的人口挤在这个沙漠之国的首都,努瓦克肖特人满为患。在不到 30 年时间内,该城人口猛增 100 倍。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也许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③。

再次,战争使大批政治难民流向城市。1960 年代尼日利亚的比夫拉战争就使许多难民流入东区的埃努古、奥尼查和阿巴等城市④。

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给城市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也给城乡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Anthong O’Connor ,The African City,(《非洲城市》),New York 1983,pp.60-62。

① Josef Guglar&William G.Flanagan,op.cit.,pp.42,189,note 17,18.

② Yohannis Abate,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Afric(a《非洲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from Modern History(U. S. A), March 1980.

③ 王天瑞:《努瓦克肖特人满为患》,载《中国妇女报》1989 年 8 月 14 日。

④ Anthony O'Connor,op.cit.,p.62.

第一,城市住房极度紧张,交通拥挤,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备不足。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住房,于是许多人只能按农

村传统的方式生活。在亚的斯亚贝巴、达累斯萨拉姆、卢萨卡,80%的房子是按通常的方式,用泥、稻草、树枝、木材、铁皮建成的。他们采用原始的方式,从木材和木炭中获取能源。由于城市住房奇缺,贫民区迅速扩大。1980 年,在卡萨布兰卡约有 70%的居民,在阿比让、达喀尔和金沙萨有 60%的居民, 卢萨卡有 58%的居民生活在贫民区。科纳克里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贫民窟。这里和阿比让、巴马科、达喀尔或金沙萨还有所不同,那些城市的贫民窟分布在城市周围,而科纳克里的市中心就有贫民窟。据《第三世界杂志》报道,1963 年阿比让住在公园里的人占 10%,1971 年占 20%,1979 年占 22%

①。在开罗,市政府无法解决住房问题,老百姓只好自己想办法,于是,许多

陵墓都被占住了。现在开罗郊区的墓地都住满了人,称为“死人城”,人数多达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现在正式通了电、自来水和公共汽车,成为开罗居民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开罗的一个旅游景观。努瓦克肖特像样的柏油马路只有三四条,总长不超过 40 公里。整个城市没有一所公厕和下水设施。照明和自来水也仅限于市区很小的范围内。50 多万人口总共只有四五十名医生。贫民窟散落在各处,且不断向城市周围扩展。多数灾民终日卷缩在无电、无水的小木板房和破帐篷里,温饱无着,营养不良,染上各种疾病。非洲城市交通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城市居民外出活动大部分靠步行。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一般都超负荷运行。有人估计,目前非洲城市的技术和社会设施通常只能满足 1/4—1/5 人口的需要,这就使城市不堪重负。

第二,失业严重、贫富悬殊,造成社会不安定。

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寻找工作,而城市工业的发展实际上主要靠外资和资本密集型生产,尽管劳动力价格极低,但雇佣工人数量并不多。例如,尼日利亚的石油工业提供了政府预算收入和国家外汇收入的 90%,但只雇用了 1.8 万名工人。加上国际市场、技术依附等原因,很少有助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所以,非洲城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为大量移民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农村青壮年纷纷涌入城市,大大超过城市就业的容量。因此,城市失业现象严重。据 1985 年前的情况,在阿比让、达喀尔和金沙萨正式登记的失业者占整个劳动力的 20%。实际失业情况可能更严重。

据估计,非洲多数城市的失业率为 8—15%。西非城市的失业率要高些。估计西非主要城市的失业率大约为 33%①。科特迪瓦自 1980 年以来全国失业率已上升到 11%,而城市失业人口已达 30%多,现有 60 多万人失业,国家只能解决 8%的人口就业问题②。摩洛哥大城市的失业人口占 25%,而不充分就业人口高达 50%。肯尼亚每年小学毕业人数为 15 万,其中只有 1.5 万人进入中

等学校继续学业,其余大多数人将加入劳动大军,但经济部门只能提供 4 万

份工作。坦桑尼亚每年有 25 万人加入劳动大军,但只有 2.3 万个工作机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悬殊的现象在城市里尤为明显。达官贵人富商住高级而漂亮的公馆,出入有豪华型轿车,而失业者无处栖身,衣食无着,贫民

① Jeune Afrique(《青年非洲》),Juillet 26,1989.

