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麦地那神权国家的形成

阿拉伯氏族社会的瓦解 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面积三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它是一块干旱的高原,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草原,只有少数绿洲适于农耕。半岛西部、南部有高山环抱,阻止海风吹入,内地气候干燥酷热。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故乡。6、7 世纪之交时,半岛上的多数居民是牧民,称为贝督因人(意为草原牧民)。他们放牧骆驼和马、羊,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少数绿洲里的农民,种植大麦、小麦和椰枣。此外,还有少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居民。骆驼和椰枣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骆驼不仅是沙漠之舟,而且肉乳可供食饮,皮毛可作衣帐。椰枣是阿拉伯人的主食之一,磨碎作饼,又是骆驼的饲料。因此,骆驼和椰枣树成了阿拉伯半岛风光的两大特征。

半岛西部和红海平行的一条狭长地带,称为汉志,自古以来就是亚欧的

① 细画(Mиниатюра),是小幅的画,是相对巨幅和壁画而言。日译作“小画”或“细密画”。

一条重要商道。东方的商品经海路运到也门,然后由骆驼商队经汉志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欧洲。商队规模很大,最大的商队有一二千只骆驼。他们转运的物品中,有中国的丝绸、非洲的象牙和印度的香料。商队为了旅途的安全雇有镖客保护,是典型的武装商队。在商路的两旁兴起了许多商业据点和城镇,其中以麦加和雅特里布最为重要。

麦加是地处商路中途的重要城镇。6 世纪前后麦加居民约有一万五千人,他们多数属于古莱氏部落,主要经营商业和服务行业,也有一些手工业者。城内有泉水,名渗渗泉,供商旅饮用。麦加城中心有一座神殿,称克尔白古庙,在我国伊斯兰教经典上称天房。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与偶像。克尔白古庙里供奉有雨神、月神、星神、安拉和许多部落神,还有一块黑色陨石,被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圣物。每年冬季春季四方的阿拉伯人到这里来朝拜自己的部落神和那块黑石头。古代的宗教中心往往也是商业中心,在朝拜时,进行物品交换。朝拜和交换事宜,由古莱氏部落的长老会议组织和领导。长老会议的会议厅建在克尔白古庙附近。

雅特里布在麦加东北 300 英里,气候和土质都胜过麦加。它位于也门和叙利亚的通商大道上,又是一个肥沃的绿洲,特别适于种植椰枣。这里住有五个部落:古赖兹、纳祖尔和盖努格部信仰犹太教,敖斯和海兹勒支信仰原始宗教。他们多数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被称为阿拉伯乐园的也门,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城邦国家。7 世纪初,广大的阿拉伯人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夕,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游牧部落中分化出占有较好牧场和大批牲畜的贵族。在通商要道的城镇里,出现了商业和高利贷贵族。他们开始把战俘和氏族成员中的负债者变为奴隶。贫苦牧民和奴隶为了反抗贵族的剥削压迫,常常烧毁贵族的帐幕。阿拉伯人部落之间盛行血亲复仇,贵族之间争夺牧场和水源的斗争十分激烈。这样,半岛上的战争连绵不绝,社会动荡不安。

6 世纪时,拜占廷和伊朗两大帝国都想南下控制阿拉伯商道。525 年,埃塞俄比亚在拜占廷支持下侵入也门。572 年,伊朗出兵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 置也门于自己统治之下,使东方商品改由波斯湾经两河运往欧洲。战争的破坏和商道的转移,使汉志地区商业衰落,牧场荒芜。原来的商队保镖、脚夫失去工作。城乡商业资金转为高利贷,重利盘剥贫民,利率高达百分之百, 许多贫民因负债而沦为债奴,奴隶、贫民与贵族的斗争空前尖锐。阿拉伯贵族为了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控制商路统一半岛,掠夺新的土地,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关;一般贝督因人迫于贫困,也渴望打破部落的局限, 获得牧场和沃土。阿拉伯国家产生的前提成熟了,它在意识形态上反映为一神教的创立。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在伊斯兰教创立以前,阿拉伯半岛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叫作哈尼夫(“崇拜真神”)的一神教。

穆罕默德(570~632 年)出身于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的贵族家庭,童年失去父母,先后由祖父和伯父抚养,做过牧童,学习过射箭,当过商队的保镖,后为麦加富孀赫底澈经营商业。25 岁时同赫底澈结婚。在去叙利亚等地经商过程中,穆罕默德熟悉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他综合犹太教、基督教以及阿拉伯半岛上的原原始宗教和哈尼夫教的主张,以古莱氏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唯一的宇宙之神,自称是安拉的使者、先知,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的意思是“顺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意即“服

