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

镰仓幕府 源赖朝在同平氏进行战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1180 年进驻镰仓城不久设立“侍所”,用以统帅自己下属武士(“御家人”),它其后成为掌管军事的机构。1184 年设立“公文所”,管理领地与年贡,并掌管公文、财政、庶务等,1191 年后改称“政所”,成为行政机构。1184 年还设立了司法机构“问注所”,审理有关御家人领地的诉讼案件。这些机构总称为幕府。1185 年,源赖朝打败平氏后控制了京都朝廷,在镰仓设立的幕府成为掌握实权的中央政府。同年 11 月又向各国(省)派出“守护”

(军政长官),帮助国司掌管军务,并向各地庄园派出“地头”(监管人), 替幕府征收租税“兵粮米”(每段 5 升),于是全面控制了全国的地方政权。

1192 年,源赖朝迫使京都朝廷授予他“征夷大将军”的最高称号,通常以这

一年作为镰仓幕府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后直到明治维新前近 700 年的长时期里,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室町、江户(德川)三个幕府的军事贵族阶级的封建统治。在天皇朝廷以外另立一个平行的武士政权,这是日本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

镰仓幕府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是遍布各地的庄园,其阶级基础是新兴的军事贵族阶级——武士,而幕府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则是将军的直属武

① 关东指箱根以东地区,包括今东京及其周围各县。关西指铃鹿、不破等关以西,即今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地区。

士“御家人”。幕府承认并保护御家人祖传土地的所有权,对其中有功者赐予官职和土地。幕府中的重要官职以及各国的守护和各地庄园的地头均由御家人充任。

1199 年源赖朝死后,幕府上层统治者中不断发生争夺权力的流血内讧, 结果是源氏外戚北条氏掌握了幕府的统治大权。京都朝廷的后鸟羽上皇于1221 年(承久三年)乘机发动讨伐北条氏的战争(史称“承久之乱”),但响应参加者很少,很快归于失败。北条氏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于 1232 年(贞永元年)8 月,制定武家法典《御成败式目》(亦称《贞永式目》)51 条。法典的多数条文中规定了守护、地头等御家人的身份、职权以及领地的继承、转让等,借以巩固幕府和御家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南北朝和室町幕府 1274 年和 1281 年,蒙古两次入侵日本,经过农民和武士的奋力抗战,日本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是,把反抗蒙古的作战经费都压在农民身上,激起了农民的反抗。不少御家人也因战争破产,而对幕府不满。有些地方大封建主支持后醍醐天皇讨伐幕府,恢复了天皇政治, 但是“中兴”为期不长。1336 年,原幕府部将足利尊氏占领京都,重建新幕府,因幕府位于京都市内室町,故称“室町幕府”(1336~1573 年)。不甘心失败的后醍醐天皇,逃到南方吉野(在大和地方)另立朝廷,和足利尊氏在京都拥立的光明天皇相抗。两个朝廷对峙的局面,持续了五十余年,史称“南北朝时代”(1336~1392 年)。室町幕府于 1392 年合并了南朝,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室町幕府的支柱与镰仓幕府不同,不是御家人,而是“守护大名”(诸侯)。在长期战乱中,守护大名成为拥有许多封建家臣的地方大封建主,有的往往兼领数国。

从镰仓幕府初期起,由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从大陆传入的农业生产技术如密植法、稻麦双季连作或三季耕作制普遍应用。园艺作物品种增多,各地开始种茶、养蚕。农业增产了,12 世纪至 13 世纪近畿地方的上等田每段约产稻谷一石二三斗。地头、庄官往往把剥削来的生产物作为商品出售,因此,除奈良、京都、镰仓等政治中心外,在寺庙、神社和交通要道等地出现了市集,有专业商人从事运输、保管、出售、中介买卖等商业活动(“问丸”),这些地方逐渐发展为工商业城市。此外在大湖岸、河滨、沿海地方的港口,也出现了新城市,如大津、博多、尾道、堺等。城市居民中手工业者和商人因为出身微贱,受贵族、武士的歧视和压迫。他们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普遍建立行会组织(“座”),取得制造或贩卖的特权。商人们还开始了高利贷活动,建立高利贷营业所(“酒屋”)和当铺(“土仓”)。

15 世纪时,由于守护大名地方割据倾向的进一步增强,农民反封建斗争的蓬勃发展,室町幕府走向衰落,失去了控制大封建主的力量。15 世纪中叶的“应仁之乱”(1467~1477 年)使日本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大封建主割据混战的“战国时代”,直到 1573 年室町幕府为织田信长推翻为止。

15 世纪的农民起义 镰仓时期以来,农民遭受将军、武士、守护和地头等大小封建主层层的统治和剥削,贡租达收成的四成到五成,此外还负担繁重的杂税和徭役。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情况下,封建主更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商人和高利贷资本也吸吮农民的膏血。14 世纪中叶以来,近畿一带农民就采取抗交年贡、示威控诉和集体逃亡等方式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到 15 世纪,农民反抗封建主的斗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日本历史上叫作

“土一揆”①。从 1428 年至 1499 年七十余年间,爆发农民起义达 60 起,其中尤以京都、奈良及其附近等地的反抗斗争更为激烈。

1428 年,在京都附近的近江国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迅速席卷京都、奈良及邻近诸国。起义农民要求取消债务,袭击“酒屋”和“土仓”,夺回典当物品,烧毁契券。大和国农民起义者在一块巨石上刻凿了如下的誓词:“正长元年(1428 年)以后,神户四乡之地永不许有负债者”。这一碑刻至今还保存在奈良市的柳生町,纪念着这次农民大起义参加者们当时的心愿。

1429 年,播磨国(今兵库县境)农民爆发起义,提出“国内不许有武士” 的口号,曾经一度打败了守护大名的军队,把武士驱逐出境。1432 年,大和、大隅、萨摩和日向等国,都爆发了农民起义。1434 年,大和国大乘院属下的48 个地方都爆发了反对增加地租的农民暴动。1441 年,近江(今滋贺县境)、京都附近的暴动农民占领了寺院并包围京都。1469 年山城醍醐寺所属农民要求减租一半,与僧兵作战坚持达两个月之久。纪伊国农民提出口号“不要守护,把纪伊国变为农民自己的!”1480 年京都群众发生暴动,要求免除债务, 撤销关卡。1485 年,山城国(今京都府境)两个封建主集团发生内讧,在国内各自控制的地区设立新的关卡,征收捐税,强征租贡,摊派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威胁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同年 12 月,爆发了农民武装起义。他们提出了封建主武装集团必须撤出境内和废除关卡等要求。在群众压力之下,两个封建主集团被迫撤军。此后,山城国推选出 36

名(一说 38 名)有权势的代表,组成山城国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自治,推行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各项政策。农民斗争的胜利果实全部落到有势力的富有者手里,因而使他们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加深,不久自治政权发生内讧,富有者纷纷向大名投降。山城国的自治政权经过八年后瓦解。

继山城国起义之后,爆发了以一向宗(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教徒为核心的农民起义。1487 年,加贺国(今石川县境)一向宗农民反抗大名富樫政亲的统治,在 13 万起义军的进攻下,大名失败自杀。这次起义扩展到京都大阪一带。此后,一向宗信徒控制加贺国大约一个世纪之久。

  1. 世纪的日本农民大起义,波及的范围很广,持续的时间很长,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削弱了守护大名的力量,有利于日本的政治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