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非

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都是有悠久历史的东非古国,建立过强大的奴隶制国

① 札维亚,马格里布地区的伊斯兰教修道院,既是清真寺学校,也是军事行动和传教活动的据点。

家,创造了较高的文明。从 7 世纪起,这两个国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但长时期内奴隶制在它们的社会经济中尚占有重要地位。

东苏丹诸国 苏丹在古埃及时称为努比亚,境内古老的库施国家在 4 世纪中叶被阿克苏姆王国灭亡①。6 世纪中叶基督教传入②。6、7 世纪之交,阿克苏姆王国衰落,这里又兴起了两个独立的基督教国家:一个是 6 世纪形成的穆库拉王国,建都于栋古拉,统治着阿特巴拉河口以北到第二瀑布的地方; 一个是 7 世纪建立的阿勒瓦王国,统治着阿特巴拉河口以南的地方,都城在索巴(靠近今喀土穆)。

穆库拉是早期封建国家,651 年起,阿拉伯的埃及总督不断派兵侵入, 穆库拉人进行了猛烈抵抗,多次打败入侵军,最后同阿拉伯人订立和约:努比亚人每年献给穆斯林三四百名奴隶,穆斯林给予努比亚人相应数量的粮食

(小麦和扁豆)①。这种剥削方式继续到法提玛朝,长达五百多年。12 世纪后期,萨拉丁派兵洗劫穆库拉王国。13 世纪中叶,马木路克王朝再次入侵, 并将王国的北部划为马木路克的封地,伊斯兰教在这里加速传播。

阿勒瓦封建王国的特征是保留了大量奴隶制残余。首都索巴是最大的商队中心,过境贸易给国家带来巨额财富。10 世纪末,埃及人伊本·萨利姆·乌斯瓦尼的记事中指出,阿勒瓦国王比穆库拉拥有更多的土地和马匹;索巴有壮观漂亮的建筑物和黄金装饰的教堂;教堂里保存有译成努比亚文的希腊书籍;穆斯林住在城市的特定地区。11 世纪到 13 世纪阿勒瓦王国进入繁荣时期,16 世纪和穆库拉一起并入了芬吉素丹国。

早在公元前后,阿拉伯部落已开始迁入苏丹。7 世纪中叶到 13 世纪中叶, 又有不少的阿拉伯部落迁来,散布苏丹全境。到 16 世纪初,在苏丹出现了两个强大的伊斯兰教王国:西部的达尔富尔素丹国和东部的芬吉素丹国。

达尔富尔素丹国是 16 世纪在博尔努帝国②分裂基础上产生的独立国家, 首都在厄尔法舍③。它极盛时的版图不仅包括全部科尔多凡,还占有尼罗河东岸的好几个州。素丹出身于富尔族,统治着苏丹阿拉伯各部落。

达尔富尔素丹国是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全国居民都要向国库缴纳实物税。以《古兰经》教义为基础的成文法代替了习惯法。国内还存在奴隶制残余。从南方赤道地区运来的奴隶不仅被迫耕种土地和放牧牲畜,还编入素丹军队。

达尔富尔素丹国的富尔人王朝一直维持到 1716 年,末代素丹阿里·迪纳尔被英国殖民者废黜。

芬吉素丹国建立于 1504 年,它极盛时代(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领土: 东临红海,西面包括科尔多凡一部分,与达尔富尔国接壤,北面包括栋古拉, 到第三瀑布附近,南面临近“浪花之国”——尼罗特人部落。首都散纳尔,

① 库施国家形成于公元前二千年代,埃及法老塞努斯莱特一世(约公元前 1970~前 1936 年)在瓦迪哈勒法对岸布汉所树的记功石柱上的铭文中提到“库施”的名字。公元 330 年到 340 年,库施国家被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灭亡。

② 基督教于 6 世纪中叶从埃及传入穆库拉,7 世纪从穆库拉传入阿勒瓦。

① 苏联科学院编:《七~十世纪南撒哈拉非洲的民族志和历史的阿拉伯资料》,俄文版,第 27~29 页,1960 年。

② 博尔努帝国是 15 世纪后期在加涅姆帝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心地区在乍得湖周围。

