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在中亚游牧的西突厥部落。11 世纪至 13 世纪期间,大批突厥人向西亚迁移。这一族人在酋长埃尔托格鲁尔率领下,深入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素丹国。13 世纪 30 年代,罗姆素丹阿拉丁赐予埃尔托格鲁尔一块不大的边疆采邑,位于小亚西北的塞古特地方,同拜占廷的领土接壤。埃尔托格鲁尔死后, 他的儿子奥斯曼一世(1282~1326 年)继承其领地,宣布独立,自称“艾米尔”(Amīr)。奥斯曼一世不断进行扩张,趁罗姆素丹国分裂衰弱之机,占

领其大部分领土。1326 年,他从拜占廷手中夺取了布鲁萨城,定为首都。后来,这个国家以其创立者之名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

  1. 世纪土耳其的对外扩张 奥斯曼土耳其人一部分从事游牧业,一部分已过渡为定居农民。在游牧民中,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战士,由他们组成的轻骑兵,极其机动,易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攻击敌人。这种部落军按氏族部落组织,宗法关系很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统军的部落贵族为了得到新占土地作为采邑,积极参加侵略战争。奥斯曼一世的儿子乌尔汗(1326~ 1359 年)在 1330 年左右建立了新军(近卫军)①,这是正规的常备军,军士终身服役,不得结婚,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加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土耳其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是在对异教徒进行圣战的旗号下进行的,伊斯兰教也成了他们的侵略工具。

奥斯曼土耳其贵族一开始就把侵略矛头指向衰弱不堪的拜占廷帝国。1331 年,夺取尼西亚城,继而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地,乌尔汗改称号为“贝伊”。1354 年,占领达达尼尔海峡欧洲沿岸的加里波里,1358 年,在此建立要塞,开始向东南欧进攻。

乌尔汗死后,他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 年)正式称素丹,继续进行侵略扩张,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 年,占领亚德里亚堡,1367 年迁都此城。1371 年,土耳其军队在马里乍河附近打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瓦拉几亚和匈牙利的 6 万联军,塞尔维亚被迫纳贡。1389 年 6 月的科索沃之役,土耳其打败巴尔干各国联军,除门第内格罗外的全部塞尔维亚均被并入了素丹版图。巴尔干半岛诸国的政治分裂和封建内讧,以及它们同热那亚、威尼斯之间的斗争,使土耳其贵族容易获得胜利。

穆拉德一世的继承者巴耶塞特(1389~1402 年)继续向外扩张,1393 年侵入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欧洲封建主对此极为震惊。1396 年,他们对奥斯曼土耳其发动了十字军远征。参加这次远征的有匈牙利、捷克、波兰、法兰西、德意志等国骑士。由于联军首领意见分歧,步调不一,结果在多瑙河的尼科堡一役中遭到惨败,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 300 贵族骑士被用巨款赎回外,其余俘虏几乎全部被巴耶塞特杀死。于是,巴尔干的绝大部分都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之下。

封建制度和人民起义 在塞尔柱突厥统治时期,土耳其人中已经产生了封建制度,奥斯曼帝国时,封建制度继续得到发展。封建土地制度以国有土地为主,除国有土地外,还有素丹家族土地、清真寺土地、贵族私有地。国有土地有的分给文武大臣作为禄田,有的分给骑兵官员作为采邑。采邑的最小单位是收入足以装备五名骑士的“悌马尔”,能装备五名以上的则称为“齐阿密特”。采邑主必须率领人数与领地收入相当的骑士,随素丹出征。这是奥斯曼帝国军事力量的最重要的源泉。

在封建主土地上耕种的农民,都被固定在各自的份地上,被称为“赖雅”

(意即牲畜),不经过封建领主的许可,无权迁徙,领主有权在十年内搜寻从领地逃走的农民①。农民向封建主交纳的地租以实物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

① 新军初建时,人数不多,约 5000~10,000 人。15 世纪时,在巴尔干地区强征六七岁儿童进行严格训练, 在其成年后补充新军,数量日益增加;16 世纪中叶,达 40,000 人;17 世纪初,为 90,000 人。

① 16 世纪的法律,追回逃亡赖雅的时间延长到 15~20 年。

农民要交纳收成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除交纳收成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外,还必须交纳人头税。此外,土耳其农民还要担负各种沉重的劳役,以及牲畜税、住房税、结婚税等各种苛捐杂税。

奴隶在奥斯曼土耳其也占有相当数量。他们多来自战俘。有的从事农业劳动,有的在矿山上采矿,有的在战船上任桨手。但在土耳其社会中,奴隶制只是前一社会的残余,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关系。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专制国家。世袭的素丹具有无限的权力,拥有完备的统治机构和庞大的军队。马克思指出:“土耳其国家同所有东方国家一样,是以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紧密交错而且几乎两位一体为基础的。对于土耳其帝国及其当权者来说,古兰经同是信仰和法律的源泉。”①

  1. 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一度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中亚兴起的帖木儿

