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印度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

笈多王朝和戒日王国家 正当印度北部小国林立,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和南部的安度罗国日益衰微时,在恒河下游摩揭陀国境内,有个叫笈多的王公于公元 4 世纪初起兵占据曲女城,成为笈多王朝的始祖。320 年,旃陀罗笈多一世(月护王,320~335 年)即位时,使用了“摩诃罗阇”①称号,他统治期间征服邻近的王公,赶走大月氏人,恢复了印度西北部的版图。其子撒墨陀罗笈多(海护王,335~380 年)更开疆拓土,向西扩张到印度河,向东征服了恒河下游,直到孟加拉湾,并南征德干一带。其后,旃陀罗笈多二世又称毗克罗摩阿迭多,即超日王,(380~415 年)又向西扩张,达到纳巴达河下游,以迄阿拉伯海。这时,笈多国势臻于鼎盛,其领土包括北印度全

① 意即“大王”。

境,成为中世纪印度第一个封建大帝国。

笈多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统治者以巴特里普他拉(华氏城,又称巴连弗邑)为首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分别派总督和县长治理, 这些官吏都从国王府库中领取俸禄。统一的笈多封建帝国的建立,有利于印度北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较长时期地保障了北部国境的安全,防止了中亚游牧部落的侵扰。

超日王以后,笈多帝国由盛转衰。封建主的残酷剥削,造成公社农民的普遍贫困,破坏了社会经济,从而削弱了防御外敌的力量。5 世纪中叶起, 阇◻哒人(中国史书称为白匈奴)自中亚入侵,6 世纪初,以旁遮普的奢羯罗城为首都,建立◻哒帝国,北印度成为它的一省。◻哒人在印度的统治为时甚短。528 年,以马尔瓦王公耶输达曼为首的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了

  • 哒人。567 年,◻哒帝国为突厥和伊朗所灭。但是,经过◻哒人入侵的打击,笈多帝国陷于分崩离析状态,最后几代国王的统治,仅及于恒河下游的有限地区。570 年,笈多王朝的统治亦告结束。

这时,萨他泥湿伐罗(在今德里西北)有个叫毗乞罗摩迭多的王公逐渐扩张势力,建立伐弹那王朝。606 年,曷利沙·伐弹那(喜增)开始称王, 号尸罗阿迭多(戒日,606~647 年)。他拥有象军 5000、马队 2 万、步兵 5 万,数年之内统一北印度,又出现一个封建大帝国,其版图大体与笈多帝国极盛时代相等,首都设在曲女城。

戒日帝国在文化上盛极一时。戒日王奖励学术文艺,崇尚佛教,但亦尊重婆罗门教,一时诗人、学者、高僧群集于王都。戒日王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宗教大会),参加者不仅有北印度各地的诸侯和佛教僧侣,也有婆罗门教僧侣和其他群众。

戒日帝国时,印度有三大学术文化中心。北印度的那烂陀寺历代扩建。671 年,中国高僧义净访印时,该寺有八大院,僧客、学者常达万人。研究大乘、小乘等各派佛学,是全印及世界佛教学术中心。在西印度,伐拉昆寺院、南印度帕那瓦王国首都建志补罗(黄友)与那烂陀齐名。此外,乌阇衍是数学、天文学研究中心,■叉始罗以研讨医学驰名。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村公社 从笈多王朝到戒日王国家的三个半世纪,是印度社会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确立的历史时代。笈多帝国时期,奴隶制已经瓦解,奴隶劳动主要是用于家庭服役。据法显的《佛国记》所述, “惟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显然,这种劳动者不是自由佃农便是雇工,而自由佃农和雇工同主人的关系是契约关系。笈多帝国时期的法典,对主人同雇工的关系是这样规定的:自由人供给衣食的“耕种者”,取得其收成的五分之一;自备衣食的“耕种者”,取得其收成的三分之一。法显还记述了在国王、贵族、寺庙和殷富之家都有的所谓“民户”。他们可以被当作礼物,同田宅、园圃、牛犊并列赠送给别人,这大概就是在自由佃农和雇工以外的依附农民了。

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 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①第一种土地是由国王直接掌握的,其余三种都是连同“百姓”一起赐给臣下或僧侣的食邑(采邑)。食邑

①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赋税》,第 4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制在戒日帝国得到广泛实行,特别是在官僚中已经成为普遍制度。《大唐西域记》中说:“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①食邑是终身占有的禄田,但是久而久之,特别是在王权衰落的时候,食邑便逐渐转化为世袭领地了。

当封建采邑制形成的时候,古老的农村公社组织依然存在。不过,由于铁制农具日益广泛的应用,往日农村公社中的家长制大家族,已经分化为父权制的个体家庭,公社成员的大家族经济分解为个体家庭的小规模经济。每个家庭都有一块世袭份地,独立经营自己的个体经济,并向国王纳税以及负担各种劳役。《大唐西域记》中描述中世纪印度人民的生活时写道:“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②这里虽然含有对戒日帝国的美化,但也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广大公社成员的剥削关系。此外,公社农民还要向封建主缴纳各种额外捐税,如使用牧畜、织布机、榨油机都得纳捐,建房、结婚、家祭均须交税。地方政权机关也向公社农民征收财物,以维持其各项开支。

