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摩洛哥里夫起义

里夫起义是战后初期非洲大陆最著名的反帝武装革命,也是当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高潮中的三大革命战争之一①。

里夫族人是北非西北部柏柏尔人中最强大的支系之一,共 13 个部落,约

50 万人(占摩洛哥总人口的 10%)②。里夫人以游牧为主。当时其社会已发展到封建社会阶段,但仍保留着大量原始公社制的残余。1912 年,里夫人居住的里夫山区划归西班牙管辖。但是里夫人始终不接受西班牙殖民当局的统治,里夫山区一直是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斗争的中心。

一次大战后,西班牙经济对非洲的依赖性大大加强。里夫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早已为西班牙矿产公司所垂涎,因而西班牙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征服里夫这块尚未归顺的地区。以严酷著称的贝兰格尔将军被任命为驻摩洛哥高级专员,他于 1918 年制定了一个首先征服西部的杰巴拉族部落、然后再东进征服里夫族部落的军事计划。

1919 年 7 月,西班牙征服西部的杰巴拉族后,开始准备进军里夫山区。为了制造征讨的借口,西班牙利用里夫族中的一些败类制造骚乱,并散布谣言,声称贝尼·乌里阿格勒部落首领阿卜德·克里姆·哈塔比是骚乱的罪魁祸首。紧接着,西班牙就集中了大量兵力,进攻里夫山区。

贝尼·乌里阿格勒部落是里夫族 13 个部落中最强大的部落。阿卜德·克里姆家族被称为伊斯兰教圣裔家族,在里夫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阿卜德·克里姆·哈塔比酋长是该家族的成员,早就觉察到西班牙的阴谋,曾拒绝过西班牙要他帮助在其管辖区建立保护制的主张。他对西班牙散布的谣言提出了强烈抗议,并立即召回在梅利利亚城任法官的长子和在西班牙上学的次子, 帮助他对付西班牙的侵略。他向族人发誓要消灭西班牙侵略者。可是,国仇未报,他就被西班牙奸细毒死了。在这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部落长老议事会推举其长子阿卜德·克里姆担任了军事首领。

阿卜德·克里姆的全名叫穆罕默德·本·阿卜德·克里姆·哈塔比,生于 1882 年,毕业于著名的非斯卡拉维因大学,精通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1915 年任梅利利亚城首席法官时,他因反对西班牙,主张摩洛哥独立而被西班牙当局逮捕,1918 年被释后继续任该城法官。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的阿卜德·克里姆,决心继承父业,消灭西班牙侵略者。

1921 年初,西军头目西尔维斯特将军狂妄地向西班牙国王表示,他将迅

速地结束摩洛哥战争。他亲率近 3 万名西军向里夫发起了全线进攻。阿卜德·克里姆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他一方面利用法西、英西和德西矛盾,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从法、英、德三国购买大量武器弹药;另一方面主动后撤,并精心部署歼敌战术:诱敌深入,把西军引入山区,进行有利的内线作战。

西军仗着优势兵力,在占领战略重镇胡塞马后,径直向里夫纵深挺进, 1921 年 6 月 1 日又占领了重要军事据点达尔·阿巴拉。西军每到一处便大肆烧杀抢掠,激起了里夫人民的极大愤怒,纷纷向克里姆请战,决心誓死保卫家乡。在人民抗战热情的鼓舞下,克里姆在 6 月 1 日夜里率领 300 名士兵偷

① 另两个是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

② 人数说法不一。著名学者 W.B.哈里斯认为是 39.7 万人。

袭立脚未稳的西军,经过血战,歼敌 400 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收复了达尔·阿巴拉,揭开了里夫大起义的序幕。

达尔·阿巴拉大捷极大地鼓舞了里夫人民的斗志。西班牙殖民军中的摩洛哥人士兵纷纷投奔里夫义军,原先动摇不定的里夫其他部落也集合到克里姆的抗敌旗帜之下。起义军迅速发展到 3000 人,1921 年 7 月 18 日攻克了西军重要前哨基地伊埃里本。狂妄的西尔维斯特将军孤注一掷,亲率西军主力深入里夫内地阿努阿尔,妄图一举消灭起义军。士气高昂的里夫义军英勇迎击敌军,前后浴血奋战 6 天,歼灭西军 14700 多人,缴获大炮 139 门、机枪

400 多挺、步枪 39000 多支①。不可一世的西尔维斯特将军绝望地自杀身亡。纳瓦罗将军率领西军残部企图固守战略要地阿鲁伊山。但在义军攻击下,只经过两天战斗,8 月 6 日,纳瓦罗及其 3000 名西军即被迫缴械投降。