从安拉和先知的人”。

伊斯兰教的经典叫作《古兰经》。“古兰”的意思是“宣读、诵读”。按照伊斯兰教义,它是安拉的语言,是安拉通过他的使者传达给世人的启示。实际是穆罕默德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讲的话。穆罕默德死后,这些话的零散记录被汇集成册,分 114 章,6211 节。

根据《古兰经》,伊斯兰教的基本原理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

宗教信仰包括: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经典、信仰先知、信仰末日。安拉,在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中都是上帝的意思,中国穆斯林一般称安拉为真主。“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伊斯兰教首要的、最重大的信条,这种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贵族统一国家的要求。末日, 是说通过末日审判,凡生前信仰安拉、遵循经典、服从先知的人,死后可升天堂,否则,堕入地狱。

宗教的基本义务是规定信徒必须遵行五善功,又名“五功”。一、念功, 即信仰和口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二、拜功, 每天面向克而伯礼拜五次,每星期五中午的一次礼拜在清真寺里集体举行。三、斋功,就是赎罪的斋戒。每年回历 9 月斋戒一月,白天不食。四、课功, 又称天课。原由穆斯林自愿捐输,约占财产的 2.5%,用以济贫;后由政府征收,标准和用途都有所变化。五、朝功,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麦加朝觐一次。

此外,参加“圣战”,也是一项宗教义务。所谓“圣战”,就是通过战争,使异教徒改宗伊斯兰教,把非穆斯林地区变为穆斯林地区。为圣战而死的人,可升“天堂”,参加圣战的人,可分得战利品。战利品包括战争中掠得的金银、牲畜、奴隶和战俘。战利品的分配原则是:五分之一为“真主的份额”,归先知和他的家族及寡妇孤儿,五分之四由战役的直接参加者瓜分, 其中骑兵得五分之三,步兵得五分之一。

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古兰经》中还有若干规定:为了取得下层人民的支持,在承认剥削和压迫奴隶的前提下,主张善待奴隶,赞成释放奴隶;在保护私有财产,对盗窃处以砍手重刑的条件下,禁止放高利贷。为了打破狭隘的氏族关系,凡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以兄弟相称;在主张多妻制的同时,废除了寡妇内嫁制;规定复仇只限于对犯罪者本人,误杀者可代之以赎金,这样就缩小了血亲复仇的范围, 有利于阿拉伯的统一。

610 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由于他主张信仰一神,反对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影响到麦加贵族与富商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以倭马亚族的阿布·苏非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起而反对甚至多次殴打穆罕默德及其信徒,迫使穆罕默德的一些信徒离开麦加,迁往埃塞俄比亚。雅特里布的居民因受麦加商业贵族的盘剥,支持穆罕默德,他们派出代表,邀请穆罕默德前去雅特里布。穆罕默德先派其大批信徒迁去,622 年 7 月 16 日夜,他本人与少数门徒亦从麦加出奔,这就是著名的“徙志”。后来这一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雅特里布也被改称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由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伊斯兰教徒称为“迁士”(穆哈吉尔),接受伊斯兰教的麦地那居民则被称为“辅士”(安沙尔)。

麦地那国家的形成 622 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依靠“迁士”和“辅士”组成武装队伍,由“迁士”任军事要职。

“辅士”中敖斯和海兹勒支部落的贵族主要担任户籍、征税等官职。这个国家以伊斯兰教作为共同的宗教信仰。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首领,而且是政治首脑、最高法官和军事统帅。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624 年,穆罕默德把天课由自愿捐输改为法定征收。626 年,对非伊斯兰教徒开始征收人头税。并制定成文法,规定了鞭(笞 40~100)、扑(笞 40 以下)、徙(驱逐出境)、系(下狱)、断(砍掉右手或左脚)、磔(用石块砸死)、割(割去身体的一部分)、杀(死刑)等八刑,用以统治人民。

麦地那国家建立后,为了打败敌对的麦加贵族和犹太人部落,穆罕默德曾亲自出征 20 余次,命教徒讨伐近 50 次。627 年,麦加贵族阿布·苏非扬

联合七个部落约 1 万人,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命教徒环城 20 里挖沟灌水,以御敌兵,历史上称为壕沟大战。这次战役穆罕默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俘虏 439 人,其中 60 余首领分与战士为奴,160 人留麦地那种田纳税,200 余人以金钱赎回。

自 628 年起,以穆罕默德为首的麦地那统治者和以阿布·苏非扬为首的

麦加贵族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妥协。到 630 年,穆罕默德率领 1 万大军进入麦加。麦加贵族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先知”;穆罕默德承认麦加是伊斯兰教圣地,克尔白古庙和黑陨石为伊斯兰教圣物。从此,麦加成为阿拉伯的宗教中心,麦地那仍为新国家的首都。此后,穆罕默德继续征服其他地区。632 年,他逝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大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