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资本输出形势及其特点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西方各国在非洲殖民地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即不仅把非洲殖民地作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进一步作为它们输出资本的场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向非洲的资本输出大大加快了。

据统计,截止 1936 年,帝国主义各国在南部非洲殖民地的投资大约为

12.22 亿英镑。其中投资额占第一位的是英国的殖民地,其次是比利时的殖民地,第三位是法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在非洲的投资居第一位,约占总投资额的 1/2;法国居第二位;然后是比利时、美国和葡萄牙等国。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有三个特点: 第一,投资方式多样。

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的投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的投资; 另一类是国家投资。前者更为重要。

私人资本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和垄断公司进行的,如开设商业公司、矿业公司、种植园公司等。它们垄断殖民地的商业、矿业和农业,以达到控制其整个国民经济的目的。英属非洲殖民地的经济主要操纵在英国三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麦加利银行、英属西非银行)及其支配下的垄断公司手中。法属西非国家的经济则由法国西非公司和西非商业公司以及尤尼莱佛公司控制,其中西非商业公司在非洲的分公司就达 600 多个。在葡属殖民地莫桑比克,外资经营的三家大农业公司(尼亚萨公司、莫桑比克公司和赞比亚公司) 所取得的租让地面积占莫桑比克总面积的 50% 以上,达 42.3 万平方公里①。在安哥拉,1917 年建立了安哥拉钻石公司,另外还有几家石油勘探、开采公司和各种农业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向非洲渗透。30 多家美国公司在非洲经营橡胶业、石油勘探业和农业。

国家投资的形式一般有发展基金、贷款和拨款三种。这些款项主要用在交通、公共设施上,如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英国、法国、比利时称之为“殖民地发展基金”。

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修铁路源于 1890 年,一次大战后迅速发展。铁路的大规模修筑,是适应西方国家加强掠夺非洲农矿资源的需要的。英国驻尼日利亚总督卢加德曾经作过一次周密的计算,他说:“在非洲一列具有普通载运量的火车能够抵得上 13000 个非洲人搬运夫的劳动量,而所需费用只有人

力运输的 1/12。”①至 1937 年,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一共修了 61700 多公里

① 帕蒂·里查德《葡萄牙人在非洲》,葡萄牙文版,里斯本 1959 年,第 35 页。

① F. D. Lugard, The Dual Mandate in British Tropical Africa(《英属热带非洲的双重委任统治》),London 1922,p.463.

的铁路,平均年修筑 1300 多公里。英属殖民地铁路修建的规模大、速度快。例如,为了运输苏丹新建植棉区的棉花,它修通了一条从散纳尔经卡萨拉到达海亚长达数百公里的铁路线。在黄金海岸,英国用于修筑铁路的费用达1000 万英镑。1925—1935 年,英国投资 1380 万英镑,在南罗得西亚修建铁

路。在一次大战后的 20 年间,法国在其统治下的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修建

了 2000 多公里的铁路。其中从布拉柴维尔到黑角的铁路,是 1922—1934 年

用了 13 年时间才修筑完成的,耗资 9.3 亿法郎②。比利时在非洲殖民地修建铁路,1932 年耗资已达 3800 万英镑③。此外,经济落后的葡萄牙也在殖民地积极修筑铁路。1929 年它在安哥拉建成了本格拉铁路,耗资 1300 万英镑④。除铁路外,重要的交通设施是公路和港口。黄金海岸形成了公路网,1919

年达到了 6300 多英里;同时又扩建了 4 个港口,运输网络将金矿产地、可可

种植地区同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联在一起。肯尼亚的白人统治当局仅在 1936

年就拿出 5 万多英镑修建道路。比属刚果的公路修建从 1930 年代初开始,到

1938 年时已建成 4.3 万多公里。南非新建的公路到 1936 年时已有 8 万多公

里,耗费建筑资金 300 多万英镑。港口的建设发展也很迅速。两次世界大战

之间的 20 年,各殖民帝国在非洲扩建了一批天然良港,又新建了数十个港

口;同时,又注意桥梁和灌溉工程的建设。英国在 1930 年代投资 10 万英镑, 建成了著名的赞比西河大桥。法国花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尼日尔河上游灌溉工程。

帝国主义国家还用贷款和拨款作为资本输出的手段,法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1931—1939 年,法国向西非和赤道非洲殖民地先后提供了 463 万多法郎的资金。英国先后向非洲殖民地提供了 420 万英镑的贷款①。

