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前期李氏朝鲜

田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丽末年,面对猖獗的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两班贵族中出身中小地主的新官僚,要求抑制兼并,改革田制,得到李成桂的支持,形成田制改革派。1390 年 9 月,李成桂下令于开京市街烧毁公私田籍。翌年登录全国土地,共 79.8 万余结,在地主阶级范围内重新分配,

将在京供职的官员分为 18 科,在京畿一带授予科田,第一科得 150 结,依次

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 10 结。京畿以外各道置军田以养军士。各道官员和地

方土豪(“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田 5 结至 10 结。还有功臣科田。这几项均属私田。各级官衙仍保有公田。所有未被分配的土地由国家控制,亦属公田。公私田都由国家农民(“良人”)佃种,田租水田 1 结纳糙米 30 斗、旱田 1 结纳杂谷 30 斗。除国王陵寝、仓库、官司、公

廨、功臣田以外,凡受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 1 结白米 2 斗、旱田 1 结黄豆

2 斗。这就是所谓“科田法”。

李朝科田法和高丽田柴科都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田柴科授田只准终身占有,身死还田,少数功荫田柴可以世袭,受田者免纳租赋。科田法授田则允许世袭,犯罪也不没收,地主对土地的支配权比田柴科增大,但

① “三南”指忠清南北道、全罗南北道和庆尚南北道。

需向国家缴纳租税。李朝实行科田法,暂时抑制了兼并,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税收和兵源,从而巩固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土地关系的重新调整,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北部边境的安全,为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造成有利的条件。高丽末期,全国共有耕地和荒远田 79 万余

结,到 15 世纪初增加到 100 万结,有人口 18 万户。15 世纪中叶,耕地达到

160 万结,人口达 22.6 万户。农业生产进一步改进了耕作方法,采用秋耕、深耕、压绿肥、小株密植、多铲多耥等耕作技术,增加了农作物的种类,轮作制代替了休耕(易田)法,水稻由直播改为移秧,京畿一带的水稻品种多达 24 种。水田实行麦稻连作制,旱田实行麦豆连作制。农业的收成明显增多。

手工业和商业较前朝亦有发展。1399 年(定宗元年),首都汉城钟路(云从街)设立官方商业组织“市廛左右行廊”,简称“市廛”,亦称大市。由官府修建店铺,租与商人,并给以独占经营一定商品的特权,令其按规定价格供应官府各种用品,其种类依政府需要,因时而异。各廛都建立行业组织, 称为“廊中”,加入者需交入会金,并按卖钱额在公共积累中所占的比重缴纳会费,称为“分税”。政府则向市廛征收“公廊税”。市廛组织还享有逮捕侵犯其特权的“乱廛者”,没收其商品,甚至加以处罚的特权。此种市廛制度独占城市商业,压抑私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5 世纪以后,各地的行商和定期市集逐渐增多。李朝政府发行金属货币“朝鲜通宝”和纸币。但是,由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微弱,一般仍然使用米谷、棉布或麻布作为交换手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加强 1400 年(定宗二年),李氏朝鲜实行官制改革,中央国家机关设有承政院、议政府、六曹(六部)和三军府。承政院咨询国事,权力较大,有时甚至凌驾于议政府。议政府源于高丽的都评议使司,由文职高官组成,掌管中央政务,其权力不久即被缩小,各项政务分别由沿袭高丽以来的六曹署理,但需经议政府审议。1400 年,废除高丽以来的私兵,军队均归国家控制,并实行军事与行政分离,以三军府为执掌军权的最高军政机关,此后数经更改,至 1467 年改置五卫都总府。

1461 年(世祖七年),世祖(1455~1468 年)鉴于前朝法典不流一,遂命崔恒等编纂《经国大典》,1469 年(睿宗元年)修成,1471 年(成宗二年) 颁布出版,共六卷,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典。此后数经修订。《经国大典》是李氏朝鲜基本法,举凡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财政、军事、刑律、教育等,均有详细的规定,一直通行到李朝末年。

