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提问的时机控制方法

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也是很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现实中一些教师或是先叫学生后发问,或是发问后紧接着叫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且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妨碍学生思维和谐发展。

在研究学生智力发展时,W.G 佩里发现,只有在自我义务感形成之后, 才能具有较高思维形式。毫无疑问,学生被叫后,其自我义务感会表现出来。但如果先叫学生后发问,那么大多数学生的自我义务感就被压抑了,不仅被叫的学生缺乏思考时间,而且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思维亦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发问与叫学生连续进行, 学生的思维容易“卡壳”,简单的问题也会出现“舌尖反应”——形成的思维结果到嘴边突然刺激一下反而忘得无影无踪了。事实上,只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到一定高度。最有说服力的是中考和高考后学生的“顿悟”——考生们只要互相点拨一下便豁然开朗。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一是学生完全进入独立解决问题的角色,其二是学生进行了长时间多方位的思考。

因此,在课堂提问中,应该先提问,根据提出问题的难度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叫学生回答。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到时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学生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有疑,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给予解决。对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教师就要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师提问的时间要根据需要确定,切不可形成固定的僵化模式,总是在讲课前“复习提问”。问题提出,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不同问题还要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既要考虑学生发言的机会均等又要不给差生“出难题”,给优生“出易题”,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功夫,而且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适时提问的机会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