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性与系统性原则

阶梯性指布置作业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如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才能布置“过量问题”的计算习题;只有在学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作业;只有在学生学会了鉴别两种物质的解题方法时,才能布置三四种物质鉴别的作业。有些较为复杂的习题可以设置几个子问题,作为阶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答,最终解决整个复杂的问题。

关于阶梯步子的大小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去把握作业的坡度。一般来说,步子宜小不宜大,坡度宜平不宜陡。经验证明,事实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必要时还应该设置环形阶梯,螺旋上升,反复巩固。

第一,各阶段或各次作业之间的系统性。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在经过几次作业之后,能获得某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例如,在学习摩尔浓度时,应该布置一些联系百分比浓度的作业,从而使学生通过作业熟悉两种浓度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有关溶液浓度的系统知识。

第二,同一次作业中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在设计作业时应把学生已有的或将有的知识点加以概括,巧妙合理地串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本次作业能获得某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布置作业要联系已学的盐酸和硫酸的性质,也要安排一些以后要学的硝酸、磷酸等性质的方程式让学生书写。这就使学生对常见酸的性质初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印象。

应该指出,要防止由于教师的偏见而造成对某些内容的作业偏多偏少的现象,这就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零乱对巩固知识系统性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