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和非洲与美洲的关系

(一) 中国和北非各国的关系

中国史书最早谈到非洲国家的是《三国志》卷三十裴注所引用的《魏略·西戎传》,该书的乌迟散城一般认为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港。《魏略》成书在 3 世纪中叶,说明这时中国人就知道了遥远的埃及。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中国和大食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对埃及的知识也就逐渐增多。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提到的“勿斯里”就是埃及。赵汝适《诸蕃志》“勿斯里国”条说“勿斯里国属白达国节制”。白达国(即报达,指巴格达)就是指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诸蕃志》提到的遏根陀国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港。这个港口在古代成为罗马帝国(大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转运站。640 年以前,埃及属于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因而中国和大秦的海上贸易就包含了中国和埃及的贸易。唐朝时中国大海船可远

航到波斯湾和巴格达,中国货物可以在波斯湾换船运至埃及,再转运到西非。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为埃及人所喜爱。从法提玛王朝时起,埃及手艺人就开始

仿造宋瓷。埃及考古学家在开罗古城富斯塔特的废墟中发现大批中国瓷器, 其中也包含埃及人仿制的。

中国与北非各国人民在生产技术上的交流,也反映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的造纸法在 8 世纪传到中亚和阿拉伯帝国,大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火炮等火器,于 13 世纪下半期由蒙古人带到埃及。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在叙利亚打败蒙古人后,获得了火器以及制造火器的工匠。13 世纪末,伊斯兰教各国(包括埃及在内)都学到了火药知识。埃及人则对中国的制糖业有所贡献。据马可波罗记载,福建省的温敢城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之前,当地居民不会制糖,只知道煮浆,冷后变成黑渣。忽必烈统治该地之后,曾派朝廷的埃及人到该城教以制糖术,用一种树灰来制造。此外,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天文学家兼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天文书(“默哲斯特”),在宋元时传入中国。埃及天文学家伊本·优努斯(1007 年死)在开罗天文台所制的历表,是中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参考材料之一。

据记载,1300 年,吊吉尔使者到中国通好,此即摩洛哥首都丹吉尔。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曾游历东非、西亚、印度等地并在 1347 年到达中国, 在他所著的《游记》中,详细介绍了泉州、广州和杭州的情况,对于泉州港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港。元代末中国经商的埃及人和摩洛哥人为数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