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期新罗

新罗联合唐朝对百济、高句丽的战争与新罗的扩张 百济、新罗和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的角逐,到 7 世纪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百济因不断遭到新罗和高句丽的进攻,都城一再南迁,领土日蹙,国势衰弱。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高句丽占据玄菟、辽东、中辽、乐浪、带方等郡辖地后,在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与百济、新罗进行激烈的角逐,日益扩大疆域,增强了国力,逐步增长了分立倾向,所以隋文帝、隋炀帝多次进行征伐高句丽的战争。

642 年 11 月,高句丽发生军事政变,西部大人泉盖苏文以进行军事校阅为名,拥兵杀掉诸大臣等文武官员百余人,并冲进王宫杀死荣留王建武,立建武侄藏为王(即宝藏王),自称“莫离支”①。泉盖苏文调整政策,联合百济,准备共同进攻新罗。

新罗在同百济、高句丽角逐的过程中,扩大了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善德王(632~647 年)面对与百济、高句丽联盟相对抗的严重形势,积极采取外交行动,派王族金春秋(即后之太宗武烈王,654~661 年)出使高句丽, 以探其虚实;又出使日本,以抑制大和朝廷内的反新罗势力;更出使唐朝, 请求援助。金春秋即位后,积极整顿内政,引进唐朝典章制度,巩固中央集权,建设军队。同时派其子金法敏(即后之文武王,661~681 年)与金仁问出使唐朝,准备联合唐朝发动对百济、高句丽的战争。

660 年,新罗太宗武烈王与子金法敏、大将金瘐信率军 5 万,联合唐朝

水陆大军 13 万进攻百济。百济兵败,义慈王投降。唐朝在百济旧地分置五都督府。百济灭亡后,遗臣扶余福信据周留城,并派人赴日求援,迎立在日做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为王,欲图复国。662 年,日本派阿倍比罗夫率水军渡海救援百济。翌年,百济发生内讧,扶余丰杀福信。新罗文武王金法敏与大将金瘐信再度联合唐军乘机进攻百济。同年 8 月,唐朝水军在锦江(古称白江或白村江,又名伎筏浦)口大败日本水军,毁日船四百余艘,日军败退回国,扶余丰亡命高句丽,百济复国活动归于失败。

666 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诸子内讧。新罗文武王联合唐军进攻高句丽。唐高宗和武则天决定派大军征伐高句丽,以结束其企图脱离中国的分立局面,统一辽海地区。667 年 1 月,唐军攻入高句丽,翌年 9 月陷平壤,宝

藏王降,高句丽灭亡。唐朝将高句丽旧域收归中央政府管辖,分置 9 都督府、

42 州、百县,统隶于设在平壤的安东都护府。

670 年,高句丽旧域发生剑牟岑领导的反唐人民起义,推举高句丽王族安胜为王,并向新罗求援。新罗文武王予以支持,并迁安胜至新罗西部,册封为高句丽王。670 年至 676 年,新罗与唐朝发生军事冲突,由于唐军主力在统一战争结束后已经回防,新罗得以乘机北进,夺取了业已在唐朝安东都

① 《旧唐书·高句丽传》称:“莫离支”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

护府管辖下的原属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高句丽的大同江以南的地方。735 年,唐朝和新罗分别以赐书与表文形式的政府换文,确认了两国之间以浿江

(今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北的朝鲜半岛北半部地区后来成为唐朝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渤海国的疆域。

封建制度的确立 由于合并百济旧地和大同江以南的高句丽旧地,使新罗政府控制了相当多的土地,用来赏赐文武功臣和佛教寺院。687 年,神文王(681~692 年)开始在文武官员中实行禄邑制,按官位高低赐田,以充俸禄。两年后一度停止实行,改为赐租。757 年,景德王(742~765 年)又恢复禄邑制,这是以前诸王对文武臣僚赏赐食邑的制度化,此后一直实行到新罗末年。赐给佛教寺院的土地数量很大,693 年孝昭王(692~702 年)赐给柏栗寺田多达万顷。这些土地都由僧俗封建主向耕种者国家农民收租。