管理农村公社的村长和文书,通常由出身婆罗门种姓的人担任,从农村公社支取薪俸。他们除了以公社成员身份占有一块世袭份地以外,还以职务身份占有更大些的世袭份地,因此能够建立较大规模的经济,剥削贫穷的公社成员,以至上升为小封建主。6 世纪时,农村公社的村长被称为“特哈库尔”,后来这个词就变成一种封建称号,用以称呼低级封建主了。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农村公社的性质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从属于奴隶制的农村公社演变为封建性的农村公社。

印度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灌溉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笈多帝国时期,政府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很重视维护和发展灌溉设施,兴修了许多运河、水闸、水堤等水利工程。根据玄奘的记载,当时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稻、黍、豆、甘蔗等,此外还有香料和果树。部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在德干南部发现的 6 世纪至 8 世纪的铭文中,提到村镇市场上出售稻米和其他谷物,还有椰子、香料、甘蔗、糖和油料。喜马拉雅山麓以及西旁遮普和信德一带,畜牧业也很发达,饲养牛、骆驼、绵羊和驴等牲畜。各地封建王侯的首府和沿海城市开始繁荣。属于各种不同职业集团(卡

斯特)的城市手工业者,制造出精美的棉织品、丝织品、毛毯、金银宝饰、象牙和漆制工艺品以及武器等。在各种手工业中,纺织业最称发达。织工们用简单的织机,能够织出质地很薄的棉布,用这种棉布织成的妇女面纱,可以从戒指孔中穿过。笈多帝国时期,印度的对外贸易也很兴盛,同萨珊朝伊朗有活跃的商业关系。从 7 世纪起,印度同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逐渐增长, 阿拉伯商人在印度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随着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古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唐西域记》中关于戒日帝国各种姓的记述说明,当时的等级结构已经不同于古代。婆罗门和刹帝利虽然仍是位居上层的统治种姓,但已不是奴隶主,而是占有食邑实行租税剥削的封建主了。古代的吠舍种姓原来包括农村公社成员,以及手工业者和商人。到了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时期,由于公社自由农民变成依附农民,手工业者也处于依附地

②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赋税》,第 41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位,因此玄奘记载下的吠舍种姓,就只是“贸迁有无,逐利远近”的商贾, 包括商人、高利贷者和富裕的手工业主,已不包括农民了。至于首陀罗种姓, 玄奘明确指出他们是“肆力畴陇,勤身稼穑”的农人。这也表明,在封建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原有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群众,其社会地位逐渐接近, 形成中世纪附着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在这四个种姓以下,还存在着社会上最受压迫的被认为是从事低级或不清洁职业的各个种姓,数目很多,玄奘说他们“各随类聚,难以详载”,其中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法显在记述名为旃荼罗的“不可接触的人”时说:“‘旃荼罗’,名为‘恶人’, 与人别居。若入都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这种“不可接触的贱民”,不仅大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而且一直延续到现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出现了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的新宗教——印度教。

印度教崇敬三个主神: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印度教认为,各种宗教的主神都是毗湿奴或湿婆的化身,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被看作是毗湿奴神的一个化身。

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禁欲、不抵抗等内容,其基本教义是从婆罗门教和佛教那里吸取来的“法”(“达磨”)和业力轮回(“旃磨”)学说。所谓“法”,就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每个种姓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法”来生活,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则是永远安分守己地生活。印度教的业力轮回学说宣称,人们在现世如果能够按照给自己规定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便可以转生为高级的种姓,反之就转生为低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这种欺人的说教,就是让劳动人民世代甘心做牛马, 循规蹈矩地生活。

印度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和支持,公元 9 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佛教遂衰。

印度的分裂与外族入侵 戒日王死后,因封建制度形成而增强了势力的领主们,纷纷割据小邦称雄。他们大多是出身于外族的侍卫,自称“拉奇普特”(王孙贵族之意)。8 世纪以后,拉奇普特在北印度建立过好几个封建王朝,史称拉奇普特时期。这种分裂局面从 7 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 12 世纪, 印度的防御力量因此削弱,外族乘机入侵。

7 世纪末,阿拉伯人开始侵略印度。711 年,倭马亚朝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从巴斯拉经海路进攻印度河下游信德地方。8 世纪中叶,阿拉伯侵略者被印度王公打败,不得不退出印度。10 世纪中叶,在阿富汗境内兴起一个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所建立的伽色尼王朝。从 1001 年起,伽色尼王

朝的素丹马穆德侵略印度,在 26 年中前后凡 15 次。每一次都破坏城市,蹂躏乡村,掳掠居民和财富。1019 年曲女城被攻陷,几乎被夷为平地。1025 年攻陷西海岸的苏姆那特城,把最富有的湿婆神庙抢劫一空,屠杀近五万人。外族相继入侵,使北印度遭到严重破坏,旁遮普一度被并入伽色尼版图,许多印度教封建主改信伊斯兰教,逐渐同定居下来的突厥人、阿富汗人融合。1186 年,伽色尼王朝被廓尔王朝所灭。廓尔王朝兴起于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地方,灭伽色尼王朝后定都于北印度的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