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德国宗教改革和伟大的农民战争

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16 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以

① 农民的秘密组织。起义者在自己的旗帜上画一只有长带子的农民草鞋,以示对抗穿长靴的贵族,故名。

① “穷康拉德”原意为贫苦人。“康茨”是“康拉德”的亲昵称谓。

1517 年路德公开反对贩卖赎罪券②为直接导火线而爆发的。16 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斗争形势已经成熟。德国尖锐复杂的阶级的、民族的矛盾集中在教会问题上,像火药桶那样一触即发,马丁·路德就是这场大爆炸的点火人。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首创者和领导人马丁·路德(1483~1546 年),出身于中等企业主家庭。从他的祖先起,直到父亲汉斯·路德的青年时代都是图林根的农民。路德出生时,他父亲已是艾斯勒本城铜矿的矿工。路德生后六个月,全家迁居到曼斯斐尔德城。路德的父亲先当矿工,后又开办了小型熔铁炉,雇用工人操作,继而还当选过本城的议员。路德在 18 岁前,先后于曼斯斐尔德的拉丁学校、马格德堡共生兄弟会主办的学校以及埃森纳赫圣乔治教区中学接受基础教育。1501~1505 年,路德在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当时这所大学既是经院哲学的中心,也是人文主义者活动的主要集中点。有一段时期,路德接近过该校人文主义小组。大学毕业时,路德荣获硕士学位。同年秋,他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1507 年被授予神父职,翌年调往维登堡。1512 年 10 月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维登堡大学教授。1515 年,路德升

任图林根地区 11 所修道院的区监督。路德初期的宗教改革观点体现了市民阶级要求建立自己教会的主张。主要是:一、“信仰得救”,即“因信称义” 原则。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二、《圣经》高于一切。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三、要求建立廉俭教会。提出了“平信徒皆为祭司”的理论。反对教阶制和繁杂的礼拜仪式。

1517 年 10 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①,派教皇“特使”多米尼加修士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特策尔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箱,罪人的灵魂就立即可从炼狱升入天堂。骗子的胡言, 引起路德极大的愤怒。他在天主教万圣节日①的前夕,即 10 月 31 日,在维登堡教堂的正门上公开贴出自己亲笔写出的“九十五条论纲”②,名之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路德痛斥了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由于“论纲”道出了德国人民对罗马教廷和教会统治不满的共同心声,因而它的发表成为“席卷一切等级并震撼整个帝国的运动的信号”。从此之后,“路德放出的闪电引起了燎原之火。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运动了”。③

从这时起,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便在各地迅猛展开。路德由于得到广大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一度表现坚决,宗教改革观点也步步升华。1519 年 6 月, 路德在莱比锡同教皇的代表辩论时公开申明,同情约翰·胡司的观点,谴责宗教会议。他否认教皇的权力,声称教会没有教皇也能存在。1520 年 8 月到

② 又称免罪符。天主教会制造的一种“符券”。教士宣扬说,买了它可以赎罪恶,也可免于上帝的惩罚, 灵魂将升入天堂,甚至可以提前赎买,以“免掉将来的罪”。

①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501 年开始建造,直到 1626 年才建成。这次兜售赎罪券,实际是由美因茨大主教阿尔布雷西特包销,并为了偿还他的债务。

① 万圣节在 11 月 1 日,是祭祀耶稣诸圣徒(使徒)的节日。

② 其条目是同包销赎罪券的美因茨大主教阿尔布雷西特给予传教士特策尔的售券指令的 95 条数目恰恰一致。“论纲”的 95 条中,有 73 条都是直接间接斥责赎罪券的贩卖的。

③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36、407 页。

10 月间,路德先后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三本小册子,它们被称为德国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是德国温和派宗教改革运动的纲领。三本之中以第一本最为重要。它是路德的政治纲领。路德号召德国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他主张君权至上,并宣称:世俗权力是上帝所派,对教皇、主教和神父都有权惩罚,使用武力。路德认为:《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应建立德意志帝国教会,拒绝向罗马教廷纳贡。后两本小册子是路德的宗教纲领。主要内容是讲人靠信仰得救。根据“因信称义”的教条,反对“圣礼”得救和“善行” 赎罪以及教士特权论。路德主张减少教堂、修道院,简化宗教仪礼,将七项“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项,还提出了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的主张。但路德却反对把信仰说成理性,反对自由解释宗教问题。

