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材讲授的操作技巧

  1. 博采精用

讲授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教科书,但又不局限于教科书,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内容都可成为讲授的信息,故讲授信息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比格说:“从最理想的情况来说,教学包括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促进和丰富交互影响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既扩展他们心理世界的范围,又提高他们心理世界的质量。”毋容置疑,讲授要达到扩展学生心理世界的范围,提高心理世界的质量,就得善于博采精用。

实践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由于教师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 不善于博采,只能照本宣科,眼睛死盯着教科书的那一丁点知识,思路难以扩展;二是脱离教科书,旁征博引地与教材内容毫不沾边,讲授时“灵机” 一动,随即拈来。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

博采,不能离开教科书另一搞一套。一般说来,当教科书的材料不足以说明讲授问题时,需要使学生加深对教科书某些内容的理解,需要在某些问题上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思考,需要使讲授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应考虑广泛搜集与补充有关事实材料,包括有文字记载的和没有文字记载的,自己经历过的和他人经历过的。

精用,表现在注重选用的事实与材料的科学性、典型性、时代性上。能

说明论证教科书中论点的材料很多,随手可取,但只有精用,才能更好地说明、分析、论证问题,增强讲授的说服力。前西德根舍因“范例教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事实材料的“精用”。通过讲清典型材料和范例,使学生理解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不科学的材料,不准确的数据和道听途说的东西绝不能讲授。大量罗列事例和堆积材料,会使听者感到累赘、膨胀,不但不能开导学生认真思考,而且会造成学生疲劳过度。随意取材和粗制滥造,则会违反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过时的东西和大家熟知的材料讲多了,会使听者乏味和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