第二,投资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1936 年,外国资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投资数中,英属殖民地的投资为 9.41 亿英镑,占 77%;比属殖民地约占 12%;法属殖民地约占 6%; 葡属殖民地约占 5%。

这种不平衡现象同帝国主义国家本身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此外,这些国家还要考虑投资的行业能否最快地带来巨额利润。黄金、钻石、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的开采在当时是最热门的行业,此外还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农业。

一般说来,各帝国主义国家通常都采取私人资本投资和国家投资两种形式,不过比例不同而已。非洲各殖民地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别。一些殖民地自然资源丰富,帝国主义便于直接榨取,因此私人资本投资异常活跃,在投资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比如,到 1936 年为止,私人投资在比属刚果资本输入总数中为 75%,黄金海岸为 62%,南非为 57%,尼日利亚为 54%。一些殖民地经济落后,资源较贫乏,帝国主义的国家投资在那里占优势,主要用于交通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1936 年时,尼亚萨兰获得的国家投资在资本输入总数中约为 85%,苏丹为 83%,塞拉利昂约为 73%,法属非洲殖民地约为72% ,肯尼亚和乌干达约各为 68% 。在尼日利亚,到 1936 年为止,英国先

后提供贷款近 2000 万英镑用以修建铁路,占铁路全部费用的 90% 。1919—

② W.M.Hailey,AnAfricanSurvey(《非洲概览》),London1957,pp.1589—1590.

③ W.M.Hailey,op.cit., p.1593.

④ 帕蒂·里查德:前引书,第 46 页。

① 转引自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第 140 页。

1924 年,英国为在苏丹杰济腊平原实行发展种植棉花的庞大计划,向当地提

供贷款 1300 万英镑,建设著名的散纳尔水坝,形成蓄水 300 万立方米的大水库,以解决灌溉问题。诚然,当局承担的这些修建项目都是直接为殖民主义者剥削掠夺殖民地服务的。

第三,投资集中于采矿业和富矿地区。

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采矿业成为吸引西方投资的关键经济部门。发展采矿业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施严密的劳动管理制度,这造成了外国资本向采矿业倾斜的局面。

从地区分布上看,矿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南部非洲地区。1939 年时,投放在北罗得西亚矿业上的资本约为 2000—2500 万英镑。在比属刚果,1939 年的外国私人投资比 10 年前净增 10 倍①。到 1934 年时,

仅投放于南非各金刚石产地的外国资本累计 2000 万英镑。至 1936 年,外国资本在南部非洲国家的投资情况如下表②。

国 别

投资数

(百万英镑)

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总投资数的比例(%)

南 非

523

42.8

西南非洲

32

2.8

比属刚果

143

11.7

南、北罗得西亚

102

8.4

总 计

800

65.7

这就是说,外国资本集中于采矿业,投资在南部非洲五个地区的外国资本达到 8 亿英镑。这个数字占当年西方殖民国家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总投资数的 2/3。

与此相比,外国公司在主要生产农业原料的地区投资较少。至 1936 年, 外国在尼日利亚、黄金海岸、苏丹、肯尼亚和乌干达的投资情况如下表①。

国 别

投资数

(百万英镑)

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总投资数的比例(%)

尼日利亚

75

6.1

黄金海岸

35

2.9

苏丹

43

3.5

肯尼亚和乌干达

46

3.8

总 计

199

16.3

以上五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农业国,1936 年投放到这些国家的外国资本还不到 2 亿英镑,不足当年西方国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总投资额的1/6。

① 转引自陆庭恩:前引书,第 141 页。

② 参见陆庭恩:前引书,第 141 页。

① 陆庭恩:前引书,第 142 页。

如果按人均计算,则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西方国家的投资取向。1936 年, 南非人(包括非洲人、印度人)人均得到的投资额为 56 英镑,南、北罗得西

亚为 38 英镑,比属刚果为 13 英镑。而采矿业不发达、盛产农业原料的殖民

地人均获投资额(英属东非)为 8 英镑,英属西非殖民地为 4.8 英镑,其中

尼日利亚只有 3.9 英镑;法属殖民地人均获得投资额为 3.3 英镑,其中法属

西非八个殖民地仅为 2.1 英镑。

综上所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殖民国家除了继续在非洲大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外,在经济上进行控制和掠夺的主要特征是实行资本输出。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非洲输出资本,牢牢控制着非洲的经济命脉, 使非洲国家丧失了自身发展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