除三本论著外,这段时间里,从路德写给教皇的三封信也可明显看出路德的态度的演变。第一封信(1518 年 5 月末),路德自称是教皇“顺命的儿子”,尊教皇为“仁慈的父亲”、“基督的使者”;第二封信(1519 年 3 月) 里,仍把自己说成是教皇的“卑微的臣民”,但却表态不能昧着良心收回自己的主张,而第三封信(1520 年)中,却大胆地揭露道:“罗马教会以前是诸教会中最圣洁的教会,如今却成了贼窝,最不洁者的穴窟,寡廉鲜耻的妓院,罪恶、死亡、阴世的国都;⋯⋯”

罗马教皇宣布路德的学说为“异端”,1520 年 6 月 16 日经教皇批准,

颁布敕令开除路德的教籍,教皇特使将教皇的“破门令”于 9 月带至德国正

式公布,其中列举路德的所谓 41 条罪状,诬称路德是糟踏上帝葡萄园的狐狸。但路德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写出《反对反基督者的敕令》,斥责教皇为反基督者,是异端分子。同年 12 月 10 日上午 9 时,在维登堡当众把教皇发布的破门令和教会的一些法令投入火中烧毁。数百名围观的群众齐唱圣诗,歌毕,一些人趁势又把某些经院哲学的著作也付之一炬。

德皇查理五世把天主教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由于对法战争需要教皇的支持,因而反对路德的宗教改革。查理五世在 1521 年 4 月举行的沃姆斯帝国会议中,对应召而来的路德施加压力,逼其承认错误。路德在会上坚持了自己的见解。4 月 18 日晚,路德宣布“我立于此地,誓不移志,坚持己见,决无反悔!”会后,德皇下令逮捕路德时,他已躲到萨克森选侯的瓦德堡中。在这里他更名为“乔治”,改装易服,住了十个月。路德避难期间, 曾把《圣经》从希伯来文和希腊文重新译成德文①,这不仅因为路德的译文在结构、词汇和形式方面较新,而扫清了德国在语言方面的积秽,对德意志方言文学的发展和统一的德国语文的形成作出贡献,而且也为人民群众直接引用《圣经》中词句,开展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沃姆斯帝国会议后,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参加反教会斗争的社会各阶层的分歧日趋明显。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要求变革现存的社会制度,一部分激进者甚至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压迫,甚至酝酿发动武装起义。在革命风暴面前,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路德身上暴露出来。1512 年 12 月,路德发表文章告诫全体基督徒严防暴乱和煽动。他鼓吹“应该约束自己, 切勿乱说、乱想、乱动”,要“合法地前进”。这样一来,路德实际上是“抛

① 这一工作从 1521 年开始,一直继续到 1534 年结束。历时 13 年翻译《圣经》事非自路德始,但路德的部

分译文自 20 年代流行德国,影响广,贡献大。

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②。

托马斯·闵采尔和人民的宗教改革 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 年)

③出身于一个铸造钱币的小手工业者家庭。他的家乡原在采矿工业的中心地哈

茨的施托尔堡。他 14 岁时,全家迁移到邻近的克维德林堡,相传闵采尔的父亲死在施托尔堡伯爵的断头台上。闵采尔少年时深受“鞋会”斗争传说的影响,立志改造德国社会。15 岁在中学读书时,他组织过秘密团体,反对马格德堡大主教。17 岁入大学修哲学和神学,获神学硕士学位。他精通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深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不满意于人文主义者对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他喜欢到处游历,结交了许多贫苦农民、平民、矿工、纺织工和印刷工人为挚友。他走遍了几十个城市和数百个村镇,目睹了人民的饥苦,耳听了下层群众的倾诉。闵采尔精通《圣经》,他利用自己是下层传教士的条件,广泛开展了关于激进的宗教改革的宣传和活动。