李朝封建社会的等级区别森严而又复杂。最高等级两班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等级。其下的“中人”和“胥吏”两个等级都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中人主要担任翻译、医药、司法、财政等方面的官职。胥吏是中央和地方各种衙署中的官吏。被统治阶级中的一般平民称为良人或常民,其次是身良役贱阶层。这两个等级虽然都具有自由人身份,但都不得为官。再次是奴婢,有公奴婢和私奴婢两种,其地位接近农奴。处在社会最下层的是贱民。

李朝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从 1407 年起实行邻保制度,后改称五家作统法。其法以五家为一“统”,设统首(统主);五统为里,亦称洞或村,置里正(里长、洞主、村首);集若干里为面,置面长(面任)。面长、里正从本地乡民中选任,多为本地土豪。邻保之上是封建国家的各级行政机构。从 1413 年起又推行号牌法。在编制户籍登记户口时,由政府颁发给 16 岁至

70 岁的居民每人一块牌子,上面烙有官府印记,名为号牌,犹如身份证。常

民号牌用杂木制作,上记姓名、住址、面貌和体态特征,是一种隶属关系和身份卑贱的标志,目的在于控制户口,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兵源。两班高官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作,只记官名、显位,是一种荣誉和特权的标志。此后数经废兴,多有反复,并未彻底实行。

15 世纪中期,由于两班贵族土地兼并的加剧,科田法日趋紊乱,私田逐渐膨胀。李朝自建国以来,不断分给两班贵族以世袭的功臣田、别赐田。1466 年(世祖十二年)又实行“职田制”,即分给在职官员以一定面积的收税地。但兼并之势有增无已,职田制也不能维持,到 16 世纪中期便被废除。王室和两班贵族公然强占民田,广大国家农民纷纷丧失土地,或成为私人佃农,或沦为奴婢。15 世纪后期,全国的公奴婢达到 26 万人之多。农民、贱民、公私奴婢或者逃亡到深山海岛,或者群起抗租抗税,进而掀起新的武装起义, 其中声势最大的是 1467 年 5 月咸镜道的农民起义。起义者号召取消号牌法和扩增军额、增加捐税等各种压迫、剥削措施以及肃清贪官污吏,起义不到十天就处置了全道的各级官吏。但是,由于土豪混进了起义队伍,领导人又采取了撤退主力的战略,到 8 月间起义遭到失败。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各地时有发生。

15 世纪末,李朝政治日趋腐败,统治阶级中不断发生党争。燕山君在位时(1495~1505 年),朝中两班官僚(勋旧派)唆使国王大杀以儒学为标榜的政治集团(士林派),揭开了长期党争的序幕。16 世纪后期,士林派在朝中得势,对敌党大肆报复,内部又互相倾轧,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极度衰弱, 军备长期废弛,日本大封建主丰臣秀吉乘机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壬辰卫国战争①16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完成了政治统一。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适应大封建主掠夺和扩张的要求,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战争前夕,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说: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暴露了他的侵略野心。

1592 年,日本侵略军多达 16 万至 17 万人,相继在釜山登陆,大举侵略朝鲜。战争初期,由于朝鲜武备松弛,各级官吏惊慌退却,致使敌军深入朝鲜国土,20 天就占领了朝鲜首都汉城,并分兵侵略各地。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日军向西北面侵入平壤,东北面深入到咸镜道北部,在南方占据了京畿、忠清、庆尚各道的许多州郡。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激起朝鲜人民的义愤和反抗。

在国家面临严重危机的关头,朝鲜人民自发组成义兵,到处打击敌人。同时,李舜臣将军指挥朝鲜水师,装备有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龟船战舰,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在东南沿海一带给予敌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从 5 月初到 7 月上旬,李舜臣水师在巨济岛玉浦、熊川合浦、泗川、唐浦等地,特别是在闲山岛的三次大举出击,与敌舰队进行多次海战,击沉敌大小舰只三百五十余艘,打破了敌军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牵制了敌军的北进,不仅保卫了北方国土,而且保住了粮饷基地全罗道,为尔后的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朝鲜政府遣使向明朝求援。明朝政府深知援救朝鲜实为保中国,乃于1592 年 7 月先派兵 5000 支援朝鲜。年底又派李如松等率军 43,000 增援。

