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式

求取真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学生还“知之不多”,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还会出现“误区”。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应作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对所提问题的措词要确切,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有时还可以比较具体明确地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便于学生回答,有利于学生思维定向。

如,教《伐檀》这首诗时,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全诗; 课堂上,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节,请全班同学对照自己的译文判断正误结果, 没有同学发现译错的地方。这时提醒大家注意第一段最后一句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翻译,并请那位同学把最后这句诗的译文再念一次,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这句诗应译为:“那些大人先生们啊,可不是白吃饭的啊?”这句是用反语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作强有力的讽刺,而那位同学却把“不素餐兮!”错译成“可不是吃白米饭啊!”。“吃白饭”不是指“吃白米饭”,“吃白饭”是指不劳而获,在这里是讽刺揭露统治者不劳动,吃饭白。经这位同学一指点,全班同学都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

因此,进行启发性教学,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求取更佳教学效果, 讲究科学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