1517 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之初,闵采尔曾积极拥护过路德的主张。他对路德的调子越来越低的不满,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1520 年 4 月,闵采尔到茨威考城教堂任神父后,由于经常接触矿工和贫苦农民,并受到“再洗礼派”①的影响,他的思想观点急剧地向前发展了。闵采尔由于不满路德依靠贵族,及其温和的宗教改革道路,从 1520 年末和 1521 年春起,便同路德决裂而分道扬镳了。闵采尔积极帮助再洗礼派制定教义,强调“千年天国”不能靠等待,而应当通过斗争在现世的地上建立它。1521 年,闵采尔和再洗礼派领导茨威考城工匠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闵采尔被逐,乃前往捷克布拉格, 并同胡司派建立了直接联系。同年 11 月,他在布拉格发表的《告捷克人民书》

(又称《布拉格呼吁书》),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尊崇胡司,表示自己是塔波尔派的继承人,公开提出:“人世间不应有压迫和剥削”,他号召捷克农民起来斗争。因之,捷克当局禁止他在布拉格居留,1522 年初重返德国。

从 1522 年初至 1524 年 8 月,闵采尔较长时期住在德国东部小镇阿尔斯特德,担任教堂的神父。他积极进行人民的宗教改革活动。把一些拉丁文圣诗译成德文,传教和礼拜时用德语而不用拉丁语,圣餐礼时不分僧俗,一律享用两种“圣体”。他在被压迫群众中广泛组织秘密团体“上帝的选民同盟”

(即“基督教同盟”),印发革命小册子和文章,阐述他的“千年天国”革命学说,并向四面八方派出密使,宣传和组织革命活动。

闵采尔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主要观点。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他强调信仰的主要源泉是“人的理性”。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他主张理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之中”,从自己的理性中领悟启示便能“人人升入天堂”。闵采尔甚至提出了非基督徒一样可以有信仰;基督也曾和我们一样地是人,基督只是先知和师表的观点。闵采尔的在基督教外衣下的泛神论宗教哲学,是接近无神论的当时欧洲最进步的哲学观点。

②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07 页。

③ 闵采尔的出生时间为 1489 年 12 月 21 日,一些书中写为生于约 1490 年。

① 从 16 世纪 20 年代起,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的农民和城市平民中形成的教派。茨威考城的再洗礼派主要由矿工、纺织工组成,领袖是尼古拉·施托黑。此派要求废除圣像崇拜和宗教仪式,主张信徒到成年时必须再受洗礼。他们宣称“千年天国”即将到来,在这个天国里既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是主张立即在地上建立“千年天国”,这是他的学说的目标和中心。闵采尔认为现实的世界是教俗封建主的罪恶统治。上帝的选民——农民和工人,应该拿起剑来,只有用“大震荡”、“大打击”的暴力手段才能把那些不敬上帝的贵族推翻。他强调说:“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事情。”①

此外,闵采尔认为人民贫困受压迫的根源是富有者的私有财产制。他主张:“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行”,“政权应交给普通人民”。他还认为诸侯分裂割据的“强盗窝”也是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他的反对封建压迫和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是结合起来的。

路德对闵采尔的革命学说极为反对和恐惧,他诬蔑闵采尔是“撒旦魔王的工具”,他公然要求诸侯驱逐和镇压闵采尔及其拥护者。闵采尔也揭露和痛斥路德为“说谎博士”,是“维登堡的行尸走肉”,充当了诸侯的代理人。

1524 年 8 月,因受地方当局的迫害,闵采尔离开了阿尔斯特德,先后到萨克森、图林根、法兰克尼亚、士瓦本、阿尔萨斯以及瑞士边境各地,到处宣讲革命道理,在被压迫群众中间组织和扩大秘密的基督教同盟。闵采尔到处散播的革命火种,在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方面,推动了伟大农民战争的爆发。

骑士暴动 在农民战争爆发之前,德国莱茵区的骑士于 1522~1523 年举行暴动。这次暴动的主要领导人是骑士弗兰茨·冯·济金根和乌利赫·冯·胡登。

16 世纪初,德国的骑士强烈不满于诸侯的专权和天主教会的富有,要求取消诸侯特权、没收教产,主张在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 建立以德皇为首的贵族民主制。胡登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1520 年 6 月 4 日, 胡登代表济金根致书路德,表示“我的整个计划和你的吻合”;“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永远是你的支持者”;“长期遭欺凌的祖国终将解放!上帝和我们在一起”。①与此同时,胡登所制定的统一德国的计划中,斗争锋芒不仅指向罗马教会,而且包括德国政治分裂的主要代表——诸侯。1521 年 4 月 17

