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世纪的伊朗

(一)伊朗的早期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建立 5 世纪末至 6 世纪初,萨珊帝国的马资达克起义,动摇了僧俗显贵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萨珊帝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马资达克起义失败后,卡瓦德一世之子科斯洛埃斯一世统治时期(531~

579 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实行新的土地制度。科斯洛埃斯一世没收马资达克教徒从贵族手里夺取的土地,以服兵役为条件分给军人,于是在王室所有地和大地主私有地之外,出现了军事贵族所有地。农村公社被保存下来,但大部分都依附于新兴的军事贵族。

与此同时实行了赋税改革。在此以前,征税和税额听凭官员任意摊派, 特别是谷物黄熟时,倘不先由官员收取应征部分,即不能收割。人民常因收获误时而遭到重大损失。科斯洛埃斯一世下令清查全部耕地,按土地面积、土质好坏、灌溉条件和收成多少固定土地税额,一年两征,税用货币交纳, 不用实物。此外,调查从 20 岁至 50 岁的男子人数,以确定人头税。官吏、僧侣、兵士可以免交人头税,但必须交纳土地税。赋税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耕作效率,并且保证了政府税收的稳定,加强了王权。

科斯洛埃斯还实行了军事改革和行政改革。他征发农民补充步兵,并建立铁甲骑兵。骑兵戴盔披甲,使用护身的圆形盾牌和刀、矛、弓箭等武器。军事改革既扩充了兵力,又增强了战斗力。科斯洛埃斯一世为了加强王权, 把全国划为四区:一为西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相当于今日的伊拉克;一为东区,包括呼罗珊和基尔曼;一为北区,包括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一为南区,包括法尔斯和胡吉斯坦。四大区均设总督管辖,总督直接对国王负责,使中央政令易于在地方推行。

上述土地制度和赋税改革、军事改革,明显地具有封建性质,经过这些改革,在萨珊帝国建立了封建制度。

对外战争和萨珊帝国的灭亡 6 世纪时,萨珊帝国同拜占廷帝国为了控制东西方贸易,夺取地中海和黑海的商路,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540 年,科斯洛埃斯一世亲率伊朗军队侵入叙利亚北部,企图夺取安条

克城。查士丁尼派遣 6000 卫戍部队前往增援,但抵挡不住伊朗军队的进攻, 安条克被伊朗攻陷、彻底摧毁,居民被掳往伊朗。

541 年,科斯洛埃斯一世又进攻拉齐卡,夺取了庇特拉要塞。第二年, 贝利撒留的大军迫使伊朗军队退出拜占廷领土。543 年,拜占廷军队约三万

人侵入伊朗所属亚美尼亚,伊朗全歼入侵军队。

572 年,伊朗出兵也门,将拜占廷支持的埃塞俄比亚占领者赶走,夺取了该地,控制了从也门经过阿拉伯西部抵达地中海和叙利亚的商路要冲。

长期不断的战争,使萨珊朝的中央政权渐趋衰弱。589 年,南阿塞拜疆驻军司令巴赫拉姆·曹宾发动政变,590 年杀国王霍尔马兹德四世(579~590 年),自立为王。王子科斯洛埃斯二世(590~628 年)以亚美尼亚大部分和伊比利亚之半的土地为报酬,取得拜占廷的援助,恢复了王位。此后,伊朗与拜占廷之间维持了十多年的和平。7 世纪初,科斯洛埃斯二世乘拜占廷国内人民大起义的时机,夺回了伊朗以前割让给拜占廷的领土。在 7 世纪 20 年代,科斯洛埃斯二世又占领了拜占廷的属地西里西亚、安条克、爱德沙、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以及埃及。

自 622 年起,拜占廷帝国转入反攻。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击败了伊朗大军,628 年逼近萨珊帝国首都泰西封。其时,萨珊帝国还得在西北和东北边境抵抗与拜占廷结盟的突厥各部落的进攻。国王卡瓦德二世被迫同拜占廷议和,放弃了原来占领的拜占廷领土,将伊朗军队从埃及、叙利亚和亚美尼亚等地撤出。

正当萨珊帝国与拜占廷帝国因长期交战两败俱伤之际,阿拉伯帝国在西亚兴起。637 年,阿拉伯军攻陷泰西封。642 年尼哈温一役,伊朗惨败,伤亡十万人以上,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632~651 年)逃往中亚,651 年在莫夫城外一家磨坊里被人杀死,萨珊帝国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