① 1592 年是干支记年的壬辰年,朝鲜史学界把从这一年开始到 1598 年的抵抗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称为“壬辰卫国战争”。

朝中军队合力奋战,于 1593 年初收复平壤城,敌将小西行长率残部南逃。朝中军队乘胜追击,李如松派兵焚毁敌军粮站。朝鲜各地义军四出袭击敌军, 切断敌军运输线。敌军大量伤亡,补给困难。4 月中旬,侵占汉城的敌军被迫南逃,退守东南沿海一隅。朝鲜国土大部光复。

日本侵略计划被挫败以后,为了争取喘息时间,提出议和。明朝政府为了谈判能顺利进行,主动将大部分援军撤回国内。和谈从 1593 年秋开始,日方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均被朝中方面严辞拒绝。谈判拖延三年,最后终于破裂。

1597 年 1 月日本又动员 14 万陆军以及拥有数百艘战船和数万兵力的海军,水陆并进,再次侵略朝鲜。朝鲜国内由于党争,李舜臣遭诬陷被撤职, 继任水师统帅腐败无能,战备松弛,海军战斗力极度削弱,在 7 月中旬的一次海战中,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灭。敌军很快占领了朝鲜海军要塞闲山岛和西南地区,朝鲜再次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朝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再次派大军渡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9 月上旬,在忠清道稷山一带给予北犯之敌主力毁灭性打击,制止了敌军的北犯。9 月中旬,重新被起用为水军统制使的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十余艘战船,在鸣梁海峡与三百余艘战船组成的日本海军展开激战,取得击沉敌船百余艘、歼敌四千余人的辉煌胜利。1598 年,明朝再派大军入朝参战。在中朝军队海陆两方面的连续打击下,日本侵略军屡战屡败,被压缩到南部沿海的狭窄地区。8 月,丰臣秀吉在进退两难中忧急病死,遗嘱日军速从朝鲜撤退。11 月中旬,朝中海军在露梁截击败逃的敌军。李舜臣指挥朝鲜海军与陈璘统帅的明朝海军协同作战, 击沉了敌大小战船两百余艘、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老将邓子龙都在露梁海战中壮烈殉国。朝鲜人民坚持七年之久的壬辰卫国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17 世纪前期的朝鲜 日本的侵略使朝鲜国土遭到严重的破坏,给朝鲜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壬辰战争以后,朝鲜全国保有的耕地仅相当于战前一个道的耕地面积,人口锐减为战前的六分之一。首都汉城的人口由战前的八九万户减少到三四万户。由于经济残破,人口大减,人民大众所受的封建剥削更重了。在常规的封建租赋外,战时为补充军饷而征收的“三手米”①,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成了经常税,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苛捐杂税。统治集团内部的党争更加复杂激烈,使人民倍受磨难。

17 世纪前期,李朝政府采取安顿流失人口、出贷农具和种子、输入外国

耕畜、奖励开荒、维修水利等政策,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全国耕地从 17

世纪初的四五十万结增加到 17 世纪中叶的 130 万结。

16 世纪后期,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兴起于东北。从 1583 年起,建州卫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老城)建立后金地方政权。1618 年,明朝政府出动大军进攻后金, 同时联络朝鲜出兵助战,结果被后金所败。1625 年,后金迁都沈阳,并准备大举进攻明朝,以夺取全国政权。后金新汗皇太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于 1627 年出兵打败朝鲜,朝鲜请降,双方议和签订《江都和约》,其中明确规定了朝鲜在后金与明朝之间严守中立的立场。1636 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同年率 10 万大军入侵朝鲜。翌年,朝鲜国王被迫再度请降,接受承认做清朝

① “三手米”是壬辰战争期间为了补充训练炮手、射手、杀手的军饷、军费而向农民征收的临时附加税。

藩属的屈辱条件。1644 年,清军攻入山海关,迅速夺取了全国政权。清初与朝鲜之间继续保持自明朝洪武、正统年间以来的鸭绿江、图们江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