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的建立和扩张 918 年,大地主出身的泰封国大将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翌年定都开京(今京畿道开城),开创了王氏高丽封建王朝。王建就是高丽太祖(918~943 年在位)。王建采取结好新罗以与后百济进行正面攻防的战略,并逐步削除割据的群雄。935 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同年,后百济甄宣父子之间发生争位内讧,王建乘机进攻, 于 936 年灭后百济,新罗旧域统一于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建立之初,于 919~930 年间乘渤海国衰弱和契丹与渤海民族矛盾之机,侵越新罗与唐朝的浿江(大同江)边界,向西北面扩张。先向江北移民,然后设置龙冈县、咸从县、成州、汤井郡,又先后在清川江流域增修通德镇、兴德镇、永清镇、安水镇、安北府等镇堡。契丹灭渤海以后,高丽又利用渤海遗民、女真人与契丹人的民族矛盾,笼络渤海人和女真人,使中国东北新兴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契丹不能顺利接管鸭绿江以南原属唐朝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渤海国管辖的地区。同时向女真人居住区进军,筑城垒、关城于鸭绿江边,企图强占鸭绿江以南地方,此举遭到当地女真人的抗阻。辽王朝为了保卫中国领土,阻止高丽向西北面扩张,辽圣宗于 993 年派东京留守

萧逊宁等率大军 80 万征讨高丽。然而由于中国国内宋辽斗争激烈,辽军在取得初步军事胜利时与高丽议和,而且被迫将鸭绿江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高丽于是在鸭绿江下游南岸一带原属辽东京道管辖的地方筑设兴化、通州、龙州、铁州、郭州、龟州六城以及一些镇堡,鸭绿江下游开始成为中朝

边界。此后,辽王朝为了索还江东六州,于 1010 年与高丽重开战端,但终于未能收回。与此同时,高丽还向东北面扩张,利用女真人与契丹人的民族矛盾,收买长白山女真贵族,使其归附高丽,并乘机向女真人地区渗透拓殖。从 1010 年起修筑了西起鸭绿江口到朝鲜东海岸都连浦的所谓“千里长城”, 沿线筑设许多城镇。继之,又以笼络女真人和武力蚕食手段向千里长城以北扩张,于 1107 年强筑咸州、英州、雄州、吉州、福州、公险镇、通太镇、崇宁镇、真阳镇等九城,在咸州置大都督府。当地女真人以武力反抗,在曷懒甸反击战中打败高丽军。两年后,高丽被迫将九城撤废。

田柴科制度与公田制 由于太祖王建翦除群雄,高丽政府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为调整土地制度和租税贡赋制度,借以稳定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造成了有利条件。

940 年(天授二十三年),王建曾经进行过一次部分国有土地的重新分配,即“朝臣、军士,勿论官阶,视人性行善恶,功劳大小”给以“役分田”。至景宗(976~981 年)时,以广泛的规模重新分配国有土地,于 976 年颁行“田柴科”。政府将全国耕地和山林登记造册,把文武官员按服饰分为八类, 不按官品高低而按人品划分若干等级(品),分别授予不同数量的耕地(田) 和山林(柴)。最高等级紫衫以上的第一品朝臣给田、柴各 110 结①,最低等级文班绿衫以上的第十品给田 21 结、柴 10 结。由于这种品级过于复杂烦琐, 穆宗(998~1009 年)于 998 年将文武官吏总分为 18 科,并调低给田柴的标

准。第一科给田 100 结、柴 70 结,以下每科给田大致递减 5 结,至第十五科

给田 30 结、柴 10 结。最低的第十八科仅给田 20 结,不给柴地。

高丽的田柴科继承并发展了新罗时期开始实行的土地国有制下的贵族官僚食邑制度。它不仅比新罗的禄邑制加授了柴地,而且扩大了授田对象:对闲人(地方土豪)授田施以笼络;对府兵授田以保证兵源。但闲人入仕为官, 即需归还所受闲人田柴,重新按官科授予田柴。府兵 20 岁开始服役时授田,

60 岁退役还田,如有子孙亲戚,可以继承田、丁,否则在监门卫保留兵籍,

到 70 岁的退役府兵保留国家农民的口分田,归还多余的土地。

文武官吏、闲人、府兵所得的田柴称为私田,但只是终身占有的职田,身死即需交还政府,不得世袭。不过这些田柴并不由受田柴者直接支配和经营,仅限于享有收取地租的权利,租额由政府统一规定,其数量无籍可考。此外还有所谓功荫田柴和公廨田柴。前者给开国功臣、归降土豪和五品