阿努阿尔之战是西班牙殖民战争史上空前未有的一次大败仗,被欧洲报刊称为“阿努阿尔惨剧”。它使西班牙殖民者完全龟缩到沿海少数几个城市之中,不敢再轻举妄动。相反,阿努阿尔一仗极大地鼓舞了里夫人民的斗志, 大大提高了他们战胜西班牙殖民者的信心和勇气。这一仗还给里夫人民送来了为进行大规模战争所需要的一切,使起义军迅速扩大到近 3 万人。

克里姆在指挥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赢得了全里夫族人的高度信任和热烈拥戴,被公认为里夫族的军事领袖。建立里夫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1921 年 9 月,阿卜德·克里姆及时地召开了由 12 个部落贵族参加的代表大会。会议同意阿卜德·克里姆提出的召开里夫国民会议和成立民族政府的建议,选出了国民会议的参加者。克里姆学习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经验,制订并通过了里夫民族主义者必须共同遵守的《民族誓约》①。这个誓约对巩固内部的团结无疑起了积极作用。9 月 19 日,国民会议开幕。会上宣布里夫共和国成立,授予阿卜德·克里姆“艾米尔”称号, 建立了民族政府②。

阿卜德·克里姆还兼任国防和内政部门的负责人。为了巩固国家独立, 他采取了下述一系列革命措施:

第一,统一军事编制,建立统一的常备军和部落民军。设立步兵、骑兵、炮兵和空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凡年满 16 岁以上的中、青年,有服兵役的义务。

第二,实行立宪政治,制定宪法(宪法原文未保存下来)。规定由部落代表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会议,议长称“艾米尔”,是国家元首。艾米尔在政府机构的助手相当于总理,下设国防、内政、外交、财政、商业、教育等部门。

第三,废除建立在部落基础上的传统法和传统法庭。取消酋长或部落议事会干予司法事务的规定;司法事务由统一的伊斯兰法庭法官(称“卡迪”)

① H·C· 鲁茨卡娅:《里夫共和国》,莫斯科 1959 年,第 5l—52 页。

① 《民族誓约》共 6 条:(1)不承认侵犯摩洛哥主权或同 1912 年“保护制”条约有关的任何条约;(2)西班

牙人应撤出 1912 年法西条约前尚未管辖的全部里夫地区,西班牙在摩洛哥只能保留休达、梅利利亚及其周围地带;(3)其他国家承认里夫国家完全独立;(4)宣布成立里夫共和国;(5)西班牙应赔偿里夫人民所受的损失;(6)同周围所有大国建立平等友好关系,并缔结各类条约。

② 关于里夫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国际学术界尚有争论。这里采用的是苏联著名的里夫起义研究专家娜·谢·鲁茨卡娅的意见。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建国时间应是 1923 年 2 月 1 日或 1 月 18 日。

审理。

第四,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税制分为人头税和所得税两种。贫苦者和残废军人免交人头税;所得税的 5%上交国库。税收主要用作军费。

第五,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宣布愿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友好相处。这些革命措施的实行,使里夫军队扩充到近 7 万人,大大增强了军事力

量;削弱了封建部落酋长和议事会的权力,克服了长期以来的分散和无政府状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与周围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革命措施, 得到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等国革命人民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而且使反帝力量得到增强。所有这一切,对于改变里夫地区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族誓约》和上述一系列革命措施,集中体现了克里姆的政治思想, 也完全表达了里夫人民的共同愿望。阿卜德·克里姆十分崇敬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称赞他“把散沙似的人民团结起来,并率领他们打败了敌人,因而恢复了国家的独立,使民族重新获得了神圣的自由”①。他认为土耳其能够做到的事情,里夫人民也一定能做到!《民族誓约》的制订正是学习土耳其议会在 1920 年 1 月通过的挽救国家危亡、捍卫民族独立的《国民公约》的结果。

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并不甘心失败,它妄图把新生的里夫共和国扼杀在襁褓之中。为此,西班牙殖民当局施展了反革命两手:一方面继续使用武力进行围剿,集中了 3 万精锐部队向里夫地区中部进逼;另一方面则提议双方进行和谈,妄想在谈判桌上得到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但它的反革命伎俩都失败了。与西班牙殖民当局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等待它的却是耻辱:西班牙政府花费了 413.7 万比塞塔的巨款,向里夫政府赎回了被俘的 3000 名官兵。此事成为西方殖民战争史上空前未有的一大丑闻。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西班牙国内经济的困窘,人员的大量伤亡又促使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加剧。西班牙政府在短短的两年半中就更换了五届内阁。1923 年 9 月,法西斯军人发动政变,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