③ 厄尔法舍在今苏丹达尔富尔省首府法席尔西北。

位于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之间肥沃富饶的杰济腊平原,16 世纪时已经是一个约有 10 万居民的大城市。国内各部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粮食外,生产了大量棉花。散纳尔生产的棉织品“达穆尔”,驰名国外。芬吉素丹国和达尔富尔、埃塞俄比亚及红海沿岸各国的贸易非常活跃,输出象牙、金砂、奴隶、布匹,输入纸张、铜器、铁器和奢侈品。

芬吉素丹国的统治者是芬吉人,自称为倭马亚族的后代,实际是阿拉伯化的黑肤色土著部族后裔。国内封建关系居于统治地位,但同时使用黑人奴隶劳动,边远地区还保存了氏族部落制度。各地区的总督由素丹任命,但经常要同他们的割据倾向作斗争。被分裂割据削弱了的芬吉素丹国,17 世纪前期一度为达尔富尔吞并,1821 年被土耳其—埃及军队灭亡。

阿克苏姆王国和埃塞俄比亚王国 埃塞俄比亚领土上的第一个国家是建都于阿克苏姆城(在今提格雷省)的阿克苏姆国家。约兴起于公元前一千年代中期。

阿克苏姆人主要从事农业。公元后,由于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灌溉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已用牛拉犁耕地,种植小麦,栽培葡萄,饲养牛群、羊群和驴骡,并捕获驯化象以供宫廷使用。手工业中铁匠等金属工和陶工、石工、建筑工、雕刻师的技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市场上流通着自己铸造的金、银、铜三种货币。公元前 3 世纪兴建的阿杜里斯港(在红海西岸),是东西方商品的聚散地,集中了本地的香料、龟板、树胶,库施的象牙、黄金、犀角以及来自印度、斯里兰卡、西亚、埃及、希腊和罗马的货物。这种繁荣的国际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1. 世纪至 6 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4 世纪中叶,阿克苏姆王国曾经征服库施;6 世纪,兵渡红海占领也门。王国的领土:东到也门,西至撒哈拉,北抵埃及国境,南达索马里香料之地。3 世纪,它的声名已远达波斯,被称为世界四大帝国之一①,国王自称“涅古斯”(意即“万王之王”或“皇帝”),向被征服的各属国与部族征收大宗贡物。

  2. 世纪,基督教自叙利亚传入,国王埃扎纳弃犹太教改宗基督教,5、6 世纪,基督教逐渐成为国教。埃扎纳还进行了文字改革,废除只有纯粹辅音字母的萨贝亚拼音法,采用能标出元音的拼音方案,建立了沿用至今的音节分明的埃塞俄比亚文字体系。

570 年,波斯攻占也门,并袭击红海西岸,夺去了部分沿海属地和通商市场。7 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兴起,阿拉伯人发展商队贸易,使阿杜里斯港丧失了东西方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接着阿拉伯帝国占领非洲红海岸, 于 710 年破坏阿杜里斯港,同海外隔绝的阿克苏姆从而便衰落下来。

9、10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重新占领了红海的一部分滨海地区,并征服了埃塞俄比亚中部的许多部族。10 世纪末,阿加乌部落起义,夷平教堂,占领首都,建立以罗哈(今沃罗省的拉利贝拉)为都城的扎格维王朝。阿克苏姆国王被迫将朝廷迁往绍阿,直到 13 世纪始重新强大起来,推翻扎格维王朝,建立了所罗门朝统治的埃塞俄比亚王国①。

阿克苏姆国家的社会性质,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7 世纪以前,是一个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非洲通史》,英文版,第 2 卷,第 383 页,1981 年。

① 阿克苏姆王室自称为所罗门后裔,他们的王朝长期称为所罗门王朝。埃塞俄比亚王国也自称所罗门朝统治。

奴隶制国家,从邻近各国和各部族掠得大量奴隶,用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建筑城堡宫殿;7 世纪以后,随着王国的衰落,奴隶来源减少,在向南扩张过程中,国王把新占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形成了一个新的军事封建贵族阶级, 使封建关系发展起来。提格雷、阿姆哈拉等贵族领地发展成独立的封建小公国,到 13 世纪才被埃塞俄比亚王国统一。

