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关系

(一)中国和中亚与西亚各国的关系

中亚指的是葱岭(帕米尔)以西、里海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四国的全部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南部。西亚也叫西南亚,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间,有“五海之地”的称号。西亚各国东起阿富汗, 西至土耳其,南迄阿拉伯半岛各国,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大部分是伊斯兰教国家。

自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西交通联系便大规模发展起来。两汉时期,中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主要有南北两路,两路到安息的木鹿城汇合,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①。大量中国丝绢从长安运至安条克,行销于欧洲、西亚和北非。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人就称中国为“丝国”,这说明中国的丝织物很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自两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从洛阳、长安经西域的南北二道,一直是运输丝绸的主要通道,中外历史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三国时期增加了一条“北新道”,从玉门关西出经高昌(今吐鲁番)西北行折向龟兹(库车)与中道会合。7 世纪初,隋朝裴矩所说的西域三道,其中北道与三国时“北新道”基本相同,但裴矩指出其北道直达拜占廷帝国(拂菻)②。此后直到蒙古西征以前,中西陆路交通主要通过这三条道路。

从西汉至隋唐,大量中国丝绸均由粟特和安息等国商人负责转运。粟特商人一向以从事国际贸易而著名。在 105 年蔡伦造纸成功以后的四五十年, 西域的粟特商人已使用中国用破布所造的褴褛纸。此外,汉族士卒曾教给大宛居民铸造铁器的方法,大宛地区打井和利用地下渠道(井渠)的技术也是汉人传去的。这种地下渠道又称坎儿井,在干旱及沙漠地区特别适用。中亚的千里马、葡萄、苜蓿和琉璃等工艺品这时也传入中国。印度的佛教最早是通过大月氏使者在公元前 2 年传入中国的。北魏太武帝时(424~451 年), 大月氏商人还将制造琉璃的方法传入中国。在东汉与三国时期称霸中亚、盛

① 安条克是当时丝绸之路的终点,塞琉古王国(公元前 305~前 64 年)的两个首都之一,而且是后期唯一首都,位于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魏书·西域传》称此城为安都,约在公元前 300 年为塞琉古一世

所建,其外港塞琉西亚(此乃西亚三个塞琉西亚之一)在奥仑特河河口北部 4 英里,是各国商品和中国丝绢的集散地。

② 见《隋书·裴矩传》。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篇》第一册,称裴矩北道即罗马蔡马库斯奉使西突厥之道,则北道西部过碎叶城后系经咸海北部,南下越高加索山沿黑海南岸西行至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拂菻”一名,始自裴矩。

极一时的奴隶制大月氏贵霜王朝,在鱼豢写《魏略》之后,早已分裂,其中一部分贵霜小国已臣服于印度的笈多王朝,一部分在大夏(巴克特里亚)故地者仍保持独立,但在 5 世纪上半叶不断受到◻哒的侵犯。◻哒,欧洲人称为白匈奴,中国南朝称滑国,北朝称◻哒。原先臣服于柔然(即芮芮、蠕蠕、茹茹,欧洲人称阿瓦尔人),他们侵入中亚时被看成是柔然的先头部队,因此《魏书·西域传》说大月氏“北与蠕蠕接,数为所侵”。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是在 425 年亡于◻哒,印度的笈多王朝也

在◻哒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哒的本部,即康居和大夏的地方,约在 567 年亡于伊朗萨珊朝和西突厥的联军,其国土为两国所瓜分。这时伊朗萨珊朝的东界已到达了阿姆河边,◻哒人统治印度的政权在这以前也已被印度的起义军所推翻。657 年唐王朝灭亡西突厥后,中亚的大部分又列入唐朝的版图。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两河流域以康国(撒马尔罕)、安国(布哈拉)为首的昭武九姓各国有时臣服唐朝,有时又臣服阿拉伯。