帝国于 1399 年侵入小亚。1402 年 7 月,安卡拉附近的战役,土耳其军队被帖木儿击溃,素丹巴耶塞特被俘身死。军事上的惨败,加深了帝国内部的危机。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互争王位,长期混战。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在小亚细亚和色雷斯,先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由西马维亚·贝德拉丁领导。参加起义的有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要求一切财产公有, 即要求“食物、衣服、马车和田地”公有,而首先是土地公有。起义者都穿一样的朴素衣服、吃普通饭菜,并宣布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彼此地位平等。他们团结希腊农民,共同打败素丹派来的军队。斗争持续了三年(1415~ 1418 年),素丹集中了全国兵力,才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

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扩张 土耳其统治者镇压农民起义后,又开始了新的对外扩张。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拜占廷。1430 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 年)占领了帖撒罗尼加。拜占廷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的一些土地,土耳其军从四面包围了垂死的帝国。但这时拜占廷的统治阶级仍内讧不断,土耳其素丹在充分准备之后,给予拜占廷帝国致命的打击。

1453 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 年)率领 20 万大军、300 艘

战船,以及攻城重炮,于 4 月 6 日开始进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廷末帝君士坦丁十一世(1448~1453 年)不得人心,兵力不到一万人,且是外国雇佣军, 防御力量薄弱。只是由于君士坦丁堡地形险要,黄金海角有铁链封锁才未被立即攻下。土耳其以保留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特权为条件,和区内的热那亚人合谋,利用涂油滑板,把七十多只船拉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 才得以绕过黄金海角,在港面用船只搭造浮桥,由侧背攻城,拜占廷守军两面受敌。前后经过 53 天的苦战,这座古城在 5 月 29 日终于被土耳其攻陷, 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土耳其人进城,纵兵屠掠三天。据当时土耳其史学家记载:很多地方因尸体堆积而看不到地面,寺院宫殿遍地瓦砾,优美艺术珍品成为灰烬,大多数居民或被杀死,或沦为奴隶。此后,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教的城市),成为土耳其首都。原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伊斯兰教寺院—— 清真寺,并改称阿雅·索菲亚。

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继续扩张,穆罕默德二世先后征服全部塞尔维亚(1459 年),波斯尼亚(1463 年),黑塞哥维纳(1465 年),阿尔巴

① 马克思:《希腊人暴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0 卷,第 141 页。

尼亚(1479 年)。此外,土耳其还确立了对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 占领热那亚在黑海地区的殖民地及其重要商业城市卡发,并使克里米亚汗国臣服于土耳其。

  1. 世纪,土耳其又在东西两面进行扩张。素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

年)于 1514 年以圣战为名率军十余万人侵入伊朗,占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 掠回许多财物和工匠。1516 年,打败埃及军队,占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1517 年占领开罗,灭亡埃及,并占领了当时属于埃及的汉志以及麦加和麦地那城市。

素丹苏里曼一世(1520~1566 年)多次率军侵略欧洲。1521~1522 年, 攻占贝尔格莱德(当时属匈牙利)和罗得斯岛。在 1526~1543 年间,对匈牙利五次入侵。1526 年在多瑙河畔的摩哈赤击溃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并进入布达,在各地烧杀劫掠。1529 年,又率军围攻维也纳,久攻不克,乃撤兵而回。

1534 年,苏里曼一世进兵伊朗,攻下巴格达,占领两河流域,还吞并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部分地区。1536 年,征服阿拉伯半岛和也门。在北非, 1529 年,控制阿尔及利亚;1536 年,占领的黎波里;1574 年,占领突尼斯。

16 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成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灾难,奥斯曼历代素丹的侵略都十分残酷,洗劫占领地,杀戳各地居民。15 世纪保加利亚作家伊赛·斯维托戈列维兹写道:“⋯⋯一些基督教徒被杀,另一些被虏为奴,而留下的人都成了饿莩。土地荒芜,财产损失净尽,人死了,牲畜和果实都不见了。”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对亚欧商业征收苛重的杂税,无休止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也阻碍了地中海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 促使西欧国家继续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 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促使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形成。土耳其的侵略欧洲,使东南欧和中欧的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16 世纪小亚和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起义 素丹长期的侵略战争需要大

量军费。素丹向农民索取的捐税越来越多。从 16 世纪初起,开始一年多次征收额外捐税。在侵略伊朗和阿拉伯诸国时,大军云集小亚细亚,就地征调物资,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土耳其农民、牧民和小亚细亚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封建压榨的大起义。

1511~1512 年,什叶派发动了席卷整个小亚细亚的人民起义。起义首领沙·库鲁自称“马赫迪”(救世主),以传教为名,号召农民拒绝服从土耳其素丹。起义军在锡瓦斯和凯塞利多次打败素丹军队。素丹塞里姆一世对这次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被害者达四万多人。

1518 年,在小亚细亚又爆发了努尔·阿里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要求废除苛捐杂税和封建义务。起义中心在卡拉希萨尔和尼克萨尔地区, 后来扩展到阿马西亚和托卡塔一带。素丹派大军前来镇压,起义者分散到各地农村继续准备战斗。1519 年,新的起义在托卡塔爆发。起义的领袖叫哲拉尔。起义的目标同样是反对封建主的暴行和各种苛捐杂税。起义军达 2 万人。他们占领卡拉希萨尔,并一度进军安卡拉。塞里姆一世调大军前往镇压,在阿克塞希尔附近会战中农民军被击溃,哲拉尔惨遭杀害。