以上文武官员,于 977 年(景宗二年)和 1049 年(文宗三年)先后颁赐,可以由子孙继承;后者给诸庄宅、宫院、百司、州府郡县衙署、馆驿,983 年

(成宗二年)起实行,以充用度。

高丽在实行田柴科制度时,并不曾将全部国有土地尽数分配,而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由政府直接收租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分配给“良人”(国家农民)耕种,叫作“口分田”每人 5 结。70 岁以上的退役府兵、身死及阵亡府兵的妻室也改给口分田,每人 8 结。政府向良人征收公租,992 年规定上、中、下各等水旱田公租都是四分取一。

① 结是中古朝鲜以稻谷产量计算水田面积的单位。早自新罗时起就实行结、负、束、把之制,以稻 10 把为束,10 束为负,100 负为结(犹如堆)。高丽初期沿用此制。文宗时,于 1069 年始定量田尺制,以 6 寸为1 分,10 分为 1 尺,6 尺为 1 步,同时确定了 1 至 10 结田的实积:田 1 结方 88 步,2 结方 47 步,至 10 结

方 104 步 8 分。

高丽朝的田柴科制度和公田制继承、发展了新罗禄邑制、丁田制形式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下的贵族食邑制度和国家农民份地制度,这是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条件下支付官员薪俸,维持官署用度,保证军队兵源的一种可能实行的经济制度。

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高丽初期,割据势力的翦除,阶级矛盾的缓和, 土地制度的调整,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高丽政府采取了减免租赋徭役、放贱还良、限制高利贷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为了开辟政府财政来源,增加国库收入,又实行奖励垦荒、保护耕畜、贷种子、劝农桑等许多发展生产的社会经济政策,从而使新罗后期遭到破坏的农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高丽政府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开京设有军器监、中尚署、掌冶署、都染署等掌管手工业生产的衙署,管辖几十种手工业生产部门,由被列为贱民的专职工匠和各地到开京服劳役的工匠制作各种手工业品,专供王室和两班贵族享用。地方手工业有丝绸纺织、铜铁、陶瓷、笔墨纸砚、竹漆器等部门, 或由官府监督专业工匠制造,或由农民在家内生产。各种手工业品均需以常贡或别贡的名目上缴给国家。

高丽时期的商业主要是官方的贡赋贸易。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以租税贡赋的形式输往开京和各地的行政中心。1208 年(熙宗四年),高丽政府在开京设立“大市左右长廊”,专司经销从各地征收的贡品。这些贡赋物还经由官方或特许商人同宋朝和日本进行国际贸易。这种由官方经营或控制的国内外贡赋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两班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私人商业活动有限。开京和个别大城市设有集市,以米、布计值交换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有一些往来于各地村庄的行商,但私人的商业活动受政府的严密控制。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改善流通手段。996 年(成宗十五年),高丽“始用铁钱”。1097 年(肃宗二年)“立铸钱官”。1101 年(肃宗六年), 铸钱都监制出银瓶,重一斤,标有印记,约值布百疋,用以衡量碎银。翌年更铸铜钱。据《高丽史》卷七十八食货志记载:“今始制鼓铸之法。其以所铸铜钱一万五千贯分赐宰枢、文武两班,以为权舆,钱文曰‘海东通宝’, 且以始铸钱告于太庙”。13 世纪末叶,中国元朝的纸币至元宝钞、中统宝钞亦曾流通到高丽。不过,由于商品生产不甚发达,货币经济亦难发展。1355 年(恭愍王四年),官员们进行过一次应当使用何种货币问题的大讨论,一些人列举弊端,否定了银瓶、铜钱,倡用银币,由政府下令产银地区居民采银纳官,免除其贡赋徭役,同时收购私人储存的银器,由官府铸银钱,辅以加盖官府印记的“五升布”,作为流通手段。王氏高丽时期,由于封建国家严格控制手工业国内外贸易,因而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不甚发达。

国王、贵族、文武官吏、高级僧侣等构成封建统治阶级。贵族和文武官吏(称为“两班”①),享有政治特权。国家农民称为“良人”,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他们往往因反抗压迫和欠债而沦为贱民或公私奴婢。贱民大部分从事手工业生产,他们居住的地区称为“所”或“部曲”,其地位低于一般县、乡。高丽政府时而把起来反抗的人民整县整乡地贬为贱民,把县和乡降格为所和部曲;又时而放贱还良,把所和部曲升格为县和乡,借以笼络

① 朝仪时,文官位列东侧,称为文班或东班;武官位列西侧,称为武班或西班,合称文武两班,或东西两班,简称两班。

人心。高丽王朝用法令维护两班的特权,规定从父母上溯八代,如有一人是奴婢,本人及子女即判定为奴,不得做官。为数众多的贱民和公私奴婢的存在是朝鲜半岛封建社会在阶级结构方面的重要特征。