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商人、使者、僧侣和艺人不断前来中国。《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北魏时,住在洛阳的葱岭以西的“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新唐书·回鹘传》说: “昭武九姓国与回鹘同来,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赀殖产甚厚。”大食人、波斯人则多半由海路经广州、洪州(今南昌)、扬州、洛阳而达长安。长安城里的西域(广义的西域)商人最多时也有几千人。唐时中国造船与航海技术均超过前代,远洋海船可从广州一直航行至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中国的丝织物、瓷器、纸张和麝香运销中亚和西亚各地,西域商人多携带珍珠、宝石、象牙等贵重物品远道前来中国。宋初的《太平广记》所收唐人的笔记小说有不少关于西域胡商的故事,阿拉伯人的《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亚和中国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册府元龟》记载从 651 年至 798 年,从大食第一次使者来唐到诃伦大帝时期,大食使臣来唐三十多次。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西域乐舞北朝时已陆续传入中国,至唐而大盛。唐朝十部乐中的安国乐、康国乐,有不少是这两国的乐舞人。康国、史国、米国都曾向唐朝贡献胡旋舞女。751 年,大食和中国唐朝在怛罗斯河畔一战后,被大食俘虏的唐朝士兵中有几个会造纸的工人,中国造纸术因而传到西方。1150 年,阿拉伯人把中国造纸法传到西班牙,这是欧洲第一个造纸作坊。怛罗斯之役的战俘中还有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流落在中亚和西亚,杜环《经行记》就提到“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吕礼”。西亚和中亚也有不少劳动者甚至大批移民来到中国。

自五代至元是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已出现衰落迹象的阶段。中国虽一度分裂,但中西海陆交通仍继续保持和发展。大食帝国分裂后,中亚的萨曼王朝也在 999 年被阿富汗境内的迦色尼王朝(962~1186 年)和中国境内的哈剌汗王朝(即葱岭西回鹘,10 世纪中叶至 1213 年)所灭。此后中亚和西亚兴起了塞尔柱突厥帝国,阿姆河以北则纳入中国西辽(黑契丹)版图。蒙古西征后,客观上使中西陆路交通之繁盛远超前代。西亚在伊儿汗国的旭烈兀王朝(1256~1335 年)统治下,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伊儿汗国的主要首都大不里士(元史称贴必力思)有中国人区和欧洲人区,各国商人、教士、学者和使节群集于此。元朝因和伊儿汗国统治者有亲属关系,因此来往比较密切。元代的泉州(因筑城时环植刺桐树故又称刺桐)是中国海外交通的最

大港口,摩洛哥旅行家拔图塔认为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侨居泉州的外国人数以万计,西亚的阿拉伯人、伊朗人尤其众多。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在伊儿汗国时期传到了伊朗。伊儿汗国于 1294 年(回历 693 年)发行纸币,这是直接效法中国的。纸币的发行虽未成功,但其重要意义却在于伊朗第一次实行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伊儿汗国合赞汗(1295~1304 年)的首相拉施特所写的《史集》中有一段详细描述了中国雕版印刷的技术。据估计,中国雕版印刷的技术通过西亚传入欧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与火药也是首先传到西亚,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朱彧(音玉)《萍洲可谈》关于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载已为国际公认。当时磁针使用方法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述主要有四种,而用得最早的应是水浮法,据估计是将磁针穿上几根灯草,使针浮在水面。北宋的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最晚成书于 1044 年)谈到用钢制指南鱼指引在黑夜里陆上的行军方向。12 世纪末和 13 世纪,阿拉伯人和欧洲人便学会了使用水浮磁针。葡萄牙人东来之前,在印度洋航行的主要是阿拉伯人的船舶,中国的指南针就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地中海去的。火药是硫磺、硝石(阿拉伯人在 12 世纪叫中国雪)加上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因硫磺、销石一

向是治病的药,又因加上木炭就会发火,故称火药。它是 7 世纪中国炼丹家

长期实验的成果。南宋大将虞允文于 1161 年采石矶之战以霹雳炮大败金兵。

阿拉伯人学到火药知识后曾有著作流传欧洲。欧洲人的火药知识是 13 世纪下半期从阿拉伯人的著作里学去的。火器和金属大炮都是中国人首先发明。①

在 17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和中亚与西亚的经济来往始终保持。自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 年)至明英宗天顺年间,帖木儿的子孙和明帝国之间常有使节往还。永乐五年明朝政府曾派使臣往祭帖木儿,此后来往频繁。明朝派往撒马尔罕的陈诚还写过《使西域记》一书,描写该地风俗物产。中亚商人也常冒用使臣名义不断前来中国。欧洲殖民者东来之前,明朝和西亚的海上来往更为兴盛。郑和四次西航时,到过波斯湾的忽鲁谟斯。1416 年(永乐十四年)忽鲁谟斯等 19 国使臣来中国,明朝政府又派郑和携带礼物护送来使前往各国(即第五次西航,1417~1419 年)。郑和的舰队和分舰队第六、七次除到忽鲁谟斯而外,还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当时各国使臣来华,实际是进行一种官方贸易。《明史·西域传》说西亚和中亚的来华使臣,“迄万历中不断”。西亚和中亚与中国内陆的友好往来一直继续到 19 世纪中叶,可是

海上的联系却在 16 世纪被葡萄牙殖民侵略者所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