法西斯军人政权上台后,把侵摩战争放在行动计划的首位,1924 年春便出动大军向里夫国家大举进攻。西军仍然采取从东、西两面合击里夫军的老战术,迅速向里夫内地推进。阿卜德·克里姆胸有成竹,分兵把守要害据点, 并利用有利的地形,狙击西军;另外,再派遣游击分队潜入敌后骚扰敌人, 使西军屡屡受挫,不敢轻易向里夫内地进军。后来,西军被迫改用封锁围困的新战术,将军队撤到沿海一带,建立严密的封锁线,企图断绝里夫军民的一切供应,置里夫军民于死地。此外,西班牙人通过收买杰巴拉族首领拉伊苏里,在后方骚扰和牵制里夫军队。

阿卜德·克里姆首先果断地挥师东进,迅速包围并全歼了杰巴拉族武装, 活捉了拉伊苏里,解除了后顾之忧。杰巴拉族和库马族人部落纷纷起义,支持里夫共和国,起义力量反而更加壮大了。其次,克里姆利用与英、法的联系取得后勤补给。英、法的军火商都通过各自的渠道给里夫军民运来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和军火。这样,西班牙妄图把里夫共和国扼杀在襁褓之中的计划又彻底破产了。里夫共和国以它耀眼的光辉屹立在非洲大陆的西北方。

由于进攻里夫共和国的失败,西班牙法西斯军人政权陷入内外交困之

① 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309 页。

中,不得不主动向里夫政府提出和平谈判的要求。它派代表团到里夫首都阿杰迪尔进行谈判。正值里夫人民完全有可能将西班牙侵略者赶出摩洛哥的关键时刻,法国政府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暗中支持里夫政府变为与西班牙勾结镇压里夫人民。

法国的背转并不奇怪,因为法国的政策完全是以它自己的根本利益为转移的。摩洛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它扼大西洋——地中海通道, 是西欧到亚、非、拉各洲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素有“西方的锁钥”之称,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 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都想独占它。经过长期角逐,摩洛哥形成诸强分割的格局。摩洛哥对法国来说特别重要,是法国建立以阿尔及利亚为中心的殖民大帝国计划的首要目标。摩洛哥既是阿尔及利亚的紧邻,又是南下法属西非殖民地的交通要冲,因而法国始终想独占它。原先法国暗中支持里夫共和国反对西班牙,目的是想借里夫人民来削弱和驱逐西班牙势力,以便自己取而代之。但是,里夫共和国的胜利和它执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法国无机可乘,不能实现自己的如意计划。相反, 里夫人民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法属摩洛哥地区的人民,不少部落也举行起义,加入了里夫义军。法国特别担心将会引起摩洛哥民族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是法国绝不愿看到的。另外,英、德、意等帝国主义也想趁西班牙失败之机抢夺这块肥肉。在这种形势下,法国于是改弦更张,决定用武力以最快的速度消灭里夫共和国,取代西班牙。

早在 1924 年春天,法军已开始向法占区和西占区之间的韦尔加河河谷进军,声称要收复失地。韦尔加河河谷历来是里夫山区粮食的主要供应地。那里居住着独立的柏柏尔人部落。里夫建国后,他们站在里夫一边,参加反西斗争,已归里夫国管辖。因此,收复失地之说纯粹是借口。

面对法国的军事威胁,阿卜德·克里姆头脑十分清醒。他知道此刻决不能与两强同时作战,何况法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比西班牙要强大得多,因此必须设法与法国和平相处。于是,阿卜德·克里姆多次倡议和法国谈判,但均遭法方拒绝。法国消灭里夫共和国的主意已定,遂于 5 月 27 日出动军队渡过韦尔加河,向里夫军民挑衅。9 月间,法军占领了整个河谷地带,断绝了里夫的粮食供应,接着遍建军事据点,直接威胁着里夫起义的山区基地。即使这样,克里姆仍持克制态度,建议法国通过和平谈判来确定法占区与里夫国家的固定边界,结果仍遭拒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克里姆才不得不对法作战。西方的某些学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指责里夫人民“强悍好战”、在战胜西班牙后“得寸进尺”、“劫掠法属领地”等等,显然是不公正的。

1925 年 4 月,里夫利用西班牙大量抽调侵摩西军回国镇压反战运动的有利时机,迅速挥师南下,一举突破了法军防线,屡克法军据点,收复了韦尔加河谷;接着向非斯、塔扎方向猛烈进攻,计划切断由阿尔及利亚通往摩洛哥的铁路线。沿途摩洛哥人纷纷起义,投入反法战争。这一年共产国际发表了呼吁书,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支援摩洛哥人民抗击法国侵略。法国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积极支持里夫人民反抗法国侵略军,在本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一些法国士兵在战场上拒绝向里夫军民开枪,或携带武器到里夫军阵地上举行联欢活动。法国政府对此万分焦急,彭莱维茨总理亲自赶往前线督战,也无济于事。形势对里夫人民十分有利。至 7 月初,里夫