日和 20 日,胡登两次写信给路德,对路德在沃姆斯会议上的坚决态度表示支持,并写文章谴责围攻路德的两名教皇的代表和一些诸侯。

1522 年 8 月,济金根(1481~1523 年)在兰都召开了莱茵、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等地的骑士会议,结成“兄弟同盟”实现中部德国骑士的联合。9 月初,济金根和胡登领导骑士进入宿敌选侯特里尔大主教领地,并向其宣战。9 月 8 日,包围特里尔城,向城里散发传单。济金根原以为,这个行动会得到城市的支持,附近诸侯不会迅速出兵援助特里尔大主教。然而出乎意料, 不仅特里尔市民,而且没有一个地方的市民或农民起来支持骑士,因为骑士想建立的贵族政权和巩固农奴制,是同市民、城市平民和农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相反,普法尔茨选侯和黑森伯爵支援特里尔大主教的军队却迅速赶到, 骑士暴动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骑士五次猛攻特里尔城不克,被迫撤围。诸侯军队转入反攻,济金根连续失败。1523 年 4 月,兰德施土尔城堡被围,济金根负重伤后死去。胡登逃往瑞士巴塞尔,准备投靠当时住在那里的伊拉斯莫,遭到拒绝。胡登又去苏黎世,受到该地宗教改革家慈温利的接待,翌年

①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16 页。

① 《乌利赫·冯·胡登的对话、政论和书信集》,第 304 页,莫斯科,1959。

病逝,骑士暴动归于失败。此后,骑士便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大部分从属于诸侯了。

1524~1526 年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1524 年爆发的德国农民战争, 遍及德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不同形式地投入了斗争。这次农民战争有四个中心地区,即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以及提罗尔和萨尔茨堡地区。

1524 年 8 月 24 日(巴托罗缪节日),在汉斯·弥勒领导下,于士瓦本地区施图林根伯爵领地爆发的农民起义,是德国农民战争的开端。

施图林根伯爵领地的农民起义者拒绝向领主缴纳赋税和服劳役,他们制作了黑、红、黄三色小旗,组成 3500 人的武装队伍,开赴莱茵河北岸的瓦尔茨胡特城,在这里建立了斗争据点。该城的革命传教士胡布迈尔是闵采尔的学生和战友。起义迅速蔓延至今巴登北部全境。在闵采尔本人于 1524 年冬到达这里的直接影响下,起义军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书简》。《书简》主张:受压迫的城乡贫苦人应当团结起来加入基督教同盟,要用暴力斗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人人平等的社会,由世俗的普通人掌握政权。1525 年初,起义席卷士瓦本地区,其中较大规模的有六支农军,①总数达三四万人。主要领袖除汉斯·弥勒外,还有乌尔利希·施米特、艾特尔·汉斯等人,许多骨干多是闵采尔的门徒。1525 年 3 月 6 日至 7 日,起义军领袖在门明根城集会,通过了著名的《十二条款》,这是个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纲领。因为集会时温和派占优势,所以《十二条款》比《书简》温和得多。它要求废除农奴制的人身依附关系,归还被领主侵占的公有牧场、森林,取消各种什一税, 农民有权选举本地区的神父,限制赋税和减轻劳役等。《十二条款》的不彻底处在于它没有提出没收领主土地的主张,仍然承认封建剥削,因而它反映的主要是富裕农民的利益。这种妥协倾向,不可能团结广大受苦农民群众把斗争引向胜利。实际斗争中,尽管有些农民军仍然按《书简》的纲领行事, 摧毁封建堡垒,没收领主财产,但由于农民军的斗争不够坚决,没有统一领导,行动互不一致,往往单独同封建主订立休战协定,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到 1525 年 4 月,阴险狡诈的特鲁赫泽斯公爵用欺骗和武装镇压的反革命两手,把农民军各个击破。