圣德王(702~737 年)时,为了维持政府的财政,于 722 年“始给百姓丁田”。由政府授予 15 岁以上的男子(丁)以一定面积的国有土地,其中的口分田只准许终身占有,永业田可有子孙继承,但禁止买卖。受田农民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依附农民,必须向政府缴纳田租,负担徭役(庸) 和贡物(调)。

由此可见,后期新罗在土地制度和剥削关系方面是以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的贵族食邑制度和国家农民份地制度的法权形式确立了封建制度。这是朝鲜半岛国家的封建制度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特征。

禄邑制和丁田制的实行,为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景德王时仿唐制整顿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政府设执事省总理政务,其下置若干府或部,分掌各项职能,多数机构和官职改用汉式名称。全国分为 117 郡,以下共置 293 县。早在神文王时,于重要地方设五个“小京”,其下不置属县,直接辖村。小京的行政长官(“仕臣”)从高位贵族中任命。这种建立在土地国有制和国家农民份地制度基础上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朝鲜半岛国家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

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后期新罗最初近一个世纪政治相对稳定的形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广大农民辛勤劳动,扩大了水田耕作面积, 增加了农作物的种类。官府经营的造船、漆器、陶器、武器等手工业生产有相当的发展。丝绸纺织、金银细工等手工业生产更为发达。官方商业渐趋活跃。首都庆州成为国内外贸易中心。新罗同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贸易日益扩大。9 世纪时,镇守朝鲜西南海要冲青海镇(今韩国全罗南道康津郡莞岛) 的著名武将弓福(华名张保皋,日本史籍中称张保高,?~846 年),同时又是新罗臣商,在新罗、唐、日之间经营海上贸易,获利甚巨。弓福对新罗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有很大的影响,在兴德王、僖康王、闵哀王、神武王等争夺王位的复杂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帮助神武王争位,受实封 2000 户,晋封为镇海将军。846 年,弓福甚至准备推翻文圣王(839~857 年), 但遭阎长暗杀而未果。

新罗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负担的加重,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化。贵族、官僚、寺院不仅以食邑为私产剥削农民,更盛行兼并农民份地,建立和扩大私人田庄。丧失土地的国家农民纷纷破产逃亡,沦为贵族官僚的私人依附农民、奴婢或家兵, 处境明显恶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贵族官僚的族党势力因以坐大。8 世纪中叶起,新罗朝政日趋腐败,统治阶级内

部不断发生争夺王位的流血斗争,破坏了稳定的政局。由于国家农民的逃亡, 各州郡输往中央政府的贡赋也日趋减少,新罗政府国库虚竭,就加紧搜刮农民。889 年(真圣女王三年),新罗政府派人到各州郡催征贡赋,激起普遍反抗,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元宗、哀奴率领起义农民占据沙伐州(今庆尚北道尚州),诛杀官吏地主。竹州(今京畿道竹山)、北原(今江原道原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等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梁吉领导的北原起义声势浩大,占据附近十几个郡县。896 年西南地区又发生赤裤军起义, 到处打击州县封建势力,更向东进攻,直至首都庆州附近的牟梁里。农民大起义打击了新罗封建统治阶级,使其再也不能完全控制全国各州郡。897 年, 真圣女王被迫退位。这时候,一些贵族、官僚、武将利用农民起义图谋改朝换代,出现了割据地方的大小群雄,到 10 世纪初年形成高丽、后百济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

高丽是由贵族出身的僧侣弓裔建立的。891 年,弓裔参加箕宣领导的竹州农民起义军,次年转投北原梁吉,深得信任,令其分兵攻略郡县。弓裔势力扩大以后,于 897 年自立,先据铁圆(今江原道铁原),后移据松岳(今京畿道开城)。899 年,梁吉率军进攻弓裔,双方战与非恼城下,梁吉败走。901 年弓裔称高丽王,904 年立国号摩震,911 年改国号泰封,其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建立后百济的是土豪出身的西南海裨将甄宣。892 年,甄宣起兵袭击西南州县,据武珍州(今全罗道光州)自立,于 900 年称后百济王, 都于完山州,据有朝鲜半岛西南地区。甄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与我国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后唐通交,并曾两度遣使日本。经过农民起义打击的新罗,国力衰微,偏安于东南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