军队共夺取了近 60 个法军据点。

法、西帝国主义之间虽然在争夺摩洛哥的独占权问题上的矛盾十分尖

锐,但是,当它们都被里夫义军打得狼狈不堪、面临着被赶出摩洛哥之时, 便化敌为友,勾结在一起了。双方经过紧张的外交磋商,于 7 月 25 日正式签订了法西临时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共同对付摩洛哥人民,不准单独与里夫国媾和。

7 月底,法西两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法军不断向摩洛哥增兵,而且任命在一次大战中被法国资产阶级吹捧为“救世主”的贝当元帅为驻摩洛哥部队总司令。不久,法军增加到 30 万人,又募集了 40 万非洲人雇佣兵,组成

了一支 70 万人的侵略大军。西班牙军也增至 10 万多人,并由里维拉首相亲自统率。法西两国政府都把这次侵略战争看作是有关国威盛衰的关键所在。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法国专门拨出 1.83 亿法郎的巨款作为特别军费,用最新式的武器装备了陆、海、空三军。两国政府还采用收买部落上层封建主、分裂反帝力量的恶毒政策,并且用摩洛哥素丹的名义发布了悬赏令,以 50 万法郎作为捕杀阿卜德·克里姆兄弟两人的酬金。当时里夫义军仅占法西军队的1/10,且武器简陋。双方力量对比相当悬殊,形势对里夫人民十分不利。

1925 年 9 月 6 日,西班牙军 1 万多人在阿卢塞马斯湾登陆,法军在南部战线发起了全面进攻。里夫军队被迫在两线作战。阿卜德·克里姆沉着应战, 利用有利的地形广泛地开展游击战,神出鬼没,不断打击敌人,保存自己。

法西联军对不设防的城市和乡村进行狂轰滥炸,同时采取焦土政策,屠杀无辜的妇女儿童,焚毁村庄,打死成群的牲畜,企图饿死里夫军民。法军情报人员还潜入里夫内地,在群众中散布里夫军队必败的消极论调,并向部落首领进行劝降活动,致使 7 个部落的首领投降了法国,有不少群众相信谣言,脱离了起义军。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里夫人民的反帝力量。

9 月末,西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攻陷了里夫共和国首都阿杰迪尔,形势十分严重。阿卜德·克里姆为了摆脱困境,多次向法西两国呼吁谈判。法国为了赢得时间,准备在雨季过后再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同意进行谈判。1926 年 4 月 26 日,双方在阿摩边境的乌季达举行会谈。法西毫无诚意,坚持要里夫人民接受法国保护的四项条件①。尽管里夫代表作了很大的让步,法西两国还是拒绝给予里夫人民享有独立的权利,甚至向里夫代表发出最后通牒,限定在 5 月 7 日前接受法国的四项条件。阿卜德·克里姆严词拒绝了他们的无理条件。

谈判刚一破裂,法西联军便立即发起了猛烈进攻。飞机、大炮狂轰滥炸, 侵略军所到之处变成一片废墟。西军每攻下一个城市或村庄,便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比赛。这种暴行使在现场目睹的西方记者都大为震惊,愤怒谴责西班牙军队的滔天罪行。

6 月下旬,法国以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里夫军队司令部所在地塔尔吉斯特。空军进行密集轰炸,义军被炸死者累累,惨不忍睹。阿卜德·克里姆为了保护里夫军民的生命财产,决定自愿成为俘虏,要求法国宽容里夫军民。6 月 27 日,里夫军正式投降,克里姆和其弟等 23 人被流放到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新生的里夫共和国被法国、西班牙帝国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

里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十分深远。起义的余火继续燃烧,阿特拉斯山的反抗斗争一直坚持到当年的雨季。1928 年,法占区又爆发了新的

① 这四项条件是:里夫人应承认摩洛哥素丹的最高权力;解除里夫部落的武装;释放法西两国俘虏;驱逐阿卜德·克里姆。

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阿特拉斯山区的起义者一度把法国殖民者统统赶了出去。法国花了六七年的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后把起义镇压下去。1930 年代后半期,在法占区和西占区又曾掀起第三次反帝武装斗争高潮,斗争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里夫起义的直接影响下,摩洛哥各城市的反帝斗争也发展起来,尤其是从 1930 年代开始,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反帝斗争舞台,将民族独立运动推向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