在法兰克尼亚地区,1525 年 3 月末爆发起义,这里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复杂。许多中、小城市的平民和一部分市民参加了起义,有不少骑士成为起义的指挥者。起义军攻占了几百个城堡和修道院,惩治了许多封建主。有些起义队伍的领袖如罗尔巴赫,特别是盖尔,斗争态度非常坚决。盖尔领导的支队,被称为“黑军”,曾于 5 月 6 日进驻名城维尔茨堡。农民起义军中流行的歌曲赞颂他道:

盖尔率领着我们,

教皇诸侯是敌人,</PGN0492.TXT/PGN> 农民战旗高,

“草鞋”迎风飘。长矛前进!冲向敌人,

让寺院在烈火中烧!

① 士瓦本六支农民军是:黑森林赫郜农民军,巴尔特林根农民军,波登湖农民军,上、下阿尔郜农民军, 莱普海姆农民军。

法兰克尼亚地区起义的中心是海尔布琅城。1525 年 5 月 9 日至 12 日, 各地农民军代表在这里集会,共同制定并提出了著名的《海尔布琅纲领》(又称《帝国改革纲领》),这份纲领共 14 条,是在贵族出身、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利益的文德尔·希普勒的领导下制定的。它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府,改革教阶制,没收教会土地分给骑士。加强骑士在帝国议会中的地位。建立帝国最高法院,取消诸侯的各种“同盟”。主张废除帝国境内关税界限,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取消城市贵族对商业的垄断。保证市民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纲领允许农民以交纳等于常年地租 20 倍的赎金,赎回自由和取消农奴身份。这种严苛条件,一般农民无法做到。这个纲领反映出希普勒等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意图,由于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此纲领并无实施的机会。

当海尔布琅城内围绕纲领还在辩论时,镇压士瓦本起义的刽子手特鲁赫泽斯统率的封建主联军业已赶到这里。城市贵族、富裕市民暗派代表往迎镇压军并打开城门。特鲁赫泽斯故伎重演,通过假谈判和利用分化瓦解、诈骗等各种手段之后,分别向各支农军发动猛攻。6 月初,反动联军在科尼斯霍芬(6 月 2 日)和祖尔茨多夫(6 月 4 日)经过两次决战,由于农民军领导力量薄弱,互相不能配合作战,终于失败。罗尔巴赫被俘后,被慢火残酷地烤死了。盖尔转战各地,最后也光荣牺牲。起义军驻扎的维尔茨堡城,由于“名门望族”的叛变,6 月 8 日晨亦失陷,5000 农民军被解除武装,许多人被斩首示众。7 月初,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先后失败。特鲁赫泽斯又回到士瓦本,把残余的农民起义军也镇压下去了。

图林根和萨克森地区的农民战争,是由闵采尔及其学生普法伊费尔直接领导的。许多贫民、工匠和矿工参加了起义,斗争最为坚决。闵采尔于 1525

年 2 月底来到图林根,以缪尔豪森城为据点发动起义。3 月 17 日,缪尔豪森城平民和矿工推翻了城市贵族的统治,组织了“永久市政会”。闵采尔实际领导了这个革命政权。此城成为德国中部和北部革命斗争的中心。起义斗争的火焰在图林根和萨克森各地燃烧。闵采尔在缪尔豪森力图实现他的革命理想和社会变革的主张。闵采尔提出:彻底否定同贵族、地主订立的任何契约, 所有贵族的土地应一律归农民所有。在这里,一切财产公有,一切人都有同等的劳动义务,一切官厅都应该废除。诸侯惊慌失措,直到 4 月底,他们才

拼凑了一支反动军队向缪尔豪森城进犯。闵采尔在弗兰肯豪森集结了约 8000 人的队伍,布阵迎敌。这支起义军斗志虽坚,但缺乏训练,装备又差。闵采尔本人也缺乏军事才能。1525 年 5 月 16 日,诸侯军队把农军包围在一座山岗上。农军用车辆构成车垒作掩护,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在这次众寡悬殊的战役中,农民军 8000 人中有 5000 多人战死或被捕后遭杀戮。闵采尔本