集权政治与武臣专权 王氏高丽上承新罗政治,又仿照唐、宋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成宗(982~997 年)时,在前代景宗颁行田柴科的基础上,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官制。中央政权机构设内史门下省执掌庶政并向国王提出劝谏和咨询;尚书都省总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后曾改称六官、六曹);三司掌管财政。另设御史台负责纠弹,翰林院经办文书,中枢院处理军事要务。凌驾于这些机构之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高丽初年是由新罗时期的贵族“和白”会议演变而来的都兵马使司,1279 年(忠烈王五年)以后改称都评议使司,由二品以上文武高官组成,辅佐国王审议重大决策。地方行政将全国分为 10 道,下辖 128 州、449 县。又以平壤为西京、庆州为东京,各置留守官。军事方面实行府兵制,征 20 岁以上的良人壮丁服兵役。中央政府直辖的正规军有 2 军、6 卫、

45 领,共约 45,000 人,另有地方常备军约 10 万人。各重要地方设节度使节制军民。西北和东北边防重镇置兵马使。

高丽初期,两班贵族中文尊武卑,预伏着矛盾。在对外战争中,武将势力膨胀,终于出现了文臣武将之间争权夺利的流血斗争。1170 年 8 月,毅宗

(1147~1170 年)率文臣到开京近郊普贤院游宴,随行护卫的武将郑仲夫、李义方等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全部随行的文臣,还京后继续大杀文官,废毅宗,并将其放逐到巨济岛,拥立明宗(1171~1197 年),史称“庚寅之乱”。1173 年,东北面兵马使金甫当策划举兵除郑仲夫,并欲使明宗复位。郑仲夫进行报复时再一次大杀文官,史称“癸巳之乱”。这两次流血事件合称“庚癸之乱”。从此以后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武臣专权局面。

武臣专权初期,武将之间争夺政权,不断发生流血事件,政局不稳。1196 年(明宗二十六年),将军崔忠献与其弟崔忠粹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武臣巨头,并与府兵将领结合,击败李至纯、李至尧兄弟,乘机清除反对派,掌握了中央政权。崔忠献及其子孙崔禹(怡)、崔沅等先后废立了明宗、神宗

(1198~1204 年)、熙宗(1205~1211 年)以及高宗(1214~1259 年)等四代国王,残酷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贱民和奴婢起义,成为高丽王朝实际的独裁统治者,依靠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食邑农庄和由门客、家童组成的私兵进行统治,前后凡 60 年。

高丽中期的人民大起义 武臣专权时,政治腐败,政局紊乱,王室、两班贵族、地方土豪以及佛教寺院纷纷兼并土地,遍设庄园,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失地农民纷纷沦为贱民和公私奴婢,田柴科和公田制全面崩溃。公田减少,政府财政困难,就加紧横征暴敛。12 世纪初期,京畿一带农民不堪忍受繁重的徭役,相率逃亡。政府对手工业征课过度,匠人也纷纷逃亡避役。再加上连年荒旱,劳动人民难以生存,到处掀起反封建的起义斗争,在 12

世纪后期至 13 世纪初年形成了朝鲜历史上第二个人民大众武装起义的高潮,其参加阶层之广泛,波及地区之广阔,斗争情况之激烈,在朝鲜历史上是空前的。

1176 年 1 月,南方公州鸣鹤所贱民在亡伊、亡所伊领导下起义,攻占公

州,亡伊自称“山行兵马使”。3 月,起义者大败开京派来进行镇压的 3000 精兵。三南地区纷纷响应,孙清自称兵马使,据庆尚道伽耶山起义,李光据

庆尚道东部弥勒山起义。明宗与武臣政权采取怀柔政策,6 月将鸣鹤所升格成为忠顺县,并派出县令、县尉。但起义者仍占据公州继续战斗。9 月,开京派来宣慰使招降起义者。1177 年 1 月,亡伊、亡所伊受骗去开京议和,但被押送还乡。3 月,亡伊、亡所伊再度起义,攻下骊州、镇川、牙山等地, 清州 55 县除首邑外尽为起义者所占。但是,在形势对起义者十分有利的关键时刻,亡伊再中开京两班贵族的诡计,派人前去谈判。7 月,亡伊、亡所伊被捕,起义军瓦解。

1177 年 5 月,西北地区爆发人民起义,以金旦、曹忠、康畜为领袖,占据西京(平壤)。7 月,西京起义者大败官军。8 月,武臣政权遣军进攻西京, 金旦等被杀。9 月,起义者撤至妙香山,编为中、前、后三军,坚持战斗。武臣政权又派八名将军率军来攻,康畜、曹忠于 10 月、11 月先后投降,西北起义军失败。

1193 年 7 月,金沙弥率众据云门山(庆尚北道清道郡)起义,进攻州县。武臣政权派大将军全存杰率军前来讨伐,连遭惨败,全存杰自杀。11 月,武臣政权派上将军崔仁为兵马使,分兵左右两路进攻云门山,同时施展诱骗收买手段分化起义者。翌年 2 月,金沙弥受骗赴敌营,遭杀害,起义军怒斩敌将史良柱。起义军改由孝心领导,同月在江陵遇敌伏兵大败。4 月,起义军在密城楮田村再次失利,被俘、被杀者达七千余人。8 月,孝心派李纯赴敌营请降。12 月,孝心被俘,云门山起义失败。