1270 年建立的埃塞俄比亚王国,定都于冈达尔(在今贝格姆迪尔省),

统治着今埃塞俄比亚中部和北部。经过长期征战,到 16 世纪初,王国版图已从红海之滨的马萨瓦一直伸展到西南的阿巴亚湖,大体接近了现在的疆界。埃塞俄比亚王国的土地属于皇帝(“涅古斯”)。皇帝将土地分封给服

军役的贵族,大贵族再将他们的封地分封给中小贵族,在这种土地层层分封的基础上建立了封建等级制度。大小贵族之间为争夺领地混战不休,皇帝也要经常同不听命的贵族打仗。

埃塞俄比亚贵族以打仗为职业,皇室和贵族除通过劫掠邻居和征收商税获得巨大收入外,他们的收入主要榨取自农民。各领地上的农民,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他们除了要交纳皇室什一税之外,还要把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农产品以及一定量的牲畜、蜂蜜和盐交给贵族;贵族就职时,农民要送礼, 贵族结婚或举行洗礼时,农民要捐助宴席;农民还要为贵族建筑房屋、磨面粉以及随贵族出证。此外,奴隶劳动在贵族经济中还具有重要地位。

从 14 世纪起,索马里地区的穆斯林国家开始了反埃塞俄比亚统治的长期战争;16 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侵入埃塞俄比亚时得到过索马里的支持;16 世纪中期,阿达尔素丹国军队攻入境内,从东到西蹂躏了四分之三的国土; 16 世纪后期,游牧部落盖拉人涌入,从南向北践踏了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并统治了半个世纪。16 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皇室借助于葡萄牙军队才驱逐了土耳其人和征服了部分盖拉部族。这些战争和封建内讧使国家破产,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7 世纪初,西班牙耶稣会教士①以盟友身份涌入埃塞俄比亚进行侵略活

动,激起了人民起义。皇帝被迫放弃同欧洲人结盟,在 1632 年把耶稣会教士驱逐出境。由于人民的坚决斗争,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少有的长期保持独立的国家。

索马里和“桑给帝国” 现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地区的东非海岸,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已居住着说库施语的身材高大的农民。公元初期使用铁器的班图人迁入,到公元一千年代中期他们将原有居民同化。②

在东非海岸,广泛存在古代水利工程和绵延几十公里的梯田遗迹,说明这里早就有相当发达的灌溉农业。

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 6 世纪,阿拉伯、波斯、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的商人,先后来到东非海岸,运来念珠、布匹、矛斧刀锥,运去香料、象牙、犀角、龟板、奴隶、椰子油。在这种繁荣的国际贸易中兴起了阿达尔与拉普塔国家③以及一系列沿海城镇。东非海岸的居民,北部主要是索马里人,南部主要是班图人,但还有很多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移民,从 7 世纪起,逃避战祸和政治迫害的阿拉伯人曾大批迁来。这些外来移民同当地居民融合,在北

① 1581~1640 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合并,埃塞俄比亚落入西班牙势力范围。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组织编写:《非洲通史》,英文版,第 2 卷,第 555 页,1981 年。

③ 拉普塔国家在今坦桑尼亚境内,可能在庞加尼河流域,或在鲁菲河三角洲。

部产生了索马里阿拉伯文化,在南部形成了斯瓦希里文明。伊斯兰教传入后, 他们建立了穆斯林城邦国家。

北索马里早就存在以泽拉为都的阿达尔古国。公元前 3 世纪,来自南阿拉伯的阿布勒移民,将王国征服并分割成两国:北半部(位于曼德海峡和提欧港)称为安卡利;南部仍保留了阿达尔的名称。4、5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打败阿布勒人,这两国都成了阿克苏姆的属国。从此,在索马里人的历史上, 开始了为摆脱埃塞俄比亚人统治而争取独立的斗争。

7、8 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大批迁入索马里半岛。9 世纪至 13 世纪,在索马里人部落中兴起了一些穆斯林国家,为了争取独立,它们对信奉基督教的阿克苏姆压迫者展开了“圣战”。