人受重伤后被俘,虽遭酷刑拷讯,仍坚贞不屈。在 5 月 27 日凌晨临处死刑前, 闵采尔的铿锵壮语是:“忏悔?决不!”“世界上的一切都应当归公”,“千年天国定会实现!”最后壮烈就义。在闵采尔牺牲的前两天,即 5 月 25 日, 缪尔豪森城失陷。“永久市政会”的其他成员也被杀害,起义终遭失败。

提罗尔和萨尔茨堡地区的起义同上述三个地区的起义密不可分。早在1524 年末,尤其是在 1525 年头几个月,再洗礼派已进入提罗尔,而闵采尔派来的密使也在阿迪杰河两岸积极活动。士瓦本农民提出的《十二条款》, 在提罗尔的北部和南部,同样引起强烈的反响。闵采尔的学生盖斯迈尔领导下的提罗尔起义,曾建立了临时性的革命政权,在反对奥地利大公、巴伐利

亚和士瓦本联盟反动军队的斗争中,英勇作战。萨尔茨堡人民反对该城大主教暴政的斗争由来已久。1525 年春,全境农民和矿工同德国士瓦本等地区的起义几乎同时起事,组织基督教同盟,组成农军,起义蔓延到恩斯河(多瑙河支流)沿岸各地。

1526 年 2~3 月,盖斯迈尔在提罗尔提出了“新的邦国制度”(又称“提罗尔宪章”,共 24 条款),这是又一个有代表性的斗争纲领。1~3 条阐述的是总纲,即革命目的是消灭反对上帝者并建立新的神权邦国。4~7 条专论反对一切不敬上帝者,驱逐危害人民的人。8~13 条讨论新国家权威的性质和形式。14~24 条是论述社会与经济改革。归纳起来,主要内容是:一、“实现完全的平等”。消除人间尊卑贵贱的区别,把一切压榨穷苦百姓和妨害公共利益、不敬上帝的人彻底清除。“拆除所有城墙、宫城和要塞,邦内应只有村庄”。二、“破除一切迷信的邪恶”。取消弥撒、圣像和礼拜堂。把寺院改为养老院和儿童养育所。三、实行政治改革,成立由本邦各区选举的中央政府,推选法官,选“三个精通《圣经》的人为政府顾问”。国家专设宗教管理机构。四、发展经济和公共事业,废除不合理的贡赋和关税。利用什一税税款作为布道、济贫和资助医院之用。取缔高利贷,发展农业、牧畜业, 矿山收归国有。上述纲领中,虽未明确提出剥夺地主土地,但却是一个消灭旧政权,试建新制度的构想,比《十二条款》更为系统和激进。

1526 年 5、6 月份,具有军事天才的盖斯迈尔率领起义军曾连续同官军激战,打过一些漂亮仗。他本来准备围攻敌人据点拉德施塔特,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包围,他不得不在 7 月 4 日夜率众突围,前往威尼斯。7 月 13 日, 起义军失败,“农民战争的最后一幕就告结束了”①。此后个别地方的起义还在继续,有的坚持到 1527 年。

1534~1535 年闵斯特城再洗礼派的城市贫民发动起义,夺取城市政权, 建立了闵斯特公社,坚持斗争达 16 个月之久,这是伟大农民战争的余波。

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德国农民战争,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斗争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德国和消除封建压榨。由于斗争失败,这两项任务均未完成。

德国农民战争的主要领导人闵采尔及其学生是农民阶级和城市平民的代表。16 世纪德国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以贫苦农民为主体,包括城市平民和中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同封建主,特别是同天主教会压榨的矛盾。德国农民战争的基本纲领——闵采尔派的《书简》,集中表述的是农民反抗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和主张。因而德国农民战争主要是农民反封建的阶级斗争。但是,由于 16 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发展,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德国政治统一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海尔布琅纲领》中有所反映,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希普勒等人直接参加了法兰克尼亚地区农民战争的领导行列,所以这次农民战争与过去历次农民起义有别,它具有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民本身表现出来的分散性强、组织不良、孤军作战和轻信敌人等弱点外,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的领导。德国的市民阶级不但在经济上无力,政治上也特别软弱。尽管他们也参加了反封建斗争的行列,但当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他们就往往惧怕