16 世纪,巴尔干半岛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土耳其素丹把巴尔干诸国的农民和城市居民当作搜刮财富的对象。被征服的基督教居民,在奥斯曼国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他们必须服从一系列卑屈的规矩,如禁止携带武器、不准骑马、禁穿华丽的衣服、禁建漂亮的住房。土耳其奴役者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被征服居民养成顺从精神。

巴尔干各族人民对土耳其侵略者进行了不断的游击斗争: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爆发了民兵运动,达尔马提亚沿岸和克罗地亚爆发了乌斯科克运动, 希腊爆发了克列夫特运动。游击队有时规模很大,他们不仅进行小规模的出击,有时还袭击大城市。1595 年,民兵部队在巴巴·诺瓦克的领导下袭击了索非亚。1596 年,乌斯科克一度攻占达尔马提亚沿岸的科利斯城。1596 年至1597 年,塞尔维亚南部、黑塞哥维纳、彻尔诺戈里亚和阿尔巴尼亚都爆发了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遭到土耳其素丹的残酷镇压,但各族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

中世纪土耳其的文化 土耳其素丹以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土耳其的科学、文学和艺术都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13 世纪土耳其出现最早的书面文学。苏丹·维列德(1226~1312 年)是开始用土耳其语写诗的诗人之一,他的《塞尔柱诗歌》具有重大价值。尤努斯·埃姆列(13 世纪至 14 世纪)是土耳其民间诗歌的奠基人。他描述乡土风物以及农民的苦难生活,开创了土耳其民间口头诗歌的创作形式。

土耳其民间口头文学,保存着土耳其语言和诗歌的特征。它的创造者和记诵者是一些民间歌手——唱曲者、说书人、萨兹(民间乐器)弹唱者。在民间还有丰富的笑谭和逸闻,其中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这些民间传说、寓言、格言和小曲对土耳其早期封建时代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习惯提供了鲜明的概念。

15 世纪至 16 世纪,是土耳其古典文艺的极盛时期。抒情诗人涅札蒂

(1460~1509 年)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春天、爱情和悲伤是他写诗的题材。巴基(1526~1599 年)使抒情诗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的诗歌非常精炼,被人们称赞为“土耳其抒情诗之王”。

17 世纪时,讽刺作品在土耳其文学中得到了发展。诗人涅菲(卒于 1635 年)在他的诗集《命运之箭》里大胆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 因此被迫害而死。

封建宗教文化的居于统治地位,引起了清真寺建筑的广泛发展。土耳其早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是正门高大,石刻装饰丰富多采,屋顶呈圆锥形。14 世纪至 15 世纪流行一种“布鲁萨式”的建筑,其特征是带有厚重的圆屋顶、不高的尖塔,以及不太复杂的彩釉装饰和《古兰经》的铭文。布鲁萨式的建筑物以布鲁萨城的绿色清真寺(15 世纪)为代表,它用碧绿和浅绿的釉瓦装饰而得名。

1453 年,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后,在改建圣索菲亚教堂为清真寺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土耳其式寺院。这些寺院都是中央覆盖着大圆屋顶而四周配置四个乃至更多的半圆形屋顶,建筑物四围有通廊环绕,侧旁还有高高的针状尖塔。土耳其历代素丹都以修建清真寺、宫殿来炫耀自己统治的威力, 很多保存到现在的这类建筑都壮丽惊人。16 世纪建筑师锡南(1489~1578 年)的创作标志着土耳其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峰。他所修建的建筑物达 300 幢

以上,其中有 80 座清真寺院,而以伊斯坦布尔的苏里曼寺院最为华丽,这个

寺院的圆顶直径为 31 米。从 16 世纪以后用琉璃砖、植物图案的雕刻和绘画, 以及彩色玻璃嵌镶装饰起来的各种建筑物的部件,其富丽堂皇乃是祭祀建筑物和宫廷建筑物的特色。

16 世纪,在土耳其各城市修建了伊斯兰教高等学校、博物馆、敞篷大市场和通常带有圆形顶盖的浴室。各城市普遍的特征是有许多喷水池。

伊斯兰教禁止描绘生物,使土耳其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受到阻碍。实用装饰艺术和书籍的装饰画得到广泛流行。民间手艺人曾经创作了许多艺术品, 如地毯(带有几何图案)、织物(有金线编织的丝织物)、金银镂刻装饰品、彩绘陶器等。

16 世纪后期,土耳其的史学家萨阿德·阿尔丁父子写有奥斯曼帝国的通史,名为《历史之皇冠》。17 世纪在科学领域中,克亚提布·契列比(1609~ 1657 年)关于世界历史、地理和哲学等著作最为著名。他著有《世界志》《大

事年代记》和《动物图书辞典》。这部辞典共有 9512 个作者,搜集了阿拉伯、土耳其、伊朗和中亚等作家的资料和著作目录,至今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