1193 年,开京私奴万积等六人常在松岳山会集公私奴婢,密谋杀崔忠献,焚烧贱籍,提出“使三韩无贱人”的口号,并准备夺取政权,约期在普济寺聚会,但因韩愈忠家奴告密事泄,万积等百余人遭捕杀。上述这些人民起义,一般都缺乏必要的准备,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各地起义军未能相互配合,一些领导人又往往发生动摇,因此均告失败。但是,起义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高丽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有力的冲击了最落后的奴婢贱民制度。

蒙古人侵和高丽的衰亡 高丽统治者残酷镇压人民起义,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因而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13 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兴起的蒙古帝国,发动广泛的征服战争。在联合高丽合击契丹以后,强迫高丽纳贡,并以战争相威胁。高丽人民乃组织义兵,反对外来侵略者和屈辱媚外的武臣政权统治者。1225 年 1 月,义州义兵在鸭绿江边杀死蒙古使节,蒙古大汗即以此为借口断绝国交。1231 年,蒙古大汗窝阔台派撒礼塔率军进攻高丽,掳掠州县,进围开京。高丽军民在各地奋勇抵抗侵略者。龟州人民在兵马使朴犀指挥下坚守城池四个月,打退蒙古军的六次进攻,连从军多年的一个蒙古将领都不得不承认守城人之坚决,说他“历观天下城池攻战之状,未尝见被攻如此,而终不降者”。但是,苟且偷安的高丽统治者却与侵略者议和。蒙古军撤走,勒索大量贡物。翌年 7 月,以崔禹为首的高丽政府迁都江华岛,以避蒙古。从 1232~1259 年,蒙古军又前后五次大举入侵,高丽人民坚持抗战, 一再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232 年,入侵蒙军统帅撒礼塔在处仁(今京畿道龙仁)被箭射死,蒙军失去主将,狼狈逃窜。忠州人民多次重创蒙军,奴婢成为抗敌武装中的主力。蒙古侵略者一面大举进攻,一面诱降。1250 年,蒙古军侵占高丽西南地区,江华岛的物资供应陷于危机,高丽统治者中间发生内讧。1258 年,崔氏政权第四代执政者崔谊被推翻,高宗投降蒙古,于 1270 年还都开京。蒙古在开京设置“征东行省”,派达鲁花赤监督高丽国政,勒

索贡物。又强迫高丽国王娶蒙古公主为后,送王子到大都做人质,王死后归国即位。更以高丽为侵略日本的基地,强征兵员、工匠、军粮、船只,两次侵略日本。14 世纪,朝鲜半岛南部又不断遭到倭寇的侵袭,三南①沿海地方“萧然一空”。

高丽后期,封建剥削愈益残酷,土地兼并更加严重,造成民穷国困的严重后果。《高丽史·食货志》概述从毅宗、明宗武臣开始专权和高丽投降蒙古以后政府财政困窘、征课无度、兼并猖獗、经济凋敝的景象说:“毅、明以降,权奸擅国,斫丧邦本,用度滥溢,仓廪殚竭。及事元,诛求无餍,朝觐、馈遗、国赆等事,家抽户敛,征科万端。由是户口日耗,国势就弱,高丽之业遂衰。叔季失德,版籍不明,而良民尽入于巨室,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有权力者田连阡陌,标以山川,征租一岁或至再三,祖宗之法尽坏,而国随以亡。”

1356 年,高丽趁元朝衰弱之机,遣军分向西北、东北两面进攻元朝,占领了在中国元朝开元路双城总管府管辖下旧铁岭以北、咸州以南的八州五镇。明朝建立后,着手收复被高丽夺取的旧铁岭以北之地,于 1388 年派兵到铁岭东北部设三万卫于斡朵里(今朝鲜咸境北道会宁),在铁岭西部设铁岭卫于江界(今朝鲜慈江道江界)。高丽国王辛隅和宰相崔莹派大将曹敏修、李成桂率军进攻中国辽东,以为抵抗之计。明朝政府为了集中兵力防守辽东, 不得不将三万卫后撤到今辽宁开原,将铁岭卫后撤到今辽宁铁岭,于是鸭绿江和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之间的界江。同年,李成桂从鸭绿江威化岛回师开京,发动政变,废国王辛隅,放逐宰相崔莹,立辛昌为王。翌年又废辛昌,立恭让王,自掌军政大权。1392 年,李成桂再废恭让王,自即王位,次年改国号朝鲜,1394 年迁都汉城,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李朝的封建统治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