①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78 页。

下层劳动人民,而发生动摇、妥协,最后向封建势力投降。

城市平民是农民的同盟军,在农民战争中与农民并肩战斗,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还不成熟,刚刚处于近代无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

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下层的骑士阶层,其中一部分因反抗教俗诸侯参加了起义队伍,在斗争紧要关头,往往暴露出他们的阶级本性,破坏、瓦解革命运动,这也是农民战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客观方面,敌人当时比较强大,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军备上的优势, 特鲁赫泽斯之流反革命两手的狡计,以及城市贵族往往同诸侯里应外合,而农民军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未能互相支援,这也是起义受挫和终致失败的原因。

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德国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农民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路德派的新教教会在德国与天主教会分庭抗礼,宗教事务的一部分最高权力也转到世俗诸侯手中,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对德国的独占统治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第二,农民战争极大地震撼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许多封建贵族在农民战争中被消灭,至于那些本已沦落的骑士也受到了进一步打击,他们只有依附于诸侯才能继续生存下去。第三,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它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不仅使起义的农民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把那些手里拿着红旗,口里喊着财产公有的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也引上了历史舞台。德国农民和平民当时所怀抱的理想和计划,常常使他们的后代为之惊叹。第四,1524~1526 年的德国农民战争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它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农民要争得彻底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路德派新教的确立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失败后,封建统治者对起义农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反攻倒算。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有 10 万以上的农民惨遭杀戮。幸存的农民多沦为农奴,重新陷入封建主的奴役之中。中产阶级的革命半途而废,城市特权被诸侯剥夺,不得不向诸侯交纳巨额赔款。更严重的是,工商业的普遍衰落和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

从 1525 年革命中得到好处的只有诸侯。一部分诸侯不仅乘机夺得大量教产,加强了对农民的压榨,而且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利用路德宗教改革的形式,在自己的领地内保持路德教派,建立新教教会,自己成为教会首脑。利用路德新教作为加强政权工具的诸侯被称为新教诸侯。在萨克森选侯和普鲁士的公爵领地内,早在 1525 年已信仰路德新教,黑森伯爵领地内是 1526 年信仰路德新教的,接着在不伦瑞克—吕纳堡也流行了路德教。

路德为了建立路德教也广为活动。1527~1529 年,路德在萨克森选侯领地内,曾随同新选侯约翰到各地巡视并督促路德教派的牧师开展传教活动, 并且不准旧教徒举行礼拜。特别是 1529 年 10 月 1 日至 3 日,路德在玛尔堡城内同慈温利的公开辩论,影响很大。路德将福音的基本观念归纳为“14 条”,这便是路德派新教教义主张的重要根据。路德后期宗教改革活动的特点是加强系统的教理建设和创建与整顿路德宗的教会。他先后发表了许多重

要著述。如《基督教信仰的纲要并说明》是 1529 年 5 月发表的。《士马尔卡登信条》(1536 年 12 月)、《论教会会议与教会》(1539 年 3 月)是最有代表性的论著,其中详细阐明了路德派的教理和主张。《桌上谈》①和路德译注的全部《圣经》修订本②,充分表述了路德对基督教和宗教改革的观点。路德晚年仍然坚持了同罗马教皇的斗争,直至他逝世。

德皇以及天主教诸侯力图在德国全面恢复天主教会的完全统治,因而同新教诸侯展开长期斗争。德皇查理五世,1529 年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 1521 年沃姆斯会议关于反对异端的禁令。在旧教诸侯结成“士瓦本联盟”

之后,新教诸侯以萨克森选侯约翰和黑森伯爵菲力普为首,于 1530 年 12 月在萨克森境内的士马尔卡登小城聚会抗议并组成对抗性的秘密同盟,即“士马尔卡登同盟”③。路德派新教诸侯由于对斯拜尔会议提出抗议,因而被称为“抗议者”。此后,在德国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新、旧教诸侯以及诸侯同皇帝之间的封建混战。新教诸侯最初曾受挫,后来某些天主教诸侯在法国国王的武力支持下,同新教诸侯一道反对德皇,在 1552 年战败了德皇的军队。经过

谈判,1555 年 9 月 25 日德皇与诸侯签订并颁布“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约规定了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