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缅甸

缅甸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 40 个民族,其中主要有缅族、孟族、掸族、

克伦族、钦族、克钦族、克耶族、若开族等。公元 1 世纪前后,缅甸境内已有一些小王国存在:北部有掸族建立的掸国,曾向汉朝遣使通好。南部有孟族建立的林阳和直通王国,孟族是个文化很高的古老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孟文,信奉佛教,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缅甸中部和南部有骠国,公元 7 世纪已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国。京城卑谬(缅语意为“国家的都城”), 城内有居民数万家。骠国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很发达,“以金银为钱形如半月, 号登伽陀”。文化也有很高水平,有自己的文字骠文。公元 802 年遣使难佗

到大唐献骠国乐和舞蹈,深受欢迎。在宗教方面,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婆罗

门教和佛教已先后传入缅甸。公元 7 世纪骠国主要信奉上座部佛(小乘佛

教),“喜佛法,有百寺”。公元 9 世纪初骠逐渐走向衰落,蒲甘王朝兴起。

蒲甘王朝 缅族是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据缅史说缅族在公元7 世纪中叶,从掸邦高原进入缅甸的平原地区,在曼德勒以南的皎克西境内定居下来,兴修水利,发展了以种植稻谷为主的灌溉农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缅族很快扩展到缅甸中部平原适于农耕的地区,9 世纪来到伊洛瓦底江流域,公元 849 年修筑蒲甘城作为政治中心。1044 年,由缅族首领阿奴律陀创建了蒲甘王朝(1044~1287 年),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早期封建国家。

阿奴律陀在位时期(1044~1077 年),蒲甘国势强盛。他鼓励农业生产, 发展水利灌溉事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他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除加强传统的步兵、象兵以外,又增加了骑兵新兵种,增强了军队的进攻力量。阿奴律陀先后征服了下缅甸孟人的直通王国、阿拉干北部,使上缅甸的掸邦各土司和其他各地封建主纷纷归附称臣,实现了缅甸的统一。他使蒲甘王朝的版图辽阔,领有上缅甸,原骠国的故土,孟人之国的下缅甸和北阿拉干, 并将其势力扩展到马来半岛和暹罗的广大地区。

从公元 11 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建立,到 19 世纪中叶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前,缅甸没有土地私有制,国王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常常被冠以“耶弥欣”的称号,意为“水和土地的主人”。缅甸保留着农村公社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和统治形式。全国各地的村社向封建国家履行各种义务,封建国家对村社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国王还把许多村社作为“食邑”,分封给皇亲国戚、各级大臣和寺庙。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他和大臣组成中央朝廷。地方行政组织,是把全国分成许多“谬”的行政单位,“谬” 是由一个城镇及其附近的农村公社所组成,由朝廷指派官员进行统治。“谬” 的行政长官称“谬温”;城镇的行政长官称为“谬屋”;农村公社的头人称为“谬伊通”。于是就形成了以国王、王室贵族、大臣、谬温、谬屋和谬伊通构成的宝塔式的统治阶级,统治和剥削宝塔最低层的广大村社成员。

公元 1077 年阿奴律陀去世,由其子修罗继承王位,勃固地区的孟族掀起

反抗的浪潮,于 1083 年俘虏修罗将其处死,围攻蒲甘城。这时阿奴律陀另一

个儿子、多谋善战的江喜佗组织力量击溃孟族军队,于 1084 年被拥戴为蒲甘第三代国王,并在他的统治时期(1084~1113 年)实现了缅族与孟族的和解。

蒲甘王朝盛行小乘佛教,到处修建佛塔和庙宇,1091 年修建的阿难陀寺殿宇洁白壮丽,塔尖金光灿烂。1113 年在蒲甘城南建造的摩耶齐提宝塔有一块碑石,四面用骠文、孟文、缅文和巴利夫文镌刻着国王江喜佗的事迹,它既给失传的骠文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钥匙,还提供了蒲甘早期国王的年代和资料。

蒲甘王朝的繁荣,浸透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国王们广建佛塔寺庙,随意抽调农民出工,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消耗了国力。有一首民谣中说:“佛塔建成,国家为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1271 年和 1273 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遣使到蒲甘要求入贡,都被拒绝。

1277 年,蒲甘王朝派兵攻入云南太平河畔的干额(干崖),元军击退缅军后, 一度进入八莫。1283 年,元军再次征缅,缅甸军民在牙松羌地区英勇狙击, 终于失败。蒲甘陷落,国王逃奔下缅甸,于 1287 年被杀,蒲甘王朝灭亡。

蒲甘王朝结束后,北部的掸族,南面的孟族,西部的阿拉干族纷纷自立, 形成小国分立的局面,史称战国时期(1287~1531 年)。北部和中部有许多掸族小邦互相争雄。1364 年阿瓦王朝兴起,以上缅甸的阿瓦为政治中心。在下缅甸,1287 年,南缅孟人伐丽流(1287~1296 年)建立勃固王朝①,政治中心在勃固。伐丽流任命僧侣,根据印度《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编成《伐丽流法典》,是为缅甸现存的最古律书。阿瓦和勃固形成南北对峙。1386 年, 两国之间爆发战争,持续 40 年,卑谬地区成为主要战场,上、下缅甸间交通为之梗阻,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从此两国势衰,东吁王朝遂逐渐兴起。