① Michael A. Cohen,Urban Policy and Political Conflict in Africa, A Study of the Ivory Coast(《非洲城市政策和政治冲突;对科特迪瓦的研究》),1974, p.85.

② 王丹丹:《非洲人口激增带来的深刻变化》,载《参考消息》1988 年 2 月 10 日。

窟日益扩大。无业游民走投无路,铤而走险,于是,卖淫、抢劫、偷盗、凶杀等犯罪活动与日俱增,黑社会猖獗,投机倒把盛行,社会风尚败坏。这一切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三,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对农村也是一种损失,因为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大都年轻力壮,有些还是受过较好教育或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这部分精华的流失使农村更加无法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而只能保持一种低生产率的状况,从而也就更难改变农村的面貌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农村的落后穷困面貌又促使受过较好教育或有一定技术的青壮年愈来愈多地流向城市谋生,形成恶性循环。

非洲的城市化与欧美国家不同,它并非伴随工业化而出现。在西非,许多现代化城市基本上由中世纪的城镇发展演变而来,依然保留着传统社会的许多特征。在尼日尔河内地三角洲及尼日利亚约鲁巴地区的一些城镇,农业仍居重要地位。根据 1970 年代初的材料,即使像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这样的城市,农业仍是许多市民的主要职业①。在伊巴丹、库马西、卡诺等城市, 在原有传统市场和老城区之外,发展起了现代化的新城区,因此,古代城镇的传统特征和现代城市的特征并存。再者,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把传统社会部族主义的影响带进城市,于是,城市里出现了二元社会结构: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是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社会结构。非洲传统社会结构在城市里主要表现为:土著居民中存在着以大家庭(extended family)为基本单位的传统家庭结构;移民中有部族会社

(tribal 或 ethnic associ-ations)的组织形式。

非洲传统社会中的大家庭结构在老城镇同样存在。一个大家庭住在一个大院里,人数多者达一二百人,包括族长及其妻子(可能多妻)、子女、成年男子的家庭,有时包括族长兄弟的家庭及佣人等等。因此,一个大院有很多房间,甚至占地几英亩。家庭事务由家庭会议处理,成年男子参加。一些古老的城镇或老城区可以说基本上由大家庭居住的若干个大院组成的。至今在拉各斯和阿克拉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家庭。在卡诺老城区,至今每个大院还基本上住着一个大家庭。据 1970 年代的材料,加纳的海岸角尚有 20%以上的居民住在大家庭的大院里①。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现代化,大家庭的传统结构正渐趋瓦解。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出现了差异;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使家族成员有情趣、生活水平和要求等方面出现差异;年轻夫妇盛行一夫一妻制,他们愿意组成单个家庭(小家庭),而不愿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受传统家庭的约束。从城市住房情况可以看出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程度。在卡诺新城区,每幢房子由 5 户以上互不相关的单个家庭或单身居住着。在拉各斯和阿克拉,大多数家族住租赁的房间。在海岸角,60%的住户是租房住,10%是个人拥有住房。殖民主义入侵以后发展起来的城市,如阿比让和埃努古,80%以上的住户租赁政府盖的房子或私房。至于西非以外热带非洲其他地区的城市,都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不存在传统的大家庭结构。

农村部族主义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入而带进城市。移民中间普遍存

① Anthony O.Connor,op.cit.,p.146.

① Anthony O.Connor,op.cit.,p.172.