这些国家中最强大的是以哈拉尔为都的伊法特素丹国,它不仅统治着泽拉港的古阿达尔王国,还吞并了塔朱腊湾北部安卡利王国的部分土地。14 世纪早期,伊法特素丹发动了反埃塞俄比亚战争。15 世纪初,斗争遭到挫折。1415 年,泽拉港被占,素丹被杀,其子逃亡也门。几年后,素丹之子虽然归来重建了以达卡尔为都的阿达尔国家,但被迫向埃塞俄比亚纳贡。16 世纪初,阿达尔国家强大起来,伊玛目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加齐(1506~1543 年)在统一北索马里人部落后,停止向埃塞俄比亚纳贡。1527 年和 1529 年打败了埃塞俄比亚的巴累总督;1531 年至 1543 年,发动了席卷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加齐战死后,他的侄儿继续战斗,并在 1559 年打死埃塞俄比亚皇帝加拉德沃斯。这一系列战争具有重要意义,阻止了埃塞俄比亚的扩张,保卫了索马里的独立。

17 世纪末,阿达尔国被游牧的阿法尔人灭亡,索马里人分裂为一系列穆斯林小国和许多分散的游牧人部落,散布在东非辽阔地区①。

10 世纪至 15 世纪,是东非海岸的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并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在各城邦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的是基尔瓦素丹国。

基尔瓦素丹国是波斯人哈桑·阿里·伊本于 975 年率七艘大船征服基尔瓦及其邻近岛屿后建立的。它很快就发展为东非海岸的贸易中心。13 世纪后期或 14 世纪初,控制了莫桑比克地区黄金集散地索法拉,国家达到极盛,索法拉、安哥舍、莫桑比克、桑给巴尔②、奔巴、蒙巴萨、马林迪、③基斯马尤、摩加迪沙等城邦的素丹都变成了它的封臣。由于其他城邦的竞争,霸权范围虽然有时缩小,但直到 15 世纪末始最后衰落。

桑给帝国各城市国家普遍实行奴隶制。在城市四周的种植园里、城寨的建筑工地上,以及家庭生活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随着辽阔内陆生产的发展和内地国家的兴盛,桑给帝国的贸易空前繁荣起来。阿拉伯人和斯瓦希里人的商队深入内陆,运出黄金、象牙、龙涎香和奴隶,运进印度洋、地中海各国以及中国的绸缎、布匹、瓷器、金属制品和玻璃器皿。12 世纪,马林迪、蒙巴萨和布腊瓦的桑给人已开采铁矿,设置炼铁场,进行熟铁贸易。桑给帝国从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得了巨额财富,建筑了

① 通过 10 世纪至 17 世纪的大迁徙,索马里人分布于下列辽阔地区:今索马里本土、吉布提共和国南部、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和肯尼亚的东北地区。

② “桑给巴尔”是波斯语译音。“桑给”乃黑人或黑色之意。“巴尔”是海岸或土地之意。桑给巴尔即黑人土地或黑人之国。

③ 即杜环著:《经行记》中所称的摩邻、麻林。

华丽的宫殿、雄壮的清真寺和坚固的堡垒。14 世纪,伊本·巴图塔来到东非海岸,记述了各城市国家的富庶繁华情况,他说:基尔瓦是“最美丽、最整齐的城市”,蒙巴萨是“巨大”的城市,摩加迪沙是“特别巨大的城市”。正当东非各国兴旺之际,遭到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侵略。1498 年瓦斯

科·达·伽马在马林迪人和阿拉伯人的帮助下,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1502 年后短短几年中,葡萄牙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征服了东非沿岸城市。1509 年, 在莫桑比克设总督府,作为殖民掠夺的大本营。从 15 世纪末到 17 世纪末的

200 年中,葡萄牙殖民者在东非海岸抢劫物资、破坏生产、猎取黑奴,使过去繁华的都市,变成了荒凉的城镇。但东非海岸的人民从未屈服,他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到 1699 年,终于将葡萄牙人赶出了莫桑比克以北地区。