东吁王朝 东吁在缅甸东部锡唐河流域,原是蒲甘属地。1280 年,缅族在东吁建国,最初尊阿瓦为宗主。战国时期,东吁未遭战乱,缅人纷纷来此避难,人口大量增加,农业发展,国势渐强。

1511 年,葡萄牙人侵入缅甸,在马都八、丹那沙林等地设立商站,收买红宝石、象牙、漆、蜡、铅、锡、陶瓷等,进行不等价交换,并插手东吁和勃固之间的战争。

东吁王朝在莽瑞体统治时期(1531~1550 年),缅甸处于繁荣的时代, 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1535 年进攻勃固,孟族坚决抵抗,又有葡萄牙人援助,大战数年。1539 年勃固城才陷落,孟族撤往卑谬。1542 年缅军再攻卑谬, 阿拉干和上缅甸的掸族军队援助勃固。缅军以少胜多,各个击破,掸军损失惨重,缅军大胜,勃固投降。莽瑞体为缓和民族矛盾,统治孟族地区,吸收孟族上层参与政事,赐以“谬沙”和“雅沙”(均为贵族称号),朝廷中缅、孟大臣各占一半。莽瑞体派孟族将领攻占了勃固的谷仓马都八后,迁都勃固, 用孟族礼仪加冕,自称孟族国王。1544 年,缅军击败阿瓦、锡箔、蛮莫、孟养、孟密、洋桧、孟乃等土司的联军,然后沿伊洛瓦底江北抵敏建,将其收入版图。1546 年,阿拉干王国内讧,东吁乘机出兵占领阿拉干。到莽瑞体死时,缅甸中部和南部基本统一。

① 勃固王朝最初的首都在马都八城。1370 年迁到勃固,长期称为勃固王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勃固王朝是伐丽流于 1281 年在马都八建立的。建国的年代说法不一。

莽应龙统治时期(1551~1581 年),继续四出征战。1555 年占领阿瓦, 1556 年至 1559 年出征北部掸邦诸小国,经过三次战役,先后降服孟养、孟拱、蛮莫、孟密、沙伽、孟别等,最后完成了全缅甸的统一。东吁王朝的版图包括上、下缅甸和掸邦,东至暹罗北部的清迈,西到曼尼普尔边境。

16 世纪,缅甸的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王室占有大量肥沃土地。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吏以及寺庙的赐田成了世袭封地。这些土地都由世袭佃农耕种。农村公社逐渐解体,公社头目也强占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封邑主向农民征收实物租和劳役租,婚丧喜庆和节日则要农民贡献各种实物。莽应龙时还加强封建统治,让僧侣和官吏根据《伐丽流法典》编成两部法典:《达摩他憍》

(《著名法典》)和《抱僧殊》(《法典九集》)。

莽瑞体、莽应龙曾多次发动对暹罗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以至民情激愤。1564 年,濒于破产的缅甸农民,会同被囚禁于勃固附近的掸族和暹罗俘虏,联合起义,攻陷勃固,焚毁王宫。莽应龙从清迈班师, 镇压了这次起义,被捕者数千人,有七十多名起义首领惨遭杀害。1584 年, 暹罗驱逐缅军,恢复独立,并占领缅甸的土瓦和丹都沙林。在双方交战中, 葡萄牙殖民者以枪炮供应缅甸,又派军舰帮助暹罗,从中渔利。后来直接封锁缅甸海岸,控制缅甸对外贸易。此后,东吁王朝由于人民起义的打击和诸侯割据而逐渐走向衰落。

1600 年,葡萄牙派遣勃利多侵占沙廉,建立殖民据点。葡萄牙殖民者到处捣毁佛塔,抢劫佛寺,刮下佛像上的金箔,掠走寺庙铜钱用以熔铸大炮, 甚至强迫缅甸人民改宗天主教,引起人民的激愤。这时,东吁后裔正力图恢复国力,莽应龙之子良渊(1600~1605 年)重新统一上缅甸。阿那毕隆(1605~ 1628 年)继位为东吁国王后,进兵下缅甸,占领卑谬、东吁。1613 年,阿那毕隆率领军民包围沙廉,经三个月激战,击溃葡军,收复失地,处决了勃利多。此后,阿那毕隆统一了缅甸大部分地区。1627 年荷、英殖民势力伸入缅甸,两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控制缅甸的对外贸易。英国遣使要求驻节阿瓦并给予贸易特权,但都被拒绝。

1635 年,东吁王朝迁都阿瓦。1752 年 4 月,南部孟族东山再起,攻陷阿瓦,俘虏缅王,东吁王朝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