在着类似同乡会性质的、被称为部落会社的社会组织。城市的社会群体以族体、居民社区为基础,并与人际间的经济和权力关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集团。在工厂、企业、机关、商店、各行各业,同一部族的居民结成无形的势力联盟。城市居民聚居也带有部族的色彩。例如,在喀麦隆第一大城市杜阿拉,自 1930 年代起,善于经商的巴米累克人大量移入。目前该市居民 40%为巴米累克人,全市主要工商企业、交通运输事业为他们垄断。刚果政府不承认酋长的地位与权力,地方最基层的村一级政权采取民选村长的办法,但部族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在首都布拉柴维尔还存在着不同部族分片居住的情况。这首先因为,农民进城寻找职业都要靠亲友熟人介绍或提供求职信息,而且按照非洲的传统习惯,流入城市的农民可以到同民族人的家里免费食宿,因而建立或寻找社会关系至关紧要;其次,城市里临时工多, 个体经营者多,收入无保障,社会又没有福利措施,因此城市平民生活无保障,而按非洲的传统习惯,收入较多的人有义务接济同民族的困难户,因此, 现实迫使他们依然带有强烈的家族和同乡观念,而不敢脱离原有的关系网; 第三,流入城市的农民还要密切保持同农村的联系,他在原籍家族中的地位, 特别是土地使用权,对每个人均有利害关系。这被视为一种生活保障的后路。凡此种种,他们只能求助于亲戚和同乡同族关系。因此,凡部落社会结构的族体往往都有组织严密的部族会社,这是一种自发组织起来的排他性集团。有的机构相当健全,分区分级。如尼日利亚的伊格博族会社,它有三种作用: (1)关心地方的社会发展,如筹款修路办学,在政界活动以争取政府支持;(2) 成员间相互帮助,捐款济贫;(3)协调本族对外立场,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实行某种程度的垄断。非洲城市流动劳工大都是同族人抱成一团,抵御外族的歧视。同族关系加强了工人间的团结。在职工人介绍自己的亲戚族人进厂工作。同族人垄断某种传统技艺甚至某个工种。尼日利亚一家制烟厂的工人是清一色的蒂夫族人。厂内工会与蒂夫族会社形同一体。在非正式经济部门, 同族人同乡人可能独占一个领域,如达喀尔的报贩。他们相互合作,只向本族人传艺,排斥异族。在突尼斯市,搬运工和菜场上的菜贩全部来自格梅萨

(Guermessa)附近村庄,报童大都来自切米尼(Chemini),面包师来自泽拉瓦(Zeraoua)①。城市平民中部族、邻里、同乡关系超越了不同职业和社会带来的不平等的障碍。甚至出身于农村的一些著名政客、高级官员和富商在他们升官或发财以后仍与同乡的工人、小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利用这种关系。因此,在非洲,上至竞争官职,下至争抢就业机会,无不带有部族斗争的色彩。对本族的忠诚超过阶级意识。部族斗争超过阶级斗争。

当然,城市中还有政党、工会、商会、学生会等等现代社会特有的各种各样的团体,而且这些社团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那些工作有保障、收入较稳定的工人才加入工会。临时工、非熟练工人,特别是家庭小企业的雇工大都不组织工会。非洲一些民族主义政党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过程中,大都依靠过部族会社。部族会社甚至成为某些民族主义政党基层组织的基础。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国民会议 1944 年 4 月成立时,其成员包括 2 个工会组织、2 个政党(民主党和青年民主党)、4 个文学社团、8 个职业协会、11 个社会俱乐部和 101

① A.L.Mabogunje, Cities and African Development(《城市和非洲的发展》),Ibadan 1976.p.23.

个部族会社①。象牙海岸民主党在城镇上的一些基层委员会是以部族会社为基础的。一些政党往往通过部族会社成员加强其跟农村的联系,扩大其在农村的影响。现代政党和传统社会组织互相渗透、互相利用的状况现在还依然存在。

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部族主义的影响会逐渐削弱。一般来说,部族观念同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准成反比例。在知识分子中间,部族观念比较淡漠。另外,随着工人运动及工会组织的发展、工人的阶级意识及政治觉悟的提高,狭隘的部族观念及血族联系也自然会逐步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